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关于质粒提取注意的地方
丁香园论坛
2507
这是我第3天小提质粒了,每次最后看到的都是可怜的沉淀,心里也特别难受,可是难受也没有办法,需要的是冷静的分析原因,于是打算进行质粒大提了,还要把所有的试剂都重新配制,包括LB培养基。可在此之前,我想请教一下,碱变性法提取质粒各位都有什么地方是特别注意的。为我的最后大提请愿,希望顺利。
1、我自己觉得首先是心态问题,说实话,这个实验我已经做了无数次了,这次是最失败的一次,3天连提都失败,本来国庆想休息一下的,现在彻底无望了;
2、其次是试剂问题,我用的试剂都是一次性配好放在4度保存,因为小提用量很少,所以配好200ml的溶液可以用很久,所以我担心是试剂失效了,因为最后一次,我连E.ColipUC19都一起提了,还是无果。
3、在加完P1.P2.P3,和异丙醇后我会得到还算多的沉淀,可是用TE却怎么也无法溶解,所以最后就只能用枪吹成悬浊液,然后进行Rnase消化,用苯酚氯仿,和氯仿异戊醇纯化后,再用乙醇沉淀就发现,没有从前我看到的呈缠绕丝状沉淀,而是像雾一样很轻很细小的白色沉淀,这时候我就觉得肯定没有质粒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在前面就没有把细胞溶解释放出DNA来,但是加完P1.P2.P3时感觉现象都有,很正常,然后离心取上清,加入异丙醇后也有沉淀,但是干燥后用TE无法溶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而且从下面是我在网上转载的前面三个最重要的溶液的配制和原理,可以看出来溶解2主要负责溶解细胞,可是我今天小提所用的溶解2是昨天刚配的,NaOH是我直接换算后称量的固体,应该也没有问题啊。
1、 溶液I:pH8.0 GET缓冲液(50mmol葡萄糖,10mmol/LEDTA,25mmol/L Tris-HCl);溶液I可成批配制,在10 lbf/i%H6_.]9z7O6l3gn2(6.895x104Pa)高压下蒸气灭菌15min,贮存于4℃。葡萄糖的作用是使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很快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及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 和Mg2 +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在溶液I中加入EDTA,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从而起到抑制DNase对DNA的降解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2、 溶液Ⅱ:0.2mol/LNaOH(内含1%的SDS),这个用的时候需现配。要新配置溶液Ⅱ是为了避免NaOH接触空气中的 CO2而减弱了碱性。NaOH是最佳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在瞬间溶
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用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SDS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主要作用是:a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蛋白,从而破坏细胞膜。b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c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O-SO3-…R+-蛋白质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 SDS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所以在接下来的提取过程必须把它去除干净,以便下一步试验的更好进行。
3、 溶液Ⅲ:pH4.8乙酸钾溶液(60ml 5mol/L KAc,11.5ml冰醋酸,28.5mlH2O);该溶液钾离子浓度为3mol/L,醋酸根离子浓度为5mol/L. pH4.8的乙酸钾溶液是为了把抽提液的pH调至中性,从而使变性的质粒DNA复性,且稳定存在。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K+置换了SDS中的Na+形成了不溶性的PDS,而高浓度的盐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复合物凝聚,使得沉淀更完全。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 互相聚合,后者是因为盐与SDS-蛋白复合物作用后,能形成较小的盐形式复合物。
我现在苦于找不到愿因,不想蛮干了,希望大家能帮助我,走出这个怪圈,也提前祝同志们节日快乐,虽然我没有节日可言了:(
1、我自己觉得首先是心态问题,说实话,这个实验我已经做了无数次了,这次是最失败的一次,3天连提都失败,本来国庆想休息一下的,现在彻底无望了;
2、其次是试剂问题,我用的试剂都是一次性配好放在4度保存,因为小提用量很少,所以配好200ml的溶液可以用很久,所以我担心是试剂失效了,因为最后一次,我连E.ColipUC19都一起提了,还是无果。
3、在加完P1.P2.P3,和异丙醇后我会得到还算多的沉淀,可是用TE却怎么也无法溶解,所以最后就只能用枪吹成悬浊液,然后进行Rnase消化,用苯酚氯仿,和氯仿异戊醇纯化后,再用乙醇沉淀就发现,没有从前我看到的呈缠绕丝状沉淀,而是像雾一样很轻很细小的白色沉淀,这时候我就觉得肯定没有质粒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在前面就没有把细胞溶解释放出DNA来,但是加完P1.P2.P3时感觉现象都有,很正常,然后离心取上清,加入异丙醇后也有沉淀,但是干燥后用TE无法溶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而且从下面是我在网上转载的前面三个最重要的溶液的配制和原理,可以看出来溶解2主要负责溶解细胞,可是我今天小提所用的溶解2是昨天刚配的,NaOH是我直接换算后称量的固体,应该也没有问题啊。
1、 溶液I:pH8.0 GET缓冲液(50mmol葡萄糖,10mmol/LEDTA,25mmol/L Tris-HCl);溶液I可成批配制,在10 lbf/i%H6_.]9z7O6l3gn2(6.895x104Pa)高压下蒸气灭菌15min,贮存于4℃。葡萄糖的作用是使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很快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及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 和Mg2 +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在溶液I中加入EDTA,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从而起到抑制DNase对DNA的降解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2、 溶液Ⅱ:0.2mol/LNaOH(内含1%的SDS),这个用的时候需现配。要新配置溶液Ⅱ是为了避免NaOH接触空气中的 CO2而减弱了碱性。NaOH是最佳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在瞬间溶
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用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SDS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主要作用是:a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蛋白,从而破坏细胞膜。b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c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O-SO3-…R+-蛋白质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 SDS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所以在接下来的提取过程必须把它去除干净,以便下一步试验的更好进行。
3、 溶液Ⅲ:pH4.8乙酸钾溶液(60ml 5mol/L KAc,11.5ml冰醋酸,28.5mlH2O);该溶液钾离子浓度为3mol/L,醋酸根离子浓度为5mol/L. pH4.8的乙酸钾溶液是为了把抽提液的pH调至中性,从而使变性的质粒DNA复性,且稳定存在。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K+置换了SDS中的Na+形成了不溶性的PDS,而高浓度的盐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复合物凝聚,使得沉淀更完全。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 互相聚合,后者是因为盐与SDS-蛋白复合物作用后,能形成较小的盐形式复合物。
我现在苦于找不到愿因,不想蛮干了,希望大家能帮助我,走出这个怪圈,也提前祝同志们节日快乐,虽然我没有节日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