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侵入的一种防御能力。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及持异性免疫两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主要由生理屏障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体液因素来对抗病原体的侵入。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又分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主要是靠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淋巴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及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等途径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若机体的免疫功能中有任何一种受到损伤,或功能低下,都会导致不能对病原体发生正常的免疫应答,从而发生传染或传染病。抗感染免疫通常对人体是有利的,机体正是由于有了抗感染免疫,才能在一个被微生物包围的世界中生存、繁衍。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继发性疾病。如有些链球菌感染后常可导致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并根治这一类疾病,是抗感染免疫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有些患者在感染恢复后,常会出现带菌状态。他们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因素,常是造成某些传染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抗感染的特异性免疫,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自然自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是预防结核的特异性活疫苗,也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因此常可用于胞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辅助治疗。1923年,法国兽医介兰(Camille Guerin)从牛体中分到一株牛型结核杆菌。该菌可使牛、马、兔、豚鼠等动物患病。为了减低其毒性,他与同行卡尔梅特(Charles Calmette)试用各种方法经多次实验,发现这种结核杆菌在含有甘油、胆汁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随传代次数的增加,毒力逐渐减低。他们用这种培养基培养这株牛型结核杆菌,并反复传代。结果,经13年时间,传代230次后,得到毒性大减的牛型结核杆菌的突变株。经反复试验后制成减毒疫苗,用于预防人类的结核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纪念他们对免疫学作出的贡献,故以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来命名这株减毒菌株制成的疫苗,并沿用至今。现已从制备卡介苗的菌株的细胞壁中,提取得到一种甲醇抽提残渣,发现与卡介苗作用相似,临床上曾用它来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 甲醇抽提残渣),发现比单独用化疗要好,延长了缓解期。将其试用于淋巴肉瘤、黑色素瘤、乳腺癌及其他肿瘤的治
