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实验中常用的小鼠,是野生鼷鼠的变种,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实验用小鼠是人们经过长期选种,定向培育而来的;是当今世界上研究最详尽、用量最大、用途最广、品种最多的实验动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兽医学、生理学、遗传学、胚胎发生学等领域的科学实验。 以小鼠作为动物细胞与胚胎工程实验动物的优点: ①小鼠的性成熟早,产仔多,繁殖快,体型小,便于管理,且价格低廉; ②胚胎操作较方便; ③小鼠的配子发生、受精及胚胎发育对家畜等哺乳动物而言,具有代表性。 一、小鼠的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饲养的小鼠,尤其是纯品系小鼠,经过人们长期地定向培育与纯化之后,一般具有与野生动物或家畜不同的独有特性,即对实验的敏感性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以及个体动物遗传的均一性,也就是所谓的“三性”。这些都是衡量实验小鼠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但是,小鼠对环境条件越敏感则体质越娇弱,尤其是通过定向培育→不断纯化→无菌繁殖的过程,到建立的纯系无菌小鼠,其体质的娇弱程度更为明显。因此,无菌的小鼠,只要一接触致病菌,就毫无抵抗力,而立刻出现典型病状。 由于无菌小鼠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应
1.抗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复苏抗rHuFPO杂交瘤细胞,采用动物体内诱生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腹水。用快速蛋白液相分析仪(FPLC),联合使用疏水柱(Phenyl-SepharoseCL-4B)和ProteinASuperoseFastFlow柱纯化单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理化性质及亲和力的鉴定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别及亚类、浓度和分子量。参照Beatty等人所建立的方法,寻求抗体与固定化抗原亲和常数。确定抗体的工作浓度,并以此浓度,按照Friguet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抗原包被量。作OD450nm与对数抗原稀释度的关系曲线,求得液相亲和常数。 3. 藻胆蛋白的制备、纯化及性质测定培养钝顶螺旋藻,收集的鲜藻泥通过硫酸铵分级分离法得到藻胆蛋白的粗品。联合使用DEAE-SepharoseFastFlow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S-200HR柱进一步纯化藻胆蛋白,得到的纯品进行分子量测定,并测定藻胆蛋白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4.单克隆抗体-藻胆蛋白荧光探针的制备5 mg P
骨髓瘤细胞能产生并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这样的瘤细胞融合后,可能影响或降低所分泌抗体的滴度,所以必须选育出非分泌免疫球蛋白缺陷型的骨髓瘤细胞。 选择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该瘤细胞系的来源应与制备脾细胞小鼠为同一品系,以便两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②骨髓瘤细胞必须是静息状态,不产生γ球蛋白或不分泌到细胞外;③骨髓瘤细胞生长需要一个较高的细胞密度,最好106个细胞/ml;④生长速度快,繁殖时间短。 目前常用的Balb/c小鼠产生的骨髓瘤细胞株有:①S194/5XXO・BU・1;②SP2/0―Ag14(简称SP2);③P2―X? ―Ag8・6・5・3(简称653);④FO以653最为常用,它是由矿物油4-甲基-15烷(Pristane,降植烷)诱发出来的一种浆细胞瘤(Minerol Oil plasmacy toma,MOPC)并经过培育形成一株8-氮鸟嘌呤有抵抗力的亚系。 骨髓瘤细胞一般由有关单位直接引入,保存于-195℃液氮罐中,试验时复苏、增殖、传代即可。由于骨髓瘤细胞是半贴壁状态,很容易脱落,因此不需要胰酶处理。为了防止出现返祖现象,在融合前,可将培养基内加入15μg/ml 8-
一、引物设计细心地进行引物设计是PCR中最重要的一步。理想的引物对只同目的序列两侧的单一序列而非其他序列退火。设计糟糕的引物可能会同扩增其他的非目的序列。下面的指导描述了一个可以增加特异性的引物所具有的令人满意的特点:1.典型的引物18到24个核苷长。引物需要足够长,保证序列独特性,并降低序列存在于非目的序列位点的可能性。但是长度大于24核苷的引物并不意味着更高的特异性。较长的序列可能会与错误配对序列杂交,降低了特异性,而且比短序列杂交慢,从而降低了产量。2.选择GC含量为40%到60%或GC含量映像模板GC含量的引物。3.设计5'端和中间区为G或C的引物。这会增加引物的稳定性和引物同目的序列杂交的稳定性。4.避免引物对3'末端存在互补序列,这会形成引物二聚体,抑制扩增。5.避免3'末端富含GC。设计引物时保证在最后5个核苷中含有3个A或T。6.避免3'末端的错误配对。3'端核苷需要同模板退火以供聚合酶催化延伸。7.避免存在可能会产生内部二级结构的序列,这会破坏引物退火稳定性。目的序列上并不存在的附加序列,如限制位点和启动子序列,可以加入到引物5'端而不影响特异性。当计算引物Tm值时并
