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被膜及核孔复合体
互联网
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的界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厚度约为65~80埃(),两层单位膜之间有200~400埃的腔,称为核周池(perinuclear cister-na)或膜间腔。核外膜表面附有大量核糖体颗粒,并经常可见与内质网相连,膜间腔与内质网腔也通连。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无核糖体颗粒,其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状网络,称为核纤层。核被膜上排列有核孔(nuclear pore),核孔由内外两层核膜局部融合形成。电镜观察表明核孔具复杂结构,在核孔周围有一层贯穿核内、外膜的环状结构的环(annulus),环状结构本身由上、下两圈,各8个对称分布的圆形小体组成,其直径约为150埃。在电镜下观察为丝状结构,小体间有纤维丝连系。核孔中央有一独立的圆形小体,与其它圆形小体间也连有纤丝。核孔、环状结构及圆形小体统称为核孔复合体(pore complex)。外观核孔的直径约为700~800埃,而核孔通道的直径为90埃左右。核孔是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分子和颗粒进行双向交换的重要通道,且具有选择性。核酸和核糖体亚单位从胞核输出至胞质与蛋白质从胞质输入至胞核的过程是能量依赖性的,它与核孔主动运输及这些大分子本身含有转运信号和核孔复合体上的一些受体蛋白相互作用有关。小分子物质的运输不少是通过核被膜的扩散作用。核孔的密度和总数因细胞类型和生理条件不同而异;如转录活跃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核孔数达60个/微米2 ,每个核的核孔总数可高达30×106 个,而同一个体中无转录活性的成熟红细胞,核孔密度只有3个/微米2 ,每个核的核孔总数只有150~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