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现代信息和检测技术与临床安全输血

互联网

525
临床输血是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血液制品制备过程已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经卫生行政部门正式批准的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制品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然而,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制品是不能直接输注给病人的,须在医院输血科(血库)经一系列的测与核对等程序后方能输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病人临床输血安全与有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信息管理逐渐实现自动化。首先,医院输血科(血库)收发血、储血冰箱温度与异常报警记录等不能停留在简单“手工小作坊”状态;为了减少人为失误,应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实施电脑化管理,可根据国家或(和)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随时进行信息资料储存与查询等。其次,输血科(血库)可进行“电子交叉配血”,也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献血员与病员的资料(包括:一般性资料、红细胞血型与抗体筛查等资料)进行计算机信息配对性核对等。另外,也可开发临床输血条形码系统,唯一的辨认号码(ID)被贴在病人手、交叉血样管、交叉配血相符的血袋上,输血时使用电脑对护士、病人、交叉血样及血液制品的ID扫描,若与电脑里的资料相符,则能实施输血,否则会出现报警提示防止输血差错与事故;这在有些国家与区已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

输血前测是临床输血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医院输血科(血库)在接到病人《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血样进行逐项核对后,进行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鉴定。由于人类红细胞血型有二十多种,及疾病、既往多次输血、女性怀孕等均会产生抗体,可干扰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鉴定。因此,为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与有效,当红细胞血型鉴定困难时,在进行血型血清学鉴定的同时有必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与确认,以确保血型鉴定的正确性。在病人输注悬浮红细胞、粒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前也须进行两种介质以上的交叉匹配性试,以寻找最合适献血员的血液给病人输注。另外,为了合理利用现有的血液资源,血小板悬液输注量会逐年增高;后者输注后易出现抗原抗体的同种免疫反应,须应用生物分子学技术进行血小板血型的鉴定,以及应用血清学技术进行较为精确的血小板交叉匹配试,确保血小板制品输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最后,应用生物分子学技术不仅可出需输血病人中处于窗口期的HBV、HCV和HIV携者,还能出病毒抗体阴性的慢性携者以及变异株病毒的感染者。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使出HBV、HCV、HIV等病毒的窗口期明显缩短。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应用先进的生物分子学技术须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总之,在整个临床输血流程中,时时刻刻离不开现代信息与测技术。只要规范正确有效操作就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性与有效性。

李志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