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生物电现象

互联网

2225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bioelectricity)现象。包括:

  膜电位 membrane potential)在可兴奋组织(如神经和肌肉)的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不同的带电离子,膜外呈正电,膜内呈负电,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

  损伤电位 injury potential)活组织的完整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如将电位计的两个电极放在完整无损伤的肌肉或神经表面,由于两处电位相等,无任何电位差可见。如组织局部损伤,其中一个电极移至损伤部位,另一电极仍处于完整部位表面,则可观察到电位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此种电位差,即为损伤电位。损伤电位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直至组织死亡而完全消失。损伤电位的出现,证明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即膜电位。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通常所指膜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或简称静息电位。在通常情况下,细胞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一般为 50 100毫伏直流电位。此一现象称为极化( polariza tion)。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组织在兴奋时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如在用纤维内的电级记录静息电位的同时,在纤维的另一端给予电刺激,经过极短时间的潜伏期约 0.06毫秒( ms)后,记录电极部位就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出现一个快速的生物电变化,历时约 1毫秒。包括一个极陡峭的上升相和一个较缓慢的下降相。上升相表现为先是膜电位由原来的静息水平(— 45毫伏)迅速减小,原先的极化状态消失,称为去极化(或称除极化 depolariza-tion),继而导致膜极性倒转,变成膜内为正( 40毫伏)的相反极化状态,称为反极化。极性倒转的部分(即由膜电位零到 40毫伏)称为超射( overshoot)。整个上升相达 85毫伏,等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超射的总和。然后为下降相,膜电位逐渐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性质与传导性。全或无( all or none)性质;如刺激为阈下刺激,则引不起动作电位;而刺激一达到阈值,即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经引起,其幅度就达到最大值,即使刺激强度继续增加,动作电位也不再增大。传导性:动作电位一经产生就可在同一细胞范围内沿细胞膜传到远处,而且电位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即非递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的全过程 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大部分。( 1)锋电位( spike potential):在刺激后几乎立即出现,潜伏期不超过 0.06毫秒。其幅度为静息电位与超射值之和,并服从全或无定律和非递减性传导。锋电位总是伴随着冲动出现,两者具有相同的阈值、相同的传导速度,并可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同时被阻断。锋电位持续时间约 0.5毫秒,在此期内,神经纤维不再对第二个刺激发生反应,即处于绝对不应期。根据离子学说,此时 Na 通道处于被激活后的暂时失活状态,不可能发生进一步的 Na 内流,从而保证了它作为一个独立信息单位而不受干扰。( 2)后电位( after potential):锋电位过后即为历时较长的后电位:先为负后电位,历时约 15毫秒,其幅度约为锋电位的 5 6%,前半期与兴奋后兴奋性变化周期中的相对不应期相当,其机制同 Na 通道仅部分地恢复有关;后半期大致和超常期相对应,此时膜处于部分去极化状态。正后电位( positive after potential)持续 60 80毫秒,其幅度仅为锋电位的 0.2%,正后电位与低常期同时出现,可能是由于膜在复极化过程中,膜外阳离子暂时性积聚造成的轻度超极化所致。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