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在美国待了 2 年,原来中美科研差距的原因在这里......

丁香园

1159

我是国内某高校一个普通专业的学生,有幸于 2016-2018 年间来到美国某高校接受科研培训。两年科研,收获颇丰,现将在这里的科研经历和思考总结成文。


本文无意赞扬国外的培训机制,批判国内的培训机制,也无意说「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只是将我的经历说出来,与君分享。



相对纯洁的师生关系


在美国,工作时,导师指导学生,关系密切;下班后,大家各自回家享受生活。



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并非如此纯粹,导师的很多事情都理所当然地由学生代劳。导师申请科学基金,学生代写标书;导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制作 ppt;导师有朋友造访,学生充当司机及导游。


学生上学是为接受正规专业训练最后成功拿到学位的,给导师做保姆并不能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任何进步。



相对轻松的实验室氛围


在美国,无论长幼尊卑,秉着先到先得的原则,即使是老板,来晚了也要自己在后排找座位坐。也许这只是文化差异,这种排座方式体现的只是中国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同时有学生和老师参会时,只有师长会坐在前排,学生自动坐在后排。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可这并非唯一的区别。本科时在实验室期间,初来乍到所以人微言轻,食物链底端的我们对实验室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发言权。实验室像个小型的等级社群。



相对纯粹的学术会议


在美国,学科年会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并且建立学术上合作关系的好机会,学术水平是每个人的名片,也是人们最被在乎的东西。


在中国,学科年会是认识业界牛人、建立各种合作关系的好机会,名气和行政职位是每个人的名片,也是人们最被在乎的东西。在中国学术界,关系高于学术。



在中国,提问者会担心自己的问题太浅显而羞于提问,演讲者会担心自己不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丢脸。在美国,人们则将提问看做再正常不过的学术交流。如果听众提出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或者指出自己实验设计的硬伤,只需要如实回答,坦然面对。



相对尊重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从小白到大神,需要努力,也需要时间。所有人期待你会,或者说是周围的气氛期待你与生俱来地存在这种能力。记得大学刚入学时我被一个中医老爷爷问到「人体一共多少块骨头」,如实回答不知道后,对方轻蔑地说「你不是医学博士吗」。


在美国,进入实验室第一学期,导师组织了所有在实验室轮转的科研小白每周举行 journal club。所有人事先阅读,导师会提问,也会指出她认为这篇文章不足以及可取的地方。时间久了,我开始意识到,看文献主要看作者用了什么实验方法,做出了什么结果,同时需要意识可能存在怎样可能的问题。

记得本科期间写大学生创新课题,得到了任务安排 「阅读文献」。当我说自己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时,得到的答案是「硬着头皮读,多了就好了」,没有任何指导。当时的痛苦和沮丧让我产生了「我不适合做科研」的认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时的信念全靠这样的自我安慰支撑。现在看来,所谓的科研坎坷,不应该坎坷在学习的基础阶段。

中国的科研起步晚于美国,我们应该正视存在的差距。中国每年公派数量可观的研究人员到美国学习,可见中国至少在这方面努力。改善科研氛围并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