一种血清学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 ABO血型等。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 Widaltest)、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 Wright test)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间
通常简称皮试。是借助抗原、抗体在皮肤内或皮肤上的反应进行免疫学检测的方法。根据反应机制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中合反应皮肤试验,可观察机体的体液免疫状态;另一类为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用来检测机体的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状态。锡克试验是衡量人体对白喉易感性或免疫程度的一种皮试。方法是注射一定量的白喉毒素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受试者如无免疫力, 24~ 48小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直径在 1~ 2厘米者为阳性反应。相反,受试者如有免疫力,其血清中含有足量的抗毒素抗体,能中合注入的毒素,局部不出现红肿,为阴性反应。此试验除用来测定机体对白喉的易感性以外,还可检测白喉预防接种后是否产生免疫力。其实质是毒素、抗毒素的体内中和反应。 I型变态反应(见变态反应)皮肤试验是变应原与特异性抗体 IgE(免疫球蛋白 E)在皮内进行的一种反应。引起 I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经注射或划痕后,可在 10~ 20分钟内引起红肿反应,如青霉素皮试,异种动物血清皮试等。本试验阳性者表示对该抗原过敏。
目前的致病机理认为与清除免疫复合体、B细胞的耐受性及T细胞的功能发生缺陷有关。而有关的危险因子包括女性激素、病毒感染、某些化学物质的暴露等。 全身性红班狼疮的临床表征广泛而多样,列举数种如下: 皮肤:出现典型的蝴蝶状皮疹,分布在两颊鼻梁及眉毛上,外表呈突起的红斑,可合并痒感及疼痛,另外也会出现其它症状,如皮肤的盘状病变、毛发脱落、及口腔溃疡等。 肌肉骨骼:有高达 95% 的病人会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 浆膜:人体的浆膜包括肋膜、心包膜及腹膜,常以积水来表现。 神经与精神:可以神经症状(含中枢神经及周边神经如抽蓄、脑神经异常)或精神症状(如精神病、器官性脑症候群及忧郁症)来表现,或表现神经及精神混合的症状。 肺脏:包括肺炎、肺动脉高压、肺出血及肺栓塞等。 心脏:包含心包膜炎、心内膜炎、心肌炎、或冠状动脉疾病。
硬皮症的发病原理仍然不甚清楚,但可观察到体内有不正常的纤维化反应及血管壁增厚所导致的血管腔狭窄现象。 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包括: 出现雷诺氏现象(即在干冷天气时,肢体末端会变得苍白,而当血管重新畅通时反而会变红)及皮肤变硬、增厚。 肠胃道:包括吞咽困难、胃酸逆流、肠蠕动变低等。 肺脏:间质性肺脏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是目前全身性硬化症最常见的死因。 肾脏:最严重的是肾性高血压危象,指因血管的病变造成突发性的高血压,并导致肾功能快速变坏、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性溶血及高血压脑病变等。 心脏:少数可以有心率不整、心衰竭、心包膜炎等。 肌肉骨骼:全身关节痛和晨间僵硬是典型的症状。 恶性肿瘤:硬皮症的患者罹患肺部肿瘤的机率较一般人为高。 在治疗方面:
通常,免疫可以分为专一性和非专一性。非专一性的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先天免疫的机制主要包括五道防线:解剖性、生理性、胞摄性、吞噬性及发炎性等的防线。 在解剖性的防线中,主要依靠皮肤和粘液。皮肤的表皮层可以阻止外来物的侵入,而真皮层的皮脂腺会分泌皮脂,以防止大部分微生物的繁衍。粘液由粘膜所分泌,例如唾液、泪液等含有抗菌和抗病毒成分,以冲刷这些入侵者。在下呼吸道和消化道中,人类藉由纤毛的摆动来移除粘液所带来的微生物,这也是身体抵御外来病原的第一道防线。 生理性的防线包括温度、酸碱值、氧和一些溶解因子,例如鸡的体温比较高,可以抑制炭疽的发生。另一方面,只有少数的病原能在胃酸里存活,新生儿由于胃酸不足,所以比成人容易生病。溶解因子也属于非专一性的免疫,包括溶酉每和干扰素等都可以溶解细菌或降低病毒的感染活性。 胞摄及吞噬作用是两种很重要的先天免疫机制。胞摄作用是指细胞把胞外的分子摄入的能力,分子被摄入后,会形成摄入体,最后,摄入体和溶菌体中的溶菌酵素作用,而把摄入的分子分解再排出胞外。吞噬作用是利用细胞膜伸出像变形虫的伪足包围粒子,摄入形成吞噬体。吞噬作用与胞摄作用一样会和
