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的介绍
互联网
豚鼠(Guinea Pig)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豚鼠科(Caviidae)、豚鼠属(Cavia)。豚鼠科动物原产于南美,实验豚鼠由野生豚鼠(Cavia porcellus)之中的短毛种驯化而来,是较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动物。
生物学特性
一、行为和习性
1、采食行为
豚鼠是严格的草食动物,喜食纤维素较多的禾本科嫩草或干饲草。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日夜采食,两餐之间有较长的休息期。饥饿时听到饲养人员的声音特别是拿饲料的声音时会发出“吱吱”的叫声,常整群一齐尖叫。豚鼠愉快时能发出“啾啾”类似鸟鸣的声音。豚鼠属于饮食不洁的动物,如果使用的食具不得当,豚鼠常在食物上边吃边排便或把食物扒散、将饮水喷出。
2、群居行为
一雄多雌的群体构成明显的群居稳定性。表现为成群活动、休息或集体采食、紧挨躺卧。幼鼠跟随成鼠追逐发情的雌鼠。群体中占支配地位的豚鼠会咬其它豚鼠的毛。在拥挤或应激情况下,也可发生群内1只或更多动物被其它个体咬毛,毛被咬断,呈斑状秃,而造成皮肤创伤和皮炎。如果放入新的雄鼠,雄鼠之间会发生激烈斗殴,导致严重咬伤。
3、性情
豚鼠性情温顺,不会攀登,较少斗殴,很少咬伤工作人员,但脚趾锋利,可有抓伤。
豚鼠胆小,喜欢安静、干燥、清洁的环境。突然的声响、震动或环境变化,可引起四散奔逃、转圈跑或呆滞不动,甚至引起孕鼠流产。对经常性搬运和扰动很不习惯,搬运、重新安置或触摸可使豚鼠体重在24~48小时内明显下降,情况稳定后又很快恢复。这种现象很易影响试验结果,应引起注意。
4、听觉
豚鼠听觉非常发达,能识别多种不同的声音,它听到的音域远大于人。当有尖锐的声音刺激时,常表现为耳廓微动以应答,即听觉耳动反射。听觉耳动反射减弱或缺失是听觉机能不良的表现。
二、解剖学特点
1、外观
身形短粗、头圆大、耳朵和四肢短小、尾巴只有残迹,眼睛明亮,耳壳薄而血管鲜红明显,上唇分裂。前足有四趾,后足有三趾,每趾都有突起的大趾甲,脚形似豚,体长225~355mm。被毛紧贴体表,毛色有白色、黑色、棕色、灰色、淡黄色和杏黄色等,其毛色组成有单毛色、两毛色和三毛色。
2、齿
齿式为2(1013/1013)=20。门齿呈弓形深入颌部,咀嚼面锐利, 能终身生长。当咬合不正时,门齿臼齿会过度生长。豚鼠嚼肌发达。
3、骨骼
可分为主轴骨和四肢骨两部分,其数量因年龄而异,成熟豚鼠约有256~261块骨。脊椎由36块椎骨组成,其中颈椎7个,胸椎13个,腰椎6个,荐椎4个,尾椎6个。胸部有13对肋骨,其中真肋骨6对,与胸骨相关节;假肋骨7对。四肢骨可分为前肢骨和后肢骨。前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和尺骨。后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膑骨。
4、心肺
胸腔内有气管、肺、心脏和食道。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肺呈粉红色分为左肺和右肺,右肺由尖叶、中间叶、附叶和后叶组成,左肺由尖叶、中间叶和后叶组成。豚鼠胸腺与大小鼠不同,在颈部皮下气管两侧,附着不牢固,易摘除。
5、消化系统
腹腔内有肝脏、肾脏、脾脏、胃、肠、胆囊、胰脏、膀胱和生殖器官等。胃壁非常薄,粘膜呈襞状。胃容量约为20~30ml。肠管较长,约为体长的10倍,其中盲肠发达约占整个腹部的三分之一。肝脏呈暗黄褐色,分为内侧左右叶、外侧左右叶和后叶。胆囊位于内侧左右叶之间。胰脏为一长而扁平的叶状腺体,粉红色,横位于腹腔前半部胃的背面。分头、体和尾叶。
6、大脑
在胚胎期42~45天脑发育成熟,大脑半球没有明显的回纹,只有原始的深沟,属于平滑脑组织,较其它同类动物发达。
7、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较为发达。脾脏呈扁平板状,位于胃大弯部。肺部淋巴结具有高度的反应性,在少量机械或细菌刺激时,很快发生淋巴结炎。
8、泌尿生殖器官
肾脏位于腹腔前部背侧,体正中线两侧右肾比左肾稍前,表面光滑,棕红色。肾上腺较大。
雌雄豚鼠腹股沟部都有一对乳腺,但雌性乳头比较细长位于鼠鼷部。雌性具有无孔的阴道闭合膜,发情时张开,非发情时闭合。卵巢呈囊圆形,位于肾脏下方。子宫有两个完全分开的子宫角,连接输卵管末端。子宫角会合后形成子宫颈,开口于阴道。
雄性有位于两侧突起的阴囊,内含睾丸。睾丸呈椭圆形纵行稍向背外侧排列于阴囊内,出生后睾丸并不下降到阴囊,但通过腹壁可以摸到。用手压迫包皮的前面能将阴茎挤出,包皮的尾侧是会阴囊孔。
三、生理学特性
1、生长发育
新生豚鼠的体重与双亲的遗传特征、母体的营养、窝间距、一窝产仔数和妊娠期的长短有关。一般为50~115g。产仔数5只以上时仔鼠往往因体质太弱,体重太小而难以成活。
由于豚鼠妊娠期长,新生仔鼠出生后即能活动,全身覆有被毛,有门齿,眼耳已张开,数小时后即能采食软料。生长发育较快,在出生后两个月内平均每天增重4~5g 。一般二月龄豚鼠体重可达350克;五月龄雌鼠体重可达700克,雄鼠体重可达750克; 成年雄鼠体重可达950g,成年雌鼠体重可达800g。豚鼠寿命一般为4~5年。
2、血细胞指数
