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检验与临床交流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互联网
质量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核心,是实验室生存发展的前提,特别是2002年我国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举证倒置”,这对提高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疗工作中一个基本环节,其工作质量靠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共同努力来保证。广大医护人员有必要了解临床实验室的工作程序,并与检验医师与技术人员一起,加强检验与临床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对临床检验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一个完善的检验过程一般包含多个横向过程:医生选择正确项目→开申请单→患者准备→护士采集标本→护士和卫生员送标本→实验室接收与处理标本→分析测定标本→核实与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临床反馈信息→正确应用报告诊疗。同时也会涉及多个纵向过程,主要包括(1)临床医生应掌握每项检验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正确选择和使用检验项目;(2)护士应熟悉每项实验对标本的要求,正确采集和保存标本;(3)卫生员应知道标本运送时需要什么条件以及如何保证这些条件;(4)检验人员应进行仪器的校准、实验方法的选择、试剂监控、量值的溯源、质量控制,在发出报告前根据申请单提供的结果作垂直分析,对报告的准确性进行确认。以上临床检验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这就是全面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检验科与临床各方在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1.临床医师在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因此,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的协作与交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
(1)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迅速兴起,为以往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临床医学注入新的活力。循证医学就是准确、合理地使用当前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护措施。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报告检验结果,解释检验项目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这是因为有时候临床医师并不一定熟悉这些新的诊断指标,相反,过多的检查会提供一些不必要信息,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
例1,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医院急诊室,对主诉为“胸痛”的患者如何进行适当处理,一直是急诊医生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关键是如何从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而不要漏诊。以前的诊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电图(ECG)检查和酶学检测的结果。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虽然可能不是AMI,但却可能是不稳定心胶痛或其他形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筛选和正确应用在诊断ACS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建议使用肌钙蛋白(cTnT或cTnI)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ACS;肌红蛋白和心型肌酸激酶(CK-MB)测定虽然是非特异性标志物,但在ACS早期或再次出现AMI时有助于了解有无心肌坏死。而以前所用心肌酶谱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比值(ALT/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工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肌酸激酶(CK)及同I酶CK-MB活性检测等则无需再开展。
①全自动培养仪采用振荡培养和自动荧光测定技术;
②严格掌握抽血时间,最好在患者高热寒战时,抗生素使用前或下一次抗生素使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