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胶体金试纸行业趋向成熟与饱和(完)
丁香园论坛
2479
胶体金试纸行业趋向成熟与饱和
有幸在胶体金行业从业数年, 经历整个行业从高速到平稳发展的全过程. 曲终戏末, 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些年来在这个行业发生的疯狂增长, 同时预测后市的发展走向.
背景回顾
80年代到90年代初, 胶体金标记技术从早期的金电镜应用转移到渗滤免疫诊断,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孕, 传染等多个系列的渗滤检测试剂盒, 并逐步实现了商品化. 渗滤盒在临检领域需求旺盛.
90年代初到中期,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诊断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 在胶体金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的早期代表人物, 其中一个是ABI的华人老板. 美国IMI公司则是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进入该领域, 初期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 后来通过专利诉讼成为了业内霸主.
90年代中期到2000年, 大批华人进入该领域. 包括温哥华的艾德, 台湾同行, 和美国圣地亚哥的众多初创公司包括艾康. 早期创业型公司多选择进行大板分切,包装, 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生产后段的人力加工, 缺乏核心技术, 大板则由规模较大公司生产. 同时也出现了像arista, bbi等以转让技术为主的公司,为创业型公司提供技术来源使其获得试纸研发生产能力.
2000年到2006年高速发展期, 该行业在这个时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许多公司年销售额以几何倍数方式增长, 规模急剧扩大. 试纸在研发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 关键问题集中在工艺设计和扩大单批次产量. 市场抢夺更加白热化, 尤其是OEM出口市场, 产品进入微利高量时期.
2006年-2008年, 在竞争中产生了一些大型企业, 例如杭州艾康,北京蓝十字,青岛艾德,汕头润和等等. 产品主要是早孕,传染和毒品测试三大类多个品种. 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国外大公司基本完成了对渠道的控制, 并开始收购国内生产企业, 将产能逐步转移到中国. 试纸在农牧领域的应用受到追捧, 但由于市场空间有限, 很快就达到饱和状态. 新标记和材料技术崭露头角, 受到技术的局限性难以大规模应用. 整个行业走向稳定发展期.
2008年-至今, 试纸市场逐步饱和, 国内企业总体产能已经超过全球市场需求. 基础科研领域没有获得质上的突破, 出现大量的同质化科研课题, 多种新技术都未能成功大规模应用. 资本从该行业逐步撤离, 进入其他相关领域. 部分公司考虑转产到越南等劳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国家, 遇到配套等瓶颈. 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 部分大型企业出现OEM订单萎缩, 产能闲置. 市场趋向成熟与饱和.
产业链路的形成和发展
该产业领域经过多年来的成长和发展,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路.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该链路内的各参与者和市场情况. 行业产业链路包括:
1. 生物原料供应商.
主要是抗原,抗体. 包括杭州宜康, arista, 深圳菲鹏, 杭州隆基, 厦门波生等等, 大小供应商共十几家. 主要的产品是早孕, 传染和毒品三大类抗原抗体. 产品结构是为了迎合下游试纸生产商的需求.
在市场早期, 多数抗体来源于国外进口, 美国ARISTA公司就是将国外的多种抗体转手倒卖到国内的生产企业. 但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长久, 生产企业马上就发现抗体不仅是产品的成本关键, 也是整个生产的源头命脉. 于是对产量较大的项目都开始寻求自产抗体, 部分大企业建立了原料部门. 国内的原料供应商也随之成长起来, 他们不仅给胶体金诊断企业供应, 同时也做一些ELISA, 放免等原料供应. 需求量较大的抗体都实现了商品化. 大一点的原料供应商产值在千万级, 小一点的约百万. 到后期, 部分公司为了寻求更多盈利点也开始涉足下游的试纸生产经营,但成功的并不多. 原因主要是仅掌握了研发技术, 但缺乏合适的工艺和生产体系设计.
农牧用试纸原料供应商在市场上还没有真正实现商品化, 因为单个项目需求量太小, 和该领域试纸的销售情况相符合.
2.材料供应商,包括NC膜和辅材供应商.
NC膜供应商专业性最强, 利润也最大. 主要是whatman, millipore, sartouris和伊能. 目前进口膜占了国内用膜的较大比例, 主要是几个大厂的持续订单, 单家进口膜年经营额在US$1000K-2000K级别. 国内10多家试纸大厂占了整个市场膜用量的70+%, 即可估计出主要的产能分布情况. 产品上中速膜占了整个销售额的90%. 应用上三大项占了90+%, 而其中早孕用膜占绝对优势. 很多大型工厂已经开始在早孕项目上用国产膜试产, 作为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式, 成功应用的可能性很大.
