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丙肝
丁香园论坛
1250
确诊丙肝
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受感染者就达6000万。由于至今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是防止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1993年,我国研制成了第一代丙肝检测试剂,但经过多年临床应用,时有漏检现象发生,2003年,科研人员利用新的思路和技术攻克了困扰医疗界多年的问题,研制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肝确认试剂,使广大受血者免受丙肝病毒感染。
1988年春,一场空前的甲肝大流行突然袭击了中国上海,这次突发的传染病使许多人第一次领教了甲肝的可怕。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另一种危害更为严重的肝炎病毒还一无所知。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马贤凯教授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只要做大手术 , 病人一旦大量输血,手术后往往出现转氨酶升高,继尔会患一种肝炎。1975年,人们就发现了这种通常是输血后感染的肝炎。由于无法确定病因,这种肝炎就被人们无奈地称为非甲非乙肝炎。
1989年,美国科研人员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从基因水平鉴别到非甲非乙病毒基因组结构,发现90%的非甲非乙肝炎都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大部分的丙型肝炎都是通过输血感染,所以能够及早地检测病人,特别是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这个疾病的传播。198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了一个联合课题组,重点研制丙型肝炎的检测试剂。
如果一个人感染了丙肝病毒,他的身体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也就是说,只要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丙肝病毒的抗体,就可以证明这个患者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那么如何知道人体内有无抗体?这就需要拥有相应的抗原来进行检测。课题组的首要工作是必须找到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
传统生物学的方法是,要找到一个病毒抗原,必须先把病毒找到。虽然科研人员运用了多种方法,但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丙肝病毒通过细胞培养进而分离成功的报道。用传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来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而获得病毒的抗原,这条路行不通。
马贤凯教授在查阅了大量国际学术文献后,提出了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方法。运用PCR方法,也就是基因扩增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基因片段。又将丙肝病毒抗原的基因片段通过表达载体移植到大肠杆菌中,经过培养,丙型肝炎病毒抗原蛋白也就大量生产出来。
利用成功获得的丙肝病毒抗原,课题组在1993年终于研制成功了我们中国自己的第一代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
1993年,在我国第一代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研制成功后,卫生部曾发出通知:所有血站必须用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对献血员进行筛选。这之后,通过输血导致的丙型肝炎感染在我国有了大幅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是漏检问题,另外在临床上还有一些样品出现诊断不清、无法确认的现象。
要提高丙型肝炎检测试剂的准确率,关键还是抗原的选择。为了研制更准确诊断丙型肝炎的检测试剂,军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于1995年再次成立了联合攻关课题组。
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分离到完整的丙肝病毒,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对丙肝病毒基因的认识也更为深刻,通过对丙肝病毒基因序列的进一步研究,科研人员对丙肝病毒抗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丙肝病毒抗原主要集中在病毒基因的结构区,这部分抗原我们称为核心抗原C。另一部分是丙肝病毒基因的非结构区,NS3、NS4、NS5这三个地方也是丙肝病毒非常重要的抗原区。
受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第一代检测试剂是把这几种病毒抗原的基因片段都混合到一起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几个抗原混合以后,互相有一定的干扰,所以在临床上就有可能造成漏检。比如,不同抗原产生抗体的时间是不同的,NS5抗原的抗体就最早出现,这时候进行抗体检测,血清中只有NS5抗原的抗体存在,它与NS5抗原的结合,就可能会受到其他几种抗原的干扰,这样抗原与抗体无法发生反应,就可能造成漏检。
科研人员设想把这些抗原彼此分开,这样特定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变得没有阻碍,分片断抗体检测试剂的研究思路就这样形成了。
就在课题组展开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研究工作的同时,国外一种类似检测试剂开始进入我国。这时候,课题组的一些研究人员有些气馁,我们所做的一切还有价值吗?
