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实验
互联网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对作物品种某些数量性状的资料整理和数学分析,初步了解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同时,学会和掌握对资料的分类、分组、制次数分配表,绘次数分布图及遗传力的测定等
生物
统计法及其在研究遗传变异和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二、 实验说明
作物品种的各种性状,通常可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如豌豆中的红花和白花,不同种子形态的饱满和皱皮,玉米籽粒的糯与非糯性等,具有明显的质的区别,不易混淆,统计分析时容易分组归类,这类性状,称为质量性状。有些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植株的高矮、产量的高低,果树所结果实的大小,水稻的不同穗长等等,常常不能简单地归属于不同的组别,而是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这类变异称为连续变异,呈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三、 材料的整理
研究数量性状时,可把变异的数值一一登记起来,便获得初步的结果,如表1,但这样的资料是没有系统的, 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归类,不能使我们对该性状的变异特性有很明白的概念。
材料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整理。
(一)次数分配表的制作
1、求全距 全距是数据内变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它是整个样本的变异幅度。由表1中可以找出最高值是193,最小值是48,因此全距为192-48=144(cm)
2、确定组距和组数 将资料全部变数值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组,每组的距离相等,称为组距
组距的大小是根据全距与组数的关系决定的。根据分组规则,可确定分成15个组
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以把9.6变为整数10作为组距。每一组有下限和上限两个数字,如表2,第一组的下限为48,上限为57.9;第二组的下限为58,上限为67.9。
3、写上中值 每一组的中心点谓之中值。如第一组48-57.9的中值为53,第二组的中值为63。
组数多少,决定于组距大小,一般分组的规则如下:
样本数(个) |
分组数(个) |
40-60 60-100 100-200 200-500 |
6-8 10-16 16-20 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