干燥症可发生在各个年龄层,好发于 40 ~ 50 岁的女性,男与女的比例约为 1:9。致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临床表现早期以干眼症、干口症、外分泌腺肿、关节炎等为主,晚期则可能侵犯内脏器官,包括肺脏、肾脏、肝脏等。亦有少数病人可能罹患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 干眼症的检查方法包括修门氏检查(将长条型的滤纸放在下眼睑,若五分钟后,滤纸被双眼湿润的长度皆少于 0.5 公分,则干眼症的诊断是确定的,若只有一边,则只是可能的诊断)及 Rose Bengal 染剂检查,(Rose Bengal 是一种染剂,能染出角膜或结膜被破坏的表皮细胞)。 干口症的检查则包括唾液腺的切片检查,唾液腺的核子医学扫瞄等。在腺体外的表现,如肺脏以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来表现,肾脏较常见的是肾小管酸化症,在肝脏方面常见的是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原发性胆道硬化症。 诊断的标准有美国及欧洲的版本,将自体抗体与唾液腺切片的结果列为必备的要件。在治疗方面,以症状为主,干眼症可使用人工泪液,干口症则多喝水,或以食物或药剂刺激唾液分泌。另外抗疟疾药物奎宁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亦有部分病人的唾液
供免疫用的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和禽类,常选择家兔、绵羊、山羊、马、骡和豚鼠及小鼠等。动物的选择常根据抗体的用途和量来决定,也与抗原的性质有关。如要获得大量的抗体,多采用大动物;如要是获得直接标记诊断的抗体,则直接采用本动物;如要获得间接的标记诊断用抗体,则必须用异源动物制备抗体;如果难以获得的抗原,且抗体的需要量少,则可以采用纯系小鼠制备;一般实验室采用的抗体,多用兔和羊制备。 免疫用的动物最好选择适龄的健康雄性动物,雌性动物特别是妊娠动物用于制备免疫抗体则非常不合适,有时甚至不产生抗体。由于对免疫应答的个别差异,免疫时应同时选用数只动物进行免疫。 抗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千差万别。就其化学成分而言,有蛋白质抗原、类脂抗原、多糖类抗原和核酸抗原等。就抗原性而言,有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为了获得较好的抗血清,最好是选用蛋白质抗原,如要制备用于筛选细菌表达的 cDNA 文库或免疫印迹的抗血清,最好选用可降解的蛋白质抗原。不同的抗原,其免疫原性的强弱均不相同,这种免疫原性的强弱取决于抗原的分子量、化学活性基团、立体结构、物理形状和弥散速度等。 抗原的免疫剂量是
T 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动物有裸小鼠 ( 基因符号 nu) 和裸大鼠 ( 基因符号 rnu) 利用育种技术已将裸基因 nu 或 rnu 导入其它品系动物,作为背景品系可以是近交系也可以是封闭群,目前 nu 基因已导入的近交系有数个以上。 rnu 基因导入的大鼠品系也有 10 余种。 我国使用较多的裸鼠品系 BALB/c-nu 、 NC-nu 、 Swiss-nu 、 NIH-nu 。 1980 年和 1982 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别从瑞士和日本引进裸小鼠,上海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 1983 年从美国引进了裸大鼠 Rowett 。 