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压积比其它啮齿动物低。外周血骨髓细胞的形态与人相似。其淋巴细胞中有一种Kurloff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单核白细胞,胞质内含有大的粘多糖包涵体,称为库氏小体。通常在血液、脾、骨髓、胎盘的血管系统或胸腺内发现,在雌激素刺激和妊娠情况下,其数量增多,最高密集点从肺和脾(红髓)转移至胸腺和胎盘。这种细胞的起源和机能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以帮助保护细胞滋养层免受母源细胞的免疫损伤。
3、速发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致敏豚鼠再接触某抗原时常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其特征是发绀、虚脱或因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发生窒息、死亡。而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4、肠道菌群
豚鼠消化系统功能较弱,食物通过盲肠、大肠相当缓慢,部分食物可在肠道保持48小时,许多营养成分由肠道微生物菌群将纤维素分解后释放出来,因而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豚鼠对青霉素、四环素、杆菌肽、金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反应大,较大剂量用药后常可引起急性肠炎、甚至致死。这是由于豚鼠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链球菌占优势,抗生素使革兰氏阳性菌明显减少,从而促使对豚鼠特别不利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内毒素所致。一次肌注5万单位的青霉素能杀死75 %以上的豚鼠,死亡发生在注射后的第4天,原因是小肠结肠炎、大肠杆菌型的菌血症或细菌内毒素中毒。
5、其它生理特点
豚鼠体内缺乏左旋葡萄糖内酯氧化酶,其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
豚鼠对麻醉药物及其它某些有毒物质如DDV也很敏感,麻醉死亡率较高, 饲喂感染黑斑病的甘薯可引起豚鼠中毒而大批死亡。
豚鼠抗缺氧能力强,比小鼠强4倍,比大鼠强2倍。
6、豚鼠的一些生理生化正常值如下:
(1)一般生理值
体重:成年雄性900~1000g,雌性700~900g
初生重:50~115g
体表面积:400g为565cm2,800g为720cm2
直肠温度:37.2~39.5℃
胃肠排空时间:13~30小时
寿命:4~5年
二倍体数:64
饮水:10ml/100g体重/日
排尿量:15~75ml/只/天
饲料:6g/100g体重/日
排便量:21~85g/只/天
妊娠期:65~72天(平均68天)
性周期:15~16天
临界温度:30℃
(2)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心率:230~380次/分
血压:80~94/55~58mmHg
呼吸量:1.0~3.9ml/次
呼吸率:69~104次/分
血浆PH:7.15~7.53
血容量:69~75ml/kg体重
心输出量:240~300ml/分/kg体重
红细胞:5.4×106/mm3±12%
红细胞压积:43±12%
血红蛋白:13.4g/dl±12%
血红蛋白浓度MCHC:30%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1μm3
白细胞:9.9×103/mm3±30%
嗜中性白细胞:42(22~50)%,4.2(2.0~7.0)千/mm3
嗜酸性白细胞:4(2~12)%,0.4(0.2~1.3)千/mm3
嗜碱性白细胞:0.7(0~2)%,0.07(0~0.3)千/mm3
淋巴细胞:49(37~64)%,4.9(3.0~9.0)千/mm3
Kurloff细胞:3.5(3~4)%,0.43(0.25~2.0)千/mm3
血小板:250~850×103/mm3
(3)临床生化
血清总蛋白:4.6~6.2g/dl
白蛋白:2.1~3.9g/dl
球蛋白:1.7~2.6g/dl
血糖:60~125mg/dl
血尿氮:9.0~31.5mg/dl
肌酸酐:0.6~2.2mg/dl
总胆红素:0.3~0.9mg/dl
血脂:95~240mg/dl
磷脂:25~75mg/dl
甘油三脂:0~145mg/dl
胆固醇:20~81.5mg/dl
血钙:5.3~12mg/dl
血磷:3.0~7.6mg/dl
镁:2.4mg/dl
钠:84.7~88.2mg/dl
钾:3.9~5.2mg/dl
四、生殖生理
1、性成熟
豚鼠有性早熟特征(雌鼠一般为30~45日龄,雄鼠为70日龄)、雌鼠一般在14日龄时卵泡开始发育、于60天左右开始排卵。雄鼠30天左右开始出现爬跨和插入动作,90日龄后具有有生殖能力的射精。
2、发情
雌鼠为全年多发情期动物,发情的雌鼠有典型的性行为,即用鼻嗅同笼其它豚鼠,爬跨同笼其它雌鼠。与雄鼠放置一起,则表现为典型的拱腰反应,即四条腿伸开,拱腰直背,阴部抬高。将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雌鼠的两条后腿之间,生殖器两侧,髂骨突起前部,很快有节奏地紧捏,发情的雌鼠会采取交配姿势。检查雌鼠是否发情也可取阴道涂片,通过观察其角化上皮细胞是否积聚来确定。
