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帕克氏效应 Parker effect

互联网

569
<font>将硬骨鱼类的鳍条,沿横向作切痕,则在鳍条末梢有暗色带状部的形成,这一现象被称为帕克氏效应,而此带状部分称为尾带(</font> caudal band<font>)或帕克氏带。因为与鳍条平行走行的黑色素胞凝集神经被切断,所以在其支配下的黑色素胞失去神经的影响,细胞内的黑素扩散,从而产生尾带。由于帕克氏(</font> G<font>.</font> H<font>.</font> Parker<font>,</font> 1948<font>)对鱼类进行了试验并分析了机制,所以叫帕克氏效应(</font> Parker effect<font>)。最早</font> E<font>.</font> Brücke<font>(</font> 1852<font>)氏曾对避役(</font> chamaelcon<font>)进行试验,发现凡是存在有黑色素胞凝集神经的动物的皮肤,如果切断神经时,一般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帕克氏认为此现象是由于被切断的胆碱能黑色素胞扩散神经,产生持续性兴奋所造成的,故从此便作为色素细胞双重神经支配学说的根据。然而,这种色素扩散,勿宁说是被动性的,即由于黑色素胞激素或由于刺激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机体胺的作用,才使黑素扩散增强。这样解释可能更为妥切。</font>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