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与血液循环
互联网
2199
血浆为血细胞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水,约占90%~92%,主要参与运输和体温调节。血浆蛋白为60~80克/每升,主要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无机盐占0.9%,主要形成晶体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此外,还有非蛋白氮,通过测定非蛋白氮的含量,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脏的功能。
血液的最主要功能
(1)血液是体内的运输工具,运载着体内各种物质,如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及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2)血液是体内的一种联系媒介,激素及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均通过血液运送到各器官组织发挥作用。(3)血液具有防御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够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从而使机体免于发生传染性疾病,白细胞能够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和机体内的环死组织。(4)血液有维持酸碱度相对恒定的功能。
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主要环节
血液凝固过程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步骤:(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被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中,一旦头一个环节被激活后,就引起血浆中各凝血因子象瀑布似的相继被激活,发生一连串酶促反应,直到凝固的纤维蛋白形成。
血浆渗透的最主要作用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溶质形成,溶质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其中氯化钠是形成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晶体渗透压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另一类是由血浆蛋白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其作用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与保持正常血容量。
红细胞的最主要生理特性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及缓冲血液酸碱度变化的作用。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有渗透脆性和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膜的抗张强度,渗透脆性的大小与红细胞在低渗溶液抵抗力大小成反比关系。正常情况下,初成熟的红细胞脆性小,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率表示,即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它的快慢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在妊娠或某些疾病时可加快。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60~80毫升,其中血浆量为40~50毫升。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在心血管内迅速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称循环血量。另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胰、脾和皮下等处的血窦的毛细血管和静脉丛内,流动慢,这部分血液量称为贮存血量下班下,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失血时,贮血库内的血液可释放出来补充循环血量。
心肌最主要的生理特性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生理特性是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它是指心肌在离体的脱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P细胞)。
心血管活动的最主要调节方式
心血管活动主要受神经调节,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使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迷走神经使心脏活动减慢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支配血管的神经纤维有交感缩血管纤维,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的分布密度不同,皮肤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
安静状态时的心率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最快心率为100次/分,最慢心率为60次/分,平均每分钟为75次。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可因年龄,性别及其生理情况而不同。新生儿的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130次以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至15~16岁接近成人水平。成年人中,女性心率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的心率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故在肌肉活动时心率有较大增加,病理情况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失血,发热时心率可变快,体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加快约10次。
成年人正常血压
正常人动脉血压经常有一个较小范围内波动,比较稳定,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安静状态时,40岁以下成年人收缩压最高为16千帕,最低为13.3千帕,(平均为14.7千帕);舒张压最高为10.7千帕,最低为8千帕。临床上习惯的写法是“收缩压/舒张压千帕”。血压的数值随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改变,可随年龄逐渐增高,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或40岁以下的人收缩压经常超过18.7千帕,就可以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6.7千帕,收缩压低于12千帕,则是“低血压”。高血压和低血压都属于异常情况。
最高和最低的脉搏记录
安静状态下,男子平均脉搏次数为70~72次/分,女子为78~82次/分。美国有位名叫多罗西·M·史蒂文斯(1929~1974)的人曾在剧烈运动后,脉搏跳动频率超过200次/分。而另一位名叫琼·希利亚德的人(生于1962年),1980年12月20日测定其脉搏次数仅12次/分。
血液的最主要功能
(1)血液是体内的运输工具,运载着体内各种物质,如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及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2)血液是体内的一种联系媒介,激素及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均通过血液运送到各器官组织发挥作用。(3)血液具有防御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够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从而使机体免于发生传染性疾病,白细胞能够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和机体内的环死组织。(4)血液有维持酸碱度相对恒定的功能。
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主要环节
血液凝固过程复杂,但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步骤:(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被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中,一旦头一个环节被激活后,就引起血浆中各凝血因子象瀑布似的相继被激活,发生一连串酶促反应,直到凝固的纤维蛋白形成。
血浆渗透的最主要作用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溶质形成,溶质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其中氯化钠是形成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晶体渗透压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另一类是由血浆蛋白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其作用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与保持正常血容量。
红细胞的最主要生理特性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及缓冲血液酸碱度变化的作用。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主要有渗透脆性和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膜的抗张强度,渗透脆性的大小与红细胞在低渗溶液抵抗力大小成反比关系。正常情况下,初成熟的红细胞脆性小,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率表示,即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它的快慢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在妊娠或某些疾病时可加快。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60~80毫升,其中血浆量为40~50毫升。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在心血管内迅速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称循环血量。另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胰、脾和皮下等处的血窦的毛细血管和静脉丛内,流动慢,这部分血液量称为贮存血量下班下,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失血时,贮血库内的血液可释放出来补充循环血量。
心肌最主要的生理特性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生理特性是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它是指心肌在离体的脱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P细胞)。
心血管活动的最主要调节方式
心血管活动主要受神经调节,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使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迷走神经使心脏活动减慢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支配血管的神经纤维有交感缩血管纤维,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的分布密度不同,皮肤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
安静状态时的心率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最快心率为100次/分,最慢心率为60次/分,平均每分钟为75次。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可因年龄,性别及其生理情况而不同。新生儿的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130次以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至15~16岁接近成人水平。成年人中,女性心率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的心率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故在肌肉活动时心率有较大增加,病理情况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失血,发热时心率可变快,体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加快约10次。
成年人正常血压
正常人动脉血压经常有一个较小范围内波动,比较稳定,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安静状态时,40岁以下成年人收缩压最高为16千帕,最低为13.3千帕,(平均为14.7千帕);舒张压最高为10.7千帕,最低为8千帕。临床上习惯的写法是“收缩压/舒张压千帕”。血压的数值随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改变,可随年龄逐渐增高,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或40岁以下的人收缩压经常超过18.7千帕,就可以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6.7千帕,收缩压低于12千帕,则是“低血压”。高血压和低血压都属于异常情况。
最高和最低的脉搏记录
安静状态下,男子平均脉搏次数为70~72次/分,女子为78~82次/分。美国有位名叫多罗西·M·史蒂文斯(1929~1974)的人曾在剧烈运动后,脉搏跳动频率超过200次/分。而另一位名叫琼·希利亚德的人(生于1962年),1980年12月20日测定其脉搏次数仅12次/分。
<center> <p> </p> <p> </p>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