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订时间:
简介
病毒是极微小的生物体,用电镜观察时,由于其变形、损伤或杂质的存在,以及标本中病毒的数量有限,只靠其形态特点较难确切辨认。为了提高辨认的准确性,可应用特异性抗体,使其与病毒结合,在电镜下可清晰地辨认特异性抗体及其结合的病毒。这种将免疫学检测方法应用于电镜检查的技术就是免疫电镜技术 (Immunoelectromicroscope, IEM) 。
目前免疫电镜主要分为有标记物和无标记物两大类。无标记物类常用方法为抗原抗体直接作用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电镜观察。有标记物类,常用在电镜下可见的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使标记抗体(或抗原)具有原标记物和抗体(或抗原)的特性,然后用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组织或培养细胞内特异抗体(或抗原)作用,形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即在电镜下可见的标记物,以间接证实免疫反应的发生。常用的标记物有:铁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胶体金等。来源:《病毒学检验》
来源:丁香实验
操作方法
直接将病毒抗原与对应抗体孵育后上电子显微镜观察即可。具有简单易行,抗原和抗体用量少在该时间内即可得到结果等优点,可用于检出病毒或进行病毒分型,并已用于临床诊断。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用临床表现相同的恢复期患者血清与急性期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标本混合,作免疫电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新的致病性病毒病原体。利用免疫电镜技术,曾发现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具体方法较多,较常用者为离心测定法。
酶标记免疫电镜技术(一)在酶标记免疫电镜检查中较常碰到的非特异性染色及其清除方法:1. 基底染色:某些组织、细胞常带正电荷,而抗体分子则带负电荷。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在组织和细胞中会出现非特异性抗原所在部位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非特异性染色,称为基底染色。最易造成基底染色的有胶原纤维、结缔组织和变性坏死的细胞等。防止出现基底染色的方法是在用第一抗体孵育前,先用20%制备第二抗体的同种动物正常血清或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又称免疫金染色技术 (immunogold staining technique), 是 Faulk 和Taylor 于 1971 年发现直径为 5~50nm 的胶体金 (colloidal gold) 在电镜下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比铁蛋白颗粒还易辨认,故可用作免疫透射电镜的示踪物。后来研究发现,当胶体金的直径为 0. 8nm 或 1. 0nm 时,其穿透组织、细胞的能力增强而不
相关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