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互联网
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素生化检验前生化标本地采集具有严格采集要求,患者准备不足、生理因素及应用药物等因素均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 :
①患者准备,在生化标本采集前就要告知患者或家属,要求其做好准备,如让患者处于休息状态,并要求空腹 8 至 12 小时,重视餐后血糖等一些特殊生化项目的采集时间。尤其是患者饮食中富含糖类、脂类、电解质等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结果的成分,有报道称,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②生理因素,标本采集时忽视患者如年龄、性别、妊娠、月经期和生活方式等生理因素,而这些均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不能如实的反映患者身体实际情况。另外患者正常进食后体内各种生化物质进行生理代谢,进而生化成分有所改变了,影响了生化标本检测的准确性。③药物因素,部分患者在采集生化标本前就已经服用一些治疗药物,如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或服用了利尿剂对血糖、血钾等均可影响检测结果。
④技术因素,患者生化标本的检验项目选择准确性,标本信息,采集部位、采集时间等均对结果具有影响性,如在输液的患者的同侧或在原有输液针头采血,快速注入标本至试管导致标本溶血,造成钾离子等生化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 ;生化标本量不足、标本保存温度等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
生化检验中生化标本接收后应处理不及时 ;部分标本需要贮存时温度过低 ;试剂不同,采用检测方法不同,尤其急诊与平诊的生化标本检测结果具有差异性,如肌酐测定,常规生化多采用酶法而急诊生化采用苦味酸法 ;淀粉酶测定常规生化采用酶法而急诊生化采用干式化学法,原装试剂与仪器的配套等因素均可导致结果具有相差性 。由于细胞内液中一些生化成分如 LDH、ALT、ALP、AST、K+ 等的含量是细胞外液中浓度的 22 ~ 160 倍不等,在采集或实验室处理标本时导致溶血,其结果地变化具有较大差异性。同样生化标本混有血红蛋白可干扰酶法测定胆固醇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黄疸标本、乳糜血、生化仪器的保养、维护和校准、试剂的准备和更换等因素均对生化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影响因素。
生化检验后生化标本检测结束后,审核不严,出现漏项、标本外观检验如黄疸标本、乳糜脂血备注不明 ;异常标本未重新进行复检,危急值未申报或与临床医师及时勾通,尤其对血糖异常增高者应了解标本的采集样过程、临床用药及患者的身体情况等,在未认真检查及审核就发出报告。另外,对在 2-8℃的冰箱中冷藏的标本放置过久,导致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 ;同时部分特殊酶学的结果的失活等因素造成生化结果偏低,在审核发放报告时未与质控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盲目发放,造成生化结果准确度及可信度降低。
提高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措施标本采集生化检验结果的失误 50% 来自标本的采集时间、患者准备不足及药物影响等因素。因此,对生化标本地采集就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及运送流程,如采集生化标本应注意时间性,该空腹时最好空腹 8 ~ 12h,但也要注意过于延长空腹时间或患者饥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患者,则尽量要求在发病 4-6h 采血为最佳,此时一些心肌酶谱异常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在采集标本时还应注意患者体位,生化标本采集部位多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则可采用平卧位,可以避免因久卧或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血管而血清浓度急剧升高,造成生化结果的假性增高。严格规范性标本采集操作规程,避免采集方法不规范出现溶血标本。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在患者安静或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尤其尽量避免女性生理期。
技术措施在采集生化标本时应具有技术娴熟、责任性强及标准的采血管等器材,注意止血带时间,一般不超过 120 秒 ;在检测的过种中应保证生化仪器运行良好,不断加强生化分析仪操作人员的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质量控制的意识,使检验医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检验结果准确度的意义。同时从检测技术方面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避免人为因素或技术原因在不经意间会出现一些操作误差标本处理、复检不规范的失误,导致影响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另外,在生化检测中还应注意不同生化仪器及试剂等之间存在固有的误差,在实际检测中应提高对比分析意识,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质量控制措施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于标本是否合格、检测人员的和 ALB 的水平却比对照组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这些指标的变化均和肝细胞受损情况有关,能够作为诊断肝硬化疾病的参考指标。
在所有被研究的生化指标中,胆碱酯酶(CHE)的变化最为明显,因此可以作为诊断肝硬化疾病的参考指标。胆碱酯酶(CHE)反应肝脏储备能力,肝硬化失代偿时胆碱酯酶(CHE)活力常明显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血清白蛋白相平行。作为一种糖蛋白,胆碱酯酶普遍存在在人体内,按其性能可以分为真性和假性,但无论是真性还是假性胆碱酯酶,都能够成为衡量人们肝功能状况的重要项目。胆碱酯酶的活性会因为肝功能的代谢状况有所变化,肝功能越差,胆碱酯酶的活性就越低。多年的实践病例说明,胆碱酯酶的水平越低,活性越低,进而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就会越高,这项依据也从侧面反映了胆碱酯酶可以在诊断肝硬化疾病方面的价值。观察表 1,我们知道在各项观察指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间胆碱酯酶的数值的差异是最为明显的,与正常值相比也是比较低的。该结果与吴永岳 , 曹龙翎 , 吴华美等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
ALT、ALP、GGT 以及 TBIL 均是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的指标,数值越高说明肝细胞受损越严重。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ALT 位于肝细胞浆内,而位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AST/ALT 比值做为观察肝病发展及预后的一个指标。临床上还常用 AST/ALT 的比值来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情况。肝病时 AST/ALT 比值< 1,常提示肝脏损害较轻,AST/ALT 比值> 1,则提高肝脏损害较重。TP 和 ALT 是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指标,数值越低则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弱,ALT 和 AST 升高,反应细胞损害程度,代偿期肝硬化或不伴有活动性炎症的肝硬化可不升高。(作者: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