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绝灭的海生爬行动物,属调孔亚纲鳍龙目,蛇颈龙类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在地史上,蛇颈龙的最早化石记录出现于晚三叠世。 1824年,康奈布卡第一次研究发表了产自英吉利海峡的侏罗纪蛇颈龙。蛇颈龙是一类个体较大的水生爬行动物,因它有一个长而灵活的脖子而得名。它们的四肢成为鳍脚。其生活习性类似于现生的海狮,用它的鳍脚可以爬上岸来休息、生殖。 在分类学中,蛇颈龙类一般被分为两个亚目。一类头小、颈长,称蛇颈龙亚目,另一类头大、颈短,称上龙亚目。多数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蛇颈龙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幻龙类进化而来的。 蛇颈龙类基本上是一类营海洋生活,以鱼类为生的动物。但近来在淡水的陆相沉积环境中有过多次记录。但淡水沉积中发现的大都是上龙亚目的成员。中国的蛇颈龙化石主要产自侏罗纪陆相地层。目前已研究发表的有威远中国上龙化石产自四川威远;扶绥中国上龙采自广西扶绥早白垩世的地层中;杨氏壁山上龙发现于四川壁山早侏罗世地层中。 蛇颈龙的地理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亚洲都有记录。它们和鱼龙类一样距今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全部灭绝。
已绝灭的会飞翔的爬行动物,亦名飞龙。属于爬行纲双孔亚纲初龙次亚纲。已发现30多属90多种,繁盛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翼龙类前肢的第4指伸长,常可达臂长的3~4倍。在延长的第4指及身体侧部之间,有皮质翼膜,一般从背部延至后肢的膝部,在前臂和颈部之间,也有皮质翼膜相连,在腕部有一钩状的翼骨支持。前肢第5指退化,其余3指仍保留,在攀援时起辅助作用(也有人认为伸长的为第5指,而第1指退化者)。这样的翼膜比鸟的翅膀脆弱得多,甚至比用4个指头支撑的蝙蝠类翼膜也要脆弱得多,一般认为只能起滑翔作用。翼龙类的后肢长而细。颈长、头长,头部骨骼多愈合,喙一般尖而长。眼大,具骨质巩膜眼环。 中国除新疆外,在甘肃及浙江已发现较完整的翼龙类化石;山东、内蒙古等地亦可能有翼龙化石。过去认为翼龙全部生活于海边,翱翔于水面上以尖长的喙捕食鱼类。准噶尔翼龙则发现于陆相湖泊沉积物中,从而将翼龙的生活范围扩大,甘肃的发现将更进一步证明陆地湖泊附近亦有翼龙类生活。 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有人提出为翼龙在脊椎动物亚门中建立一个新的纲,其依据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发现的白垩纪翼龙具毛被,且形态特征也有许
中生代海洋中生存过的已绝灭的鱼形爬行动物,归类于爬行纲中的调孔亚纲。1821年,柯尼希认为它们是介于鱼类和爬行类之间的动物,创立了鱼龙 (Ichthyo-saurus)这个词。 居维叶曾对鱼龙有过较形象的描述:“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指出它们是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 1835年,H.-M.D.de布兰维尔把鱼龙作为一个独立的纲(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动物亚门。四年后,著名的英国古脊椎动物学家R.欧文将鱼龙和鳍龙类合并,作为一类,称Enaliasauria,包括两个目:鱼龙目和蛇颈龙目。随着鱼龙化石的增加,鱼龙的分类位置也不断地得到重新认识。1956年,A.S.罗默将它们单独列为一个目,归于上孔类(Parapsida),1968年,罗氏研究了北美晚白垩世的一个完整鱼龙的头骨构造。他将鱼龙归入调孔类。 鱼龙的起源,目前尚缺少可靠的线索,已知最早的早三叠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因此它们的祖先应出现在三叠纪以前。由形态构造推测,鱼龙可能起源于杯龙类。 侏罗纪的鱼龙属 (Ichthyosau
动物界的1门,为最低等的后生动物,又称多孔动物门。一般由两层联系松散的细胞构成的体壁围绕中央的原腔构成,体壁穿有众多小孔,具骨针和特殊的领细胞。 多孔动物约有5000种,也有不同的估计。多孔动物在各海域从潮间带到大洋深渊都有分布,但以沿海浅水中最多,有些种类生活在盐度很低的河口区域,有一类群完全生活在淡水的河川湖泊里。在珊瑚礁上,各种热带鱼总是对多孔动物避而远之。有些动物却喜欢栖息在多孔动物体内,如偕老同穴原腔内总有1对俪虾;拂子介的柄上经常附着沙群海葵;在多孔动物的管道室腔里经常有许多小型动物,如多毛类、藤壶、虾、蟹、等足类和蛇尾等。另外多孔动物体内常有藻类共生。多孔动物在生长时向外扩展,如覆盖邻近生物上,则使其窒息死亡。穿贝海绵还能穿入钙质贝壳内而穴居其中。 有些裸鳃类软体动物,如海参和鹰嘴鱼等常以多孔动物为食。 人们利用海绵洗擦或吸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中医曾以淡水海绵治疗小便失禁、湿疹、阳萎、遗精以及带下等妇科病症。药物学家发现多孔动物体内的某些物质具有抗菌或抗肿瘤作用。 形态构造 多孔动物的外形变化很大,除少数种类外,往往没
