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龄模式法
互联网
3124
水稻叶龄模式法,是根据水稻器官同伸规律,应用水稻主茎叶片生育进程,来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促”“挖”措施。它是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经多年研究建立的以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其高产生育指标更加数量化,技术体系更加规范化。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增产效果及降低成本均较显著,到1990年止,全国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 1.2亿亩,平均增产10%以上,降低成本10%左右。同时,对促进技术队伍的知识更新,提高种稻水平有推动作用。
1.水稻叶龄模式的内容及其建立地区不同,品种类型不同,叶龄模式亦不同。故根据水稻各器官发生形成与主茎叶龄进程之间同伸,同步规则,建立不同地区主要推广品种的叶龄模式,是在生产上加以应用的第一步。其内容如下。
(1)搞清某品种的主茎总叶数及伸长节间数。水稻生育期的长短、分蘖发生、节间伸长及幼穗分化过程都取决于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它是制订某品种叶龄模式的前提。我国现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茎总叶数为9~20片,伸长节间数3~7个,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大体可归纳为普通型和特殊型两类。
普通型:多为常规稻,伸长节间数通常为主茎总叶数的1/3。
特殊型:又称国际稻种质型,即为生产上应用的籼型杂交稻组合,因播期、栽培条件不同,主茎总叶数变动在15~18之间,但伸长节间数都是5个。以国际稻作亲本育成的“佳雅”(18叶)、bg902(18叶)和籼粳杂交种密阳23(17叶)、77032(主茎总叶数可变动在15~17叶),伸长节间数也为5个,也属此类。
(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确定。合理利用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中调节群体发展,协调穗、粒结构的重要技术关键,应做到充分利用有效分蘖,控制无效蘖,必须准确判断分蘖有效性,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分蘖,发挥高光效群体增产作用。
判断分蘖能否成穗,如前所述,主要取决于拔节期分蘖具有4片叶的才能成为有效蘖,具有3片叶的蘖,只有部分可能成穗。按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发生期应在主茎总叶数减伸长节间数叶龄期以前(即n-n以前)。而n-n叶龄期即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例如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15-5=lo)为10。换句话说与10叶同伸的分蘖在拔节期才具有4张叶片:依此类推16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期为11叶,18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12叶。将这一公式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只要掌握叶龄进程,就能准确地了解有效分蘖发生动态,做到准确合理,适时促控,合理利用分蘖。生产实践证明,高产群体的实际够苗期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相吻合,在移栽条件下,大部分出现在n-n叶龄期稍前,能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前一叶龄期达到预期的有效茎蘖数,才易形成足穗、大穗,增加总颖花量,最有利获得高产。
(3)拔节叶龄期的确定。拔节叶龄期是水稻栽培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诊断时期,对控制基部节间伸长,调节水稻群体及中、后期肥水管理的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n叶(心叶)伸出=n-2叶所包的节间伸长的同伸关系,出叶与节间伸长粗差2个叶位。可发现不论伸长节间数多少,拔节期的叶龄,都为伸长节间数减2(n-2)的倒数叶龄期。例如, 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其拔节期为倒3叶抽出期,依此推知,6、7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期分别为倒4、5叶抽出期,同时还可看出,所有品种孕穗期都处于倒二节间伸长期,抽穗期即是穗下节间伸长期。
(4)穗分化进程,与叶龄。不同纬度、不同类型有9~25片叶的品种,穗分化均开始于倒数第四叶出生期,此时心叶内还包有3个幼叶,苞原基分化,恰好代替了第四叶原基的分化。说明用叶龄余数法来判断幼穗分化时期是可靠的。以50%的植株达到某分化时期作为该时期叶龄余数值的鉴定指标,结果清楚地看到各类型品种间幼穗分化各期的叶龄余数值甚为一致,按简化的幼穗分化五个时期,其关系是:
①苞分化期 倒四叶后半期 经历半个出叶期
②枝梗分化期 倒三叶期 经历1个出叶期
③颖花分化期 倒二叶至剑叶露尖 经历1、2个左右叶龄
④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 倒一叶中、后期 经历0.8个叶龄期