一、裸小鼠 ( 一 ) 概念及命名: 1962 年英国格拉斯医院 Grist 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发现有个别无毛小鼠, 后来证实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并伴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称为裸小鼠 (nude mice) ,用 “nu” 表示裸基因符号。裸小鼠是由于染色体上等位基因 ( 第 11 对染色体上 ) 突变引起的,已失去正常胸腺, 原胸腺残留结构部分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排列而部分呈外分泌腺结构。
锁合又名跨合,是指因上下颌后牙彼此跨越了咬合面而无咬合接触,是后牙的一种错合畸形,上颌个别后牙或多数后牙被锁结在下后牙的颊侧,或是下颌个别后牙或多数后牙被锁结在上后牙的颊侧,此为锁合畸形。锁合畸形多见于恒牙合,少见于乳牙合。 临床表现 1.正锁合:是上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后牙颊尖的颊斜面相咬合,合面无咬合接触。 2.反锁合:是上后牙颊尖的颊斜面与下后牙舌尖的舌斜面相咬合,牙合无咬合接触。 3.锁合见个别后牙锁合及多数后牙锁合。 4.锁合单双侧均可发生。 诊断依据 1.正锁合:正中合时上颌后牙位在下颌后牙的颊侧,上下后牙合面无接触,有时高于合平面(上颌牙弓大于下颌牙弓)。 2.反锁合:正中合时上颌后牙位于下颌后牙舌侧,上下后牙合面无接触,有时高于合平面(上颌牙弓小于下颌牙弓)。 3.临床可见个别牙锁合及多数牙锁合。 治疗原则 1.锁合对咀嚼功能、颌面部发育及咀嚼器官的健康影响较大,应尽早矫治。 2.升高咬合,当开锁合牙,方便矫治。 用药原则 需手术治疗者,可于术前术后常规抗感染用药。 辅助检查
双颌前凸是上下颌都向前突出。临床少见。 临床表现 1.上下颌都向前突出。 2.牙的长轴斜度大,上下唇比较短。 3.前牙暴露于口外,有开唇露齿现象。 4.前凸不仅限于牙齿,而且牙槽突也向前凸出,牙的排列一般都很整齐。 5.前牙覆合浅,甚至成对刃合,嘴唇不易闭上;用力闭上,犹如口内饱含食物模样。 6.有口呼吸习惯者,面部下1/3凸起。 诊断依据 1.磨牙中性合,上下齿槽骨或上下牙弓前突。面中部前突,开唇露齿,闭唇时如同口内饱含食物。 2.X线头影测量SNA角、SNB角均大于正常。如牙弓前突者则SNA角与SNB角正常,但--SN小于正常,T-NP大于正常。 治疗原则 1.轻度或中度双颌前突或双牙弓前突者,可拔除4444,内收上下前牙,同时矫治深覆牙合。 2.严重上下颌前突者,需做外科正畸手术。 3.双颌前突伴口呼吸习惯者,应及早治疗,以制止口呼吸。 用药原则 需手术治疗者,可于术前术后按医嘱行,常规抗感染用药。 辅助检查 以“A”项检查为主,其中尤应以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的检查为重要。 疗效评
前牙深覆盖是指自上前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过高3mm者,是较常见的错合畸形,常伴有前牙深覆合。 临床表现 1.按深覆盖量的多少将深覆盖分为3度。 Ⅰ度深覆盖:上前牙切端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为3-5mm。 Ⅱ度深覆盖:5-7mm。 Ⅲ度深覆盖:7mm以上。 严重者可达10mm以上。 2.分型 牙型:其上下颌骨之间以及与颅面关系一般正常,即磨牙关系为中性合,没有明显骨骼异常,上下前牙呈深覆盖。 功能型:上颌发育一般正常,后牙为远中合关系,但让下颌前伸至中性磨牙关系时,其上下颌牙弓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骨型:上下颌处于远中合关系,后牙多为远中合关系。 诊断依据 上前牙切端至下牙唇面的距离大于3mm。 治疗原则 1.尽早地消除病因,例如破除各种不良习惯,治疗全身疾病包括鼻呼吸道疾病,拔除多生牙等。 2.矫治错合畸形 3.对伴有严重骨骼畸形的前牙深覆盖成人患者,则需要外科正畸和正畸的联合治疗。 用药原则 需手术治疗者,可于术前术后按医嘱行常规抗感染用药。 辅助检查 主要做A项检查,条件许可可