扁形动物门的 1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但也有以脊椎动物为中间宿主的。除单节绦虫外,所有的绦虫体均分节,由头节、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1条带状链体。绦虫广泛地寄生于人、家畜、家禽、鱼和其他经济动物的体内,引起各种绦虫病和绦虫蚴病。 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吸槽型和吸叶型等。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有的吸盘或吸叶表面亦具小钩,起加强固着的作用。头节的后端为纤细的颈部,功能是产生新的体节。绦虫没有消化器官,全靠体表微毛吸收宿主营养。 绦虫的肌肉系统很发达。体表皮层密生微毛,下有薄的环肌,环肌之下有纵肌两层,外层与内层之间为皮下基质。 纵肌之下为横肌。 横肌与皮层之间称皮层区,两层横肌之间称髓质区,重要的生殖器官都在髓质区内。神经系统:在头节有神经节与横神经相连,组成中枢神经系,由此向后发出 1对纵神经干,直到虫体最后的体节。排泄系统:在头节中有环排泄管,由此两侧发出2对背、腹排泄管,直至体的末端。每个体节的后缘各有横管与腹排泄管相联。此外,虫体组织中有许多焰细胞,各有小管通于腹排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性质、它的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学科。固体的内部结构和运动形式很复杂,这方面的研究是从晶体开始的,因为晶体的内部结构简单,而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较易研究。以后进一步研究一切处于凝聚状态的物体的内部结构、内部运动以及它们和宏观物理性质的关系。这类研究统称为凝聚态物理学。 固体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规律。在晶体中,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形成点阵。20世纪初劳厄和法国科学家布拉格父子发展了 X射线衍射法,用以研究晶体点阵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发展了中子衍射法,使晶体点阵结构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晶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可能具有的能量形成一段一段的能带。电子不可能具有能带以外的能量值。按电子在能带中不同的填充方式,可以把晶体区别为金属、绝缘体和半导体。能带理论结合半导体锗和硅的基础研究,高质量的半导体单晶生长和掺杂技术,为晶体管的产生准备了理论基础。 电子具有自旋和磁矩,它们和电子在晶体中的轨道运动一起,决定了晶体的磁学性质,晶体的许多性质(如力学性质
静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三个:力、力偶、力矩。 力的概念是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经验证明,力对已知物体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力的大小(即力的强度);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通常称它们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可以用一个有向的线段即矢量表示。 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线不在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称为力偶,它是一个自由矢量,其大小为力乘以二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即力臂,方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并垂直于二力所构成的平面。 力作用于物体的效应分为外效应和内效应。外效应是指力使整个物体对外界参照系的运动变化;内效应是指力使物体内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变化。对刚体则不必考虑内效应。静力学只研究最简单的运动状态即平衡。如果两个力系分别作用于刚体时所产生的外效应相同,则称这两个力系是等效力系。若一力同另一力系等效,则这个力称为这一力系的合力。 静力学的全部内容是以几条公理为基础推理出来的。这些公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力的知识的总结,它反映了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属性,这些公理的正确性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但不能用更基本的原理来证明。 静力学的研究方法有
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朗贝尔原理等。以动力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有天体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外弹道学、变质量力学,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等。 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求解第一类问题时只要对质点的运动方程取二阶导数,得到质点的加速度,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得力;求解第二类问题时需要求解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或求积分。 动力学普遍定理是质点系动力学的基本定理,它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以及由这三个基本定理推导出来的其他一些定理。动量、动量矩和动能是描述质点、质点系和刚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作用于力学模型上的力或力矩,与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动力学普遍定理。 刚体的特点是其质点之间距离的不变性。欧拉动力学方程是刚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刚体定点转动动力学则是动力学中的经典理论。陀螺力学的形成说明刚体动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分