⑤花粉充实完成期 孕穗期 相当一个出叶周期加2天
(5)最上三个节位根发生的叶龄期。据研究,最上三个发根节位上发出的根(又称上层根)大体与幼穗分化同步进行,在抽穗至成熟期,它们在生理年龄、数量、重量及生理功能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后期决定产量的功能根。了解上层根发生的叶龄期,促进其生长,提高其功能,延长其寿命,是水稻高产栽培中重要环节之一。最上三个发根节与叶位的关系很明确,例如有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即发生于倒5、6,7三个叶节上,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发生在倒6、7、8三个叶节位上。根据出叶与发根为n-3的同伸关系,因此上层根的始发期应为拔节前的一个叶龄期或伸长节间数减1(n-1)的倒数叶龄期,例如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倒3叶抽出期,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倒4叶抽出期。上层根发生的终止期,亦是水稻根系发生终止期,4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出穗至乳熟期,5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孕穗至抽穗期,6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剑叶至孕穗期。各类型品种均处于拔节后3~4个叶龄期。
(6)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模式图 综上内容,即可得出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模式。在生产中,根据所种品种的叶龄模式,就可以叶龄进程为指标,描述各器官的发育状况,并以此作为田间诊断,制订栽培方案及技术措施的依据。
2.水稻叶龄模式在生产,上的应用 生产上应用叶龄模式理论和技术,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叶龄观察点,掌握叶龄进程。这是应用叶龄模式的基础工作。应根据品种、茬口的不同,分别设观察点,从秧田期(3叶期)至抽穗,每隔2~3叶,在新展开的叶上用橡皮号码章标记叶龄,以便准确了解叶龄变化动态,及时进行叶龄预报,指导广大农民应用叶龄模式技术。
(2)根据叶龄模式原理,改进关键技术。用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对照分析本地区水稻生产条件、栽培技术及生态特点,找出影响和限制高产的因素,进行关键措施的改进,能较快地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针对苗少穗不足的状况,推广应用基本苗经验公式(适宜基本苗数(x)=每亩适宜穗数(y)/单株成穗(es),明确汕优63杂交稻在该州种植,亩产500~600千克,基本苗应为6~9万,保证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有效蘖穗达16~18万。大面积应用结果,163117.45亩,平均单产559.11千克。针对该州分蘖肥迟,穗肥少的情况,应用叶龄模式得出了杂交中稻“汕优63”,亩产550千克以上,在较适施氮量(每亩11.0~13.0千克)于9.1叶前施足分蘖肥的基础上,重视14.5~15.1叶(幼穗分化Ⅴ期)穗肥的施用,在施氮量较低情况下,于13.2叶和15.1叶(幼穗分化Ⅱ期和Ⅴ期)重施穗肥,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使过去的肥水运筹技术得以敢进。故各地应探据当地实际情况,找出限制因子,重点进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稻作生产水平。
(3)建立适用于当地的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应用叶龄模式栽培,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适用于当地条件的奸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使稻作生产技术逐步趋向规范化、指标化和数量化。为此应掌握当地主栽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群体建成特点和各阶段的生长指标,再结合当地的水稻丰产经验,应用叶龄模式原理,建立起以叶龄进程为指标,高产群体建成为中心,综合配套组装各单项技术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尽量使各项技术在实施程度及时间上有量化的标准。应重点阐明以稀播为中心,秧龄和播量配套的带蘖壮秩培育技术,以叶龄进程为指标,群体诊断为依据的促,控肥水运筹技术。
(4)掌握叶龄模式田间诊断技术。水稻生长发育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叶龄模式应用中,为使其能与当季水稻生产紧密结合,必须分别于移栽、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及抽穗期进行田间诊断,可以当时的群体茎叶数、叶色、叶相为标准,将苗情划分为叶模型、旺长型和不足型三类,分别采取平稳促控,控蘖壮秆,保蘖增穗的对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夺取高产。
