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的复制——DNA连接酶性质与作用机制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DNA连接 酶是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它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1一般性质: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是一条分子量为75KD的多肽链。对胰蛋白酶敏感,可被其水解。水解后形成的小片段仍具有部份活性,可以催化酶与NAD(而不是ATP)反应形成酶-AMP中间物,但不能继续将AMP转移到DNA上促进磷酸二酯键的形成。DNA连接酶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约有300个分子,和DNA聚合酶Ⅰ的分子数相近,这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因为DNA连接酶的主要功能就是在DNA聚合酶Ⅰ催化聚合,填满双链DNA上的单链间隙后封闭DNA双链上的缺口。这在DNA复制、修复和重组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酶有缺陷的突变株不能进行DNA复制、修复和重组。 噬菌体T4DNA连接 酶分子也是一条多肽链,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几种基因操作的工具酶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其应用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 当λ(k)噬菌体侵染E.coli B时,由于其DNA中有EcoB核酸酶特异识别的碱基序列,被降解掉。而E.coliB的DNA中虽然也存在这种特异序列,但可在EcoB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M)将甲基转移给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定碱基,使之甲基化。 Eco核酸酶不能识别已甲基化的序列。 最早分离出的限制内切酶是在1968年,Meselson和Yuan,大肠杆菌 B和K菌株,EcoB和EcoK, 是I型的,没有实用价值。 首个II型限制内切酶是在1970年,由H.O.Smith等从Heamophilus influenzae的Rd菌株中Hind II 。使得DNA分子 的体外精确切割成为可能。 从此,相关研究展开。如NEB公司的提取和克隆。目前已纯化出3000种限制性内切酶 中,其中有30%是在NEB发现的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如何理解DNA连接酶的作用特点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1、如何理解DNA连接 酶的作用特点? 教科书的观点:DNA连接 酶无特异性,其催化DNA片段末端连接的情况分两种:(1)催化相同或互补的黏性末端连接;(2)催化同一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平末端连接。两种情况下,末端的“拼接”都会形成“回文序列”。 然而,在基因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催化DNA片段末端连接的方法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当目的序列和载体 上没有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可供利用时,而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不能互补结合,则可用适当的酶将DNA突出的末端削平或补齐成平末端,再用T4DNA连接酶连接,但平末端连接要比黏性末端连接的效率低得多。 由此可见,DNA连接酶可以催化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产生的平末端连接,而两个平末端拼接后,并不是“回文序列”。 结论:DNA连接酶催化两个末端连接形成的新序列并不都是“回文序列”。(注:回文序列——双链DNA分子中一段旋转对称的核苷酸序列,即以对称轴为轴心旋转180°后呈对称状态,它是大多数限制性内切酶 的识别位点。《中国百科大辞典》)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异同点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问题来源:DNA连接 酶作用后生成磷酸二酯键,而DNA分子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所起的作用也是形成磷酸二酯键,形成化学键的部位、名称均相同,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是否为同一种酶? 1 DNA连接酶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的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而且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这种形式的连接过程,对于正常的DNA合成,损伤DNA的修复,以及遗传重组 中DNA链的拼接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 DNA聚合酶 的共同性质是:①以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前体催化合成DNA;②需要模板和有引物提供3'-OH;③不能起始合成新的DNA链;④催化脱氧核苷酸三磷酸加到生长中的DNA链的3'-OH末端;⑤催化DNA合成的方向是5'→3'。所有原核和真核的DNA聚合酶都具有相同的合成活性,都可以在3'-OH上加核苷酸使链延伸。 分析两种酶的特性不难发现,DNA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连接酶概述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连接酶旧称“合成酶”。DNA连接 酶是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最初是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发现的。它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 酶 - 概述 连接酶旧称“合成酶”。DNA连接 酶是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最初是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发现的。它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 酶 - 一般性质 大肠杆菌的DNA连接酶是一条分子量为75KD的多肽链。