辅材供应商, 主要是塑料壳,底板,滤纸,玻纤等, 都已经实现国产化. 除底板用途比较单一外, 其他的供应商都是开放式应用, 很容易找到供应商. 试纸行业只是这些供应商用量较少的客户.
3.专用生产设备供应商.
设备供应商有美国BIODOT, 美国kinematic, 韩国ISOFLOW, 3家国产设备, 印度设备等.
设备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 目前设备保有量约为300套, 总产能可以满足全球的试纸需求. 目前以BIODOT仪器市场保有量最大. 以前设备行业的总营业额约在500-600万人民币, 由于金融危机, 各试纸厂家销售收紧, 为保持良好的现金流, 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已经开始减少, 对仪器行业影响较大.
4. 科研院校
关于科研院校是否算入产业链的一环, 我认为不仅应该计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科研院校在这个产业链中具有经济行为, 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
目前参与该领域的研究院所和高校约有80多家, 北大,清华,浙大,中科院,军科院,农科院等都有参与. 申请的课题已经覆盖了基本上所有的领域. 他们参与该产业链的主要形式是申请课题, 获得国家基础科研投资, 并对政策产生一定的导向性影响. 预计每年单在这个领域的经费总和约为2个亿左右, 实际的可能还要多一些.
5. 生产型企业
生产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主力军, 是利润总额最高的部分. 按照现有的销售额和产能, 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 大型企业. 主要是IMI的企业舰队. 当然从国际的角度来说还有BD等公司. 销售金额以亿美金为单位.
第二梯队, 中型企业. IND,蓝十字,汕头润和,万华普曼,万孚,新创等. 主要以亿人民币为单位.
第三梯队, 小型或初创企业. 其中也包括部分大型企业, 但试纸业务占整个业务量不大的情况. 这里就为数众多了. 销售额从千万到百万级别都有.
4. 代理批发商
由于我国医药领域的特殊性, 生产企业一般都以代理商的形式进入到医院和药店. 试纸往往只占这些代理商业务的一部分. 由于该渠道的不透明性, 我无法对其销售和利润情况做出任何有效的估计.
学术研究的同质化问题
由于中国的学术研究能力落后国际水平多年, 胶体金的课题实际上是在工业化后才逐步兴起. 和商品化的人用试纸不同, 科研领域更多关注食品安全和畜牧方向.
早期, 学术研究多为胶体金试纸方法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 即将胶体金方法学平台从人类医学直接平移到自己研究的领域. 过程实质是研制出一定的抗体, 并通过ELISA研制可行性, 最后更新了一下方法学平台. 这样的学术论文在90年代末-2004年间发了不少, 也有不少教授以此申请专利. 但鲜有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商业产品, 这其实是和国内落后的科研激励体制有较大关系.
类似于早期学术研究水平的论文, 现在多见于研究生毕业论文, 和各校内刊物. 现在的论文虽然看起来更加有研究深度. 但本质却非常雷同. 在06-08年期间, 我在国内许多研究院和大学都做过免疫层析诊断方面的学术讲座, 期间提到层析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时的我的预测是生物技术和电路检测的结合, 新材料应用, 标记方法的革新. 具体可以参考:【信息】免疫层析快速诊断技术及发展方向巡讲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68&id=6493418&sty=1&tpg=1&age=0 . 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发现有很多研究者还是在做几乎相同的工作, 做出来的论文也极其相似. 案例就不一一繁述. 基础科研的核心是创新, 如果一直遵循和重复着前人的道路, 或是模仿他人的思路, 如何能做出好的文章?
科研领域的现状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普遍抄袭化的时代. 直接一点的是抄论文,抄课题申报材料(包括某些院士). 间接一点的是完全抄袭研究思路. 对于层析诊断如此成熟的一个技术平台, 如何进行创新需要付诸十分巨大的努力.
市场成熟与平稳期的到来
这个话题注定会引起各方的争议, 原因是大家对市场是否进入成熟和平稳的判断标准不同. 什么情况下算是成熟了, 饱和了. 什么情况下还会继续发展. 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会根据不同标准得出不同结论. 我的结论是该领域已经进入成熟与饱和. 判断标准如下:
1. 市场进入成熟期
市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市场划分和垄断格局的形成.
