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色素 visual pigment
互联网
包含于网膜视细胞外段的感光蛋白。由视蛋白(蛋白质部分)和11-顺视黄醛(载色基团)组成,视色素吸收光即产生光感觉。动物具有与光环境相适应的固有的视色素,这些视色素可按其吸收特性(颜色)来分类。陆生和浅海动物一般具有吸收峰在500毫微米左右的紫红色视色素(视紫红),而深海动物具有吸收峰在短波侧约480毫微米的金黄色视色素(视金,crysopsin),淡水鱼类、两栖类的视色素吸收峰在520毫微米以上(视紫,porphyrops-in,德 Sehviolett)。这些吸收曲线与其环境阳光的能量分布是一致的。有的鱼类,视紫红与视紫共存,两者的比例随季节发生适应性变化。另一方面,脊椎动物视细胞区别为形态、功能不同的杆细胞、锥细胞,又考虑到载色基因是视黄醛还是视黄醛 2 ,因此可以分为杆细胞视色素〔杆细胞视蛋白 视黄醛(视黄醛 2 )=视紫红(视紫)〕和锥细胞视色素〔锥细胞视蛋白 视黄醛(视黄醛 2 )=视紫蓝(视蓝,cyanopsin)〕。杆细胞视色素的吸收曲线和暗视视感度曲线相一致。至于锥细胞视色素,虽然人、猴和鱼类等锥细胞用显微分光光度法已经确认有与色感觉三原色相对应的视色素,但实际上提取到的只有从鸡网膜获得的视紫蓝(iodopsin,λ 最大 :562毫微米)。软体动物的视色素也是以11-顺视黄醛为载色基团的蛋白,包含于视细胞的外段的视小杆中。这些虽然一般也多称为视紫红,但因与脊椎动物视紫红很不相同,似乎称为乌贼视紫红或由昆虫复眼抽提得到的紫外视色素(UV visual pigment)更为适宜。嗜盐菌(Halobacterium halobium)的趋光性似乎是受视色素样色素的光反应所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