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互联网
1358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阶段性,发病机制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是吻合的,但有时并不相符。例如在患肠伤寒时,第1次菌血症时还未出现症状,第4周体温下降时肠壁溃疡还未愈合。
一、入侵门户
病原体的入侵门户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门户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如志贺菌属和霍乱弧菌都必须经口感染,破伤风杆菌必须经伤口感染才能引起病变。
二、机体内定位
病原体入侵成功取得立足点后,或者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如白喉和破伤风);或者进入血循环,再定位于某一器官(靶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病毒性肝炎);或者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个脏器定居(如蠕虫病),每种感染性疾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病原体的组织亲和性与机体内定位密切相关,如肝炎病毒对肝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OD4/T细胞、疱疹病毒对神经组织和黏膜的亲和性等。组织亲和性的机制目前还未明确,但某些细菌和真菌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能和产生荚膜有关,特别是含有涎酸糖的荚膜,如奈瑟脑膜炎球菌和隐球菌;此外,病原体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解释其组织亲和性,如HIV与具有CD4受体的细胞结合。
三、排出途径
排出病原体的途径称为排出途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有些病原体的排出途径是单一的,如志贺菌属只通过粪便排出;有些是多个的,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既可通过粪便又可通过飞沫排出;有些病原体则存在于血液中,当虫媒叮咬或输血、注射时才离开人体(如疟疾)。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因而不同的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的传染期。
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一部分病原体的排出途径没有固定的规律,特别当感染局限于内脏时。如肝脓肿、脑脓肿等,只有当脓肿自然或人为地破裂时,病原体才能排出体外。这些感染性疾病一般传染性不大,而且不容易在人群中传播。还有些感染性疾病由于其病原体为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对防御功能正常者不容易致病,经常存在于皮肤、黏膜表面,对宿主本身无害,而对防御功能低下者则容易引起感染。这些病原体往往由医务人员传播给患者,成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