细胞介导的免疫 反应(cell mediated immune, CMI)在机体抗感染及抗肿瘤免疫 、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MI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为细胞毒T淋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目前在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中重视CTL活性测定,将其作为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探索疾病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文学事业上的资助者的CTL活性测定方法为51铬(Cr)释放法,本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但也存在以下不足:①使用放射性的51Cr不利于安全操作及废物处置,且需特殊测定仪器;②51Cr自发释放率高,常因不同靶细胞标记效率变化差别大而影响结果判定;③51Cr半衰期(27.8天),无法用于需多次测定的动物试验;④细胞共育时间短而试验操作步骤多,不能在单个细胞水平进行测定。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寻找可以替代51Cr释放法的CTL活性测定方法,如采用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和报告基因等技术的灵敏可靠、简单易行的非同位素测定法。 1 荧光测定法 1.1 测定法 1.1.1 alamarBlue一步荧光测定法[1]
问:请教各位高手: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测定方法的具体步骤!谢谢!答:不知你要用那种方法测定?一般常用以下两种你可以作参考:配反应体系时注意要临用前加DL-甘油醛和NADPH。作NADPH标准曲线时NADPH至少要梯度稀释5个浓度。 如果不够详细你可以问问作者,山东潍坊医院内分泌科刘长山教授。荧光法:血样1mI,加肝素抗凝管,1500g离心10分钟,红细胞用10倍体积的等渗盐水冲洗三次,加4倍体积10mmol/l的磷酸钾缓冲液(pH6.o),振荡10分钟,使之完全溶血,然后溶血液以10,000g离心30分钟,以除去细胞有形成份。活活性荧光法测定步骤:AR活性测定的反应体系包括以下成分(最终浓度):67mmol/l的钠—钾磷酸缓冲液(pH 7.0),0.2mol/l 硫酸铵,0.1mmol/lNADPH,10mmol/l DL-甘油醛和红细胞溶血液10ul,总体积1.0ml.空白管以双蒸水代替DL—甘油醛。在37℃水浴反应5分钟后加0.3mol/l的NAOH2ml终止反应。充分混匀后60℃加热15分钟,破坏NADPH然后加11.8mol/l NAOH[内含0.1%H2O2) 3.0ml充分混匀
超滤原理超滤(Ultrafiltration)技术是一种膜滤法,也有错流过滤(Cross Filtration)之称。它能从周围含有微粒的介质中分离出10~100A的微粒,这个尺寸范围内的微粒,通常是指液体内的溶质。其基本原理是在常温下以一定压力和流量,利用不对称微孔结构和半透膜介质,依靠膜两侧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以错流方式进行过滤,使溶剂及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和微粒子如蛋白质、水溶性高聚物、细菌等被滤膜阻留,从而达到分离、分级、纯化、浓缩目的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超滤技术的优缺点1、滤过程是在常温下进行,条件温和无成分破坏,因而特别适宜对热敏感的物质,如药物、酶、果汁等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2、滤过程不发生相变化,无需加热,能耗低,无需添加化学试剂,无污染,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分离技术。3、超滤技术分离效率高,对稀溶液中的微量成分的回收、低浓度溶液的浓缩均非常有效。4、超滤过程仅采用压力作为膜分离的动力,因此分离装置简单、流程短、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和维护。5、超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直接得到干粉制剂。对于蛋白质溶液,一般只能得到10~50%的浓度。