在医学市场, 国内市场, 几家大公司已经将传统市场做了明确的割据. 而国际市场, 同样的垄断局面业已形成.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国内市场已占据医院检验科为主辅以零售通道, 而国际市场零售货架同样关键, 国外多以临检中心+自我监测模式为主. 欧美市场已经大部分已经划分完毕, 目前竞争较多的倒是印度和东南亚市场等低利润市场.
农牧业方面, 市场总需求有限, 且不如医学方面关注度大. 国内该领域市场现已经形成了南北格局.
2. 企业产能
前面我提供了目前全行业的设备拥有量, 其实产能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总需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IMI一家公司在现有设备和人员基础上, 如果开足马力生产, 可以满足全球市场的总需求. 产能对数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 已经过饱和.
3. 短期内产品革新的匮乏
产品革新的问题, 有很多思路, 其中赋予期望最高的莫过于新标记方式. 例如磁粒子标记, 该技术从开始研究至今应该有近5年的时间, 参与者众多. 而目前依然没有看到很好的商业化产品. 必然是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被解决, 例如检测仪器成本问题, 大规模生产的问题等等.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我们暂时还不能看到任何革命性变化的可能, 亦不可能推动市场发生新一轮变革.
4. 关联市场需求的饱和
关联市场主要指的是供应商市场. 耗材供应商08年的销量总体平稳, 已经不像前些年大幅增加了. 这也说明整个市场已经趋缓.
5. 资本转移
对产业发展最敏感的是资本, 在产业旺盛期, 会有大批量的资本涌入, 而一旦进入饱和期, 资本会转移到其他产业. 在这个领域的资本已经有大量开始外流. 例如对迈瑞的投资就是典型的资本转移.
金融危机下的胶体金试纸出口经济与后市展望
虽然金融危机的到来, 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对试纸行业而言, 由于其处于大产业链的末端分支, 所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试纸行业的主要利润源于欧美市场, 而整个欧美市场的不景气通过产业链直接影响到上游的生产商. 据目前我所知道的信息, 广州的某厂家去年底已经出现了出口量下滑的情况. 而北京某厂家就存在资金流不畅问题, 很多供应商都被欠款. 杭州某厂家部分员工不加薪.
对于实力大的厂商而言, 危机也是机遇. 中小厂商在危机环境中很难存活, 而大厂商凭借常年的经济和管理经验积累, 将更好的度过. 于是资本的收购和合并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购并的目的是获得市场, 且降低生产成本. 去年国外的一些工厂已经陆续被兼并, 兼并的结果就是生产部门直接关闭, 将产能转移到亚洲廉价的国家.
回到国内试纸行业, 前年和去年, 我也认为IMI的壮大不一定是坏事, 高价策略使很多公司由此获得了一些生存空间. 但从经济危机爆发后, 我发现那只是短暂的放松. IMI接连完成对欧美多家大生产商的并购, 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imi已经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控制力的垄断公司. 完成欧美一级市场的构建后, 它有把注意力放到了二级市场, 包括亚非拉等. 同样采用收购的方法. 国内在3月已经陆续有两个公司被收购. 我推测他们将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次级品牌的营销, 可能直接采用低价入市, 然后凭借资金实力拖垮大中型竞争对手, 完成二级市场的垄断. 预计接下来将会出现几家大公司占据主要市场垄断地位, 而小公司依靠地域或行业领域特定关系控制局部市场.
医用试纸主要面向国内临检领域. 而国内的临检大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准确的说是在向国外临检中心模式靠拢. 接下来可能会形成"大型医院+独立临检中心+社区医疗+自我监测"医疗体系. 自我监测类的早孕试纸项目将常盛不衰, 而传染病,肿瘤标志物等检测项目可能会逐步集中到临检中心, 而毒品类检测项目依然偏重于政府采购.
题外话, 接下来的新发展热点可能是在临检中心和社区连锁医疗.临检中心刚开始布局不久, 竞争热点在一线城市和发达省份, 例如上海各区均有一个临检中心, 而二线城市正待建设. 同时品牌式的小型社区连锁医疗机构可能也是将来的一个热点.
农牧类试纸将由于政策指向问题, 也将遇到发展瓶颈. 国家在政策指向上已经非常明确分析类仪器将成为各检测机构的标准工具. 试纸只有获得政策上的足够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获得市场需求的指数型上升. 目前的市场空间只能支撑一些小型公司的生存.
