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仪器
脑正中矢状切标本 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 小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 大脑半球标本 岛叶标本 脑室标本及脑膜解剖标本 脑于标本及模型 基底核标本及模型 脑解剖模型 大脑皮质切片
探针 解剖盘 显微镜
探针 解剖盘 显微镜
步骤
一、间脑
(一)间脑的外形
取脑干、脑正中矢状切及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并结合脑的模型观察间脑各部结构。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被两侧大脑半球覆盖,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1.背侧丘脑 为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背侧丘脑的背面为侧脑室的底。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可见背侧丘脑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的一部分、内侧面中央有一灰质的中间块,称丘脑间粘合,它连接左、右背侧丘脑。丘脑间粘合下方有一从中脑水管前方至室间孔的浅沟,称下丘脑沟,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背侧丘脑其余各面均与邻近部分相连,在外形上看不出。
2.上丘脑 位于背侧庄脑的后上方,主要结构为松果体
3.后丘脑在背侧丘脑枕的下外方,有内侧膝状体及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借下丘臂与下丘相连,外侧膝状体借上丘臂与上丘相连。
4.下丘脑 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可见下丘脑位于下丘脑沟下方。它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外侧壁。从脑底面观察,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及乳头体。
两侧视神经合成视交叉,交叉后延续为视束。在视交叉的后方有灰结节,后者向下移行于漏斗。漏斗下端与垂体相连在灰结节的后方有对圆形隆起,为乳头体。
5.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外形上看不见。
(一)间脑的内部构造
用大脑水平毛断面染色标本观察背侧丘脑的内部结构。每侧背侧丘脑被白质(内髓板)分隔为三部、即前核群、内侧核群及外侧核群。还可见到背侧丘脑的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的一部分。背侧丘脑的外侧面与内囊相邻。
二、小脑
(一)小脑的外形
取小脑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小脑位于颅后窝,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下面中间部凹陷容纳延髓。
1.小脑蚓 为小脑中间缩窄的部分,卷曲如环。小脑下面小脑蚓的最前部叫小结。
2.小脑半球 是小脑两侧膨隆的部分,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浅沟和少数深沟,深沟把平球分成若干叶。这些叶中以绒球最为孤立。绒球邻接小脑中脚,并借一对绒球脚与小脑蚓的小结相连,构成绒球小结叶。小脑上面第一个较深的裂为原裂。
3.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和脑的其他部分相连。小脑中脚最粗,位于最外侧,是由发自脑桥的脑桥核纤维组成,与脑桥相连;小脑上脚位于脑桥背内侧近正中面,主要由小脑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与中脑相连;小脑下脚位于小脑中脚的内侧,两者界限不清,由来自脊髓、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二)小脑的内部构造
取脑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可见小脑皮质位于表面,白质(小脑髓质)位于深面。取小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观察,可见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小脑核。小脑核包括四对核团,观察其中最大的齿状核,它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
(一)小脑皮质的显微结构
取人或猫的小脑叶片的横切片(Weigert染色或银染色),观察小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分层。
1.肉眼观察 可见小脑皮质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沟和小叶。注意分辨皮质和髓质。
2.低倍镜观察 从皮质表面向内依次观察。
(1)分子层 为表面较厚的一层,在Weigert染色切片上呈红色,染色较浅,细胞成分较少。