在我们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系统的流路中存在气泡。由于气泡的存在,会造成色谱图上出现尖锐的噪声峰,严重时会造成分析灵敏度下降;气泡变大进入流路或色谱柱时会使流动相的流速变慢或不稳定,使基线起伏。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流动相溶液中往往因溶解有氧气或混入了空气而形成气泡;二是系统开始工作时未能将流路中的空气驱赶干净;三是在注入样品时不注意混入了空气。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液相色谱实际分析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流动相进行脱气处理。常用的脱气方法有以下几种:1. 吹氦脱气法 使用在液体中比空气溶解度低的氦气,在0.1Mpa压力下,以约60ml/min流速通入流动相10~15min以驱除溶解的气体。此法使用于所有的溶剂,脱气效果较好,但在国内因氦气价格较贵,本法使用较少。2. 加热回流法 此法的脱气效果较好。3. 抽真空脱气法 此时可使用微型真空泵,降压至0.05~0.07MPa即可除区溶解的气体。显然使用水泵连接抽滤瓶和G4微孔玻璃漏斗可一起完成过滤机械杂质和脱气的双重任务。由于抽真空会引起混合溶剂组成的变化,故此法适用于单一溶剂体系脱气。对多元溶剂体系应预先脱气
【摘要】 目的对七个不同产地牛蒡子中的牛蒡苷进行含量测定,做出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吉林产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最高,质量较好;甘肃定西、四川康定、宁夏银川产牛蒡子中牛蒡苷的含量亦较高。结论甘肃虽不是牛蒡子主产区,但甘肃定西栽培及野生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较高,质量较好。 【关键词】 牛蒡子;牛蒡苷;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1仪器与试药 美国安捷伦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牛蒡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批号0819-9802);甲醇(色谱纯);水为纯净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七个地区牛蒡子药材分别采集或采购于各自产地,由甘肃中医学院李成义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牛蒡Are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2方法与结果 2.1 定性鉴别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牛蒡苷对照品适量配制成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生理解剖学也证实,华佗夹脊穴周围是脊神经所在,深层分布着脊神经节,它们借节间支连成交感神经,交感神
DNA芯片技术是利用核酸杂交原理检测未知分子。它是由核酸片段如一系列用特定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以预先设计排列方式固定在载玻片或尼龙膜上组成生物集成膜片。与不同标记的游离靶分子(DNA 或RNA)杂交,或生物集成膜片上的不同靶分子与游离的探针杂交,然后应用荧光信号检测器及处理器根据杂交分子或未杂交分子所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检测杂交信号。如完全杂交则发出强的荧光信号或特殊波长信号,不完全杂交信号较弱,若不能杂交则检测不到荧光信号或只检测到芯片上原有荧光信号。这些不同区域的荧光信号在芯片上组成荧光分布谱型,可被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发和检测,经电脑软件处理检出DNA的序列及其变化。例如斯坦福大学从外周血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用PCR法扩增插入基因,得到1046种未知序列扩增产物,将这些扩增产物作为靶DNA点样到经包被的玻片上,制成DNA芯片,经SDS、NaBH4等处理,95℃热变性后分别与热击T细胞及未处理T细胞的cDNA杂交,经激光共聚焦扫描系统分析。共发现1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1个是被热诱导的,其余6个是被热击抑制的,经序列分析表明其中3个为未发现的新基因。植物上最近已有应用cDNA
1、保持细菌室内卫生,每天上、下班前打扫干净所用工作台、面,并用250g/L有效氯消毒两次,如有污染随时消毒,每天开窗通风二次。将用过的一次性物品放到指定的点,再由卫生工人负责处理;用过的非一次性物品,500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后,再由卫生工人负责处理。2、每天工作前将用过的物品用250g/L有效氯消毒一次,擦净备用。并准备好当天所用的物品。3、每天工作前后对无菌间先用100g/L有效氯空气消毒一次,再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进出无菌间要更换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所换衣服、口罩、帽子要高压灭菌。4、负责细菌培养、鉴定、药敏、院感、涂片菌及各种培养基制备及无菌管制备等工作。5、每天查工作所用的试剂、培养基、无菌管等物品,防止缺少影响工作。6、细菌培养、药敏实要及时,特别是血培养要当日进行。7、审核结果,对有疑问的结果要复查,同时及时维护仪器,查试剂、标准、质控、标本等,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确保结果准确、可靠。8、按照要求做好室内、室间细菌质控,定期分析质控结果。