综上所述, 从市场,产业链,资本方向等多因素分析可知胶体金试纸行业趋向成熟与饱和.
(完)
有幸在胶体金行业从业数年, 经历整个行业从高速到平稳发展的全过程. 曲终戏末, 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些年来在这个行业发生的疯狂增长, 同时预测后市的发展走向.
背景回顾
80年代到90年代初, 胶体金标记技术从早期的金电镜应用转移到渗滤免疫诊断,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孕, 传染等多个系列的渗滤检测试剂盒, 并逐步实现了商品化. 渗滤盒在临检领域需求旺盛.
90年代初到中期,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诊断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 在胶体金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的早期代表人物, 其中一个是ABI的华人老板. 美国IMI公司则是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进入该领域, 初期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 后来通过专利诉讼成为了业内霸主.
90年代中期到2000年, 大批华人进入该领域. 包括温哥华的艾德, 台湾同行, 和美国圣地亚哥的众多初创公司包括艾康. 早期创业型公司多选择进行大板分切,包装, 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生产后段的人力加工, 缺乏核心技术, 大板则由规模较大公司生产. 同时也出现了像arista, bbi等以转让技术为主的公司,为创业型公司提供技术来源使其获得试纸研发生产能力.
2000年到2006年高速发展期, 该行业在这个时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许多公司年销售额以几何倍数方式增长, 规模急剧扩大. 试纸在研发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 关键问题集中在工艺设计和扩大单批次产量. 市场抢夺更加白热化, 尤其是OEM出口市场, 产品进入微利高量时期.
2006年-2008年, 在竞争中产生了一些大型企业, 例如杭州艾康,北京蓝十字,青岛艾德,汕头润和等等. 产品主要是早孕,传染和毒品测试三大类多个品种. 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国外大公司基本完成了对渠道的控制, 并开始收购国内生产企业, 将产能逐步转移到中国. 试纸在农牧领域的应用受到追捧, 但由于市场空间有限, 很快就达到饱和状态. 新标记和材料技术崭露头角, 受到技术的局限性难以大规模应用. 整个行业走向稳定发展期.
2008年-至今, 试纸市场逐步饱和, 国内企业总体产能已经超过全球市场需求. 基础科研领域没有获得质上的突破, 出现大量的同质化科研课题, 多种新技术都未能成功大规模应用. 资本从该行业逐步撤离, 进入其他相关领域. 部分公司考虑转产到越南等劳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国家, 遇到配套等瓶颈. 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 部分大型企业出现OEM订单萎缩, 产能闲置. 市场趋向成熟与饱和.
产业链路的形成和发展
该产业领域经过多年来的成长和发展,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路.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该链路内的各参与者和市场情况. 行业产业链路包括:
1. 生物原料供应商.
主要是抗原,抗体. 包括杭州宜康, arista, 深圳菲鹏, 杭州隆基, 厦门波生等等, 大小供应商共十几家. 主要的产品是早孕, 传染和毒品三大类抗原抗体. 产品结构是为了迎合下游试纸生产商的需求.
在市场早期, 多数抗体来源于国外进口, 美国ARISTA公司就是将国外的多种抗体转手倒卖到国内的生产企业. 但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长久, 生产企业马上就发现抗体不仅是产品的成本关键, 也是整个生产的源头命脉. 于是对产量较大的项目都开始寻求自产抗体, 部分大企业建立了原料部门. 国内的原料供应商也随之成长起来, 他们不仅给胶体金诊断企业供应, 同时也做一些ELISA, 放免等原料供应. 需求量较大的抗体都实现了商品化. 大一点的原料供应商产值在千万级, 小一点的约百万. 到后期, 部分公司为了寻求更多盈利点也开始涉足下游的试纸生产经营,但成功的并不多. 原因主要是仅掌握了研发技术, 但缺乏合适的工艺和生产体系设计.
农牧用试纸原料供应商在市场上还没有真正实现商品化, 因为单个项目需求量太小, 和该领域试纸的销售情况相符合.
2.材料供应商,包括NC膜和辅材供应商.
NC膜供应商专业性最强, 利润也最大. 主要是whatman, millipore, sartouris和伊能. 目前进口膜占了国内用膜的较大比例, 主要是几个大厂的持续订单, 单家进口膜年经营额在US$1000K-2000K级别. 国内10多家试纸大厂占了整个市场膜用量的70+%, 即可估计出主要的产能分布情况. 产品上中速膜占了整个销售额的90%. 应用上三大项占了90+%, 而其中早孕用膜占绝对优势. 很多大型工厂已经开始在早孕项目上用国产膜试产, 作为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式, 成功应用的可能性很大.