(2)梨状细胞层 位于小脑皮质的中间层。梨状细胞在此层中排成一列,胞体呈梨形,并可见顶部有1 ~2个树突伸人分子层内。在Golgi银染色切片上,梨状细胞的树突及轴突均可清晰地显示出来,可看到树突反复分支形成巨大的扇形,轴突大多被切断,只能看到接近胞体的一小段。
(3)颗粒层 是皮质深面的一层。主要由颗粒细胞所组成,胞体小而圆,排列很密。在银染色切片上比较清楚。
颗粒层深部为小脑髓质,由神经纤维构成。在Weigert染色切片上,神经纤维染成深蓝色。银染色切片上,神经纤维为黑褐色。
三、端脑的大体解剖结构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两半球以一纵裂-大脑纵裂分隔,裂底有横行的纤维,称胼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取大脑半球的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回,每个半球有三条主要的沟:
1.外侧沟 是半球背外侧面最明显的沟,自前向后上斜行。
2.中央沟 起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弯向前下方,下端接近外侧沟。
3.顶枕沟 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走向后上,并略转至半球背外侧面。
(二)大脑半球的分叶
取大脑半球的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把每侧半球分为下列五叶:
1. 额叶 位于中央沟的前方。
2. 顶叶 位于中央沟后方至顶枕沟之间。
3. 枕叶 是顶枕沟后方较小的部分。
4. 颞叶 位于外侧沟的下方。
5. 岛叶 深藏在外侧沟的里面
(三)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沟回
取大脑半球和岛叶的标本进行观察。
1. 额叶 辨认以下沟回:
(1)中央前沟在中央沟前方并与中央沟平行的沟。
(2)中央前回位于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的回。
(3)额上、下沟 自中央前沟水平向前走出的上、下两条沟。
(4)额上回位于额上沟之上的回。
(5)额中回位于额上、下沟之间的回。
(6)额下回位于额下沟之下的回。
2.顶叶 辨认以以下沟回:
(l)中央后沟在中央沟后方并与中央沟平行的沟。
(2)中央后回 是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的回。
(3)顶内沟 在中央后沟的后方,为一条前后方向走行的沟。
(4)顶上小叶 位于顶内沟以上的部分。
(5)顶下小叶 位于顶内沟以下的部分,它又分为前部围绕外侧沟周围的缘上回和后部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
3. 颞叶 辨认以下沟回:
(1) 颞上沟、颞下沟 在外侧沟下方,有两条与之平行的沟即是。
(2)颞上回 是外侧沟与颞上沟之间的回。
(3)颞中回、颞下回 分别位于颞下沟的上下。
(4)颞横回 藏于外侧沟内,是颞上回上面的若干短的横回。
4. 枕叶 沟回不甚规则,且不恒定。
5. 岛叶 取切除盖在岛叶上的部分额叶、顶叶、颞叶的标本,便可见到略呈三角形的岛叶,其上面也有沟回。
(四)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取脑正中矢状切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
1. 胼胝体沟 环行于胼胝体的背面、一直绕过胼胝体的后方,向前移行于海马沟。
2. 扣带沟 位于前者上方并与其平行。此沟约在胼胝体的后部处,转向背方称为边缘支。
3. 扣带回 位于胼胝体沟和扣带沟之间,环抱胼胝体上方的回。
4. 中央旁小叶 是中央前、后回在内侧面的移行区。
5. 距状沟 在顶枕沟下端,呈弓形向后走向枕叶的后端。
6. 楔叶 位于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属于枕叶。
7. 舌回 位于距状沟下方的一个前窄后宽的回。
8. 海马旁回 在舌回的前方,自胼胝体尾端折转向前的部分。
9. 海马旁回钩 是海马旁回前端弯成钩形的部分。
10. 海马 是颞叶内下部经海马沟卷人侧脑室下角,呈弓形隆起的部分。
1l. 齿状回 位一于海马内侧,呈锯齿状的长条状灰质。海马及齿状回用侧脑室下角显示海马的解剖标本更容易观察到。
(五)大脑半球的底面
主要为嗅脑。用大脑半球标本和模型主要观察下列结构:
1. 嗅束 在额叶底面可见前后走行的一条纤锥束,就是嗅束。
2. 嗅球 是嗅束前端膨大的部分,嗅神经终止于此。
3. 嗅三角是嗅束向后扩大的部分。
(六)大脑的内部结构
1. 基底核 先用脑神经核模型或基底核的模型了解尾状核、豆状核与背侧丘脑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取尾状核的解剖标本和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进行观察。
(1)尾状核 是长形弯曲的灰质块,分头、体、尾三部。头部膨大,其背侧面突向侧脑室前角。体部稍细,沿背侧丘脑背外侧缘向后伸延,居侧脑室中央部。尾部细长,自背侧丘脑后端转向腹侧折曲,沿侧脑室下角的顶部前行,末端连接杏仁体(杏仁核)。
在大脑半球水平断面染色标本上,尾状核被切成两个断面,一个在前,较大,是头部的断面;一个在后,较小,是尾部的断面。
(2)豆状核 是位于内囊(见后)外侧的灰质团,核的前下方一与尾状核头部相连,其余部分借内囊与尾状核及背侧丘脑隔开在大脑半球水平断面染色标本上,豆状呈三角形,核内被白质板分隔成三部,外侧的为壳,共余二部为苍自球。
