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中国色谱学的近期(下)

互联网

1305

详见《色谱》2001年1月第19卷第1期
中国色谱学的近期(1998.1999)发展(下)
张玉奎, 张庆合, 张维冰, 许国旺
关键词:色谱;电泳;进展

4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样品中污染物分析、药品质量检验、天然产物成分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测定、工业产品质量监控等,其中GC/MS联用技术的优势尤其突出。在环境样品分析方面,GC已用于固定大气源中醛酮毒物的现场监测[34]、汽车工业废气中芳烃排放量的测定[35]、空气悬浮颗粒中稠环芳香烃化合物的分析等。GC在药品成分分析及其质量监控或鉴别的应用领域仍比较活跃[36]。运用GC方法研究天然植物中的脂肪酸或其他成分的研究报告也很多,对牛奶和鱼肉中有机氯等农药的残留量、谷物中噻吩甲氯的残留量、酱油中的1,3-二氯-2-丙醇、食品中的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等的测定均有报道。此外,GC方法也用于三甘醇等工业产品的质量分析[37,38]。
利用GC方法研究热力学参数的报道相对较少,谢建军[39]研究了聚合物溶剂体系的气液平衡,张玉清等[40]研究了聚辛烯-1与不同溶剂的热力学相互作用。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GC固定相如环糊精、冠醚、杯芳烃、C60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能的评价仍是研究的热点。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吴采樱和曾昭睿等[41-43]又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超分子固定相,
如杯芳烃衍生物、套索冠醚、C60衍生物、环糊精―冠醚手性固定相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合成固定相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选择性等。周良模等[44,45]较系统地考察了多种衍生环糊精及稀释剂对固定相手性分离的影响。傅若农等[46,47]则对混合功能团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协同效应和超分子化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梁力等[48]评价了近来催化领域
备受关注的中孔分子筛MCM-41的气相色谱性能。
5 液相色谱
近年来,新型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和固定相的研究非常活跃,膜色谱、棒状I-IPLC色谱柱、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具有不同官能团的球形聚合物固定相的研究都非常活跃,为拓宽HPLC的应用范围尤其在生物样品的分析分离与制备分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邹汉法等[49]制备了多种功能基的膜介质,用于蛋白质分离取得了较好效果。商振华等[50,51]制备了聚酰胺亲和膜用于内毒素的去除。周良模等[52]和耿信笃等[53]分别制备了棒状聚合物液相色谱柱,并对其色谱性能进行了评价。球形分子烙印聚合物手性固定相[54]和性能优良的单分散球形聚合物固定相的制备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55-57]。陈立仁等[58-62]制备了多种聚合物涂覆硅胶或聚合物基质HPLC固定相,在蛋白质、手性化合物和药物的分离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达世禄和冯钰犄等[63-66]制备了一系列环糊精、冠醚、杯芳烃和富勒烯等特殊结构功能团的新型键合硅胶HPLC固定相,并评价了它们的性能。张庆合等[67-69]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均匀分散的球形氧化锆和氧化锆与硅胶及氧化镁的复合氧化物HPLC填料,考察了填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色谱性能。
HPLC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药物和生物样品的分离分析,马立人等[70]和耿信笃等[71]分别对亲和色谱和疏水色谱法的进展及在生化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HPLC在药物领域的应用包括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及生化药品主成分的含量测定、各种杂质及分解产物的鉴别和分析,还包括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鉴定以及临床治疗药物的监测和体内物质的分析等。1998和1999年在《药物分析杂志》上发表有关色谱的论文超过60%,而其中HPLC方法的使用占80%以上,可见HPLC在现代药物分析中的地位。邹汉法等[72,73]用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离子色谱法在离子型化合物分析方面仍非常活跃[74,75],周天泽对无机物的色谱分析进行了综述[76]。
6 毛细管电泳和电色谱
相对于HPLC和GC而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更为活跃,在基础理论、仪器改进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CE中的电渗流[77]、温度效应及温度梯度技术[78]、亲和[79]和非水介质[80]毛细管电泳均有专门综述。CE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和糖、药物、环境样品、手性化合物、天然植物的分离分析方面。近两年来,CE在环境样品[81]、中药[82]、多糖类药物[83]、生物碱[84]、毒品[85]、DNA[86]、形态[87]及手性化合物分离[88]方面
都有总结性报告,表明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林炳承等[89]采用低粘度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合物溶液毛细管电泳分离了DNA片段,克服了常用聚合物溶液粘度高、难以输入进毛细管的缺点。陈义等[90,91]研究了毛细管电泳中影响径向电场控制电渗流的主要因素,并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他们还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离了糖蛋白微观不均一组分。
程介克等[92,93]用毛细管电泳方法分离了儿茶酚胺、氨基酸等神经递质化合物。熊少祥等分离了生物活性肽[94]和胺基糖[95]。许国旺等[96]分离了细胞中的鸟苷二磷酸糖。Che等[97,98]也采用CE技术分析了低聚糖。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天然植物的分离分析方面研究论文较多,为了对其现状有更清晰的了解,表3列出了其中一些主要成果。
表3 毛细管电泳及毛细管电色谱在药物及天然植物分析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in analysis of drugs and nature plants
(略)

林炳承等[125~127]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对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常数,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罗国安等[128]测定了牛血清蛋白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常数。高效毛细管电泳柱上富集技术也有研究报告,欧庆瑜等[129]采用电堆积富集技术分离测定了雪样中痕量阳离子。宋景政等[130]采用柱上富集技术分析了福莫特罗干糖浆。
与1996和1997年相比,毛细管电色谱(CEC)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明显增多。CEC的分离机理的研究也引起了色谱工作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报告较多[131~133]。邓玉林等[134]考察了压力流驱动CEC的色谱行为,张丽华等[135]报道了CEC中有机流动相的双二元台阶分离,采用高速CEC分离了中性化合物。傅若农等[136]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开管CEC柱。刘晓达等[137]和施维等[138]分别制备了交联聚丙烯酰胺涂层和凝胶毛细管柱。
毛细管电泳仪器尤其是新型检测器的设计及改进仍是色谱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光学检测[139]、进样技术[140]、柱涂层技术[141]及提高分析结果重现性的方法[142]都有评述。罗国安等[143]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颇受关注的集成电泳芯片技术进展。方禹之等[144J对CE柱端盘状电极安培检测的区带展宽进行了定量分析。汪尔康等[145]设计了一种柱端喷壁安培检测池。莫金垣等[146]研究了CE的扫描伏安电化学检测器。陈义等[147]设计了用于控制电渗流的装置。林炳承等[148]对紫外检测器的光路进行了优化。
7 样品制备、联用技术等
由于对含量较低、基质复杂的样品分离的需要,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发展较快。王震宇[149]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新型固相微萃取涂层,并将SPME与GC联用测定了有机氯农药残留及水中芳香烃衍生物。邹汉法等[150]将固相萃取技术与反相液相色谱联用测定了废水中的芳香胺。俞惟乐等[151]评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李桦等[152]总结了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在手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现状。逆流色谱的研究与应用也有报道[153,154]。傅若农等[155,156]对光色谱进行了研究和综述。关亚风等[157,158]研究了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与高温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用于分析重油及稠环芳香烃。
8 结语
. 以上的总结和分析表明,近两年来我国色谱工作者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色谱基础理论、色谱及毛细管电泳仪器研制与改进、新的分离模式和新型色谱固定相制备方面,还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色谱学科及相关技术更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本文的评述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各具体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尚请色谱界同仁谅解。
参考文献:(略)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