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象分析
互联网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比例增加见于:
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
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
⑴正常人骨髓;
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
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
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
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⑵类白血病反应;
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虫感染;
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