(3)屏状核 为岛叶和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
2. 大脑半球的白质 取脑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和大脑平球水平断面染色标本观察下列主要的投射纤维和连合纤维。
(1)投射纤维 是大脑皮质与脑干、脊髓相联系的上、下行纤维内囊是投射纤维的主要通路。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在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上,可见内囊的形状为向外开放的钝角状,分为三部:前半较短称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后半较长称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二者相交的钝角处称内囊膝。
(2)连合纤维 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
①胼胝体 位于大脑纵裂底。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可见胼胝体是很厚的、头端呈钩状的纤维束板。
②前连合 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在透明隔的下方,可见一个小圆形白质断面,即为前连合的断面。
(3)穹窿及穹窿连合 穹窿起于海马内侧,它先向后离开海马,成弓形向上贴附在胼胝体下面,再向前方,左右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组成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过了穹窿连合,两束纤维在中线两侧并行前进,构成穹窿体。穹窿体再向前,左右分开成为穹窿柱,穹窿柱向前下,最后终于乳头体。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在胼胝体下方可见一弓状白色纤维束,即为穹窿柱,由于它有一部分被下丘脑所遮,因此不能看到它和乳头体的直接连接。穹窿柱和胼胝体前部的薄膜为透明隔,分隔两侧脑室。
四、大脑皮质的显微构造
取人或猫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切片(银染色)进行观察,了解皮质的分层和构造。
(一)肉眼观察
表面染色较深的为皮质,深部染色较浅的为髓质。
(二)低倍镜观察
大脑新皮质从表到里根据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排列的疏密可分六层,但各层互相移行,无明显分界.
1.分子层 在皮质最浅层,较薄,染色浅,为少量神经细胞和许多与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小而少。
2.外粒层 细胞小而密集,染色较深,含有大量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
3. 外锥体层 含中、小型锥体细胞,此层较浅处为小型锥体细胞,愈向深层胞体愈大。
4.内粒层 与第二层细胞相似,细胞较密集,多数是星形细胞。若切片是取自中央前回的,则此层不明显。
5. 内锥体层 内含大中型锥体细胞,其轴突向髓质行进。在中央前回切片中尚可见到一种巨大的锥体细胞,即贝茨(Betz)细胞。
6. 多形层细胞形状不一,含有梭形细胞及星形细胞,排列稀疏。
皮质深部为髓质,染色浅,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五、脑室
用脑室标本和脑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
1. 侧脑室 左、右各一,位于两个大脑半球内。
2.第三脑室 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裂隙。向上外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3.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通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侧的第四脑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第四脑室向下则与延髓及脊髓的中央管相通。
在学习和观察脑的各部结构后,再用整个脑的外形标本及脑的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全面复习一下,以便完整地了解脑各部间的相互关系。
六、脑的被膜
用脑膜标本观察,脑膜自外向内分为:
1.硬脑膜 为外层坚韧的膜。硬脑膜伸人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突起叫大脑镰。伸入大脑枕叶和小脑之间的突起叫小脑幕。在某些部位,硬脑膜的两层膜分开形成含有静脉血的腔道,叫硬膜窦。
2.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的膜,与软脑膜之间以许多小纤维束相连,其间的腔隙为蛛网膜隙,它与脊髓的蛛网膜下隙相延续。
在颅腔内的某些部位,脑蛛网膜向硬脑膜方向突出形成一个个小隆起叫蛛网膜粒,脑脊液即经此结构渗人硬脑膜窦,流入静脉。
