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72 豚鼠耳蜗电位的测定
互联网
实验72 豚鼠耳蜗电位的测定
【目的要求】
1.学习豚鼠耳蜗电位的记录方法。
2.观察耳蜗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
【基本原理】
耳蜗既是感音器官,又具有换能作用。由内耳液传递来的声波均通过它转变为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颞叶,引起听觉。在实验条件下,从耳蜗可记录到4种电位变化:①耳蜗静息直流电位,②耳蜗微音器电位,③总合电位,④听神经总合动作电位。
【动物与器材】
年幼豚鼠(体重300—400g、击掌反应阳性)、常用手术器械、钟表镊子、丝钻一套(钻头直径:1mm、0.5mm及锈花针型,后者可用小型锈花针代替)、耳塞机、前置放大器、短声发生器(可用电子刺激器代替)、示波器及示波照相机、引导电极、显微解剖镜、温热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纱布、棉球。
【方法与步骤】
1.手术
(1)将豚鼠用氨基甲酸乙酯(6ml/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剪净一侧耳廓四周的毛,腹位固定在解剖台上。
(2)沿耳廓根部的后上缘切开皮肤,做钝性分离,先找到顶间骨、颞骨与枕骨粗隆。(注意:因皮肤较厚、切皮时注意止血)。再沿枕骨外缘下行,用手指边探摸颞骨的乳突部,边做钝性分离,充分暴露颞骨乳突。此乳突部位在枕骨粗隆的下方1.5cm左右,外耳道开口后方约0.5cm处,用丝钻钻一小孔(直径约1mm)。
此处骨质很薄,切勿用力过猛而插入鼓室过深,伤及耳蜗。钻孔后,用钟表镊子尽力将孔扩展,充分打开鼓室,暴露耳蜗。此时可见其耳蜗呈淡黄色,壁上有细的血管走行。耳蜗底圈在外,正圆窗在底圈上方,可见其膜,卵圆窗膜见不到(图10-9)。
(3)在枕骨、顶骨和颞骨的交界处(此处骨质较厚)钻孔,装上固定电极用的螺丝。螺丝上预先套上—段橡皮套管,电极引线缠在其上固定。
(4)在正圆窗的下方1—2mm,距离圆窗后缘与鼓室交界处1.5mm的耳蜗底圈骨壁上钻一小孔。钻孔用最小的绣花针尖,且只允许针尖进入,孔径<0.1mm。此处骨质松脆而薄,骨外壁又滑,极易伤及细小血管,所以操作要小心,最好在显微解剖镜下进行。将预先准备好的电极迅速而准确地插入此孔。
(5)动物移入屏蔽笼内,在外耳道开口前约0.5cm处固定耳塞机,连结好各处引线,即可进入实验。手术中需注意:①在手术和实验过程中,若动物挣扎,可补少量麻醉药。每次补药不要多于0.5ml。用药过量,则影响听神经动作电位的记录。②手术力争做得快,少量出点血无妨,但不能流入鼓室。手术时间过久,可使微音器电位幅值下降。颈内动脉在鼓泡内侧中央部与尾部处入脑,颈外动脉有分支在颞骨乳突外侧经过,切勿伤及。③耳蜗钻孔时,常有耳蜗骨壁表面渗血,可用干棉球轻轻拂去,方便操作。孔径切忌过大,以刚好使引导电极插入,并能堵住小孔为好,以防耳蜗中淋巴液外溢。④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鼓室的温度和湿度。
2.仪器的连接与参数的调整按图10-10连接仪器。系统总灵敏度为10—50μv/cm,时标为1-2ms/cm,刺激方波的波宽为0.2ms,刺激器采用手控,照相用手控单拍。
记录电极的制备:一根长约10cm的细漆包线,一端刮去绝缘漆,做与放大器输入端连接点;另一端刮去少许绝缘漆,焊上一段不锈钢细丝或细银丝。形状如下:
以眼科镊夹持电极柄,将电极准确地插入预先钻好的耳蜗底圈的孔中。将无关电极,置于固定记录电极的螺丝上。将动物接地,地线可置于动物的前肢或头皮切口处。
3.观察短声(方波)刺激引发的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图10-11A)。
(1)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潜伏期存在否,随刺激强度的加大,有无变化?
(2)测定产生听神经动作电位的刺激阈值及此时耳蜗微音器电位的阈强度。
(3)测定听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最大振幅,符合“全或无”规律吗?
(4)辨认N1 和N2 波峰,分别测定其振幅是多少?
4.将刺激方波倒相,观察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图10-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