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大肠还为消化后的残余物质提供暂时贮存所。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液是由在肠粘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大肠的分泌富含粘液和硕酸氢盐,其pH为8.3-8.4。大肠液中可能含有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便它们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大肠液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粘液蛋白,它能保护扬粘膜和润滑粪便。 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分泌增加,而刺激交感神经则可使正在进行着的分泌减少。尚未发现重要的体液调节。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对于大肠作为粪便的暂时贮存所是适合的。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这是在空腹时最多见的一种运动形式,由环行肌无规律地收缩所引起,它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向前推进。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这是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
网络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述 人的消化器官由长约8-10m的消化道及与其相连的许多大、小消化腺组成。消化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粹,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这种方式称机械消化。另一种消化方式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消化液中含在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表6-1);这种消化方式称化学性消化。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方式的消化作用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 表6-1 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消化液 分泌量(L/d) PH 主要成分 酶的底物 酶的水解产物 唾
网络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肺通气使肺泡不断更新,保持了肺泡气PO 2 、PCO 2 的相对稳定,这是气体交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在这两处换气的原理一样。 一、气体交换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于是各处气体分压趋于相等。机体内的气体交换就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单位时间内氧化扩散的容积为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D),它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气体的分压差 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为各该气体的分压,它不受其它气体或其分压存在的影响,在温度恒定时,每一气体的分压只决定于它自身的浓度。混合气的总压力等于各气体分压之和。 气体分压可按下式计算: 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两个区域之间的分压差(△P)是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大,
网络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图4-17)。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 图4-17 体循环各器官血管并联关系示意图 1.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 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
网络 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和复杂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不与外环境发生接触。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由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细胞的生存对内环境条件的要求很严格,内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乃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本身不断扰乱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动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 一、神经调节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为 反射弧 ,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应
网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等。生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生理学的发展与医学的密切联系。在医疗实践中和对人体的一般观察中积累了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许多知识,更通过对于人体和动物的实验分析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生理功能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逐渐形成关于人和动物机体功能的系统性理论科学。医学中关于疾病问题的理论研究是以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同时,通过医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生理学理论是否正确,并不断以新的内容和新的问题丰富生理学理论和推动生理学研究。因此,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三、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在
秦惠基 临床医学研究人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人类所有的病伤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1977年编写的《疾病分类与手术名称》一书中,收集的病名已达七千多种,还未包括战伤和一些疾病的细目。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中记载的病名达到一万多种。没有一个人能精通全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了便于研究与掌握,临床医学又把疾病的诊断治疗划分到许多学科进行研究,分别由不同专业的人去掌握。但是,临床医学的学科体系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现在也还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学科的划分又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事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严密的分科原则,而且各学科间重叠交叉很多,有的分类甚至不尽合理。就国内外现有的学科来看,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对象大体上有五种类型。
秦惠基 人们最熟悉的内科学、外科学就是按这个原则建立的。内科学研究的是主要用药物治疗的疾病,如各种传染病、各个系统的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病等等。因此,内科学实质上是“内治学”。大部分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药物,因此内科学的研究范围最广,它是临床医学中的基础学科。外科则研究主要靠手术治疗的疾病,如各种局限性的感染、肿瘤、外伤,以及畸形的矫正、一些病损组织器官的修复及移植,还有手术的麻醉方法,等等。所以,外科学更确切的名称应是“外治学”。“内治”与“外治”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名称,但中医并不用治疗方法来分科。 在现代医学中,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还有理疗学、放射治疗学、核医学等。理疗学是用力、热、声、光、电、磁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科学,过去常被看成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西方国家把理疗归入康复医学。但是随着生物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与疾病同各种物理因子的关系认识日益深入,理疗的应用可望有新的发展。例如最近发现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力远低于正常细胞,国外与国内都有用热来治疗肿瘤的尝试,并已看到