3. 软脑膜 是薄而富含血管的膜,紧贴脑表面,并深入沟,在脑室壁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脑室的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脉络丛。它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一)间脑的外形
取脑干、脑正中矢状切及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并结合脑的模型观察间脑各部结构。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被两侧大脑半球覆盖,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1.背侧丘脑 为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背侧丘脑的背面为侧脑室的底。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可见背侧丘脑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的一部分、内侧面中央有一灰质的中间块,称丘脑间粘合,它连接左、右背侧丘脑。丘脑间粘合下方有一从中脑水管前方至室间孔的浅沟,称下丘脑沟,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线,背侧丘脑其余各面均与邻近部分相连,在外形上看不出。
2.上丘脑 位于背侧庄脑的后上方,主要结构为松果体
3.后丘脑在背侧丘脑枕的下外方,有内侧膝状体及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借下丘臂与下丘相连,外侧膝状体借上丘臂与上丘相连。
4.下丘脑 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可见下丘脑位于下丘脑沟下方。它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外侧壁。从脑底面观察,下丘脑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及乳头体。
两侧视神经合成视交叉,交叉后延续为视束。在视交叉的后方有灰结节,后者向下移行于漏斗。漏斗下端与垂体相连在灰结节的后方有对圆形隆起,为乳头体。
5.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外形上看不见。
(一)间脑的内部构造
用大脑水平毛断面染色标本观察背侧丘脑的内部结构。每侧背侧丘脑被白质(内髓板)分隔为三部、即前核群、内侧核群及外侧核群。还可见到背侧丘脑的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外侧壁的一部分。背侧丘脑的外侧面与内囊相邻。
二、小脑
(一)小脑的外形
取小脑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小脑位于颅后窝,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下面中间部凹陷容纳延髓。
1.小脑蚓 为小脑中间缩窄的部分,卷曲如环。小脑下面小脑蚓的最前部叫小结。
2.小脑半球 是小脑两侧膨隆的部分,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浅沟和少数深沟,深沟把平球分成若干叶。这些叶中以绒球最为孤立。绒球邻接小脑中脚,并借一对绒球脚与小脑蚓的小结相连,构成绒球小结叶。小脑上面第一个较深的裂为原裂。
3.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和脑的其他部分相连。小脑中脚最粗,位于最外侧,是由发自脑桥的脑桥核纤维组成,与脑桥相连;小脑上脚位于脑桥背内侧近正中面,主要由小脑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与中脑相连;小脑下脚位于小脑中脚的内侧,两者界限不清,由来自脊髓、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二)小脑的内部构造
取脑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可见小脑皮质位于表面,白质(小脑髓质)位于深面。取小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观察,可见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小脑核。小脑核包括四对核团,观察其中最大的齿状核,它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
(一)小脑皮质的显微结构
取人或猫的小脑叶片的横切片(Weigert染色或银染色),观察小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分层。
1.肉眼观察 可见小脑皮质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沟和小叶。注意分辨皮质和髓质。
2.低倍镜观察 从皮质表面向内依次观察。
(1)分子层 为表面较厚的一层,在Weigert染色切片上呈红色,染色较浅,细胞成分较少。
(2)梨状细胞层 位于小脑皮质的中间层。梨状细胞在此层中排成一列,胞体呈梨形,并可见顶部有1 ~2个树突伸人分子层内。在Golgi银染色切片上,梨状细胞的树突及轴突均可清晰地显示出来,可看到树突反复分支形成巨大的扇形,轴突大多被切断,只能看到接近胞体的一小段。
