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

互联网

13124

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兽共患性烈性传染病。在野外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实验动物来讲,主要感染大鼠。受感染的大鼠可向外界排毒,污染环境,从而危及动物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人员的健康。

临床症状:大鼠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也不发生死亡。但多数动物可发生病毒血症,终生排毒。

病理变化:大鼠无可见的病理改变。人工感染乳小鼠和地鼠,可见广泛性充血、出血、变性、坏死。其中以肺、肾为最重。

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有ELISA、IFA和玻片免疫酶法。也可采用动物或传代细胞等方法分离病毒。

预防与控制: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

弓形虫病

本病是由属孢子纲的弓形虫病引起的,能够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弓形虫在终末宿主的肠上皮细胞内完成有性生殖随粪便排出卵囊,在体外完成孢子化过程成为侵袭性卵囊,中间宿主动物吞食侵袭性卵囊后,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生殖,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吸血昆虫也是本病的传播者。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大鼠、小鼠和地鼠基本不呈现临床症状。但组织切片上可见灶性脑炎。豚鼠主要表现肝、脾肿大,幼龄鼠可出现角弓反张,排粪、排尿紊乱。猫急性发病时出现体温升高、嗜睡、呼吸困难,有时出现呕吐和腹泻;慢性病例主要表现消瘦与贫血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孕猫也可发生流产和死胎。犬发病症状类似猫,有时还出现运动失调,严重者后肢麻痹,妊娠早期发生流产。猴发生脑炎时表现转圈、抱头,共济失调以及惊厥。

病理变化:腹腔积有腹水,肠道、肠系膜淋巴结、肾上腺及实质器官有灰白色坏死结节或肿胀、出血。

诊断:

①采用血清学方法(ELISA、间接血凝等)检测特异性抗体。

② 取感染组织作涂片检查,发现虫体即可诊断。

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猫类对饲料、饮水的污染。淘汰动物应进行焚烧处理,严防被猫吞食。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本病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带毒小鼠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唾液、鼻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出,经子宫可垂直传播。吸血昆虫可在实验动物间机械传播。豚鼠可通过气溶胶发生感染。来自带毒动物的传代肿瘤等生物样品,也会造成动物群之间的病毒传播。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或人工接种的小鼠,可因年龄、品系、感染途径以及毒株的不同,表现出三种病型。①脑型:经脑接种的成年鼠,在抓起尾巴倒提时,头部震颤,后肢出现强制性伸张。②内脏型:表现弓背、嗜睡、结膜发炎等症状。部分小鼠有腹水。③迟发型:患鼠弓背,体重减轻,生长缓慢,产子减少,腹水、有蛋白尿。

幼龄的地鼠和豚鼠较为敏感,时而昏睡,行动迟缓或呆立,步态不稳,有时可见后肢麻痹。自然感染的成年豚鼠只呈现隐性感染,临床上基本不出现可见的症状。

病理变化:胸腹腔有浆液性渗出液,肝脏脂肪变性和脾肿大。肺出血、水肿、灶性实变。

诊断:取脑、肝或脾制成悬液经脑腔接种,发生明显脑神经症状,多在4-6天发病死亡,并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抗体检测方法包括ELISA、IFA法等。

预防与控制:野鼠常携带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因此,防止野鼠进入动物室是控制实验小鼠免受感染的重要措施。发现患病动物立即淘汰。由于该病毒可经胎盘传播,在剖腹净化鼠群时应注意选择不携带病毒的母鼠。

沙门菌病

沙门菌(salmonella spp)是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至今已发现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有2000多种血清型。我国发现200个血清型,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1998年4月四川某县农村在请客吃饭时发生大批就餐人员沙门菌中毒事件,因抢救及时没有人员死亡。对实验动物威胁较大的是鼠伤寒和肠炎菌。在动物中可交叉感染,或同时感染两种沙门菌。

实验动物的沙门菌病主要发生于小鼠和豚鼠,是由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以肠炎、败血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菌经消化道或结膜感染。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更为敏感。野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临床症状:急性感染常无可见症状而突然死亡。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可见背毛蓬乱,消瘦、腹泻,有的豚鼠出现结膜炎、孕鼠发生流产。

