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培养基

互联网

9131

培养基历史

体外培养( in vitro culture )包括:组织培养( tissue culture )、细胞培养( cell culture )、器官培养( organ culture )。顾名思义,就是将活体结构成分(如活体组织、活体细胞或者活体器官等)从体内或其寄生体内取出,放在类似于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发育的方法。广义组织培养与体外培养同义。

体外培养已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发展初期进程比较缓慢,没有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直到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体外培养技术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使这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现在体外培养已成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培养指从生物机体取出部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或直接从机体取出单个细胞,也可把体外培养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细胞能继续存活与增殖。培养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发展与完善细胞培养技术围绕防止污染、改进培养方法、设计新型培养容器、设计不同的培养液等几个方面进行。

1885年 Roux 温生理盐水培育鸡胚组织;

1903年 Jolly ,1906 年 Beebe 等发明了盖片悬滴培养;

1907年 Harrison培养蛙胚神经成功,开始创建盖片凹玻璃悬滴培养法;

1910、1912年Carrel采用无菌操作、更新培养基、传代,完善了悬滴培养法;

1924年Maximow采用双盖片悬滴培养法;

1923年Carral设计创立了卡氏瓶培养法,用此法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培养液,既有利于组织不断生长,又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营养液培养不同的细胞,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组织培养研究。

Earle 等加以改进,使大量细胞能直接生长于玻璃瓶壁上,培养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细胞株。至此大多数研究人员都采用培养瓶培养细胞。

组织培养从二十世纪 40 年代起迅速发展 , 在培养容器、培养基和培养技术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革新。

在培养容器方面 , 由简单的用试管、旋转管培养,发展到多种培养瓶培养,近年来,塑料瓶、皿、多孔培养板的使用已日趋普遍。

在培养基方面,从 50 年代初, Parke 、 Eagle 等设计出合成培养基后,从纯天然培养基到合成培养基、从鸡胚浸出液发展到动物血清(促细胞生长物),直至 60 年代设计出无血清培养基。

首先反映在设计不同种类的缓冲盐溶液,以用来培养不同的细胞和洗涤细胞。 Earle 在 1948 年设计了含有碳酸氢钠等盐类的 Earle 氏盐溶液, Hank's 在 1949 年设计了 Hank's 氏盐溶液。

在培养技术方法方面,革新进展更为迅猛, Earle 、 Dulbecco 等于 1943 年创建单层细胞培养法,首建长期传代的 L- 细胞系。

1948年Sanford 创建单细胞分离培养法,获 L- 细胞纯系。

1951年Gey 首建人肿瘤细胞 ——Hela 细胞系。

1961年Hayflick 首建人二倍体细胞系 25 种,开辟了应用新方向。

从50年代末开始,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进入了一个繁盛的阶段,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各个领域。

诱变建立遗传缺陷细胞株、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发展细胞大量培养技术、利用重组技术构建工程细胞株,已成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生产手段。

在连续灌注培养工艺方面,美国 Ohashi,Ryo 等人 2001 年报道采用 2L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灌注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以 Becton Dickenson Cell Mab+10% 胎牛血清 +1 %聚醚 F-68 为培养基,最高活细胞密度超过 1×10 7 cells/ml ;

2001 年瑞士 Heine, Holger 等人用带超声细胞分离器 (UCS) 的连续灌注搅拌罐生物反应器培养鼠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稳态培养时活细胞密度超过 2×10 7 cells/ml ;

2004 年德国 Thomas 等人在 1L 搅拌罐生物反应器中培养 rCHO 细胞生产人 MUC-1 糖蛋白,采取葡萄糖浓度限制的高产率灌注工艺减少有害代谢物,代谢转向 TCA 循环增加,活细胞密度保持在 (1 ~ 2)×10 7 cells/ml 。

在流加悬浮培养工艺方面,美国麻省理工 Xie Liangzhi 等人 2000 年报道在 2L 生物反应器中流加培养杂交瘤细胞,通过营养控制降低氨和乳酸的比生成速率,补充培养基包括营养成分、胎牛血清和痕量金属,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 1.7×10 7 cells/mL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