(3)颗粒层 是皮质深面的一层。主要由颗粒细胞所组成,胞体小而圆,排列很密。在银染色切片上比较清楚。
颗粒层深部为小脑髓质,由神经纤维构成。在Weigert染色切片上,神经纤维染成深蓝色。银染色切片上,神经纤维为黑褐色。
三、端脑的大体解剖结构
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两半球以一纵裂-大脑纵裂分隔,裂底有横行的纤维,称胼胼胝体,连接两半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取大脑半球的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回,每个半球有三条主要的沟:
1.外侧沟 是半球背外侧面最明显的沟,自前向后上斜行。
2.中央沟 起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弯向前下方,下端接近外侧沟。
3.顶枕沟 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走向后上,并略转至半球背外侧面。
(二)大脑半球的分叶
取大脑半球的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把每侧半球分为下列五叶:
1. 额叶 位于中央沟的前方。
2. 顶叶 位于中央沟后方至顶枕沟之间。
3. 枕叶 是顶枕沟后方较小的部分。
4. 颞叶 位于外侧沟的下方。
5. 岛叶 深藏在外侧沟的里面
(三)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沟回
取大脑半球和岛叶的标本进行观察。
1. 额叶 辨认以下沟回:
(1)中央前沟在中央沟前方并与中央沟平行的沟。
(2)中央前回位于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的回。
(3)额上、下沟 自中央前沟水平向前走出的上、下两条沟。
(4)额上回位于额上沟之上的回。
(5)额中回位于额上、下沟之间的回。
(6)额下回位于额下沟之下的回。
2.顶叶 辨认以以下沟回:
(l)中央后沟在中央沟后方并与中央沟平行的沟。
(2)中央后回 是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的回。
(3)顶内沟 在中央后沟的后方,为一条前后方向走行的沟。
(4)顶上小叶 位于顶内沟以上的部分。
(5)顶下小叶 位于顶内沟以下的部分,它又分为前部围绕外侧沟周围的缘上回和后部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
3. 颞叶 辨认以下沟回:
(1) 颞上沟、颞下沟 在外侧沟下方,有两条与之平行的沟即是。
(2)颞上回 是外侧沟与颞上沟之间的回。
(3)颞中回、颞下回 分别位于颞下沟的上下。
(4)颞横回 藏于外侧沟内,是颞上回上面的若干短的横回。
4. 枕叶 沟回不甚规则,且不恒定。
5. 岛叶 取切除盖在岛叶上的部分额叶、顶叶、颞叶的标本,便可见到略呈三角形的岛叶,其上面也有沟回。
(四)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取脑正中矢状切标本和模型进行观察。
1. 胼胝体沟 环行于胼胝体的背面、一直绕过胼胝体的后方,向前移行于海马沟。
2. 扣带沟 位于前者上方并与其平行。此沟约在胼胝体的后部处,转向背方称为边缘支。
3. 扣带回 位于胼胝体沟和扣带沟之间,环抱胼胝体上方的回。
4. 中央旁小叶 是中央前、后回在内侧面的移行区。
5. 距状沟 在顶枕沟下端,呈弓形向后走向枕叶的后端。
6. 楔叶 位于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属于枕叶。
7. 舌回 位于距状沟下方的一个前窄后宽的回。
8. 海马旁回 在舌回的前方,自胼胝体尾端折转向前的部分。
9. 海马旁回钩 是海马旁回前端弯成钩形的部分。
10. 海马 是颞叶内下部经海马沟卷人侧脑室下角,呈弓形隆起的部分。
1l. 齿状回 位一于海马内侧,呈锯齿状的长条状灰质。海马及齿状回用侧脑室下角显示海马的解剖标本更容易观察到。
(五)大脑半球的底面
主要为嗅脑。用大脑半球标本和模型主要观察下列结构:
1. 嗅束 在额叶底面可见前后走行的一条纤锥束,就是嗅束。
2. 嗅球 是嗅束前端膨大的部分,嗅神经终止于此。
3. 嗅三角是嗅束向后扩大的部分。
(六)大脑的内部结构
1. 基底核 先用脑神经核模型或基底核的模型了解尾状核、豆状核与背侧丘脑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取尾状核的解剖标本和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进行观察。
(1)尾状核 是长形弯曲的灰质块,分头、体、尾三部。头部膨大,其背侧面突向侧脑室前角。体部稍细,沿背侧丘脑背外侧缘向后伸延,居侧脑室中央部。尾部细长,自背侧丘脑后端转向腹侧折曲,沿侧脑室下角的顶部前行,末端连接杏仁体(杏仁核)。
在大脑半球水平断面染色标本上,尾状核被切成两个断面,一个在前,较大,是头部的断面;一个在后,较小,是尾部的断面。
(2)豆状核 是位于内囊(见后)外侧的灰质团,核的前下方一与尾状核头部相连,其余部分借内囊与尾状核及背侧丘脑隔开在大脑半球水平断面染色标本上,豆状呈三角形,核内被白质板分隔成三部,外侧的为壳,共余二部为苍自球。
(3)屏状核 为岛叶和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
