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孔测序法(nanopore sequencing)
互联网
6103
新型纳米孔测序法(nanopore sequencing)是采用电泳技术,借助电泳驱动单个分子逐一通过纳米孔 来实现测序的。由于纳米孔的直径非常细小,仅允许单个核酸聚合物通过,因而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多种方 法来进行高通量检测。此外,纳米级别的孔径保证了检测具有良好的持续性,所以测序的准确度非常高。对 于长达1,000个碱基的单链DNA分子、RNA分子或者更短的核酸分子而言,根本无需进行扩增或标记就可以 使用纳米孔测序法进行检测,这使得便宜、快速地进行DNA测序成为可能。如果对现有纳米孔测序法进行进 一步发展和改进,那么它将有望成为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可称为下、下一代测序技术),从而帮助人们实现 24小时内只花费1,000美元完成二倍体哺乳动物基因组测序这一目标。
一个盛满电解质溶液的容器被一纳米孔膜隔成两半,如果施以比较小的电压,如约100mV电压,就能 使用标准的电生理检测手段测量通过纳米孔的电流大小。很多生物电通道的开关都是靠小肽段分子是否堵 塞通道来实现的。基于这个事实,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的 Deamer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George Church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构想:如果DNA分子 或者RNA分子也能堵塞某个通道,那么应该可以运用上述方法来检测电流。接下来,Deamer和Branton等 人证明了单链DNA和RNA分子能通过蛋白质组成的孔道,并且能检测到它们通过这种纳米级孔道时所造成 的电流改变(图8a)。他们使用的孔道蛋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Staphylococcus aureus toxin, α-hemolysin)。这种蛋白以前曾被Bayley小组用作生物传感器。Bayley小组发现,α溶血素蛋白非常稳 定,即使在接近100℃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正常的功能。Deamer和Branton等人发现,因为α溶血素蛋白孔径 非常小,简直与单链核苷酸的直径相差无几,所以可以将折叠卷曲的核苷酸链解开,并仅允许它以单链的形 式通过蛋白孔道。单链核苷酸分子穿过蛋白孔道时会造成局部电流改变,即相比没有分子穿过时的电流强度 有所减小。基于这个现象,Deamer和Branton等人猜测,如果核酸分子中每一个核苷酸通过孔道时都能出现 一种特定形式的电流改变,那么通过分析电流改变的情况不就能知道核酸的序列了吗?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Deamer小组、Meller和Branton小组使用好几种不同的RNA分子和单链DNA分子 进行了研究,以观察它们对电流的影响。结果发现,polyC RNA分子引起的电流强度下降比polyA RNA分子 要强得多。此外,他们还发现,由30个A和70个C组成的RNA分子在序列从A转变成C时电流强度也会发生改 变。不过不幸的是,这种嘌呤和嘧啶之间的明显差异没能在脱氧核糖核苷酸试验中发现。实际上,在RNA试 验中观察到的polyA和polyC引起不同形式的电流改变是由碱基堆积(base stacking)和二级结构上的差异 造成的。随后,使用不同DNA同聚物(DNA homopolymer)进行试验发现,脱氧嘌呤寡聚物(deoxypurine oligomer)和脱氧嘧啶寡聚物(deoxypyrimidine oligomer)引起的电流改变差别并不大,只有不足5%。而 且这种电流改变差异是由10~15个核苷酸(占据了α溶血素蛋白的跨膜区)引起的,它无法区别单个核苷酸 引起的电流改变之间的差异(图8a)。
图8 四种纳米孔测序技术示意图。
(a)借助核酸链堵塞纳米孔时引起的电流强度改变来测序。图左侧是典型的电流强度图,从图中可见,纳米孔通 道通畅时(右上图)和被DNA链堵塞时(右下图)的电流强度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无法区分堵塞纳米孔通道的 12bp核苷酸的组成。(b)核酸外切酶测序。图中淡蓝色的核酸外切酶通过深蓝色的接头连接在α溶血素纳米孔的 顶端,外切酶逐个切下DNA链末端的dNMP(金色),然后dNMP进入纳米孔中,通过红色的氨基化环糊精配体, 引起相应的电流改变,从而被检测出来。(c)使用合成DNA和光读取技术测序。待测DNA链中的每一个核苷酸都 被替换成更长的由橙色和蓝色碱基组成的寡聚体,每一个待测核苷酸都被12bp的寡聚体替代。将这种转换后的新 DNA链与分子信标杂交,杂交链在通过纳米孔时分子信标会脱落,释放出荧光,读取这些荧光就可以推测出原始 DNA链的序列。(d)借助横向隧穿电流测序。纳米孔中装载有橙色的电极和黑色的后门,当DNA链通过纳米孔 时,横向的隧穿电流会发生变化,并且每一种核苷酸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横向电流,因此可以借助这些电流来测序。