雌豚鼠性周期为15~16天,发情时间可持续1~18小时,平均6~8小时,多在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晨,排卵是在发情结束后。发情时间可因交千/mm3配而缩短。
3、交配
豚鼠一般在5月龄左右才达到体成熟,此时方可进行配种繁殖, 否则不但母鼠体质过度损耗,其产生的后代体质和生命力也较弱。
雌鼠发情期间,雄鼠接近追逐并发出低鸣声,随后出现嗅、转圈、啃、舐和爬跨等动作。雌鼠交配时采取脊椎前凸的拱腰反应姿势。雄鼠进行插入,然后射精,终止交配。交配完成表现为舐毛,迅速跑开。射出的精液含有精子和副性腺分泌物,分泌物在雌性阴道内凝固、形成交配栓。此栓被阴道上皮覆盖,并在适当的位置停留数小时后脱落。查找阴栓(即交配栓)可确定交配日期、准确率达85%~90%。另外还可检查雌鼠阴道内容物,看有无精子,以确定是否交配。
4、妊娠
豚鼠妊娠期为65~72天,平均68天,比其它啮齿类动物长得多,青年豚鼠妊娠期有延长的趋势。在分娩2~3小时后,母鼠出现一次产后发情,此时交配妊娠率可达80%。
5、分娩
分娩前一周耻骨联合出现分离,最大限度可达3cm左右,可做产期判断。 雌鼠于分娩时蹲伏,产后把仔鼠身上添食干净并吃掉胎盘。
6、哺乳
产仔数1~8只,多数为3~4只。豚鼠虽然只有一对乳房,但泌乳能力强,可很好地哺乳4只仔鼠。母鼠间有互相哺乳的习惯,这一点与其它啮齿类及兔、狗不同。仔鼠一般在15~21天断奶。
7、繁殖时限
豚鼠繁殖使用期限一般为1~1.5年。
豚鼠的主要用途
一、免疫学
豚鼠特别是老龄雌鼠的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是所有实验动物中补体含量最多的一种动物,其补体非常稳定,免疫学实验中所用的补体多来源于豚鼠血清。
由于致敏的豚鼠再次接触抗原会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甚至死亡的急性反应,因而豚鼠适合用于研究速发型过敏性呼吸道疾病。注射马血清很容易复制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豚鼠迟发性超敏反应与人类相似,如皮内结核菌素试验,因而较适合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中2~3月龄、350~400g的豚鼠最适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二、传染病研究
豚鼠对多种病原体敏感,常用于病原的分离及诊断。如豚鼠对结核杆菌有高度敏感性,感染后的病变酷似人类的进行性结核病变,是结核菌分离、鉴别、诊断和各种抗结核病药物的筛选以及病理研究最佳动物。
三、药物学
豚鼠妊娠期长,胎儿发育完全,幼鼠形态功能已成熟,适用于药物或毒物对胎儿后期发育影响的试验。
豚鼠对多种抗生素类药物非常敏感,是研究抗生素如青霉素的专门动物。豚鼠还用来研究麻醉药及镇咳药的药效。
四、营养学
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对其缺乏十分敏感,是研究实验性坏血病和维生素C生理功能的理想动物模型和维生素C的生物学检测的标准动物。豚鼠也可用于叶酸硫胺素(VB1)和精氨酸的生理功能,酮性酸中毒、眼神经疾病的研究。
五、耳科学
豚鼠耳壳大,存在明显的听觉耳动反射。耳窝对声波极为敏感, 特别是对 700 ~2000周/秒的纯音最敏感。所以豚鼠常用于听觉和内耳疾病的研究。如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耳毒性抗生素的研究等。
六、悉生学
由于可准确查知豚鼠剖腹产时间,幼仔发育完全,易成活, 所以经常用于悉生生物学的研究。
常用品种和品系
1、英国种 亦称荷兰种。国内各单位多来源于此种封闭群, 其特点是被毛短而光滑,毛色有白、黑、棕、灰、淡黄、巧克力等单色,也有白与黑等双色或白、棕、黑等三色。其生长迅速、生殖力强,性情活泼温顺,母鼠善于哺乳。多用于药物检定、传染病学等研究。
2、Dunkan~Hartley系、Hartley系是与英国种相似的封闭群。毛色为白色。1973年我国从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进的DHP封闭群豚鼠即属于Dunkan~Hartley系。
3、近交系2是美国培育出的近交系。1950年后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分赠世界各地。其毛色为三色(黑、棕、白)。其体重小于近交系13,但脾脏、肾脏和肾上腺大于近交系13。老年豚鼠其胃大弯、直肠、肾脏、腹壁横纹肌、肺脏和主动脉等都有钙质沉着。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强,并具有纯合的GPL-A(豚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1抗原,血清中缺乏诱发的迟发超敏反应因子,对试验诱发自身免疫的甲状腺炎比近交系13敏感。
4、近交系13培育历史与2系相同,毛色为三色(黑、棕、白)。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弱,受孕率比2系差,体形较大。GPL~A的B-1抗原与2系相同, 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区与2系不同。对诱发自身免疫甲状腺炎抵抗力比2系强。血清中缺乏诱发迟发超敏反应因子。生存期1年的豚鼠白血病自发率为7%,流产率为21%,死胎率为45%。