病理变化:肝、脾肿大,有白色或黄色栗粒大状坏死灶,肠道扩张,粘膜充血或出血,肠腔内有少量淡红色液体;有的肺脏出现实变区。急性死亡豚鼠仅脾脏肿大、出血,其它器官无肉眼可见病变。

诊断:取肠内容物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野鼠侵入动物时。对发病动物应立即淘汰,以免引起人感染。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犬引起的以极度兴奋、狂燥不安、流涎、攻击人兽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病。病毒通过患病犬或带毒犬的咬伤而传给正常动物或人。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及损伤皮肤、粘膜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

临床症状:狂暴型:极度兴奋,攻击性强,下额麻痹下垂、流涎,行走不稳,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麻痹型:喉头、下额、后肢麻痹,流言,吞咽困难,最终全身麻痹而死亡。

猫多为狂暴型,行为异常,无目的狂奔,攻击人、物。猴多表现为麻痹型。

病理变化:体况消瘦,脱水,眼球下陷。口腔粘膜、胃肠粘膜充血、糜烂,胃内空虚或有异物。脑膜或脑实质中可见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咬伤病史,可做出初步诊断。检测血清抗体是作出诊断和评价动物免疫状态的重要手段和指标。常用的方法有ELISA、IFA法等。

预防与控制:

①定期进行疫苗的接种注射,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人被犬或其它动物咬伤后也应立即接种疫苗。

②发现病犬应立即处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免疫情扩散。

猴B病毒感染

由猴B病毒(simian B virus Infections)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多数情况下呈良性经过,仅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和/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病毒抗体。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

人类B病毒感染与猴的临床表现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上行性脊髓炎或脑脊髓炎。潜伏期2~3d或数周。病初被咬局部疼痛、发红、肿胀,出现疱疹,有渗出物。随后出现脑炎等全身症状,最终麻痹而死。

临床症状:患病猴的舌面、口粘膜、唇部出现许多小疱疹,很快破裂形成溃疡。有时可见结膜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行性脊髓炎,病初被咬局部肿痛,出现疱疹,随后出现脑炎等全身症状,最终麻痹而死,幸存者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病理变化:在舌、唇部和口腔粘膜与皮肤交界的唇缘有小疱疹及其所形成的溃疡,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的形成。痂皮呈褐色,与周围组织分解明显。

诊断:由于B病毒对人致病性很强,有关B病毒的研究与诊断工作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
用棉拭子取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电镜观察或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病毒抗原,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目前,我国常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毒抗体的检测。

预防与控制:应以自繁为主,定期检疫,淘汰抗体阳性猴,逐步建立无B病毒猴群。对野外捕获的猴,应严格隔离检疫,确认无B病毒后方可用于实验。


猴结核病

本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动物多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为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结核病人和患病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尤其是开放性结核患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亦可通过患病动物排出的粪尿等排泄物污染饲料和引水而感染其它动物。患子宫结核和乳腺结核的动物可垂直感染其后代。

临床症状:患肺结核猴表现咳嗽,呼吸困难。肝、脾肿大用手可触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慢性病例明显消瘦,背毛蓬乱或脱落。患肠结核猴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脱水或背毛蓬乱。

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出现结合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灶。

诊断:①结核菌素试验:用PPD做皮肤过敏试验,作出初步诊断。②对疑似结核性病变的久治不愈的皮肤溃疡及病理剖解疑似结核性病变的病料可直接涂片进行抗酸染色、镜检。

预防与控制:对引进的动物实行严格的检疫,防止结核杆菌传入猴群。对以确诊为结核病的猴应立即处死,并对饲养环境以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感染其它动物和人

布鲁杆菌病

布鲁杆菌病是人兽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以生殖系统侵害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淋巴结炎、关节炎、流产、不育等特征。犬感染布氏杆菌大多呈隐性感染,少数可表现临床症状。

