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那些离开实验室后的科研才俊
生物学霸
947
又到一年毕业季,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要毕业了,如果你有兴趣去了解一下,会发现很多人之后不再从事科学研究。
确实攻读研究生不一定终生从事科学研究,很多人并不是缺乏竞争力被迫离开科学研究领域,有很多是选择主动离开。那么这些主动离开科学领域的聪明人,科学训练对他们到底能有多少作用?离开实验室以后他们过得怎么样呢?
Nature 对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也许他们的故事对我们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物理学家到网络奇才
意大利罗马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 Renata Sarno
Renata Sarno 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博士,1987 年她在罗马大学 Giorgio Parisi 实验室完成了数学物理学本科毕业论文,并一直在这里完成博士学位,后获得博士后职位。
她善于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理论物理学研究。她协助建立了一个当时国际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将该计算机用于规范场论中费米子的模拟研究,在 Parisi 的指导下,她开展蛋白质折叠、神经网络和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
学术生活看上去很适合 Sarno,但是 1994 年她的学术事业遇到麻烦,博士后基金结束,她没有申请到新的基金。作为女性,她在意大利从事物理学的机会更为稀少。
1993 年,欧洲粒子物理学实验室 CERN 向公众开放万维网,计算机专业背景的 Sarno 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投身网络世界。靠着 3 个同事和 1 万欧元,Sarno 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包括第一家提供酒店预定等服务的 Venere。Sarno 认为,她从事科研的经历让她在解决问题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奠定了基础,是她在网络生意上成功的前提。
2008 年 Venere 以 2 亿欧元价格被出让。Sarno 并没有完全离开学术,卖掉 Venere 后,她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一种罕见遗传性色盲 blue-cone monochromacy 的研究,因为她自己的家庭就存在这个问题。Parisi 在光受体微观结构方面协助她,她希望能通过基因治疗达到治愈该疾病的目的。
从优秀生理学博士到家庭主男
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生理学博士 Eric Pane
Eric Pane 是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生理学博士。他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已经 31 岁,并曾经有过工作经历。他曾经在加洲一所著名小学当老师,后来他不希望终生做一名小学教师,而且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逼迫他努力改变现状,于是他重返大学主修生物学,期间迷上了鱼类生理学。
Pane 阅读科学文献时注意到 Chris Wood,Chris Wood 是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生理学家。Pane 与 Wood 联系希望能到他实验室工作,后成功如愿。2000 年 31 岁的 Pane 开始读博士,他进入角色很快,开始开展金属镍对鱼毒性研究,博士期间发表了 7 篇学术论文,成为实验室发表文章最多的学生,还曾获得过一个工业奖。
为了能获得正式职位,他来到美国加州蒙特利海湾热带鱼研究所作博士后,从事海洋酸化相关研究。这时他和妻子 Michiko 有两个男孩,他们在旧金山湾安了家,Michiko 的事业正在上升阶段。Michiko 每周工作 60 个小时,没办法只好让 Pane 去送小孩上学。
为照顾家庭,他只能局限于周围大学找职位。最终他选择在社区大学工作,每周工作 2 天,主要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他就可以有大量时间照顾家庭。Pane 仍然羡慕读博士期间的高效科研工作和环境,他也尝试在自己负责的班级中营造这种文化氛围。
科学家为何离开学术界?
2012 年的一篇论文中,科学政策研究人员试图回答为什么一些科学家离开学术界。这项研究比较了 21 对丹麦学者,这些人早年都有比较好的学术成绩,其中有一半后来离开学术界。研究发现,那些留下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科学家往往有一位比较有激情的导师、容易得到同事的协助、学术职位机会多。
至于最后你是不是还从事学术工作,就像 van den Besselaar 所说:这真的要看运气,看你当时的状态和时机是否适合继续从事学术工作,就像 Pane 一样,他当时就没有办法。
霸霸有话说
不论你最后是否还从事科研,我想你的所有经历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迹,对你的生活也会有帮助。就像霸霸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师姐,她一路从浙大再到牛津,最后在家里带两个孩子,但是她却有足够的信心:出去以后做任何一份工作,她都能胜任。我想在科研期间,充实自己,练就这样的内心和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只是 Nature 给出的案例,请继续关注我们,还有更多真实案例。
编译:霸霸
配图来源: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