开合指的是在正中合位及非正中合位元时,上下颌部分牙齿在垂直方向无合接触,本病临床少见,多见于恒牙期。 临床表现 1.开合分为3度,指的是上下切牙切缘间的垂直距离,以上颌切牙切端至下颌切牙切端的垂直距离标准,Ⅰ度:上下开合牙垂直分开3mm以内;Ⅱ度:上下开合牙垂直分开3-5mm;Ⅲ度:上下开合牙垂直分开5mm以上。 2.开合的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只是前牙开合,有的只是后牙局部开合,有的严重开合是在全口牙齿中只有最后一对磨牙有咬合接触。 3.开合畸形患者,面部骨骼的高度,随开合的程度而增加,严重开合面下1/3高度明显加大,下颌角钝,上下唇常不能闭合,常导致牙周及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依据 1.上下前牙或后牙垂直分开,无咬合接触。 2.前牙开合:(1)前牙牙槽或颌骨高度不足,后牙的牙槽或颌骨高度正常,表现为面型正常,上下颌个别前牙不接触,不接触的面部小范围开合。前牙呈棱形开合。(2)前牙牙槽骨或颌骨高度正常,后牙过高。(3)前牙牙槽或颌骨不足,后牙牙槽或颌骨高度过高,表现为长面型的前牙开合。 3.单侧或双侧后牙开牙合。 4.前牙大范围开合。
前牙反合、近中错合及下颌前突3个症状均是上下牙弓近远中关系异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合畸形症状,如果不及时矫治,有可能妨碍面前后向的正常发育。因为程度不同,可单纯表现为前牙反合,即只有牙弓前部的关系异常,其磨牙关系为中性、下颌不前突。有的患者前牙反合合并后牙近中错合,但下颌前突的症状不明显。严重的患者则前牙反合,近中合及下颌前突三个症状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1.前牙反合有乳前牙反合及恒前牙反牙合,有个别前牙反合及多数前牙反合。个别前牙反合者,磨牙关系大多正常。多数前牙反合者,其磨牙关系可能为中性合。但反合覆盖大者,磨牙多为近中错合,并且合并下颌前突。严重者,上唇部凹陷、下颌显著前突,颜面侧面呈凹面形。 2.分类:(1)牙源性--常表现为单纯的前牙反合,反覆盖小,磨牙关系为中性或开始近中关系。下颌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上下颌骨关系无明显异常,颏部不前突或显前突,颜面基本正常。下颌可自行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2)骨源性--前牙反合,反覆盖大。磨牙为近中错合;并伴有颌骨畸形,可表现为下颌角钝,下颌体长,下颌不短,上颌前部发育不足,颏部明显前突,下颌常常不能自行后
深覆合是一种上下颌牙弓的垂直关系的异常。指的是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的1/3者或下前牙咬合于上前牙舌侧切1/3以上者。 临床表现 1.上中切牙垂直或内倾,而侧切牙唇向倾斜,或上切牙内倾而尖牙唇向,或所有上前牙内倾,前牙覆盖小于3mm,有时可为0-1mm,或上下前牙拥挤、内倾,呈严重闭锁合,可咬伤上前牙舌侧或下前牙唇侧龈组织,引起急、慢性牙周炎而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后牙为中性合或远中合,上下牙弓均短缩。 2.深覆合的上牙弓其补偿曲线和下牙弓矢状曲线是相反的弧形,下颌前伸及侧合运动受阻,下颌仅能作张闭式的绞链性动作,如要做侧方合运动,那也是由于上颌尖牙的远中侧业已磨成沟槽以后方能实现;功能性下颌后缩,唇肌及咀嚼肌张力正常或过大,有的ICP紧咬时各肌电位均大。 3.面部颌骨外形发育尚好,一般呈方面形。 4.面下1/3高度较短,下颌角明显突出,下颌平面角为低角型。 5.深覆合的面形是下唇外翻,形成横的深颏皱纹,颏 部向前突出,鼻翼往外升高,上唇短缩。 诊断依据 Ⅰ度:上前牙垂直覆盖下前牙牙冠长度的1/3-1/2。 Ⅱ度:上前牙垂直覆盖