辅材供应商, 主要是塑料壳,底板,滤纸,玻纤等, 都已经实现国产化. 除底板用途比较单一外, 其他的供应商都是开放式应用, 很容易找到供应商. 试纸行业只是这些供应商用量较少的客户.
3.专用生产设备供应商.
设备供应商有美国BIODOT, 美国kinematic, 韩国ISOFLOW, 3家国产设备, 印度设备等.
设备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 目前设备保有量约为300套, 总产能可以满足全球的试纸需求. 目前以BIODOT仪器市场保有量最大. 以前设备行业的总营业额约在500-600万人民币, 由于金融危机, 各试纸厂家销售收紧, 为保持良好的现金流, 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已经开始减少, 对仪器行业影响较大.
4. 科研院校
关于科研院校是否算入产业链的一环, 我认为不仅应该计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科研院校在这个产业链中具有经济行为, 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
目前参与该领域的研究院所和高校约有80多家, 北大,清华,浙大,中科院,军科院,农科院等都有参与. 申请的课题已经覆盖了基本上所有的领域. 他们参与该产业链的主要形式是申请课题, 获得国家基础科研投资, 并对政策产生一定的导向性影响. 预计每年单在这个领域的经费总和约为2个亿左右, 实际的可能还要多一些.
5. 生产型企业
生产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主力军, 是利润总额最高的部分. 按照现有的销售额和产能, 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 大型企业. 主要是IMI的企业舰队. 当然从国际的角度来说还有BD等公司. 销售金额以亿美金为单位.
第二梯队, 中型企业. IND,蓝十字,汕头润和,万华普曼,万孚,新创等. 主要以亿人民币为单位.
第三梯队, 小型或初创企业. 其中也包括部分大型企业, 但试纸业务占整个业务量不大的情况. 这里就为数众多了. 销售额从千万到百万级别都有.
4. 代理批发商
由于我国医药领域的特殊性, 生产企业一般都以代理商的形式进入到医院和药店. 试纸往往只占这些代理商业务的一部分. 由于该渠道的不透明性, 我无法对其销售和利润情况做出任何有效的估计.
学术研究的同质化问题
由于中国的学术研究能力落后国际水平多年, 胶体金的课题实际上是在工业化后才逐步兴起. 和商品化的人用试纸不同, 科研领域更多关注食品安全和畜牧方向.
早期, 学术研究多为胶体金试纸方法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 即将胶体金方法学平台从人类医学直接平移到自己研究的领域. 过程实质是研制出一定的抗体, 并通过ELISA研制可行性, 最后更新了一下方法学平台. 这样的学术论文在90年代末-2004年间发了不少, 也有不少教授以此申请专利. 但鲜有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商业产品, 这其实是和国内落后的科研激励体制有较大关系.
类似于早期学术研究水平的论文, 现在多见于研究生毕业论文, 和各校内刊物. 现在的论文虽然看起来更加有研究深度. 但本质却非常雷同. 在06-08年期间, 我在国内许多研究院和大学都做过免疫层析诊断方面的学术讲座, 期间提到层析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时的我的预测是生物技术和电路检测的结合, 新材料应用, 标记方法的革新. 具体可以参考:【信息】免疫层析快速诊断技术及发展方向巡讲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68&id=6493418&sty=1&tpg=1&age=0 . 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发现有很多研究者还是在做几乎相同的工作, 做出来的论文也极其相似. 案例就不一一繁述. 基础科研的核心是创新, 如果一直遵循和重复着前人的道路, 或是模仿他人的思路, 如何能做出好的文章?
科研领域的现状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普遍抄袭化的时代. 直接一点的是抄论文,抄课题申报材料(包括某些院士). 间接一点的是完全抄袭研究思路. 对于层析诊断如此成熟的一个技术平台, 如何进行创新需要付诸十分巨大的努力.
市场成熟与平稳期的到来
这个话题注定会引起各方的争议, 原因是大家对市场是否进入成熟和平稳的判断标准不同. 什么情况下算是成熟了, 饱和了. 什么情况下还会继续发展. 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会根据不同标准得出不同结论. 我的结论是该领域已经进入成熟与饱和. 判断标准如下:
1. 市场进入成熟期
市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市场划分和垄断格局的形成.
