临床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管理
互联网
检验科作为医疗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诊断、监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多强调在实验室内部和通过室间比对来完成,但是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及室内质量控制意识和检验工作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使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误差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即便如此仍然会经常碰到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不满意的情况,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引起的。因此如何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此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同道商讨。
1.必要的行政干预
众所周知检验科是辅助诊断科室,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质量,因此质量管理就成为检验科的核心问题。而全面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后两者主要由实验室完成,前者由于涉及到临床医护人员及负责运输标本的工作人员而非检验工作者能独立完成,过去一提到检验质量,上至院领导下至一般工作人员不少人认为这是检验科内部的事,多年的惯性思维导致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也使临床与检验科难以沟通,因此必须要有行政干预,进行协调和支持,要使临床各部门都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标本才会有准确的实验结果。
2.充分利用循证检验医学,合理选择检验项目
当前检验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检验项目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实验诊断和明确其临床价值就必须用循证检验医学的观点来完成,循证检验医学要求临床医师与检验科密切合作,对诊断试验进行系统地筛选和评估,合理的选择对临床有重大价值的检验项目,淘汰一些落后的、临床意义相对不大的项目,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通过获得真实可靠并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于临床。这一过程需要检验科与临床医师密切合作,一方面检验科要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从循证检验医学的角度向临床提供当前最有价值、最有效、最经济的实验项目(包括项目组合),另一方面临床医师也要充分了解各种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根据患者体症及实验前许多生物学因素(年龄、性别、妊娠、饮食等),甚至某些药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检验科提供的检验项目信息,从而选择合理的实验项目。比如在对人群筛查及排除某病时应考虑敏感度较高的项目,以防假阴性。为了对疾病进行确诊,则应选用特异度较高或阳性似然比较高的试验。只有两方面密切联系合作才能正确使用实验诊断,体现其临床应用价值从而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才能提高诊断效率和治疗策略。
3.做好患者的知情及准备工作
在分析前质量管理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情况对能否正确反映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有重大影响,许多非疾病因素均能影响测定结果,如果不注意标本采集前病人的状态和非疾病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最终仍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尤其要注意检测前的药物使用情况,许多药物可通过其理化效应及生物效应对检验方法进行干扰,如:用嗅甲酚绿方法测定白蛋白时,氨节青霉素可致白蛋白假性升高;Vc对血糖、尿糖、尿隐血、尿酸、肌酐等测定均有干扰,青霉素及先锋类等可使尿蛋白出现假阴性;吗啡、杜冷丁、消炎痛、布洛芬等使检验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升高,在用药后4小时内影响最大。因此要使检验结果如实地反映病人情况,就必须要有病人的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应向患者说明做该项检验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避免饮食及药物等的影响,争取患者的协助,使所采集的标本符合实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