流体是气体和液体的总称。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遇到流体,所以流体力学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事业密切相关的。大气和水是最常见的两种流体,大气包围着整个地球,地球表面的70%是水面。大气运动、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潮汐、中尺度涡旋、环流等)乃至地球深处熔浆的流动都是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以后,飞机和其他各种飞行器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航天飞行,使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其他星球和银河系。航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同流体力学的分支学科——空气动力学和气体动力学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些学科是流体力学中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领域。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要求人们了解流体在多孔或缝隙介质中的运动,这是流体力学分支之一——渗流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渗流力学还涉及土壤盐碱化的防治,化工中的浓缩、分离和多孔过滤,燃烧室的冷却等技术问题。 燃烧离不开气体,这是有化学反应和热能变化的流体力学问题,是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的内容之一。爆炸是猛烈的瞬间能量变化和传递过程,涉及气体动力学,从而形成了爆炸力学。 沙漠迁移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得到的与实际相符甚好的经验公式,他大胆地提出了与经典概念迥然不同的假设,即“组成黑体的振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一份份的分立值”。 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推广了普朗克的上述量子论,进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认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所谓光子的微粒上。在光电效应中,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电磁理论所预计的那种累积能量的时间,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力即作逸出功,余下的就变成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这种从光子的性质出发,来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即为量子光学。它的基础主要是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 光的这种既表现出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既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无可争辩地证明了:非但光有这种两重性,世界的所有物质,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和原子以及所有的宏观事物,也都有与其本身质量和速度相联系的波动的特性。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 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 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使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视。 从风力发电的技术状况以及实际运行情况表明,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发电方式,随着大型机组的技术成熟和产品商品化的进程,风力发电成本降低,已经具备了和其他发电手段相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 房间、温室和发电站。这种热能的储量相当大。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实际上,如果不是地球本身把地热能集中在某些地区(一般来说是那些与地壳构造板块的界面有关的地区),用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将地热能作为一种热源和发电能源来使用的。 严格地说,地热能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是一种像石油一样,可开采的能源,最终的可回采量将依赖于所采用的技术。将水(传热介质)重新注回到含水层中可以提高再生的性能,因为这使含水层不枯竭。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地热点可采用某种方式进行开发,让提取的热量等于自 然不断补充的热量。实事求是地讲,任何情况下,即使从技术上来说地热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全球地热资源潜量十分巨大,因此问题不