对胰蛋白酶敏感,可被其水解。水解后形成的小片段仍具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平端DNA连接的优缺点、要求条件、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T4噬菌体DNA连接 酶不同于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它可以催化平端DNA片段的连接(Sgaramella和 Khorana,1972;Sgaramella和Ehrlich,1978),由于DNA很容易成为平端,所以这是一个极为有用的酶学物性。有了这样的物性,才能使任何DNA分子彼此相连。 优点: 1、没有连不上的,只有切不开的。平末端连接不牵扯到粘性末端的碱基突出问题,所以,理论上任何两条DNA序列都能连接在一起,当然需要 ligase的酶学作用。这个不同DNA分子 之间的连接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因为平末端自然是这样,而如果遇到5‘或者3’突出的粘性末端,也可以经过处理成为平末端。 2、有时候,两个平末端连接在一起以后,可以产生另一种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为后续的克隆 工作提供了一种机会。 缺点: 1、连接效率比粘性末端低:连接效率之所以比较低,原因之一是在连接过程中只有连接酶的作用,缺乏粘性末端那样突出碱基的互补作用;原因之二是常用的T4DNAligase对于平末端的Km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有专一性要求么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DNA连接 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一、矛盾之处: (一)DNA连接 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不具有专一性要求 支持这一观点的是2008年江苏高考32题,请看具体内容及图示,如下: 32.(8分)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 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由此题我发现,目的基因由两种限制酶切割,一端由EcoRI切出黏性末端,另一端由AluI切出平末端;载体质粒由两种限制酶切开,一端由EcoRI切出黏性末端,另一端由SmaI切出平末端。在构成重组 质粒时,两个黏性末端碱基互补,由DNA连接酶可以连接上磷酸二酯键,这没有疑议。但是另一端两个平末端也能由DNA连接酶连接上,并且原题中第(3)问“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答案为“否”。 也就是由此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DNA连接 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聚合酶综述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聚合酶-简介 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 复制的是Pol III。 聚合酶-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个类群:(1)依赖DNA的DNA聚合酶;(2)依赖RNA的DNA聚合酶;(3)依赖DNA的RNA聚合酶;(4)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前两者是DNA聚合酶,它使DNA复制 链按模板顺序延长。如在原核生物中仅就大肠杆菌中已被发现的就有三种(分别简称为P01Ⅰ,P01Ⅱ和P01Ⅲ等);DNA聚合酶只能在有引物的基础上,即在DNA或RNA引物的3′-OH延伸,这DNA的合成方向记为5′→3′。换言之DNA聚合酶催化反应除底物(αNTP)外,还需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聚合酶综述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定义 DNA聚合酶 (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 以DNA为复制模板,从将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聚合酶 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在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的情况下)及其相辅的活性。 真核细胞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α(定位于胞核,参与复制引发具5-3外切酶活性),β(定位于核内,参与修复,具5-3外切酶活性),γ(定位于线粒体 ,参与线粒体复制具5-3和3-5外切活性),δ(定位核,参与复制,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ε(定位于核,参与损伤修复,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 原核细胞有3种DNA聚合酶 ,都与DNA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是单链多肽,可催化单链或双链DNA 的延长;DNA聚合酶II则与低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II在细胞中存在的数目不多,是促进DNA链延长的主要酶。 发现 在50年代的中期,A. Kornbe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RNA聚合酶综述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催化转录的RNA聚合酶是一种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的复合酶。如大肠杆菌的 RNA聚合酶有五个亚基组成,其分子 量为480000,含有α,β,β’,δ等4种不同的多肽,其中α为两个分子,所以全酶(holoenzyme)的组成是α2ββ’δ。α亚基与RNA聚合酶的四聚体核心(α2ββ’)的形成有关;β亚基含有核苷三磷酸的结合位点;β’亚基含有与DNA模板的结合位点;而Sigma因子只与RNA转录的起始有关,与链的延伸没有关系,一旦转录开始,δ因子就被释放,而链的延伸则由四聚体核心酶(core enzyme)催化。所以,δ因子的作用就是识别转录的起始位置,并使RNA聚合酶结合在启动子部位。 细菌 的RNA聚合酶,像DNA聚合酶一样,具有很复杂的结构。其活性形式(全酶)为15S,由5种不同的多肽链构成,按分子量大小排列分别为β'(155000),β(151000),σ(70000),α(36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如何用S1核酸酶对RNA作图