经过研究讨论,科研人员很快发现了两者之间有原则性的不同。丙肝病毒基因的变异性很大,主要随地域分布而不同。丙肝病毒主要在NS3这一基因片段上发生变异,欧美患者通常感染的是I型丙肝病毒。而我国肝炎患者更多感染的是II型丙肝,这样,在丙肝病毒抗原基因片段的选择上,我们就与国外试剂有了根本的不同。
课题组采集了大量感染血清,通过分析比对,最终选择了最符合中国人体质特征的四部分病毒抗原的基因片段。
科研人员利用PCR基因扩增仪使选定的四部分病毒抗原基因片段大量扩增,这一次要分别得到4个抗原的基因片段,这四部分基因片段还是通过表达载体被分别放到能够将它们表达成蛋白质的大肠杆菌中。
可是,要制成检测试剂,需要高纯度的抗原, 在大肠杆菌中,既含有丙肝病毒抗原蛋白,又含有大量杂蛋白,课题组发现丙肝病毒抗原蛋白的分子量比较大,于是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分子筛技术。分子筛的原理是通过不同蛋白分子量的大小来区别它们,并通过一种凝胶来实现。凝胶是一种白色的颗粒状物质,放大后可以看到它是一种类似网眼的结构。当含有杂蛋白的丙肝病毒抗原经过凝胶颗粒时,小分子的杂蛋白被吸进凝胶的分子空洞中穿行,大分子的丙肝病毒抗原则在凝胶颗粒间通过,这样就把病毒蛋白和杂蛋白区分开来。纯度虽然提高了,但依然不太理想。因为剩下的杂蛋白与丙肝病毒抗原蛋白的分子量已经相差不大,科研人员又想到了离子交换技术,这种技术是根据各种蛋白所带的电荷不同,将不同蛋白进行分离的。
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提取到高纯度的丙肝病毒抗原。
课题组利用丙肝病毒四个片段的抗原终于研制成功了丙型肝炎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大幅度提高了丙型肝炎检测的准确率,因此它又被称为丙肝确认试剂。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肝确认试剂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国外检测试剂对中国的垄断。
丙型肝炎检测试剂的研制过程,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在完成丙型肝炎确认试剂的研制后,我国科研人员又开始了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对丙型肝炎而言,虽然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丙肝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最终战胜丙型肝炎的日子不会太久
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受感染者就达6000万。由于至今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是防止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1993年,我国研制成了第一代丙肝检测试剂,但经过多年临床应用,时有漏检现象发生,2003年,科研人员利用新的思路和技术攻克了困扰医疗界多年的问题,研制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肝确认试剂,使广大受血者免受丙肝病毒感染。
1988年春,一场空前的甲肝大流行突然袭击了中国上海,这次突发的传染病使许多人第一次领教了甲肝的可怕。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另一种危害更为严重的肝炎病毒还一无所知。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马贤凯教授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只要做大手术 , 病人一旦大量输血,手术后往往出现转氨酶升高,继尔会患一种肝炎。1975年,人们就发现了这种通常是输血后感染的肝炎。由于无法确定病因,这种肝炎就被人们无奈地称为非甲非乙肝炎。
1989年,美国科研人员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从基因水平鉴别到非甲非乙病毒基因组结构,发现90%的非甲非乙肝炎都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大部分的丙型肝炎都是通过输血感染,所以能够及早地检测病人,特别是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这个疾病的传播。198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了一个联合课题组,重点研制丙型肝炎的检测试剂。
如果一个人感染了丙肝病毒,他的身体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也就是说,只要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丙肝病毒的抗体,就可以证明这个患者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那么如何知道人体内有无抗体?这就需要拥有相应的抗原来进行检测。课题组的首要工作是必须找到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
传统生物学的方法是,要找到一个病毒抗原,必须先把病毒找到。虽然科研人员运用了多种方法,但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丙肝病毒通过细胞培养进而分离成功的报道。用传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来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而获得病毒的抗原,这条路行不通。