下颌后缩是由于下颌发育不全或者先天性缺少下前牙以及翼外肌功能不全等而造成的一种下颌后退的错牙合畸形。 临床表现 1.下颌后缩,上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呈深覆盖,上前牙明显倾斜,下前牙高位咬在上前牙舌面隆突或者腭粘膜上,下唇贴在上前牙的舌面,后牙咬合关系为远中合。 2.下颌后缩,前牙为深覆合。上前牙舌向咬在下前牙唇侧牙龈上,下前牙咬在上腭粘膜上,后牙咬合关系是远中合。 3.下颌后缩,下牙弓小于上牙弓,面部下1/3高度变短,侧面观下颌更显后缩。 4.上前牙深覆盖者则上前牙暴露在口外,侧面像显得下颌及颏部后缩,上下颌极不相称。 诊断依据 1.下颌后缩的口腔模型与上颌前突者相似,前牙深覆盖常伴有深覆合,不同之处为上颌位置正常,下颌颏部后缩。 2.X线头影测量显示SNB角和面角小于正常范围。ANB角大于正常,SNA角正常。 治疗原则 1.功能型下颌后缩疗法:(1)戴入附平面导板的上颌活动矫治器,同时尽量磨除个别牙间干扰,并做翼外肌功能锻炼,当中性咬合习惯已基本完成,则将平面导板改做斜面导板,等后牙恢复接触后,需继续戴斜面导板保持一段时间
上颌前突是指下颌在头部的位置正常,上颌向前突出于下颌之前,形成深超牙合。是很常见的牙颌畸形。其可由遗传、不良习惯及疾病而引起。 临床表现 1.上颌前突的患者显得上唇短,上前牙倾斜前伸,露在口外。 2.先天性缺少个别牙,从而形成下颌牙弓短小,而上颌牙弓狭长。 3.上颌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牙冠颈缘的舌隆突或者上腭软组织上。下唇紧贴于上前牙舌侧。 4.不良习惯,如吮吸拇指可使上腭及上前牙向前,而下前牙及下颌向后,上颌更显前凸。 5.后牙关系多是远中合,也有少数是中性合。 诊断依据 1.下颌位置正常,上颌前部突出明显; 2.上唇显得短,口唇不易闭合,开唇露齿; 3.下前牙过高位,常伴前牙拥挤,深覆盖Ⅱ度或Ⅲ度。 4.严重者, 牙咬在上前牙腭侧,牙颈部或上腭软组织上而引起炎症。 5.X线头影测量显示SNA、ANB角和颌突角均大于正常范围,SNB角正常。如果仅牙弓前突者,则SNA角正常,但--SN角大于正常。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其发病,并阻断其发展。 2.拔除上牙弓多生牙,破除不良习惯,治疗全身疾
上颌后缩主要是指上颌后缩,下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反合,后牙近中合。上颌后缩是由于乳磨牙早失,后牙前移,上颌前牙后移而造成前牙反合,后牙近中合;上颌后缩是因为上颌骨发育不全,上前牙先天缺失或者侧切牙腭侧异位而造成前牙反合,后牙中性合或者近中合。至于腭裂造成的上颌后缩,则前后牙大都成反合,后牙近中合。 临床表现 1.面部中1/3凹陷,下颌前凸。 2.后牙中性合近中合,多数前牙反合,严重者伴有后牙反合。 3.上颌前颌骨发育不良,上唇凹陷。 诊断依据 1.下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反合,上前牙拥挤或先天缺失或腭裂,上牙弓小于下牙弓,面部中1/3稍凹陷。 2.X线头影测量显示SNA角小于正常范围,SNB角一般正常,ANB角小于正常范围,颌凸角为负值。 治疗原则 1.以扩大上牙弓为主,特别是扩大上颌前牙弓。 2.在扩大牙弓的同时可以进行上唇肌锻炼。 3.扩大上牙弓纠正反合。 4.扩大上牙弓后余出的间隙,可以用修复方法以改善前牙的形态。 5.骨性畸形可行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需手术治疗者,可按医嘱行,于术前术后常规抗感染用药。
牙列稀疏有四种类型:一是牙体形态小,颌骨形态正常;二是先天缺牙,颌骨形态正常;三是牙体形态正常,颌骨过大;四是拔牙后不镶牙,引起近远中邻牙移位而产生间隙。有了以上四种原因都可以在牙间产生间隙而形成牙列稀疏。 临床表现 1.骨量大于牙量。 2.牙间存在间隙。 诊断依据 1.骨量大于牙量所引起的牙齿间有缝隙者。 2.根据稀疏的特点分为:一、牙量小,骨量正常;二、骨量大,牙量正常;三、牙量小,骨量大;四、软组织因素。 治疗原则 1.根据病因矫治,如集中间隙修复缺隙,关闭牙间隙。 2.舌体过大在舌体整形后再矫治关闭间隙。吞咽及舌功能异常者在纠正异常吞咽,除训练外尚需要适当引导舌趋于正常位置。 用药原则 需手术治疗者,可手术前术后行抗感染常规用药。 辅助检查 主要做A项检查,有条件者做全A、B项检查对指导施用正确的治疗很有帮助。 疗效评价 1.治愈:牙齿排列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美观改善,功能上达到生理要求。软组织因素已解除。 2.好转:间隙消除或部分消除,但义齿修复没有完全达到美观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