相关专题 用S1核酸酶对RNA作图 三种不同的核酸酶——S1核酸酶、RNA酶、外切核酸酶Ⅶ被用来进行RNA定量,确定内含子位置,以及用来鉴定在克隆 的DNA模板上的mRNA 5′端和3′端的位置。当检测RNA被杂交到DNA模板上时,用核酸酶S1进行保护试验的分析;当检测RNA被杂交到来自DNA模板的RNA上时用RNA酶。外切核酸酶Ⅶ有更专一的用途——对短的内含子作图并解决S1核酸酶保护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这三种酶的使用方法是Berk和Sharp(1977)提出的经典S1核酸酶保护试验技术的改良。含有目的mRNA的RNA样品与互补的DNA或RNA探针在利于形成杂合体的条件下温育。在反应的末期,一种酶用来降解未杂合的单链RNA和DNA。剩下的DNA-RNA或RNA-RNA杂合体用凝胶电泳分离,接着用自显影或Southern杂交来观察。当探针的摩尔数在杂交反应中过量时,信号的强度和样品中的目的mRNA的浓度成正比。用过量探针与一系列定量靶序列杂交作出标准曲线,从而准确估算样品浓度。S1核酸酶保护试验的最初模式中一个主要的问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核酸酶P主要功能

相关专题 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简写为RNase P)是一种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P也是一种核酶,即由一个RNA分子发挥催化活性,它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蛋白质以外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它的功能是剪切tRNA分子中RNA上多余的或前体的多余序列。[1]它的发现者悉尼·奥尔特曼在1970年代在研究前体tRNA中发现它可以剪切RNA的5'端,悉尼·奥尔特曼也因此获得了198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2]近期的研究发现核糖核酸酶P也具有一些新的功能,[3]例如人类细胞核 中的核糖核酸酶P对于正常并有效地转录多种非编码RNA(包括tRNA、5S rRNA、SRP RNA和U6 snRNA)的基因是必要的,[4]这些基因是由RNA聚合酶III(人类细胞中三类主要的RNA聚合酶之一)来进行转录。 细菌 中 在细菌中,如大肠杆菌,核糖核酸酶 P具有两个组分:一条RNA链(称为M1-RNA)和一个蛋白质(称为C5蛋白)。[5][6]在细胞内,这两个组分对于功能的发挥都是必要的;但在体外(in vitro),M1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核酸酶H(RNase H)简介

相关专题 核糖核酸酶 H是从小牛胸腺中发现而被分离的(Stein and Hausen 1969,Hausen and Stein 1970),但该酶现已知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酵母、原核生物及病毒颗粒中。所有类型细胞均含有不止一种核糖核酸酶H。核糖核酸酶H(RNaseH)催化DNA-RNA杂合体的RNA部分的核内降解,产生不同链长带3'羟基和5'磷酸末端的寡核糖核酸。 在许多反转录病毒中与多功能酶的反转录酶有关,在病毒基因组 进入DNA转录的不同阶段执行重要的功能。在真细菌中,核糖核酸酶H确信在以下方面是所必需的:从Okazaki片段去除RNA引物时、在转录子进入DNA聚合酶I启动DNA合成所用引物的转录过程时,以及在去除R-环为在大肠杆菌染色体复制起点提供不规则DNA合成的条件性启始位点。在真核细胞中核糖核酸酶H也可能执行类似的功能。 已有报告讲核糖核酸酶 H可明显增加反义寡脱氧核糖核酸对基因表达的抑制。这些寡核苷酸和mRNA中的特定序列的杂合子对此酶的降解敏感。核糖核酸酶H在体外起动对在Colicin E1(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核酸酶A的结构与用途

相关专题 核糖核酸酶 A(RNase A) 来源:牛胰腺。RNase A是一种被详细研究和具有广泛应用的核酸内切酶.RNase A 对RNA有水解作用,但对DNA则不起作用。RNase A在C端和U端残基处专一地催化RNA的核糖部分3'-与5' -磷酸二酯键的裂开,形成具有 2',3'-环磷酸衍生物寡聚核苷酸。如 pG-pG-pC-pA-pG 被切割产生pG-pG-pCp 和 A-pG。可以用来去除DNA制品中的污染RNA。 RNase I是RNase A的另一种叫法,核糖核酸酶 (牛胰)/RNA酶/核糖核酸酶A(牛胰)/核糖核酸酶I /RNASE A/ RNase I/RNASE都是一种东西。 主要用于生化研究,测定核酸的结构 · RNase 保护检测 · 去除非特异结合的RNA · 分析RNA 序列 · 水解蛋白样品中的RNA · 纯化DNA 此外,它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可以杀灭许多肿瘤细胞系,可以抑制导致艾滋病的HIV-1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可以治疗乙肝。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酸酶的研究进展

相关专题 “基因组 编辑核酸酶”当选《自然》年度研究方法 《自然》杂志子刊《自然—方法学》在最新一期推出了2011年度研究方法专刊,评选出了本年度研究方法——基因组 编辑核酸酶(Gene-editing nucleases)。专刊包括社论、新闻特写、评论、视频等内容;同时,还评出其他8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法。 基因组编辑核酸酶是一类通过基因工程 改造的核酸酶,主要包括三大类: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 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s)和归巢核酸内切酶(engineered meganucleases)。基因组编辑核酸酶能够定位和准确改变生物基因组,这为研究基因功能、治疗疾病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虽然在十年前才发现了第一个ZFN,但是该领域的工作在过去一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临床上基因组 编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TALENs相关研究也获得了新成果。 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酸酶的分类与发展史