马贤凯教授在查阅了大量国际学术文献后,提出了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方法。运用PCR方法,也就是基因扩增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基因片段。又将丙肝病毒抗原的基因片段通过表达载体移植到大肠杆菌中,经过培养,丙型肝炎病毒抗原蛋白也就大量生产出来。
利用成功获得的丙肝病毒抗原,课题组在1993年终于研制成功了我们中国自己的第一代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
1993年,在我国第一代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研制成功后,卫生部曾发出通知:所有血站必须用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对献血员进行筛选。这之后,通过输血导致的丙型肝炎感染在我国有了大幅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是漏检问题,另外在临床上还有一些样品出现诊断不清、无法确认的现象。
要提高丙型肝炎检测试剂的准确率,关键还是抗原的选择。为了研制更准确诊断丙型肝炎的检测试剂,军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于1995年再次成立了联合攻关课题组。
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分离到完整的丙肝病毒,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对丙肝病毒基因的认识也更为深刻,通过对丙肝病毒基因序列的进一步研究,科研人员对丙肝病毒抗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丙肝病毒抗原主要集中在病毒基因的结构区,这部分抗原我们称为核心抗原C。另一部分是丙肝病毒基因的非结构区,NS3、NS4、NS5这三个地方也是丙肝病毒非常重要的抗原区。
受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第一代检测试剂是把这几种病毒抗原的基因片段都混合到一起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几个抗原混合以后,互相有一定的干扰,所以在临床上就有可能造成漏检。比如,不同抗原产生抗体的时间是不同的,NS5抗原的抗体就最早出现,这时候进行抗体检测,血清中只有NS5抗原的抗体存在,它与NS5抗原的结合,就可能会受到其他几种抗原的干扰,这样抗原与抗体无法发生反应,就可能造成漏检。
科研人员设想把这些抗原彼此分开,这样特定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变得没有阻碍,分片断抗体检测试剂的研究思路就这样形成了。
就在课题组展开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研究工作的同时,国外一种类似检测试剂开始进入我国。这时候,课题组的一些研究人员有些气馁,我们所做的一切还有价值吗?
经过研究讨论,科研人员很快发现了两者之间有原则性的不同。丙肝病毒基因的变异性很大,主要随地域分布而不同。丙肝病毒主要在NS3这一基因片段上发生变异,欧美患者通常感染的是I型丙肝病毒。而我国肝炎患者更多感染的是II型丙肝,这样,在丙肝病毒抗原基因片段的选择上,我们就与国外试剂有了根本的不同。
课题组采集了大量感染血清,通过分析比对,最终选择了最符合中国人体质特征的四部分病毒抗原的基因片段。
科研人员利用PCR基因扩增仪使选定的四部分病毒抗原基因片段大量扩增,这一次要分别得到4个抗原的基因片段,这四部分基因片段还是通过表达载体被分别放到能够将它们表达成蛋白质的大肠杆菌中。
可是,要制成检测试剂,需要高纯度的抗原, 在大肠杆菌中,既含有丙肝病毒抗原蛋白,又含有大量杂蛋白,课题组发现丙肝病毒抗原蛋白的分子量比较大,于是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分子筛技术。分子筛的原理是通过不同蛋白分子量的大小来区别它们,并通过一种凝胶来实现。凝胶是一种白色的颗粒状物质,放大后可以看到它是一种类似网眼的结构。当含有杂蛋白的丙肝病毒抗原经过凝胶颗粒时,小分子的杂蛋白被吸进凝胶的分子空洞中穿行,大分子的丙肝病毒抗原则在凝胶颗粒间通过,这样就把病毒蛋白和杂蛋白区分开来。纯度虽然提高了,但依然不太理想。因为剩下的杂蛋白与丙肝病毒抗原蛋白的分子量已经相差不大,科研人员又想到了离子交换技术,这种技术是根据各种蛋白所带的电荷不同,将不同蛋白进行分离的。
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提取到高纯度的丙肝病毒抗原。
课题组利用丙肝病毒四个片段的抗原终于研制成功了丙型肝炎分片段抗体检测试剂,大幅度提高了丙型肝炎检测的准确率,因此它又被称为丙肝确认试剂。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肝确认试剂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国外检测试剂对中国的垄断。
丙型肝炎检测试剂的研制过程,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在完成丙型肝炎确认试剂的研制后,我国科研人员又开始了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对丙型肝炎而言,虽然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丙肝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最终战胜丙型肝炎的日子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