秦惠基 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有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围产期医学、危重病人医学等。 妇产科学一般只限于与女性生殖系统有关的疾病,其中产科出现最早;妇科是从外科中分出来的,时间较晚。产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预防医学,其主要任务不是治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但习惯上仍由临床医学来研究。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带下医”(即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与白带疾患的医生)的名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妇科医生。小儿科是从内科中分出来的(但有的儿科专科医院中也有小儿外科和其他专科的设置),儿科学的对象是14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儿童的常见疾病解剖生理与成人的不尽相同,幼小儿童还不能申诉病情,所以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自己的特点。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麻疹无疑应算作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但在七十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就曾流行过成年人的麻疹。 这种分类方法对病人较便利,因其不受治疗手段的限制,也便于对疾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研究,因此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例如协和医院妇产科根治绒癌的研究(该
秦惠基 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有口腔科学、皮肤 性病 学、眼科学、神经病学、耳鼻喉科学、内分泌学等等。 口腔科(国外称为齿科)很早就是独立的学科,并有其相应的教育和医疗研究机构,至今国外统计医务人员时,仍常将口腔科医生单独列出。其他学科多系内、外科学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研究的疾病都以一定的部位或系统为主,工作和研究中往往需要较特殊的检查治疗技术与设备,于是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其中皮肤病与 性病 放在一起,这是因为 性病 多通过皮肤粘膜传染,且在病程中均会出现一定的皮肤粘膜损害之故。我国由于性病已基本控制,一般医院只设皮肤科。 内分泌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内分泌学,又称传统的内分泌学,是指一些分泌激素的无管腺体(ductless glands)的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性腺、肾上腺、胰岛等。这些腺体大多接受脑垂体分泌的促激素调节。晚近的研究表明人体各系统之间与其内部的各个器官,除
秦惠基 如传染病学、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等等。这类学科研究的对象只是一种或一组疾病,这些疾病多半涉及多个系统,其诊断与治疗又往往需要综合利用内、外、妇、儿科,甚至预防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这些疾病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大,有的还需采取隔离措施,因此医学界常常组成专业化的队伍来研究其防治;某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多了,加以系统化,便成为一个学科。所以这类学科的建立通常是因地制宜的,并无一定之规。例如在 性病 猖撅的国家就有梅毒学(而我国仅仅在解放初期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又如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殖民者涌向了热带与亚热带的殖民地,遇到了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症等,于是建立了热带病学。这个名称国外至今仍在沿用,我国虽也有热带病研究所的设置,但一般医疗、教学机构中并不把热带病学当作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则分散在各有关学科中。 我国地区性的疾病不少,由于国家的重视,有许多病已有专业的防治研究队伍,如南方的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北方的布氏杆菌病、大骨
秦惠基 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对诊断都有所研究,其中有些疾病的诊断需要特殊的设备与技术,而又需要多个学科共同诊断,则可按其检查的手段建立学科,在我国这类学科称为辅助学科,也有称为医技部门的。主要的有临床病理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同位素及超声波诊断学等。 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中都需要病理学,所以病理学又称为桥梁学科。由于现代医学中疾病是以其组织与细胞的病理改变为基础来分类的,所以疾病的临床诊断,常常需要用病理学的检查来验证。这种检查,包括活体的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与死亡后的尸体解剖。未经病理证实的诊断,严格的说不能算是确诊,故有人把病理学的诊断称为“最后一言”。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学科,我国病理科在县级医院尚未普遍建立,尸体解剖也未普遍实现,丧失了用病理检查验证临床诊断与治疗是否正确的机会。这对于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临床工作水平是很不利的。因此,大力宣传尸体解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破除旧的思想习惯,推广尸体解剖,是卫生行政领导的一项重要任务。 检验学则利用各种实验室手段对
秦惠基 从上面介绍的临床医学现行的学科分类情况不难看出,这些分类原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人为性”,有些学科建立的原则并不能反映出研究对象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按治疗方法建立的内科学与外科学。而科学的发展都要求有一个尽可能合理的体系。科学的体系不合理,不仅对科学的发展不利,对它的应用(教学、研究机构的设置与管理等)也会带来诸多不便。现在临床医学的体系就面临着一个变动改革的形势,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内科学与外科学。这两个学科是按治疗手段来划分研究对象(疾病)的,这种学科建立的原则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第一,过于笼统,几乎一切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药物与手术。因此内外科的内容过于广泛。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面精通内科或外科领域的所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在我们虽然还能看到“内科学”与“外科学”的洋洋洒洒的巨著,但翻开来一看,其作者往往是一大批人(有时数以百计),其中每个人只对书中某些章节有比较权威的发言权,而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有多少研究。因此一个医院处理疑难病的会诊时,常常不能满足于内外科的名称,一定要弄清
秦惠基 “诊”是诊察,即对病人的调查研究:“断”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病因、症状及预后等等的判断,对病人的调查研究包括采取病史、查休和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内容。 采取病史 临床思维由此即开始。医生见到病人,便会产生对其一般情况的印象,听病人陈述其主要的症状及病程的同时,就开始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同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把得到的资料同已知有关疾病表现进行比较,提出可能的几种假说,进一步走向发病详情和相关因素,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料,通过整理综合,分清主次,理解其发病机制和内在联系,从而选择可能性最大的假说,从而形成临床印象。 一份好的病史,不是对病人陈述的原始记载,而是反映疾病在具体病人身上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记录。只有经过医生的思维加工,才能把问诊得到的许多庞杂资料有机地联系起来,整理成有层次、有系统、翔实而又不繁琐的病史,这种病史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疾病发生的过程。通过分析症状和症状组合的病理生理机制,可以大致领会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通过这样的病史,相当一部分病人疾病
