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一个成员,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可以引起犬、家猫和多种野生动物自然感染,并可通过动物咬伤或密切接触等途径在动物间或动物与人类间传播而引起疾病。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病死率近乎 100%。患者发病时可以表现有眼部症状。
材料与仪器
器材:
① 一次性无菌手套
② 采集管
③ 电子显微镜
④ PCR 仪
⑤ 培养箱
试剂:
① 材料:采集标本
② 标本缓冲液
步骤
狂犬病毒感染标本采集与处理、分离培养及检测、预防及治疗基本过程如下:
一、标本采集
通常根据动物咬伤的部位或患者发病情况,可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通常可采集唾液、脑脊液、皮肤、死亡患者的脑组织。眼部可进行角膜活检。
由于狂犬病传染性极高,因此,采集标本应由专业人员和有经验者操作,并注意自我防护避免发生感染。采集标本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应预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二、分离培养
狂犬病病毒可在多种细胞如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和二倍体细胞内增殖。常用的原代细胞有地鼠肾细胞、猴肾细胞、猪肾细胞、兔肾细胞、狗肾细胞、人胚肾细胞及人胚肺、鸡胚成纤维细胞等;传代细胞有 BHK21(幼年金色地鼠肾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及 BSC-1(猴肾细胞)等;二倍体细胞如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病毒在细胞培养中需连续培养才能较好增殖,传代中病毒效价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三、检测
(1)病毒基因检测 可通过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对角膜活检组织及其他组织进行反转录 PCR(RT-PCR)检测。
(2)狂犬病毒包涵体检测或病毒抗原检测 死亡患者脑组织病理切片或压片、角膜压片,用吉姆萨染色或直接荧光抗体检查内基小体。狂犬病患者生前诊断可取唾液沉渣涂片、发病后的皮肤活检组织用免疫荧光法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3)病毒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疾病后期(8 日后)血清中方能检测出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抗体。抗体检测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法等进行检测。
四、预防及治疗
1.预防 一旦狂犬病症状发作,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病死率几乎达 100%。被病犬或其他感染动物咬伤后,除应彻底清洗和处理皮肤伤口外,可酌情注射狂犬病抗血清和狂犬疫苗,可疑病犬咬伤后在清洗和处理伤口的同时应将犬笼养观察 10 天,根据犬有无发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1)一般措施
1)管理传染源:以犬的管理为主,对家犬应接种狂犬疫苗,病死动物应焚烧或深埋处理。
2)及时清洗和处理伤口:不论被何种动物咬伤后均应及时(2 小时内)清洗和处理伤口,可减低发病率。应尽快用 20%的肥皂水、0.1%的苯扎溴铵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挤出污血后用 70%的酒精擦洗或 5%浓碘酒反复涂拭消毒,伤口一般不做缝合或包扎。
3)预防接种:注射狂犬病抗血清,如被可疑病犬咬伤较重者应及时在伤口内滴入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并在伤口周组织内注射,因其能中和病毒,故越早使用越好,一般在咬伤后即刻使用。还可局部注射干扰素。
(2)疫苗
咬伤较严重者应及时注射狂犬疫苗。现行疫苗主要为细胞培养疫苗。
1)细胞培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是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使用的疫苗。该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力、不良反应很低,但主要缺点是产量低,成本高,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应用。
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疫苗(PHKCV)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细胞培养疫苗,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应用,该疫苗是病毒的固定毒株在原代地鼠肾细胞上传代,其适应毒株的感染细胞培养物经灭活而制成。
2)正处于研究开发的疫苗:有狂犬病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抗独特型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其中以狂犬病病毒 G 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最为深入、最有希望。抗独特型疫苗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 治疗 迄今狂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使用多种新药如 α-干扰素、阿糖腺苷、转移因子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球蛋白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
来源:丁香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