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包括电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氢能等。二次能源又可以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合能体能源”,电能就是应用最广的过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合能体能源。二次能源亦可解释为自一次能源中,所再被使用的能源,例如将煤燃烧产生蒸气能推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即可称为二次能源。 或者电能被利用后,经由电风扇,再转化成风能,这时风能亦可称为二次能源,二次能源与一次能源间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 二次能源是联系一次能源和能源用户的中间纽带。二次能源又可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合能体能源”。当今电能就是应用最广的“过程性能源”;柴油、汽油则是应用最广的“合能体能源”。由于目前“过程性能源”尚不能大量地直接贮存,因此汽车、轮船、飞机等机动性强的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就无法直接使用从发电厂输出来的电能,只能采用像柴油、汽油这一类“含能体能源”。可见,过程性能源和含能体能源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各有自己的应用范围。随着,人们将目光也投向寻求新的“含能体能源”。 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可从各种一次能源中生产出来,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
太阳能电池汽车开发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电容器和轮胎3部分。新型的太阳能电池采用了砷化镓半导体。这种半导体与以往使用的硅半导体相比,所吸收的光的波长区域更接近绿色。在照射到地球的太阳光中,绿色的光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多,因此新型电池的能量转换率可达27%,发电量是硅太阳能电池的2倍。当然这种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造价目前尚十分昂贵,要比东海大学使用的硅电池高出近百倍,高达3亿日元。电容是储存电能的,它的优劣也左右着车的性能。汽车的运行需要两种电容,一种是产生瞬间爆发力的,另一种是产生持久力的。产生瞬间爆发力的电容就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容量的充电放电。电容储电有两个要素,一是电极面积越大储电越多;二是电极间距离越短储电越多。目前产生瞬间爆发力的新型双层电容器,每克展开后的面积可达 500-2000平方米,相当于好几个网球场,而电极间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分子尺寸水平。另一种产生持久力的蓄电装置使用了钾离子电池。这种电地是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电力的,可以慢慢地把电放出去。这种电池容量很大,因此常用在手机和数字式照相机上。新型电容器和理离子电池的采用将给太阳能电池汽车带来新发展
凡在海边上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海水时进时退,海面时涨时落。海水的这种自然涨落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汐。涨潮时由月球的引潮力可使海面升高0.246米,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潮汐的最大潮差为8.9米;北美芬迪湾蒙克顿港最大潮差竟达19米。据计算,世界海洋潮汐能蕴藏量约为27亿千瓦,若全部转换成电能,每年发电量大约为1.2万亿度。潮汐发电严格地讲应称为“潮汐能发电”,潮汐能发电仅是海洋能发电的一种,但是它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现代海洋能源开发主要就是指利用海洋能发电。利用海洋能发电的方式很多,其中包括波力发电、潮汐发电、潮流发电、海水温差发电和海水含盐浓度差发电等,而国内外已开发利用海洋能发电主要是潮汐发电。由于潮汐发电的开发成本较高和技术上的原因,所以发展不快。 潮汐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它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势能来发电的,也就是把海水涨、落潮的能量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具体地说,潮汐发电就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一拦水堤坝,将海湾或河口与海洋隔开构成水库,再在坝内或坝房安装水轮发电机组,然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质子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目前已经实现商用化。因为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规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另一种核能形式是目前尚未实现商用化的聚变能。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棗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150亿年。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丰富,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另外,由于核聚变需要极高温度,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燃料温度下降,聚变反应就会自动中止。也就是说,聚变堆是次临界堆,绝对不会发生类似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裂变)电站的事故,它是安全的。因此,聚变能是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安全的新能源。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竞相研究、开发聚变能的原因所在。