(5)以叶龄模式为核心,综合应用各项先进技术。水稻生产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工程,生物诸多先进技术成果都可促进水稻生产发展。但各项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符合水稻的生育规律,叶龄模式是这些新技术应用的生物学和栽培理论的基础,例如,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不同产量水平的总用肥量确定之后,必须按叶龄模式合理施用这些肥料,才能得到预期增产效果,在计算机优化技术的应用上,也只有按叶龄模式原理,确定因子水平的设计和分析,才能得出促进水稻增产的优化方案。
(6)培训技术骨干,努力做到政、技、物结合,才能使叶龄模式的推广应用,使栽培技术的改进和配套措施落实到实处,提高应用效果和水平。
1.水稻叶龄模式的内容及其建立地区不同,品种类型不同,叶龄模式亦不同。故根据水稻各器官发生形成与主茎叶龄进程之间同伸,同步规则,建立不同地区主要推广品种的叶龄模式,是在生产上加以应用的第一步。其内容如下。
(1)搞清某品种的主茎总叶数及伸长节间数。水稻生育期的长短、分蘖发生、节间伸长及幼穗分化过程都取决于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它是制订某品种叶龄模式的前提。我国现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茎总叶数为9~20片,伸长节间数3~7个,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大体可归纳为普通型和特殊型两类。
普通型:多为常规稻,伸长节间数通常为主茎总叶数的1/3。
特殊型:又称国际稻种质型,即为生产上应用的籼型杂交稻组合,因播期、栽培条件不同,主茎总叶数变动在15~18之间,但伸长节间数都是5个。以国际稻作亲本育成的“佳雅”(18叶)、bg902(18叶)和籼粳杂交种密阳23(17叶)、77032(主茎总叶数可变动在15~17叶),伸长节间数也为5个,也属此类。
(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确定。合理利用分蘖是水稻高产栽培中调节群体发展,协调穗、粒结构的重要技术关键,应做到充分利用有效分蘖,控制无效蘖,必须准确判断分蘖有效性,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分蘖,发挥高光效群体增产作用。
判断分蘖能否成穗,如前所述,主要取决于拔节期分蘖具有4片叶的才能成为有效蘖,具有3片叶的蘖,只有部分可能成穗。按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发生期应在主茎总叶数减伸长节间数叶龄期以前(即n-n以前)。而n-n叶龄期即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例如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15-5=lo)为10。换句话说与10叶同伸的分蘖在拔节期才具有4张叶片:依此类推16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期为11叶,18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12叶。将这一公式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只要掌握叶龄进程,就能准确地了解有效分蘖发生动态,做到准确合理,适时促控,合理利用分蘖。生产实践证明,高产群体的实际够苗期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相吻合,在移栽条件下,大部分出现在n-n叶龄期稍前,能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前一叶龄期达到预期的有效茎蘖数,才易形成足穗、大穗,增加总颖花量,最有利获得高产。
(3)拔节叶龄期的确定。拔节叶龄期是水稻栽培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诊断时期,对控制基部节间伸长,调节水稻群体及中、后期肥水管理的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n叶(心叶)伸出=n-2叶所包的节间伸长的同伸关系,出叶与节间伸长粗差2个叶位。可发现不论伸长节间数多少,拔节期的叶龄,都为伸长节间数减2(n-2)的倒数叶龄期。例如, 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其拔节期为倒3叶抽出期,依此推知,6、7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期分别为倒4、5叶抽出期,同时还可看出,所有品种孕穗期都处于倒二节间伸长期,抽穗期即是穗下节间伸长期。
(4)穗分化进程,与叶龄。不同纬度、不同类型有9~25片叶的品种,穗分化均开始于倒数第四叶出生期,此时心叶内还包有3个幼叶,苞原基分化,恰好代替了第四叶原基的分化。说明用叶龄余数法来判断幼穗分化时期是可靠的。以50%的植株达到某分化时期作为该时期叶龄余数值的鉴定指标,结果清楚地看到各类型品种间幼穗分化各期的叶龄余数值甚为一致,按简化的幼穗分化五个时期,其关系是:
①苞分化期 倒四叶后半期 经历半个出叶期
②枝梗分化期 倒三叶期 经历1个出叶期
③颖花分化期 倒二叶至剑叶露尖 经历1、2个左右叶龄
④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 倒一叶中、后期 经历0.8个叶龄期
⑤花粉充实完成期 孕穗期 相当一个出叶周期加2天