症状:犬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有两周至半年的潜伏期后表现临床症状:怀孕的母犬多在怀孕40-50天后发生流产,流产前一般体温不高,阴唇和阴道粘膜红肿,阴道内流出淡褐色或灰绿色分泌物。流产的胎儿常有组织自溶、水肿及皮下出血等特点。部分母犬怀孕后并不发生流产,在怀孕早期胎儿死亡,被母体吸收。流产后的母犬常以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状出现,往往屡配不孕。公犬感染布氏杆菌后,以睾丸炎、副睾炎、前列腺炎、包皮炎症状出现。病犬除发生生殖系统炎症外,还可发生关节炎、腱鞘炎,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诊断:怀孕母犬发生流产或母犬不孕及公犬出现睾丸炎或副睾炎时均应考虑本病。确诊可用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

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较为严重。

病原:钩端螺旋体长6~20μm,宽0.1~0.2μ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一端或两端可弯曲呈钩状,菌端可弯绕成8字、T字或网球拍状,整个菌体可呈C、S等字样;在暗视野检查时,常似细小的珠链状。革兰氏法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氏染色和镀银法染色,以后者较好。钩端螺旋体在一般的水田、池塘、沼泽里及淤泥中可以生存数月或更长,这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一般常用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易将之杀死。

流行病学: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江河两岸、湖泊、沼泽、池塘和水田地带为甚。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鼠类带菌时间长达1~2年,甚至终生。鼠类繁殖快,分布广,带菌率高,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体。

钩端螺旋体侵入动物肌体后,进入血流,最后定位于肾脏的肾小管,生长繁殖,间歇地或连续地从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拦圈和用具等,使动物和人感染。鼠类、家畜和人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常常相互交错传染,构成错综复杂的传染锁链。

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经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蛇、蝇等传播。

临床症状:钩端螺旋体是人和多种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总的来说传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轻的多,症状重的少。钩端螺旋体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贫血、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粘膜和皮肤坏死。

病理变化:钩端螺旋体在各种动物所引起的病变基本是一致的。急性病例,眼观病变主要是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慢性或轻型病例,则以肾的变化为突出。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可由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流行病学资料作初步珍断,最后由微生物学检验作确诊。微生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制片检查;②分离培养;⑧动物实验;④血清学检查。

防治:预防主要是对动物房舍进行经常性消毒、饮水,饲料防止污染,动物运输时减少损伤。治疗一般用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口服或肌注。

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称志贺菌病。人和猴以细菌性痢疾为主要症状。

病原:本属细菌有A、B、C、D四个群45个血清型。其对人和实验动物均有致病性。

流行病学:志贺菌在自然界分布较窄,主要是在人类和非人灵类动物间传播。研究表明,猕猴在天然情况下,可能因接触被人类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上志贺菌,尤其在被捕获之后,带菌率不断增加,由此说明,人类带菌者是猕猴痢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病原菌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与猴,猴与猴,以及猴与人间相互传染过程中,苍蝇和蟑螂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人们普遍认为新来猴群痢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基本猴群高得多。在过分拥挤和不卫生情况下,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据研究,三岁以下的猴最易感,猴痢疾的发病率没有季节性差异。各国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诸多病原当中,福氏志贺菌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宋内氏志贺菌。

临床症状:人表现为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恒河猴临床表现最典型,主要症状有:

1.急性典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呕吐拒食、排脓血便。1~2d后体温和血压下降,出现明显的脱水和循环衰竭。2~3d内死亡。

2.急性非典型菌痢—先发生水性腹泻,排泄物的粘液量逐渐增加,3~5d后排脓血便,此型及时治疗,可治愈。

3.慢性菌痢急性发作—过去有菌痢史,发作时呈现急性典型菌痢症状。病程较短;治疗后症状消失,有的自己会痊愈。

4.慢性迟缓型—有菌痢史,经常发病,排稀糊状或水样粪便。症状消失后又排羊粪样硬质粪便。消瘦、皮毛粗乱,预后不良。

病理变化:同人菌痢的病变相似。主要表现盲肠和结肠出血性结肠炎或化脓性出血性结肠炎。或呈现急性卡他性肠炎的变化,有时可见到溃疡和出血。人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结肠下段和直肠。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立诊断、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和粪便显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