导语: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暨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在 9 个月大的亨丁顿舞蹈症模式小鼠中利用通过一种病毒载体运送的 CRISPR/Cas9 切除它们的脑细胞中的 mHTT 基因的一部分。几周后,在大脑中接受这种病毒载体注射的地方,这些蛋白聚集物几乎消失了。此外,这些小鼠的运动能力得到改善,不过没有恢复到健康小鼠的水平。相关研究结果于 2017 年 6 月 19 日首次发表在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ameliorates neurotoxicity in mouse model of Huntington’s disease”。本周由 GEMPLE 捷易技术部刘佩为大家详细解读此篇文献。背景介绍: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进行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HTT基因中一段 CAG 重复序列引起的。在健康人体中,HTT 基因中 CAG 重复数目在 6-35 范围内,而超过35就会引起大范围
尿标本种类主要有: 1.晨尿:即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收集的尿标本,即为首次晨尿。这种标本尿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管形或管形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的浓度较高。但夜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硝酸盐及葡萄糖易被分解,不利于检出在酸性环境中易变的物质,因而推荐采集第2次晨尿代替首次晨尿。 2.随机尿:这种标本不受时间限制,但此尿标本,仅反映某一时段的现象,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体位等)的影响,可致尿检成分浓度减低或增高。 3.计时尿:按特定时间采集尿标本。 (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时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
一、培养细胞 1.贴壁生长的细胞 在细胞培养接种前,把涂有黏附剂的小盖片放人培养板中,接种后的细胞自然爬在小盖片上生长。取材时,把小盖片用预热的磷酸盐缓冲液(PBS)轻轻冲洗、沥干后即可加入固定液。 2.悬浮生长的细胞 制备细胞浓度为2×105·6 细胞/ml悬液,取50~100ul,加入离心涂片机内,1000r/min离心2分钟,细胞即可均匀分布于已涂黏附剂的载玻片上。 3.印片法 主要应用于活组织标本检查和剖检标本取材。新鲜标本做一剖面,充分暴露病变区,将载玻片轻轻压于病变区,脱落的细胞 便黏附在玻片上。随后立即将载玻片浸入细胞固定液内5~10分钟,取出后自然干燥,低温保存备用。其优点是简便省时,细胞抗原保存较好;缺点是细胞分布不均匀,玻片上细胞有重叠,影响观察效果。 二、涂片法 临床穿刺获取含有细胞的液体(腹水,胸水和心包液)或气管、宫颈等分泌物可直接涂片,如果液体太多,可加入1-2ml Hanks液(或细胞培养液)轻轻混匀,500r/min离心5~10分钟,弃上清液,制成细胞悬液(2×106 细胞/ml),使用细胞离心涂片机或吸一滴于载玻片上,轻涂,干燥后固
相关专题 蛋白表达技术全攻略 Novagen在T7噬菌体的基础上研发出T7Select™ 噬菌体展示系统产品。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复制所需要的时间短;2.细胞质中的蛋白可以进行组装;3.产品使用便捷;4.产品的保存简单方便;5.克隆 产量高;6.T7噬菌体的独特优点。这些特点都使得T7Select代替了M13系统,成为构建文库和进行亲和淘洗一个更加优越的选择。 该系统以多种产品形式提供,包括T7Select噬菌体克隆试剂盒,包含OrientExpress™ cDNA合成的试剂盒以及T7Select噬菌体克隆系统。 另有12种预制人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来源的cDNA文库提供,这些文库都是用T7Select10-3载体构建的。 T7噬菌体展示系统与M13系统有什么区别? M13和T7噬菌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方式不同。M13噬菌体在周质中组装,必须经细胞膜 分泌;而T7在细胞质中完成组装后直接从细胞裂解出来。因此,任何抑制分泌过程的蛋白和多肽都不能在M13系统中展示,或展示效果很差。例