(5)最上三个节位根发生的叶龄期。据研究,最上三个发根节位上发出的根(又称上层根)大体与幼穗分化同步进行,在抽穗至成熟期,它们在生理年龄、数量、重量及生理功能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后期决定产量的功能根。了解上层根发生的叶龄期,促进其生长,提高其功能,延长其寿命,是水稻高产栽培中重要环节之一。最上三个发根节与叶位的关系很明确,例如有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即发生于倒5、6,7三个叶节上,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发生在倒6、7、8三个叶节位上。根据出叶与发根为n-3的同伸关系,因此上层根的始发期应为拔节前的一个叶龄期或伸长节间数减1(n-1)的倒数叶龄期,例如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倒3叶抽出期,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倒4叶抽出期。上层根发生的终止期,亦是水稻根系发生终止期,4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出穗至乳熟期,5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孕穗至抽穗期,6个伸长节间品种处于剑叶至孕穗期。各类型品种均处于拔节后3~4个叶龄期。
(6)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模式图 综上内容,即可得出不同类型品种的叶龄模式。在生产中,根据所种品种的叶龄模式,就可以叶龄进程为指标,描述各器官的发育状况,并以此作为田间诊断,制订栽培方案及技术措施的依据。
2.水稻叶龄模式在生产,上的应用 生产上应用叶龄模式理论和技术,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叶龄观察点,掌握叶龄进程。这是应用叶龄模式的基础工作。应根据品种、茬口的不同,分别设观察点,从秧田期(3叶期)至抽穗,每隔2~3叶,在新展开的叶上用橡皮号码章标记叶龄,以便准确了解叶龄变化动态,及时进行叶龄预报,指导广大农民应用叶龄模式技术。
(2)根据叶龄模式原理,改进关键技术。用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对照分析本地区水稻生产条件、栽培技术及生态特点,找出影响和限制高产的因素,进行关键措施的改进,能较快地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针对苗少穗不足的状况,推广应用基本苗经验公式(适宜基本苗数(x)=每亩适宜穗数(y)/单株成穗(es),明确汕优63杂交稻在该州种植,亩产500~600千克,基本苗应为6~9万,保证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有效蘖穗达16~18万。大面积应用结果,163117.45亩,平均单产559.11千克。针对该州分蘖肥迟,穗肥少的情况,应用叶龄模式得出了杂交中稻“汕优63”,亩产550千克以上,在较适施氮量(每亩11.0~13.0千克)于9.1叶前施足分蘖肥的基础上,重视14.5~15.1叶(幼穗分化Ⅴ期)穗肥的施用,在施氮量较低情况下,于13.2叶和15.1叶(幼穗分化Ⅱ期和Ⅴ期)重施穗肥,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使过去的肥水运筹技术得以敢进。故各地应探据当地实际情况,找出限制因子,重点进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稻作生产水平。
(3)建立适用于当地的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应用叶龄模式栽培,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适用于当地条件的奸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使稻作生产技术逐步趋向规范化、指标化和数量化。为此应掌握当地主栽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群体建成特点和各阶段的生长指标,再结合当地的水稻丰产经验,应用叶龄模式原理,建立起以叶龄进程为指标,高产群体建成为中心,综合配套组装各单项技术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尽量使各项技术在实施程度及时间上有量化的标准。应重点阐明以稀播为中心,秧龄和播量配套的带蘖壮秩培育技术,以叶龄进程为指标,群体诊断为依据的促,控肥水运筹技术。
(4)掌握叶龄模式田间诊断技术。水稻生长发育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叶龄模式应用中,为使其能与当季水稻生产紧密结合,必须分别于移栽、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及抽穗期进行田间诊断,可以当时的群体茎叶数、叶色、叶相为标准,将苗情划分为叶模型、旺长型和不足型三类,分别采取平稳促控,控蘖壮秆,保蘖增穗的对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夺取高产。
(5)以叶龄模式为核心,综合应用各项先进技术。水稻生产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工程,生物诸多先进技术成果都可促进水稻生产发展。但各项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符合水稻的生育规律,叶龄模式是这些新技术应用的生物学和栽培理论的基础,例如,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不同产量水平的总用肥量确定之后,必须按叶龄模式合理施用这些肥料,才能得到预期增产效果,在计算机优化技术的应用上,也只有按叶龄模式原理,确定因子水平的设计和分析,才能得出促进水稻增产的优化方案。
(6)培训技术骨干,努力做到政、技、物结合,才能使叶龄模式的推广应用,使栽培技术的改进和配套措施落实到实处,提高应用效果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