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酸中毒

互联网

1337
网络
 

 

第三节 酸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的特征是血浆[HCO - ]原发性减少。

  代谢性酸中毒又可根据AG是否增加分为二类:AG增加类代谢性酸中毒,病人血浆[Cl - ]水平正常,亦即文献上经常提到的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在毒。AG正常类代谢性酸中毒,病人血浆[Cl - ]水平却升高,亦即文献上经常提到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见图6-2)。这其间的关系我们在本章未尾部分介绍清楚。

图6-2 正常和代谢性酸中毒时的负离子间隙改变类型

(一)原因和机制

1.酸性物质产生过多

  (1)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Lactic Acidosis)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其发病机制是缺氧时糖酵解过程加强,乳酸生成增加,因氧化过程不足而积累,导致血乳酸水平升高。这种酸中毒很常见。临床上伴有缺氧的病人休克、严重 贫血 、呼吸暂停、心脏停搏、CO中毒、氰化物中毒、癫痫发作及过于剧烈的运动、洒精中毒时的心脏呼吸抑制、严重肝病时肝脏对乳酸代谢障碍、 糖尿病 病人的糖氧化障碍、 白血病 时可能出现的恶性细胞糖酵解和加强等等均经常遇到。

乳酸酸中毒的特点:

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例如严重休克病人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10倍以上。

  血液中[乳酸 - ]/[丙酮酸 - ]比值增大(正常血浆乳酸浓度约1mmol/L,丙酮酸浓度约0.1mmol/L,二者比值为10:1)。

  AG增大,血氯正常。故属于AG增加类正常血氯性代表谢性酸中毒。此种酸中毒血浆乳酸浓度常可超过6mmol/L,高者可达12mmol/L。[乳酸根 ]是未测定负离子之一,其增加当使负离子间隙增加。这种病人丙酮酸也有增加。

  (2)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是本体脂大量动用的情况下,如 糖尿病 、饥饿、妊娠反应较长时间有呕吐症状者、酒精中毒呕吐并数日少进食物者,脂肪酸在肝内氧化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并超过了肝外利用量,因而出现酮血症。酮体包括丙酮、β-羟丁酸、乙酰乙酸,后两者是有机酸,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这种酸中毒也是AG增加类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因胰岛素缺乏而发生 糖尿病 的病人,可以出现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甚而致死。因为正常时人体胰岛素对抗脂解激素,使指解维持常量。当胰岛素缺乏时,脂解激素如ACTH、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的作用加强,大量激活脂肪细胞内的脂肪酶,使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加强,脂肪酸大量进入肝脏,肝脏则生酮显著增加。

  肝脏生酮增加与肉毒碱酰基转移酶(Acylcarnitine transferase)活性升高有关。因为正常时胰岛素对比酶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当胰岛毒缺乏时此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时进入肝脏的脂肪酸形成脂肪酰辅酶A(Fatty acyl- CoA)之后,在此酶作用下大量进入线粒体,经β-氧化而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是合成酮体的基础物质。正常情况下,乙酰辅酶A经柠檬酸合成酶的催化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而进入三羧酸循环,或经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作用生成丙二酰辅酶A而合成脂肪酸,因此乙酰辅酶A合成酮体的量是很少的,肝外完全可以利用。此外, 糖尿病 病人肝细胞中增多的脂肪酰辅酶A还能抑制柠檬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使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通路不畅,同时也不易合成脂肪酸。这样就使大量乙酰辅酶a 肝内缩合成酮体。

非糖尿病病人的酮症酸中毒是糖原消耗补充不足,机体进而大量动用脂肪所致,如饥饿等。

图6-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机制

图6-4 糖尿病时酮体生成增多的机制

  2.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不论肾小管上皮细胞H 排泌减少和碳酸氢盐生成减少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不论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均能引起肾性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脏是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最终保证,故肾衰的酸中毒更为严重,也是不得不采取血液透析措施的临床危重情况之一。

  (1)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如果主要是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所引起时,则此时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小管上皮细胞产NH 3 及排H 减少所致。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胺及氨基酸由血液供应,在谷氨酰胺酶及氨基酸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不断生成NH 3 ,NH 3 弥散入管腔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 结合形成NH 4 + ,使尿液pH值升高,这就能使H 不断分泌入管腔,完成排酸过程。原尿中的Na + 被NH 4 不断换回,与HCO 3 - 相伴而重新入血成为NaHCO 3 。这就是肾小管的主要排酸保碱功能。当肾小管发生病变从而引起此功能严重障碍时,即可发生酸中毒。此类酸中毒因肾小球滤过功能无大变化,并无酸类的阴离子因滤过障碍而在体内潴留,其特点为AG正常类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也就是说HPO 4 = 、SO 4 = 等阴离子没有潴留,故AG不增加,而HCO 3 - 重吸收不足,则由另一种容易调节的阴离子Cl - 代替,从而血氯上升。

  肾功能衰竭如果主要是肾小球病变而使滤过功能障碍,则一般当肾小球滤过率不足正常的20%时,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HPO 3 = 、SO 4 = 和一些有机酸均可因潴留而增多。这时的特点是AG增加类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HPO 4 = 滤出减少,可以使可滴定酸排出减少,从而导致H 在体内潴留。

图6-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机制

  (2)碳酸酐酶抑制剂:例如使用乙酰唑胺作为利尿时,由于该药物抑制了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活性,使CO 2 +H 2 O→H 2 CO 3 →H +HCO 3 - 反应减弱,H + 分泌减少,HCO 3 - 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AG正常类高血氯性酸中毒。此时Na + 、K + 、HCO 3 - 从尿中排出高于正常,可起利尿作用,用药时间长要注意上述类型酸中毒。

(3)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是肾脏酸化尿液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AG正常类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目前按其发病机理可分四型。

图6-4 糖尿病时酮体生成增多的机制

  Ⅰ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istal RTA)。是远端小管排H 障碍引起的。此时远端小管不能形成并维持正常管内与管周液的H 陡峭浓度差。小管上皮细胞形成H 2 CO 3 障碍,且管腔内H + 还可弥散回管周液。它可能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排H + 的一系列结构、功能和代谢的不正常引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