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被饶毅「怼」的上交引进诺奖得主:受聘中国后无重大成果,从事伪科学,造谣新冠为人造

丁香通

1350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撰文重提了一件发生在 10 年前的旧事。


2010 年,上海交通大学聘请 2008 年的诺奖得主吕克・蒙塔尼担任讲席教授。


图片来源:人民网


除了聘请蒙塔尼担任讲席教授,上海交大还希望国家出资引进蒙塔尼耶,对此,国家组织了两轮相关评审。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


根据饶毅教授本人所述,其参与了关于引进蒙塔尼耶的第二轮评审,对引进蒙塔尼耶的持反对意见,并在其公众号中引用了当时给出的评审意见。


「上海交大有引进人才的自主权。是否成为国际笑话,责任应该交大承担。但是,国家不能支持,避免国家经费浪费,避免国家蒙羞。」


图片来源:饶议科学


大家都知道饶毅老师在科研圈一向怼天怼地,究竟是什么事让饶教授撰文重提旧事呢?



诺奖得主声称新冠包含艾滋病毒序列


这一切还得从一篇曾发布在预印本平台的论文谈起。


此前,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论文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发表题为 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nCoV spike protein to HIV-1 gp120 and Gag 的文章。


图片来源:bioRxiv



文章声称他们在新型冠状病毒的 S 蛋白中发现了 4 个特有的插入片段,而且这 4 个插入片段中的氨基酸残基均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型(HIV-1)的复制蛋白 gp120 或 Gag 中的氨基酸残基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但是,这一结论遭到了诸多科研同行的反对与批评,随后相关作者选择了从预印本平台撤回相关稿件。


图片来源:bioRxiv


但是,诺奖得主、法国著名病毒学专家吕克・蒙塔尼教授在近日接受法国的一个医学专业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用数学模式对病毒基因研究得出的结果,确认了之前印度学者提出的新冠病毒带有艾滋病基因的发现。


带有刺眼词汇的新闻报道,图片来源:gilmorehealt


作为一位诺奖得主、病毒学专家,蒙塔尼声称新冠病毒系人为合成,且包含艾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无怪乎饶毅教授直接怼起了人,并且不留情面地旧事重提了。



备受质疑的蒙塔尼


说起蒙塔尼,大家可能没那么熟悉,但是说起 HIV,肯定没有人不知道。


作为艾滋病毒的发现者之一,蒙塔尼与弗朗索瓦丝・巴尔 - 西诺以及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分享了 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尽管成就斐然,但是这位诺奖得主却也遭受到不少的质疑,甚至是声讨。


2010 年Nature 的一项报道指出,吕克・蒙塔尼的一项有关孤独症治疗的「非主流」临床试验,招来了其他科学家的批评和担心。


图片来源:Nature


不仅如此,吕克・蒙塔尼的其他研究也受到同行们的质疑。


比如,蒙塔尼认为,在高度稀释的水溶液中 DNA 能够诱导电磁波信号,并在其担任主编的期刊上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


一篇说的是细菌 DNA 序列诱导的水分子纳米结构产生了电磁波信号。


图片来源: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


另一篇则是从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艾滋病人血液内检测 HIV 病毒 DNA 的电磁波。

图片来源: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


由于退休后,蒙塔尼在科研方向上的剑走偏锋,他在法国很难申请到研究经费,为了继续关于 DNA 可以在水中发射电磁波的研究,他接受了交大的聘任。


在蒙塔尼接受交大聘任后,Science 对其进行了专访。


在专访中,蒙塔尼提到其到上海就是为了进行与「DNA 可以在水中发射电磁波」的相关研究。


「I have been offered a professorship and a new institute, which will bear my name, to work on a new scientific movement at the crossroads of physics, biology, and medicine. The main topic will be this phenomen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produced by DNA in water. We will study bo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medicine.」


图片来源:Science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报道的标题十分意味深长,即《法国诺奖得主逃离‘学术恐怖’去往中国继续探寻其激进想法》(French Nobelist Escapes "Intellectual Terror" to Pursue Radical Ideas in China)



对诺贝尔奖得主的热情追捧的中国高校


准备在中国大干一场的蒙塔尼,在受聘交大后,有多少科研产出呢?


不得不说,真没多少。


根据 Web of Science 的搜索记录,蒙塔尼在 2010 年后,可搜索到的论文只有寥寥几篇而已,而且大都发表在影响力较差的期刊上。



图片来源:Web of Science


要知道,蒙塔尼可是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全职教授,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集体落户。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中国高校对诺奖得主的追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座的诸位对下列场景想必并不陌生。在一场学术报告会开始之前,学术们早早地占好座位,甚至会议室的过道里也被挤得满满当当。


图片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而这场报告会之所以如此受学生欢迎,仅仅因为报告者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除了邀请诺奖得主来进行报告,更多高校的做法则更为彻底,引进诺奖得主,这也导致诺奖得主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带领科研团队或实验室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遍。


2019 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至少密集引进了 10 位诺奖得主,其中海南大学甚至一次性礼聘了 4 位诺贝尔奖得主。


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为三位诺奖得主颁发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聘书,图片来源:海南大学


更有甚者,深圳市政府在《关于高端人才引进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中提到,规划到 2020 年,引进不少于 10 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科学家,对于符合条件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来深组建实验室,市政府给予最高 1 亿元的建设资助。


不得不说,国内高校的「诺奖热」真是愈演愈烈...



引进人才,不能光看帽子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高校引进诺奖得主的热潮呢?


还是那句话,引进人才,不能光看帽子。


诚然,作为诺奖得主,这些科学家在相关领域成就斐然,但是在他们被引进之时,大都已不再盛年,过了科研创新的顶峰时期。


2016 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已公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超过 70 岁,且自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获奖者的年龄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


纵览这些年来被中国高校引进的诺奖得主,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挂着一些「名誉教授」「荣誉教授」「特聘教授」的称号,往往不存在合同约束,这表明了这些诺奖得主在受聘某一高校后,究竟应该为这所高校履行哪些义务,几乎没有明确规定。更有甚者,一些受聘的诺奖得主有不少是「多面手」,在不同高校和机构都有兼职。


此外,国内高校绝大多数都只引进了诺奖得主本人,而非邀请整个科研团队入驻,一个功成名就,已经不再科研巅峰的业界大佬能为高校的科研带来多大帮助,还未可知。


如果只是在引进人才时,搏一个满堂彩,而忽视了后续的产出报告,繁华落尽,最后也只是一纸空谈!



封面来源:Réseau International

关键词:丁香通 实验 试用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