相关专题 核酸分解的第一步是水解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高等动植物中都有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不同来源的核酸酶,其专一性、作用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核酸酶只能作用于RNA,称为核糖核酸酶 (RNase),有些核酸酶只能作用于DNA,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有些核酸酶专一性较低,既能作用于RNA也能作用于DNA,因此统称为核酸酶(nuclease)。根据核酸酶作用的位置不同,又可将核酸酶分为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和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 分类 一、核酸外切酶 有些核酸酶能从DNA或RNA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单核苷酸 ,所以称为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DNA的核酸外切酶称为脱氧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RNA的核酸外切酶称为核糖核酸外切酶;也有一些核酸外切酶可以作用于DNA或RNA。核酸外切酶从3′端开始逐个水解核苷酸,称为3′→5′外切酶,例如,蛇毒磷酸二酯酶即是一种3′→5′外切酶,水解产物为5′核苷酸;核酸外切酶从5′端开始逐个水解核苷酸,称为5′→3′外切酶,例如:牛脾磷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常用核酸酶以及它们作用的底物和生成的产物

相关专题 催化核酸中磷酸二酯键的水解的酶统称为核酸酶。细胞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核酸酶。根据酶作用的部位,核酸酶可以分为外切核酸酶和内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水解磷酸二酯键后从多核苷酸 链的末端释放核苷酸残基;而内切酶可以在多核苷酸链内的不同位置水解磷酸二酯键。表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来自不同生物的核酸酶以及它们作用的底物和生成的产物。                底物             产物 核酸外切酶(3ˊ-5ˊ)(Exonucleases) 核酸外切酶 I(E.coli ) 单链DNA 核苷5ˊ-磷酸 DNA 聚合 I(E.coli ) 单链DNA 核苷5ˊ-磷酸 核酸外切酶 III(E.coli ) 单链DNA 核苷5ˊ-磷酸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磷酸化酶的性质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糖原磷酸化酶 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作用机理类似水解酶,可以将A-B化合物分解为AOH和B-phosphate。 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作用机理类似水解酶,可以将A-B化合物,分解为AOH和B-phosphate。 学习时要注意磷酸酶(phosphatase)和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的区别,磷酸酶是催化将底物A-phosphate变成A和磷酸的分解过程,是和激酶(kinase)作用相反的。 性质 糖基转移酶类下的一个组群,即专司催化磷酸解作用的一类酶总称。广泛分布于动物(肝、肌)、植物、微生物 中,包括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phosphorylase,EC2.4.1.1,分子量3.7×105)、麦芽糖磷酸化酶(EC2.4.1.8.)、1,3-β-D-低聚葡聚糖磷酸化酶(EC2.4.1.30.)、海带二糖磷酸化酶(1aminaribiose phosphorylase EC 2.4.1.31.)、纤维糊精磷酸化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参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相关专题 内参即是内部参照,它们在各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相对恒定,在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时常用它来做参照物。其作用是校正上样量、上样过程中存在的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借助检测每个样品内参的量就可以用于校正上样误差,这样半定量的结果才更为可信。一般要选择一个在处理因素作用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表达改变的基因作内参。 在进行基因研究的过程中,实时反转录 PCR也和传统的mRNA定量方法如 Northern b lot技术等一样, 要求使用参照基因以校正转录效率和 cDNA用量, 弥补制备过程中样本纯度和浓度的差别, 使不同样本之间目的基因的比较成为可能,以期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大多数分析方法中这些差别可通过与内参照比较处理消除。最普通的内参照是内源性参照基因,也叫管家基因。 管家基因:又称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生物体各类细胞中都表达,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如微管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系基因与核糖体 蛋白基因等。是 为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而时刻都在表达的基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酸酶保护分析简介

相关专题 核糖核酸酶保护实验 核酸酶保护法是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识别个人在异构RNA的提取样品RNA分子细胞实验室技术。 该技术可以识别一个或多个已知序列的RNA分子,即使在较低的总浓度 。提取的RNA先用混合反义 RNA或DNA探针是相辅相成的利益和互补链的序列或序列杂交 ,形成双链RNA(或DNA-RNA的杂交)。.然后将混合物接触到核糖核酸酶 ,专门切割单链RNA,但有没有活动,对双链RNA。当反应完成运行,容易RNA地区退化很短的低聚物或个别核苷酸 ;尚存的RNA片段,这些增加的反义链互补,从而所载利益的顺序。 Probe探针 探针准备克隆基因在矢量控制下以下的推动者,SP6中,T7或T3的任何利益的一部分。这些发起人是公认的DNA依赖的RNA聚合酶最初从噬菌体特点。探针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因为它们是由体外转录使用放射性UTPs的准备。 无补的DNA或RNA的切割核酸。 当探头是一个DNA分子 , S1核酸当探针是RNA,可用于任何单链核糖核酸。因此,幸存的基因探针补只需通过放射自显影检测。 Uses用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