在医学市场, 国内市场, 几家大公司已经将传统市场做了明确的割据. 而国际市场, 同样的垄断局面业已形成.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国内市场已占据医院检验科为主辅以零售通道, 而国际市场零售货架同样关键, 国外多以临检中心+自我监测模式为主. 欧美市场已经大部分已经划分完毕, 目前竞争较多的倒是印度和东南亚市场等低利润市场.
农牧业方面, 市场总需求有限, 且不如医学方面关注度大. 国内该领域市场现已经形成了南北格局.
2. 企业产能
前面我提供了目前全行业的设备拥有量, 其实产能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总需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IMI一家公司在现有设备和人员基础上, 如果开足马力生产, 可以满足全球市场的总需求. 产能对数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 已经过饱和.
3. 短期内产品革新的匮乏
产品革新的问题, 有很多思路, 其中赋予期望最高的莫过于新标记方式. 例如磁粒子标记, 该技术从开始研究至今应该有近5年的时间, 参与者众多. 而目前依然没有看到很好的商业化产品. 必然是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被解决, 例如检测仪器成本问题, 大规模生产的问题等等.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我们暂时还不能看到任何革命性变化的可能, 亦不可能推动市场发生新一轮变革.
4. 关联市场需求的饱和
关联市场主要指的是供应商市场. 耗材供应商08年的销量总体平稳, 已经不像前些年大幅增加了. 这也说明整个市场已经趋缓.
5. 资本转移
对产业发展最敏感的是资本, 在产业旺盛期, 会有大批量的资本涌入, 而一旦进入饱和期, 资本会转移到其他产业. 在这个领域的资本已经有大量开始外流. 例如对迈瑞的投资就是典型的资本转移.
金融危机下的胶体金试纸出口经济与后市展望
虽然金融危机的到来, 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对试纸行业而言, 由于其处于大产业链的末端分支, 所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试纸行业的主要利润源于欧美市场, 而整个欧美市场的不景气通过产业链直接影响到上游的生产商. 据目前我所知道的信息, 广州的某厂家去年底已经出现了出口量下滑的情况. 而北京某厂家就存在资金流不畅问题, 很多供应商都被欠款. 杭州某厂家部分员工不加薪.
对于实力大的厂商而言, 危机也是机遇. 中小厂商在危机环境中很难存活, 而大厂商凭借常年的经济和管理经验积累, 将更好的度过. 于是资本的收购和合并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购并的目的是获得市场, 且降低生产成本. 去年国外的一些工厂已经陆续被兼并, 兼并的结果就是生产部门直接关闭, 将产能转移到亚洲廉价的国家.
回到国内试纸行业, 前年和去年, 我也认为IMI的壮大不一定是坏事, 高价策略使很多公司由此获得了一些生存空间. 但从经济危机爆发后, 我发现那只是短暂的放松. IMI接连完成对欧美多家大生产商的并购, 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imi已经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控制力的垄断公司. 完成欧美一级市场的构建后, 它有把注意力放到了二级市场, 包括亚非拉等. 同样采用收购的方法. 国内在3月已经陆续有两个公司被收购. 我推测他们将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次级品牌的营销, 可能直接采用低价入市, 然后凭借资金实力拖垮大中型竞争对手, 完成二级市场的垄断. 预计接下来将会出现几家大公司占据主要市场垄断地位, 而小公司依靠地域或行业领域特定关系控制局部市场.
医用试纸主要面向国内临检领域. 而国内的临检大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准确的说是在向国外临检中心模式靠拢. 接下来可能会形成"大型医院+独立临检中心+社区医疗+自我监测"医疗体系. 自我监测类的早孕试纸项目将常盛不衰, 而传染病,肿瘤标志物等检测项目可能会逐步集中到临检中心, 而毒品类检测项目依然偏重于政府采购.
题外话, 接下来的新发展热点可能是在临检中心和社区连锁医疗.临检中心刚开始布局不久, 竞争热点在一线城市和发达省份, 例如上海各区均有一个临检中心, 而二线城市正待建设. 同时品牌式的小型社区连锁医疗机构可能也是将来的一个热点.
农牧类试纸将由于政策指向问题, 也将遇到发展瓶颈. 国家在政策指向上已经非常明确分析类仪器将成为各检测机构的标准工具. 试纸只有获得政策上的足够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获得市场需求的指数型上升. 目前的市场空间只能支撑一些小型公司的生存.
综上所述, 从市场,产业链,资本方向等多因素分析可知胶体金试纸行业趋向成熟与饱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