饲养管理
一、饲养环境
1、环境
豚鼠听觉好,对外来的刺激如突然的震动、声响较敏感,甚至可引起流产,因此环境应保持安静。
豚鼠身体紧凑利于保存热量而不利于散热,因此更怕热,其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豚鼠临界温度为低温-15℃,高温32℃,温度中性范围30~31℃,豚鼠适宜温度为18~29℃。因此饲养室温度应控制在18~29℃的范围内,最适为18~22℃,湿度40~70%。温度在29℃以上时,如湿度高且空气不流动,可给豚鼠造成很大危害甚至死亡,使孕鼠流产。温度过低易使动物患肺炎。
同时,饲养室温度的恒定是相当重要的,日温差应控制在3℃以内。温度急骤改变,常可危及幼鼠生命,使母鼠流产和不能分泌乳汁,甚至大批死亡。保持饲养环境中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也很重要,要使换气次数达到10~15次/小时。
2、笼具
豚鼠不能登高,跳跃能力差,笼具一般不需加盖(四周围栏40cm高)。豚鼠活动性强,空间要求比其它啮齿类大。
较早期的饲养一般采用的方法为池养,即在地面上用水泥或铁丝网、木板等做成围栏,长和宽各为一米,高为0.4米,即可饲养豚鼠。其优点是容易操作,成本低,由于豚鼠直接接触地面,更利于其经常快速奔跑的习惯。但是这种方法使饲养室面积使用效率降低,不利于笼具清洗和消毒,现在大多单位饲养微生物控制较严格的动物,池养方法已经较少使用。
带不锈钢笼的冲水笼架,分层饲养可节省空间,便于清洗。其缺点是保温差,豚鼠担惊受怕,很不习惯,常造成体重下降、脱毛、产量下降、腿被卡住等,造成骨折、脚垫,使繁殖母鼠过早淘汰等。
抽屉式箱子、托盘式笼架、大塑料盒是繁殖豚鼠较好的笼具。大塑料盒或抽屉式箱子,底面平整光滑。可以铺垫垫料,使豚鼠有在陆地的感觉,保温性也较好,现在国内已有商品出售。但大塑料盒或抽屉式箱子体积太大,不易操作,豚鼠受惊吓时易跑出盒外。
豚鼠兴奋时,常沿着笼边乱跑或转圈跑,易造成外伤。使用长方形的笼、盒比正方形的笼具更能阻止这种乱跑。
3、垫料
实底笼饲养时,要铺消毒垫料。垫料应是不具机械损伤的软刨花,避免用具有挥发性物质的针叶木刨花。细小的硬刨花、片屑、锯末可粘在生殖器粘膜上影响交配,甚至损伤生殖器,使豚鼠不孕。粉末状垫料也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不宜采用。
豚鼠的垫料可用干草或稻草,这样即可以在豚鼠受惊奔逃时藏身,也可以让豚鼠啃咬补充纤维素。但在进行营养方面研究时则不宜采用。
二、饲料和饮水
1、饲料和饮水
豚鼠属粗纤维饲料动物类型,对粗纤维消化率较高,可达33~38%,因此要注意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应不低于30%,否则可引起严重的脱毛现象。可以在颗粒饲料之外加喂一次干草或青饲料。目前由于实验动物等级要求越来越高,而青饲料的微生物状况难以控制,因此,对于二级以上豚鼠许多单位采用维生素合剂代替青饲料,饲喂效果可达到饲喂青饲料的水平。
豚鼠对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量要求较高,不足时会引起生长受阻、皮炎、脱毛、皮肤溃疡、小红细胞贫血。
豚鼠一般拒绝苦、咸和过甜的饲料,对限量饲喂也不易适应。豚鼠经常喷射含唾液和食入物的水,而弄脏吸水管和饮水。如果用瓦罐或食盆饲喂,豚鼠常常蹲在食盆中休息,排粪排尿,因此豚鼠应采用特殊的饲喂器和饮水器,如J 形料斗和带不锈钢弯头的饮水瓶。要经常消毒、更换饲喂器和饮水器。
豚鼠对变质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和废食。霉变或含杀虫剂的草和饲料常可引起豚鼠中毒,甚至死亡。一定要注意饲料及青草蔬菜的来源和卫生质量。同时注意饲料营养要全面,应配制全价营养饲料。
繁殖豚鼠的饲料配方不应轻易改变。改变后,会引起拒食,在适应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
要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微生物水平达到相应的微生物控制标准。
2、维生素C
豚鼠自身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体内贮存的维生素C在4 天内消耗一半即其半衰期为4天,而人体内维生素C的半衰期为16天,因此,饲料中一定要注意维生素C 的补充。一般豚鼠维生素C需要量为1mg/100g体重/日,在生长、妊娠、泌乳期间和受到应激时,实际需要每日15~25mg/100g体重。维生素C的缺乏常在10~20天出现临床症状,引起坏血病,导致豚鼠跗肘关节肿胀、胸骨软骨部分膨大,行动困难、体质衰弱,并易感染细菌性肺炎、急性肠炎和霉菌性皮炎等,导致生殖机能降低、发育不良、抗病力低,甚至引起死亡。
维生素C的投喂可通过内含充足维生素C的颗粒料,其中维生素C 的含量应是正常需要量的10倍,因为维生素C易氧化不稳定,目前稳定维生素C尚无理想的方法。在饲料中维生素C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失效。因此饲料不能久放,贮存的地方要干燥凉爽。