2. 大脑半球的白质 取脑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和大脑平球水平断面染色标本观察下列主要的投射纤维和连合纤维。
(1)投射纤维 是大脑皮质与脑干、脊髓相联系的上、下行纤维内囊是投射纤维的主要通路。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在大脑水平断面染色标本上,可见内囊的形状为向外开放的钝角状,分为三部:前半较短称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后半较长称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二者相交的钝角处称内囊膝。
(2)连合纤维 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
①胼胝体 位于大脑纵裂底。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可见胼胝体是很厚的、头端呈钩状的纤维束板。
②前连合 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在透明隔的下方,可见一个小圆形白质断面,即为前连合的断面。
(3)穹窿及穹窿连合 穹窿起于海马内侧,它先向后离开海马,成弓形向上贴附在胼胝体下面,再向前方,左右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组成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过了穹窿连合,两束纤维在中线两侧并行前进,构成穹窿体。穹窿体再向前,左右分开成为穹窿柱,穹窿柱向前下,最后终于乳头体。在脑正中矢状切标本上,在胼胝体下方可见一弓状白色纤维束,即为穹窿柱,由于它有一部分被下丘脑所遮,因此不能看到它和乳头体的直接连接。穹窿柱和胼胝体前部的薄膜为透明隔,分隔两侧脑室。
四、大脑皮质的显微构造
取人或猫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切片(银染色)进行观察,了解皮质的分层和构造。
(一)肉眼观察
表面染色较深的为皮质,深部染色较浅的为髓质。
(二)低倍镜观察
大脑新皮质从表到里根据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排列的疏密可分六层,但各层互相移行,无明显分界.
1.分子层 在皮质最浅层,较薄,染色浅,为少量神经细胞和许多与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小而少。
2.外粒层 细胞小而密集,染色较深,含有大量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
3. 外锥体层 含中、小型锥体细胞,此层较浅处为小型锥体细胞,愈向深层胞体愈大。
4.内粒层 与第二层细胞相似,细胞较密集,多数是星形细胞。若切片是取自中央前回的,则此层不明显。
5. 内锥体层 内含大中型锥体细胞,其轴突向髓质行进。在中央前回切片中尚可见到一种巨大的锥体细胞,即贝茨(Betz)细胞。
6. 多形层细胞形状不一,含有梭形细胞及星形细胞,排列稀疏。
皮质深部为髓质,染色浅,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五、脑室
用脑室标本和脑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
1. 侧脑室 左、右各一,位于两个大脑半球内。
2.第三脑室 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裂隙。向上外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3.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通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侧的第四脑室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第四脑室向下则与延髓及脊髓的中央管相通。
在学习和观察脑的各部结构后,再用整个脑的外形标本及脑的正中矢状切标本观察,全面复习一下,以便完整地了解脑各部间的相互关系。
六、脑的被膜
用脑膜标本观察,脑膜自外向内分为:
1.硬脑膜 为外层坚韧的膜。硬脑膜伸人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突起叫大脑镰。伸入大脑枕叶和小脑之间的突起叫小脑幕。在某些部位,硬脑膜的两层膜分开形成含有静脉血的腔道,叫硬膜窦。
2.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的膜,与软脑膜之间以许多小纤维束相连,其间的腔隙为蛛网膜隙,它与脊髓的蛛网膜下隙相延续。
在颅腔内的某些部位,脑蛛网膜向硬脑膜方向突出形成一个个小隆起叫蛛网膜粒,脑脊液即经此结构渗人硬脑膜窦,流入静脉。
3. 软脑膜 是薄而富含血管的膜,紧贴脑表面,并深入沟,在脑室壁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脑室的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脉络丛。它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来源:丁香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