秦惠基 1、通过治疗对临床诊断进行检验,并修正与发展。限于各种条件,临床诊断一般是在资料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带有假说的性质;即使某一诊断得到特异性检查的证实,医生也不可能确知该病在病人体内引起的全部变化;因此诊断有待于治疗实践的验证和充实。而且做出诊断时医生只了解疾病的横断面,即使当时的认识是正确的,也要随着病程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发展。不少比较复杂的病情,往往在病人死后病理解剖时才能弄清。所以,应当把治疗看成是对疾病认识过程的继续,医生根据临床诊断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带有验证与一定的试探性质,需要按照治疗中的反应对所做的诊断反复审查、评价。事实上。在治疗过程中补充、修正甚至推翻原诊断的情况是常有的,医生切忌主观主义,固步自封;要善于从否定自己的错误中求得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方案,要重视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2、制订治疗方案更需要复杂的临床思维。医生采用的治疗措施,就其预期效果而言,不外乎三大类:消除病因(对因疗法)、缓解症状(对症疗法)和改善一般状况(支持疗法)。医生在制订治疗方
秦惠基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社会性的患病的人。它比其他自然科学和基础医学的对象要复杂得多。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任务的特殊性,因此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相比,临床思维便具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主体性和客体性的交错和相互作用 简单看来,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似乎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医生是临床认识和行动的主体,他在临床思维中起主导作用,他决定病人的前途。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到,由于病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不同于自然界中一般的客体。在许多情况下,病人能够有意无意地参予临床思维。作为认识客体的病人,他对病痛的感受和叙述,他对病因病程的设想等等,都可以为医生的思维提供素材、引导方向,对医生诊断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这即是病人主体性的表现。在治疗中病人的主体性也很突出,他不仅是一个被医生治疗的对象,而且他也参予治疗自己。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需要有病人的合作才能付诸实施。病人的主体性作用,对于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有效,都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秦惠基 前已述及,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着的病人,这一对象的复杂性使得这一领域内存在着相当多的未知因素:同时,这一对象还具有不可伤害性。临床医学的目的是保卫人的健康,因此,医生虽然可以应用基础医学实验中取得的知识判断病人体内的变化,却常常不能违背不可伤害病人这一至高无上的原则去直接验证自己的认识,这就使得临床医学需要发展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一、观察与描述 由于人的不可伤害性,临床医学主要采用观察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正如巴甫洛夫(1849一1936)所说:“医学大部分的活动总不免是仅应用自然科学的一种工具――观察;至于另一种工具――实验――则仅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很谨慎地加以应用。但观察这种方法仅够研究比较简单的现象。现象愈复杂――试想还有较生命更复杂的现象么?――则实验愈不可避免……。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转引自《科学家论方法》,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一191页)巴甫洛夫在
秦惠基 临床医学与护理学都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病人的治愈与康复,但护理学并不是临床医学的附属品,而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对于这点很有必要加以说明。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解决病人的诊断治疗问题,它主要是用生物科学来为病人服务的,而护理学虽然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临床医学的知识,但它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病人)使病人的身心处于接受治疗或康复的尽可能的最佳状态。因此护理学除了用生物学之外,更多地还要应用许多人文科学知识来为病人服务,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去为病人服务。医生与护士的工作对象虽然都是病人,但他们的研究内容不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关心角度也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而在关心、体贴病人,维护病人的利益方面,对护士的要求比对医生更高。对于病人来说,护士应当成为他充分信赖的天然保护人,因些护士这一职业赢得了“白衣天使”的称号,受到人们的敬重。 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与病情也不相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在很短的时间
秦惠基 预防医学(Preventa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提出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保证人类有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服务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哲学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科学条件的限制,预防医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中外医学史中早有论述。公元前八至七世纪,我国《易经》中就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同预),这是“预防”两字在古代最先应用的例子。《淮南子》上写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后来《 黄帝内经 》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分析发病的内外因素,阐述“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在国外,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写了《空气、水和居地》一书,说明环
秦惠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健康的标准只要求不生病。五十年代以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认为,健康不仅没有病伤,而且要有身体和精神的完满状态(well一being),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七十年代以来,认为健康要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卫生服务等方面保护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生活美好、体质强壮、文明卫生,并产生整体论(holism)的健康观,且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要求从身心健全发展到健康(wellness),整体论健康观要求治疗和预防(预防为主)相结合,求助和自助(自助为主,即自我保健)相结合,医学与社会(社会为主)相结合,生理与心理(心理为主)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为主)相结合,把人类一切科学成就全面地、系统地、积极地用于保护和促进人们身心康强。 健康观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任务也随之改变。例如,治疗和预防相结合,除了要求疾病发生之前有预防医学任务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都有预防医学的任务。兹根据疾病的自然史来说明社会预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