比较经济和效率高的方法是将维生素C溶于饮水中(200~400mg/L, 新鲜配制),其中用于溶解维生素C的饮水最好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因为含氯离子和一些金属离子的水会使维生素C失效,因此使用不锈钢的饮水设备是十分理想的。
对于清洁级以上豚鼠饲养,用以向水中添加的维生素C要经过灭菌处理。 由于维生素C受热易分解,必须将其配制成具保护剂的溶液,才能进行高压灭菌。可用去离子水加维生素C溶解,然后分别加碳酸钠(是维生素C质量的二分之一,用以可驱除水中的氧气),依地酸二钠(含量为五万分之一,可络合金属离子),亚硫酸钠(0.2%,抗氧化剂,可保护维生素C),配成溶液,100℃15分钟高压灭菌。 然后向饮水瓶内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溶液,使之含量达到200~400mg/L。另外也可用滤菌薄膜进行过滤除菌。
最传统的方法是投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如柑桔属水果、甘蓝)。 但水果蔬菜不易消毒,微生物状况不易控制,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三、一般饲养管理
豚鼠饲养管理的许多方面与小鼠相同,但对于豚鼠有其特殊之处。
1、饲喂
要执行严格的饲喂制度,饲喂器和饮水器中应保持足够的饲料和饮水。也可放入消毒后的干草,使豚鼠自由采食。不应频繁将雌鼠迁往新的笼舍,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任何可以引起拒食的因素。
每天定时加料1~2次,同时及时清除残料和剩水,以防豚鼠弄湿的饲料和弄脏的饮水存留时间过长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疾病爆发。干草可每天定时添加一次,经常保持新鲜饮水,至少每天换饮水一次。
2、清洁卫生、消毒和疾病预防
垫料要经常更换至少每周两次。食具每周刷洗一次。室内应定期消毒,最好每季度彻底消毒一次。笼具应每月消毒一次。
要保持饲养室内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
积极进行疾病预防,发现病鼠立即淘汰,并及时进行微生物检查,确定病因,然后采取相应对策。新引进的动物必须经隔离检疫,观察无病时才能与原鼠群一起饲养。各个级别动物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饲养区的操作制度,不得互串饲养区。
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区。
严防野生动物(野鼠、蟑螂)进入饲养区。
3、豚鼠的健康检查、治疗
豚鼠很易进行检查。正常豚鼠外观有光泽平滑的被毛和明亮机警的眼睛。手握豚鼠背可对全身进行检查。体表所有外孔易于检查,而口太小,需使用镇静剂(氯胺酮50mg/kg肌注)才能进行口腔的彻底检查。
豚鼠性别很易区分,15日龄后在压迫会阴部时雄性的阴茎很明显。15日龄前可从其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性,远者为雄性。
豚鼠生产中,发现病鼠立即淘汰,不必治疗。对有特殊用处需要治疗的豚鼠可使用磺胺嘧啶、呋喃西林、某些广谱抗菌素、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有作用的抗生素或是将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有作用的抗生素与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作用的抗生素联合使用。
繁殖生产
一、配种豚鼠的选择
豚鼠最适交配时间为5月龄体成熟时。如果交配过早, 雌鼠髂骨结合很紧易造成难产,同时易造成雌鼠过度消耗。交配时雌鼠不应过肥,如果脂肪沉积过多,可导致脂肪肝,内分泌失调,可使受精率下降和难产,死胎率增加。在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导致妊娠中毒或酮体病,雌鼠厌食、呼吸困难,2~5天内死亡。因此,配种前应适当控制雌鼠体重。
二、配种
选择体成熟的健康活泼的留种豚鼠进行交配繁殖。
交配方法分近交系的维持和大群繁殖生产两种。
大群生产一般采用1只公鼠配3~6只母鼠,每只母鼠需要1170 平方厘米的笼具内面积,如果笼内存在两只以上公鼠时,可引起激烈争斗,并咬伤。妊娠后期,母鼠或是与公鼠留在一起(连续同居)或是移至单笼待产(不连续同居)。连续同居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产后发情,提高产仔胎次,每年平均产5胎,产仔16.5只,还可使母鼠互带仔鼠。不连续同居为每年3.5胎次,产仔10只,优点是能分出亲仔关系,幼仔断奶存活率高。不连续同居时雌鼠移出后可将几只放于一起,利用其相互哺乳的习性,使仔鼠离乳率更高。
近交系的维持采用一雄一雌(兄妹)配对交配法,其优点是建卡记录简单,如果长期同居,可充分利用产后发情交配,从而提高每只母鼠产仔数,缺点是生产效率低,浪费空间和劳力。
豚鼠保种的方法与小鼠基本相同。应注意封闭群内避免近亲交配,而近交系内应采用同胞兄妹交配繁殖。
三、妊娠检查
