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赵选贺团队首创新型医用双面胶,可去除界面水分,5 s 即可实现牢固粘合
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会做超过 2 亿次大型手术,其中至少会有一次手术缝合。常规采用缝线的缝合方案,该技术已有 3000 多年的使用历史。在大约 100 年前,德国发明了更现代的外科钉技术。
虽然这些都是临床的标准方法,但其也都有很大的弊端,比如会损伤组织,并且是非连续性封闭,最终可能会让患者产生疤痕或出现伤口渗漏,从而对患者以及整个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不良后果。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仅在美国,每年因为缝合问题,就会额外产生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临床费用。
这些年,学界和医疗界开始关注外科粘合剂和密封剂,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湿润表面,如生物组织上进行有效粘附,因为在湿润组织界面的水层抑制了分子间键的形成,从而阻止了粘附。另外,在伤口粘合时,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研团队制备了一种双面胶,可以去除湿润组织界面间的水分子而形成有力粘附,相关结果发表于 Nature 杂志,题为《Dry double-sided tape for adhesion of wet tissues and devices》。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科研思路
科研人员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在雨林中的蜘蛛,它们在雨天依然能够捕捉昆虫,即蛛网的成分可去除界面水分,从而在潮湿条件下粘合。于是,提出了一种干燥交联机制,制备了一种双面胶,通过除去界面水分以实现即时但牢固的粘合。
该双面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PAAc-NHS ester,另一部分是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
其中的羧基促进水合溶胀,去除界面水分,同时和组织表面形成相互作用力;NHS 基团与组织形成共价键,实现稳定的粘合。实验表明,双面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兼具高拉伸性和断裂韧性。
手压 5s,就能在猪皮间形成坚韧而又强力的粘合,显著优于已知的组织粘合剂,在 48 h 后仍能保持 90% 以上的机械性能。
图片来源:Nature
将其粘附于猪心上,并模拟心跳 5000 次,仍能保持极好的界面韧性。
针对皮肤、肠胃和肌肉等湿润组织,以及工程塑料,该双面胶都能保持优异的界面韧性和拉伸强度。
在鼠心外膜表面的实验表明,3 天后,双面胶也没有失去粘附性,并在 2 周后发生生物降解。
图片来源:论文原文
作者进一步的实验证明,该双面胶可以修补漏气的肺叶和气管,以及补好已经穿孔的胃;另外,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定向释放药物;也可以作为基质材料,制备生物传感器。
工作意义
当前的外科粘合剂和密封剂,在临床上面临四个挑战:
在湿润组织表面上形成粘附;
即时和强力粘附;
提供稳定的长期密封;
允许简单和可重复使用。
该研究制备的双面胶提出了新型的干燥交联机理,具有粘合迅速、强力,生物兼容性好,稳定持久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对比已知的商业化产品,其粘接性能远超出各类生物胶水,仅需 5 秒钟,就可以粘合各种软湿器官以及植入设备。
作为一种固态胶,不需要额外的加热、搅拌、涂抹等操作,可以直接应用在器官和植入设备上,方便快捷。而且副作用低,炎症反应水平符合 FDA 批准的上市产品标准。
同时,其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平台,可以与其他更多原件相结合,实现更多具有潜力的应用。
科研团队
该工作由 MIT 华人团队主导完成,通讯作者为赵选贺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方向集中在固体力学、活性材料、软材料、生物材料、生物电子学和 3D 打印等交叉领域。
除了本文研发的新型双面胶,赵选贺团队近年还首次揭示了抗疲劳水凝胶的设计原理,首次提出 3D 打印铁磁软材料和软机器,首创可拉伸水凝胶电子等亮眼成果,发表于 Advanced Materials、Nature、PNAS 等高水平期刊。
图片来源: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