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检验标本采集要求之体液标本

互联网

3531
<center>  </center>

    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检测项目和检测结果的针对性与可靠性大大加强,从而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临床诊断与治疗评估对检验的需要,同时现代检验医学对检验标本的留取与收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尿标本:

1.尿常规:核对标签,留早晨第一次尿液10-50ml,不可将粪便混入尿液,经期不宜留常规标本。 

2.特殊尿化学成分检测留尿种类及需添加的相应防腐剂一览表:

 

检测项目(/24h)

 

 

尿液种类

 

 

添加的防腐剂

 

 

防腐剂剂量

 

 

尿24h生化项目:尿蛋白定量、尿K、尿Na、尿CL、尿Ca、尿Cr、尿UA、尿GLU、尿微量白蛋白

 

 

 

24h尿

 

 

 

甲苯

 

 

 

5ml

 

 

尿24h激素类:类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VMA、儿茶酚胺

 

 

 

同上

 

 

 

浓HCL

 

 

 

6-10ml

 

 

尿糖

餐后2 h尿

 

 

 

 

 

 

免疫球蛋白G,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β2微球蛋白

 

 

随机尿

 

 

 

 

 

 

3. 24h尿液留法:

 

 

   备一3000ml-5000ml的洁净大容器,嘱病人于清晨7时排空膀胱,弃去尿液,

并于病人解第一次尿时加入防腐剂,继续收集尿液至次晨7时排尽最后一 次尿,即24h尿液。

4. 尿培养留法——取中段尿:

        按导尿法清洁、消毒尿道口,嘱病人自行排尿,弃去前段尿,可由护士用试管夹夹住无菌玻璃试管留取中段尿约5 ml,留尿前后均应将无菌玻璃试管口在酒精灯上消毒,留尿困难时可用导尿法留取或膀胱穿刺法收集尿液。采集后及时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时应4℃保存。(注:严格无菌操作,留早晨第一次尿(细菌阳性率高),且在膀胱充盈下进行,尿内不得混入消毒液)

5. 内生肌酐清除试验:目的测肾小球滤过率

       患者进低蛋白饮食三天,检测当天勿饮茶或咖啡,避免激烈运动,清晨饮水300 ml后排空膀胱,此后准确收集5小时的尿液,并抽血2-3 ml送检。 

 

 

二、   粪便标本的采集

 

 

1.粪常规:选取含有粘液、脓血等异常病变成份的粪便于洁净容器中及时送检,查阿米巴滋养体的需保温立即送检,,查蛲虫卵的用透明膜拭子或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在晚12时或清晨便前左右,病人感觉发痒时于病人肛门周围皱襞处拭取并立即送检。

 

 

2.隐血试验:试验前三天禁食肉类及含动物血的食物,禁服铁剂、维生素C等

3.粪便培养:选取含有粘液、脓血等异常病变成份的粪便于洁净容器中及时送检,冬天保温并于用药前送检。注意标本不得被尿液、泥土、药物等污染。 

三、    痰标本:

        由于清晨痰量多。可嘱病人于清晨先用朵贝氏液再用清水漱口,以除去口腔中细菌,深吸气后用力咳出肺内的痰标本于无菌痰杯中。对痰少者可嘱其保持头和肩低于胸部水平的姿势10分钟或雾化吸入15%NaCL溶液诱导痰液咳出。 

四、   脑脊液、胸腹水标本

 

 

       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试管,第一无菌管作培养,第二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学检查,第三管作脑脊液常规检查。需要做培养的可直接注入无菌玻璃试管或注入血培养瓶,立即送检。

 

 

   注:因脑脊液放置过久,细胞变性、破坏。可导致计数、分类不准,且GLU等也会因细胞分解而降低,故必须立即送检。同理胸腹水等也应及时送检。

 

 

五、生殖系统标本:

 

 

1)    精液:采集前禁欲3-7天,标本需保温并及时送检

 

 

2)    前列腺液:可由前列腺按摩后采集,作常规检查时可直接滴于玻片上,及时送检,防止标本蒸发,作培养时时需先消毒阴茎头,再用无菌棉拭子取标本。

3)    分泌物:采集前清洁、消毒尿道口及外阴,尿道分泌物可将无菌棉拭子伸入尿道3-4厘米捻转拭子采集。阴道分泌物采集前24小时应禁止房事、盆浴、阴道检查及灌洗等,采集时可用无菌棉拭子(常规检查一般用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取材)自阴道深部或阴道穹后部,宫颈2-3厘米处,转动并停留10-30秒取分泌物。淋球菌培养需保温及时送检,衣原体、支原体等培养无法及时送检时应4℃保存。

六、耳、鼻、喉拭子标本,胆汁、脓汁、穿刺液等标本,作培养时均需严格消毒后采集,尽可能多部位采集,保存于无菌玻璃试管或无菌棉拭子试管内,及时送检。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