陈华友,崔振玲(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摘要: 基因芯片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崭新科学。其原理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DNA探针片段有序地固化予支持物的表面,然后与已标记的生物样品中DNA分子杂交,再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就可得出该样品的遗传信息。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技术可用于DNA测序,基因表达及基因组图的研究,基因诊断,新基因的发现,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等等,所以为二十一世纪生物医药铺平道路,将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广泛的变革,促进人类早日进入生物信息时代。 关键词: 基因芯片;微阵列;基因诊断;药物筛选 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它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以及元件型
为进一步贯彻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85号)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条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十条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二、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细胞受各种霉菌、细菌和支原体污染后,一般都较难排除或杀灭,其中以支原体更难排除,因此从预防着眼为上。1、抗生素除菌法用BM-1(截耳素衍生物)和BM-2(四环素衍生物)抑制支原体(1)抗生素制备:均可用PBS配成250×浓缩液-20℃备用,使用浓度参考《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117页表6-2。(2)处理:取受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吸除培养液,加入含BM-1的1640培养液培养3天后,吸除培养液,再加入含BM-2的1640培养液培养4天,如此连续三个轮回。(3)检测:用33258荧光染色镜检(每个轮回末应检测一次)。(4)培养:清除支原体后的细胞,在不加上述抗生素的培养液中,再传代培养3~4次。(5)镜检:如清除不彻底可再进行处理至纯净为止(一般3个轮回即能被完全消除)。BM-1和BM-2与CIP(4-氟,2-羟基喹啉)联合应用亦可,即先用含BIP培养液培养12天后,再按上述方法处理。2、加温除菌法把受污染的细胞置41℃中作用5~10小时。3、动物体内接种除菌法把受支原体污染的肿瘤细胞接种在同种动物皮下或腹腔中,借动物免疫系统消灭支原体,而肿瘤细胞却能在体内继续生长,待一定时间后,从体内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一、构成比与率是意义不同的两个统计指标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组成的比重,率则是说明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见错误之一是以构成比代率来说明问题。表20-2是某地肿瘤普查资料,从患病率看,年龄愈大,肿瘤患病率愈高;从构成比看,“60~”组的百分比反而低了,原因在于各年龄组人数不同,表中60岁以上老人仅为上一年龄组人数的四分之一,尽管该组癌肿患病率很高,但实际例数却较少,所以占各年龄组的比重就小了。 表20-2 某地居民年龄别癌肿患病情况统计 年龄组(岁)(1) 人口数(2) 癌肿病人数(3) 构成比(%)(4) 患病率(1/10万)(5) <30 633000 19 1.3 3.0 30~ 570000 171
摘要:从应用mq-20核磁谱仪测定聚丙烯等规指数的步骤开始,展开一系列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国标(GB/T 2412-1980)测试下的结果作对比,找出影响其测试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在聚丙烯的生产过程中,等规指数是一常用且重要的物性指标,是表征其加工性能及应用的重要指标。一般等规指数高的聚丙烯,其结晶度亦高。传统的化学溶剂法(GB/T 2412-1980)测定等规指数,仅限于对聚丙烯粉料的测定,而且测试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测试步骤繁琐,人为误差较大,且需要技术熟练的人员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聚丙烯合成工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聚合物工业领域,一直试图避免使用化学试剂、减少试验时间、尽快将测试结果反馈到生产装置上,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平稳,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溶剂法。低脉冲的核磁共振(NMR)方法,就是相关的一种方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准确、快速及环保的方法。mq-20核磁谱仪正以它的优势逐步取代传统的化学溶剂法,在测定聚丙烯等规指数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受到一致的好评。mq-20核磁谱仪有着快速及灵敏度高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