数百年来,煤和石油一直在燃料王国里唱“主角”,试想,煤和石油的“祖宗”既然都是远古时代的植物,那么能不能种植能源作物,像收割庄稼一样来“收获”石油呢?这将是21世纪普遍关注的一个新的问题。 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应具有高效光合能力。从当前情况看,芒属作物可算是一种理想的生物燃料作物。“芒”。原产于中国华北和日本,这种植物具有许多优点: 1.生长迅速:它季就能长3米高,所以当地人称它为“象草”。 2.生长泼辣:这种作物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阔地区到处都能生长,它在强日照和高温条件下生长茂盛,对肥水利用率高。在生长期间,可不施化肥和农药,凭它根状茎上的强大根系能有效地吸取养料。 3.燃烧完全:“芒”在收割时比“较干燥,植株体内只会有20%-30%的水分。这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大气中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燃烧时就释放多少二氧化碳,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成本低:芒属作物所产生的能源相当于用油菜籽制作的生物柴油的两倍,其成本还不及种植油菜的1/3。 5.产量高:据试验,这种生物燃料作物,每公顷产量高达
原条 primitive streak 亦称原线。是鸟类和哺乳类发育初期的胚盘上先于器官原基在明区内暂时出现的,沿中线走行的线条状隆起。在原条产生之前,胚盘由上层及下层构成,上层是由预定外胚层和预定脊索及预定中胚层形成,而下层则相当于内胚层。在原条出现时,则位于上层的预定脊索和预定中胚层,开始通过原条而陷入,因此在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产生了新的胚层。也就是说,原条具有近似于低等脊椎动物原口的发生意义。这点与爬行类的脊索中胚层管相近似。以鸡为例,原条是在卵孵化6-7小时于胚盘明区后方称为胚盾的不透明部位之中心,成为将来沿前后轴走行的线条而出现的。在18-19小时时最长(平均1.88毫米)。原条的正中由称做原沟的沟所构成,其两侧高凸而呈堤状,称为原褶。以后从原条的前端向前方生出作为脊索前躯的,位于外胚层下方的头突。头突与原条间的节状连接部称为亨氏结。在紧贴亨氏结的后面部位原沟特别凹陷,称此部位为原窝。不久头突显著伸长,与此同时亨氏结后退,原条逐渐缩小,在形成以头突为中心的中轴器官以后便消失。原条的这种缩小的过程叫做退缩。预定脊索是从原条前方陷入,预定体节是从前部侧方陷入,非
抗癌基因 也称为肿瘤抑制物。现在共发现了 10 种抗癌基因,其中研究得较为深入的是人的 Rb(Retinoblastoma 视网膜母细胞瘤 ) 和 p53 蛋白。 Kundson 早在 1971 年根据对遗传性和散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调查研究,提出著名的“二次突变假设( two mutation hypothsis )”。认为视网膜母细胞变成瘤细胞必须要经过二次突变。第一次突变存在或发生于上一代的生殖细胞中,则患儿的体细胞已有了一次遗传下来的突变,只要在视网膜母细胞内发生条二次突变就可致癌。后来遗传学家发现家族性患儿的体细胞中 13 号染色体存在缺失( 13q14 ),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有关的基因 Rb 。接着 Sparkes(1980) 将 Rb 基因定位于 13q14 。 Benedict ( 1983 )提出位于 13q14 的 Rb 的一对等位基因均失活才会产生该肿瘤。表明 Rb 是以隐性方式起作用。而与开始认为 Rb 为显性遗传的观点不同。现已证实 Rb 的作用确为隐性的。 Stephe 等(
原套-原体学说 tunica-corpus theory A.Schmidt(1924)为了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被子植物的茎尖所提出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茎尖的分生组织是由原套(tunica或鞘层)与原体(corpus)二部分构成。原套是由覆盖于顶尖分生组织外侧的一至数层细胞层构成,是垂周分裂反复进行而使表面增大的部分。原体是构成被原套覆盖的顶尖分生组织的内部,是以平周分裂、垂周分裂、斜分裂等向各方面进行分裂的部分。由于植物的叶或茎在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式不同,所以这两部分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在双子叶植物中,原套的第一层只显有垂周分裂,而在第二层以下,在叶原基出现的位置上也进行平周分裂。原套与原体两部分的划分并不全包括植物体内分化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来源关系。具有1—2层原套的植物最多,而具有3—4层的则比较少。以前原组织学说是用来研究生长点构造的,但是由于对这个学说的看法是不公平的,因此得到了许多解剖学者的强烈支持。根据以后的研究,尽管具有否定原套与原体之间存在一定独立性的事实,但因为有利于顶尖分生组织生长形式的描述,所以这个学说到现在仍然得到许多解剖学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