一只手交叉抓住豚鼠肩以上的颈部、前腿和肋骨外廓,轻轻地提起豚鼠,另一只手放于后腿之下,不要过紧地压迫豚鼠,然后托起豚鼠的整个身体,轻轻触摸下腹部子宫角部位,如发现有坚实卵圆形小体即为妊娠。妊娠15天时,这些小体直径约为5mm, 25天时为10~15mm,35天时为25mm,超过35天可摸到胎体的一些部位。妊娠后期腹部明显隆起,胎儿、羊水等液体和组织可占体重的一半,最后一周耻骨联合分离。耻骨联合分离与否是判断剖腹产手术时机的主要标准。妊娠期间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料要充足,保持安静,轻抓轻放,以免流产。豚鼠分娩以夜间较多,产后要及时检查生产情况,检查哺乳数,做好记录。
四、断奶
豚鼠泌乳能力很强,且有相互哺乳的习惯。每只雌鼠哺乳4只较为合适。 通常的鼠断奶标准有两个,一是仔鼠体重达180g为限度,二是出生后21天为限。如做种鼠可推迟断奶到35天。离乳后的仔鼠雌雄分饲。
五、留种
留种时一定要选择优良个体作为父母鼠,其标准如下:
1、体态丰满硕长,营养良好,骨骼粗壮结实。
2、毛色光亮,被毛洁净密实。
3、体躯呈流线形,头、颈、胸、腹、臀结构紧凑。行动敏捷活泼。
4、眼明亮,无分泌物。鼻潮湿,无脱毛现象。呼吸平稳。
5、皮肤柔软有弹性,无皮肤病。
6、公鼠睾丸对称,阴囊皮肤细致,阴茎发育正常。母鼠外阴洁净,乳房发育良好,乳头突出。
根据各个品系的特征选择体质强壮,活力强,抗病力强的父母鼠的2~5胎的仔鼠留种,及时淘汰生长不好的仔鼠。留种的豚鼠饲养管理与繁殖鼠基本相同,但要注意营养适度,以免过度肥胖,导致不孕。六、维持种群的旺盛的生产能力。
种鼠连续使用12~18个月,生产5胎以上即可淘汰。对于体弱有病的也要及时淘汰。对于因生产而导致过度消耗的豚鼠(表现为掉毛、消瘦),应停止配种,使其休息一段时间,待其恢复后再进行生产。
七、记录
豚鼠生产中的记录与小鼠基本相同,单色豚鼠个体的记录可采用打耳号的方法,多色豚鼠的记录可利用体表毛色分布位置的不同来记录。
常见疾病
豚鼠的一些常见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仙台病毒感染,泰泽氏菌,巴氏杆菌等对豚鼠的影响可参看小鼠一章的疾病部分,豚鼠的其它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沙门氏菌病(Salmonella Disease)
1、分布
沙门氏菌对脊椎动物有广泛的感受性,是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豚鼠感染后可呈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小鼠、大鼠感染后,可长期不表现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兔、沙鼠、地鼠很少感染本病。
2、病原
本病的致病菌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37℃培养24小时可长出1~3毫米的光滑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运动性,在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中常产酸、产气。
3、流行病学
健康豚鼠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是本病的传染源,而苍蝇、野鼠、鱼粉等可导致上述物品的污染。菌株的毒力、血清型,菌的数量、感染途径,动物的年龄、品系、机体免疫功能情况,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营养改变、实验处置等因素均可影响本菌的致病性和动物的敏感性。
4、 临床症状
感染沙门氏菌的豚鼠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急性感染型、亚急性型、隐性感染型三种类型。感染型呈急性经过,临床症状非特异性,病鼠常食欲不振、被毛逆乱、体重减轻、眼有分泌物、呼吸困难、流产、排软便等,一般于几天内死亡。亚急性经过的豚鼠常表现腹部膨胀、腹泻、结膜炎等。隐性感染型的豚鼠可表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的轻微症状。
5、病理解剖
解剖可见急性感染型死亡的豚鼠肝、脾、淋巴结及肠淤血肿大并有灶性坏死,肠内多液体和气体。亚急性经过和慢性经过的病例脾脏肿大,肠、肝充血肿大,可有明显的黄色坏死灶,回肠部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突起。
病理学检查可见急性病例的肠粘膜上皮坏死出血,肠粘膜固有层的组织中充血及嗜中性细胞浸润。亚急性经过和慢性经过的病例可见肝细胞坏死,在坏死灶和肝窦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并有肉芽肿形成。
6、诊断
本病可通过临床症状、解剖学特点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再进行细菌培养而确诊。选结肠、直肠或胆囊内容物接种于去氧胆盐琼脂平皿和亚硒酸盐肉汤中37℃有氧培养24~48小时,观察菌落。该细菌不能利用尿素,不产生靛基质。应用多价O和H抗血清,做玻片凝聚试验检查抗体可作为辅助手段。
7、预防
