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互联网

19879

殷 丽(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6)03-0351-02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作用的同时,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
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

1 原  理
一般认为血小板的聚集始于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膜的传递而激活血小板,使其膜表面另一个受体糖蛋白Ⅱb/Ⅲa活化,再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中介血小板聚集[1]。

2 检测方法
富血小板血浆(PRP)置于比色管中,加入诱聚剂后,用一涂硅的小磁粒进行搅拌,血小板逐渐聚集,血浆浊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记录此变化,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动态曲线。以PRP的聚集率和透光度为0,乏血小板血浆(PPP)所测得的聚集率和透光度为100%,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自动测定、记录、描绘血小板聚集曲线。不同诱聚剂可产生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聚集曲线。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在低浓度时(<3µmol/L)是可逆性聚集,即初期聚集波,还能引起血小板释放ADP而产生第2个聚集波;在高浓度时(>3µmol/L)是不可逆性聚集,可使全部血小板对外源性ADP产生反应而立即得到1个单一的聚集波。适当浓度的肾上腺素亦可引起双聚集波曲线,胶原引起的聚集曲线与ADP和肾上腺素不同,不能直接聚集血小板,而是引起血小板内释放ADP等诱导聚集。另外,瑞斯托霉素与vWF相互作用引起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激活而导致血小板聚集。

3 临床应用
3.1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慢性肺心病患者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缺氧使肺泡巨噬细胞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导致血小板胞膜蛋白激酶C(PKC)活性明显升高,从而激活血小板;二氧化碳潴留使机体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后者攻击血小板膜,使钙通道开发,钙内流增加,激活血小板。另外肺细胞内皮损伤等也使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释放出多种收缩血管及凝血活性物质,其中血栓素A2(TXA2)是已知最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物质。损伤的血管壁反过来又促进循环血小板的活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升高,临床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辅以抗凝治疗[2]。

3.2 测定血小板聚集性有助于了解恶性肿瘤转移过程      恶性肿瘤常可引起血瘀成分改变,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变学特性,而肿瘤转移经过血液等途径,则更能直接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发生肿瘤时,由于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速度减缓,血管内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血流携带的血小板及转移瘤细胞向血管壁迁徙,易于形成血小板栓子与癌细胞聚集体。由于癌细胞的激活作用,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加,血小板栓子会更多地形成,癌细胞与血小板栓子易于进入血管内皮不规则处或附着于附壁血栓上,像白细胞那样穿过血管内皮发生转移[3]。血小板血栓可包裹癌细胞,降低破坏癌细胞的免疫作用和药物的疗效。

3.3 对糖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据大量资料表明,62%~70%的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其机制是:患者的血小板对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的敏感性降低,提示血栓烷合成增加;患者内皮损伤部位前列环素合成减少或缺如,使得平衡失调;患者常伴血胆固醇增高,可使肾上腺素对血管敏感性增强,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3.4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功能     阳性反应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为了更好地观察有关脑血栓、冠心病患者血凝状态,特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伴有血管内皮受损或血流缓慢则称为血栓前状态,它易导致血栓栓塞形成或加重栓塞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而这些因素均能引起血液的高凝从而加重病情及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能敏感地发现血栓前状态。有资料显示脑血栓患者有明显的血栓存在[4]。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治疗后症状好转。应对这些高危人群定期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指导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栓塞具有一定意义。

3.5 在冠心病诊断上的应用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血小板是组成血液的最小细胞,具有聚集、黏附、释放和吸附等功能。其中血小板聚集性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征,它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相互黏着、聚集成团的现象,而这种特性称为聚集性,其强度与速度用聚集率表示,研究表明:微循环中聚集的血小板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AS。而聚集形成的血栓,聚集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血栓素A2(TXA2)等促进和加重AS,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贯穿于AS和冠心病发病的始终。

3.6 在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外科大手术后,由于组织损伤,血流减慢等因素,使血液凝血系统活性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此时患者血液可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发现血小板血管内聚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表明患者有出现相关风险的可能性。

3.7 在使用促凝药物后患者中的应用 这一项肝硬化患者较多,临床上常给这些患者使用促凝药物,如维生素K1、维生素K3、止血敏等,当药物过量或某些患者对这类药物较敏感时,可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特点是虽然血小板数量偏低,但也可发生血小板聚集,使仪器计数结构显得更低;其余部分患者是因其他疾病,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而使用促凝药物[6]。因此,出现血小板聚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促凝药物有过量的可能。

目前,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出血性疾病诊断的常用试验,其可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血小板聚集试验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同时,血小板聚集试验可对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初步评估。总之,血小板聚集试验是一项简便、经济和实用的诊断试验,将广泛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刘毅敏,覃军,王祥智,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进展[J].检验医学,2004,19(4):383-384
[2] 全龙娟.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观察[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4):160
[3] 李寅,余晓东.恶性肿瘤转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1999,39(14):52
[4] 文宁.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检测与临床应用[J].江西医学检验,2004,22(5):428
[5] 徐国超.牙周炎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学杂志,2003,13(9):489-491
[6] 谭春艳,覃桂芳.血小板聚集的原因及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4):669-671


 

来源:闽东医院信息网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