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及意义

互联网

1848
<center>  </center>

尿红细胞增加(血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能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对血尿患者必须及早诊断其基础疾病。而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如果是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做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肾炎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炎。最好做肾脏病理检查。如果是非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进行B超、IVP检查,必要时做CT、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明确其病因。

 

 

1 尿红细胞形态学和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1.1 尿红细胞形态学 

    正常形态的尿红细胞具有末梢血涂片所见的红细胞同样的形态,双面中央凹陷、圆盘状,呈淡黄色。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常形态称为尿畸形红细胞。

1.2 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①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物理性损伤,②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1.3 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 

   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尿红细胞表面光滑、大小和形态均一,且畸形红细胞20%以下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若尿中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20%以上,但小于80%则为混合性血尿[1]。

2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其在血尿定位诊断上的意义

 

 

2.1 相差显微镜 

    是尿红细胞检查的经典方法。取清洁晨尿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混匀后取沉渣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相差显微镜观察100个红细胞形态。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肾小球性血尿时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且畸形红细胞数大于8×106/L;非肾小球性血尿时尿红细胞绝大多数形态、大小正常;正常人尿中虽有畸形红细胞,但其数目不超过5×106/L。为进一步提高相差显微镜检查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检测者主观性所造成的误差,Tomita等将尿红细胞分为5种肾小球性红细胞(G1~G5)、5种非肾小球性红细胞(N1~N5)和未能分类的红细胞。G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形成芽孢或细胞膜皱缩、细胞变小。G1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2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球形红细胞,G3细胞为表面凸凹不平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4细胞为酵母样红细胞,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胞。N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细胞正常或偏大,血红蛋白丰富,无芽孢形成。N1细胞为正常大小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N2细胞为正常大小的球形红细胞,N3细胞为扁平肿胀的红细胞,N4细胞为深凹陷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N5细胞为多棘突的扁平或球形红细胞。不能归入上述10类细胞的红细胞为未能分类的红细胞。肾小球性血尿G类细胞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肾小球性血尿,尤其是G1细胞;而非肾小球性血尿以N1细胞最多见。以总的G类细胞大于15%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90 4%、特异性为97 5%;以G1类细胞大于1%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89 0%、特异性为95 0%[1]。我们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结果是:以总的G类细胞大于20%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5.9%;以G1类细胞大于1%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敏感性为75 7%、特异性为96 5%;如G1类细胞大于5%,特异性可达100%;以总的N类细胞大于60%为标准,对非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98 3%、特异性为90 6%。并且,G1细胞和总的G类细胞不受膀胱尿渗透压的影响,G1细胞形态相对固定,便于检查者识别和掌握,是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良好指标[2]。作为类似的研究,Kohler等认为尿中棘形红细胞具有特殊意义。在肾单位环境中,尿中棘形红细胞仅于发生溶血时才出现,而健康人或非肾小球性疾病中几乎不出现。并且棘形红细胞形态特殊,易于观测。以棘形红细胞大于5%作为标准,肾小球肾炎诊断的特异性可达98%,但敏感性仅为52%[3]。因此尿中无棘形红细胞并不能排除肾小球疾病。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