一个盛满电解质溶液的容器被一纳米孔膜隔成两半,如果施以比较小的电压,如约100mV电压,就能 使用标准的电生理检测手段测量通过纳米孔的电流大小。很多生物电通道的开关都是靠小肽段分子是否堵 塞通道来实现的。基于这个事实,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的 Deamer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George Church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构想:如果DNA分子 或者RNA分子也能堵塞某个通道,那么应该可以运用上述方法来检测电流。接下来,Deamer和Branton等 人证明了单链DNA和RNA分子能通过蛋白质组成的孔道,并且能检测到它们通过这种纳米级孔道时所造成 的电流改变(图8a)。他们使用的孔道蛋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Staphylococcus aureus toxin, α-hemolysin)。这种蛋白以前曾被Bayley小组用作生物传感器。Bayley小组发现,α溶血素蛋白非常稳 定,即使在接近100℃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正常的功能。Deamer和Branton等人发现,因为α溶血素蛋白孔径 非常小,简直与单链核苷酸的直径相差无几,所以可以将折叠卷曲的核苷酸链解开,并仅允许它以单链的形 式通过蛋白孔道。单链核苷酸分子穿过蛋白孔道时会造成局部电流改变,即相比没有分子穿过时的电流强度 有所减小。基于这个现象,Deamer和Branton等人猜测,如果核酸分子中每一个核苷酸通过孔道时都能出现 一种特定形式的电流改变,那么通过分析电流改变的情况不就能知道核酸的序列了吗?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Deamer小组、Meller和Branton小组使用好几种不同的RNA分子和单链DNA分子 进行了研究,以观察它们对电流的影响。结果发现,polyC RNA分子引起的电流强度下降比polyA RNA分子 要强得多。此外,他们还发现,由30个A和70个C组成的RNA分子在序列从A转变成C时电流强度也会发生改 变。不过不幸的是,这种嘌呤和嘧啶之间的明显差异没能在脱氧核糖核苷酸试验中发现。实际上,在RNA试 验中观察到的polyA和polyC引起不同形式的电流改变是由碱基堆积(base stacking)和二级结构上的差异 造成的。随后,使用不同DNA同聚物(DNA homopolymer)进行试验发现,脱氧嘌呤寡聚物(deoxypurine oligomer)和脱氧嘧啶寡聚物(deoxypyrimidine oligomer)引起的电流改变差别并不大,只有不足5%。而 且这种电流改变差异是由10~15个核苷酸(占据了α溶血素蛋白的跨膜区)引起的,它无法区别单个核苷酸 引起的电流改变之间的差异(图8a)。
图8 四种纳米孔测序技术示意图。
(a)借助核酸链堵塞纳米孔时引起的电流强度改变来测序。图左侧是典型的电流强度图,从图中可见,纳米孔通 道通畅时(右上图)和被DNA链堵塞时(右下图)的电流强度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无法区分堵塞纳米孔通道的 12bp核苷酸的组成。(b)核酸外切酶测序。图中淡蓝色的核酸外切酶通过深蓝色的接头连接在α溶血素纳米孔的 顶端,外切酶逐个切下DNA链末端的dNMP(金色),然后dNMP进入纳米孔中,通过红色的氨基化环糊精配体, 引起相应的电流改变,从而被检测出来。(c)使用合成DNA和光读取技术测序。待测DNA链中的每一个核苷酸都 被替换成更长的由橙色和蓝色碱基组成的寡聚体,每一个待测核苷酸都被12bp的寡聚体替代。将这种转换后的新 DNA链与分子信标杂交,杂交链在通过纳米孔时分子信标会脱落,释放出荧光,读取这些荧光就可以推测出原始 DNA链的序列。(d)借助横向隧穿电流测序。纳米孔中装载有橙色的电极和黑色的后门,当DNA链通过纳米孔 时,横向的隧穿电流会发生变化,并且每一种核苷酸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横向电流,因此可以借助这些电流来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