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严格饲养管理,饲料严防野鼠污染,加强饲养中各个环节的消毒灭菌,注意饲养人员的带菌状况检查,以及利用剖腹产手术建立无本病的鼠群。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s)
豚鼠巨细胞病毒多引起豚鼠的隐性感染,其感染特征和致病机理与人的巨细胞病毒感染非常相似,因此常用作人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的动物模型。
1、病原
豚鼠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属疱疹病毒科乙型疱疹病毒亚科, 为双股DNA病毒。CMV对乙醚、反复冻融相对稳定。在-70℃可长期保存。
2、流行病学
CMV可经接触和血源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它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大鼠、小鼠等动物不易感。
3、临床症状
豚鼠感染后,多呈隐性状态,不表现临床症状。实验条件下可见被毛粗乱、发育迟缓等症状。
4、病理
解剖可见病鼠脾脏充血肿大,唾液腺肿大,胸腺发育迟缓。
组织学可见唾液腺导管细胞变性,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导管周围大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脾脏散在灶状出血,嗜中性细胞浸润。胸腺T细胞减少。
5、诊断和预防
本病的诊断应依据组织学观察唾液腺导管细胞内的特异性的嗜酸性包涵体。也可利用豚鼠胚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进而血清学检查CMV抗原。
本病的预防可利用CMV弱毒苗接种豚鼠,使之产生免疫力, 然后用剖腹产技术建立无CMV的洁净豚鼠群。进而依靠严格的饲养管理措施保持豚鼠的无CMV状态。
三、颈淋巴结炎
1、病原和流行病学
颈淋巴结炎的病原是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常成对或短链状出现。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本病的另一病原是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通过眼结膜途径,可导致典型的颈淋巴结脓肿和上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气管两侧,可见肿大的淋巴结。病鼠消瘦,食欲减退,懒动,呼吸困难,鼻腔有浆液性分泌物,孕鼠发生死产和流产。
3、病理
解剖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内充满脓汁,有时可见胸腔积水,肺呈大理石样病变。
4、诊断
通过本病特异的临床症状可得到初步诊断。然后通过细菌培养、分离和生化鉴定可确诊。
5、预防
本病的预防可通过剖腹产技术,建立无本病的SPF鼠群, 严格管理屏障饲养系统,从而彻底排除本病的发生。
四、肺炎
1、病原
豚鼠的肺炎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其中以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危害最大。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一般情况下人的上呼吸道常常带有本菌,是潜在的感染源。豚鼠感染后病菌可存在于上呼吸道,当有运输等应激因素而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发病。本菌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有运动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物品及呼吸飞沫而被传染。豚鼠饲料中维生素C 的缺乏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引起本菌大量繁殖而致动物发病。
肺炎克雷伯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常成对或短链存在。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和农产品及林产品中,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及呼吸道内也常见,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常于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爆发性流行。
2、临床症状
豚鼠发生肺炎时,虽病原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被毛逆乱,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懒动,出现腹式呼吸,鼻腔有分泌物。急性型2~3天死亡,慢性型可出现结膜炎,孕鼠流产,吃仔等。
3、病理解剖
剖检可见豚鼠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肺出血、充血、气肿,慢性型可发生胸膜炎,胸腔内有炎性分泌物。常发生中耳炎,而致豚鼠斜颈。有时发生子宫肌炎或肝脏坏死。
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可见颈淋巴结、肾、肝脓肿,化脓性胸膜炎,肺“肉芽肿性”实变。
组织学切片可见支气管和肺泡内大量的嗜中性细胞浸润。
4、诊断
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原的分离培养。将新鲜肺组织涂片或接种培养基,对阳性标本镜检及进行生化特性和血清学特性的检查,从而得到明确诊断。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菌感染的病料应取自动物发病初期的上呼吸道粘膜。此时取材特异性较高。
5、预防
应加强饲养管理,利用剖腹产技术,建立清洁鼠群。尽可能杜绝可引起动物应激的因素。严格消毒进入饲养区的一切物品。严禁携带病菌的人员包括饲养人员接触动物。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1、病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空气、人和动物的体表,是人和动物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球形,葡萄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可产生具有致病作用的α和β溶血毒素。对干燥有抵抗性。
2、流行病学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动物皮肤、粘膜、上呼吸道、肠道的常在菌群,可通过接触传播,不良的卫生条件和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的发生。也是微生物控制级别较高的实验动物应清除而较难清除的主要病菌。
3、临床症状
动物发病后常引起肺炎,败血症,形成体内多处器官的脓肿和炎症。
当动物皮肤有伤口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经伤口侵入,并形成皮炎、溃疡和脓肿。豚鼠感染后,常发生口唇炎,剥脱性表皮炎,关节炎。在足底,则形成痂皮,进而发炎肿大,直径可达1~3cm,然后可形成溃疡,在关节腱膜部位发生炎性浸润。使用金属网底笼具饲养时,由于豚鼠体重的压迫,常发生擦伤,易发生感染。
4、病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害部位呈弥漫性组织炎、坏死及肉芽肿。切片可见大型革兰氏球菌凝块,组织内嗜中性细胞浸润,因组织坏死而发生化脓灶。
5、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可很容易地确诊。
6、预防
保持屏蔽饲养条件,饲养人员隔离衣及时清洗消毒,饲养室用具定期消毒。这些措施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六、体内寄生虫
1、豚鼠艾美尔球虫(Eimeria caviae)
该球虫是寄生于豚鼠的唯一的艾美尔球虫,易在幼鼠中流行。感染豚鼠出现腹泻,甚至死亡。剖检可见肠炎,肠出血,盲肠粘膜增厚,有斑状出血点和含有虫体的白斑。维生素C缺乏,长途运输等因素可诱发本病。
2、有钩副盾皮线虫(Paraspidodera uncinata)
是豚鼠常见的蠕虫。虫体寄生于盲肠和结肠。卵呈卵圆形,壳厚,有蛋白膜。豚鼠通过吞噬感染性虫卵而感染。虫卵经6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其生活史为直接型,无复杂的体内移行过程。
感染豚鼠消瘦,而无特异性症状。查找并鉴定虫体、虫卵可确诊本病。
豚鼠体内寄生虫的预防应做好饲料和垫料的消毒工作,防止饲养用具、饲料、垫料的污染。
七、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疥螨(Trixacarus caviae)和豚鼠食毛蚤是豚鼠主要的体外寄生虫, 可引起豚鼠脱毛、角皮增生、消瘦、虚弱,发生皮炎、贫血。蚤及其卵附于豚鼠毛上,肉眼可见。疥螨主要寄生于豚鼠的颈、肩和下腹部皮肤,引起瘙痒,进而继发感染。
体外寄生虫的检查可直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被毛和皮肤,也可检查皮肤刮屑。另外利用寄生虫的趋热性,在动物死后,尸体变凉,寄生虫从被毛中爬出,直接观察虫体从而确诊。
八、坏血病
本病又称维生素C缺乏症,由于豚鼠不能合成维生素C,当饲料中完全缺乏维生素C时,在10~20天内会出现坏血病症状。此时豚鼠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二次细菌感染。
发病早期可见豚鼠被毛逆乱、懒动、食欲减退、脱水,进而腹泻、齿龈出血、伤口愈合慢、关节肿大挫伤而跛行。一般6周龄豚鼠症状较典型。
解剖可见骨膜下、皮下结缔组织、肌肉及肠道有出血,长骨近端骺软骨剥离。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可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饲料分析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