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的饲养与管理
互联网
小鼠(Mouse. Mus. 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小鼠属(Mus)。小鼠来源于野生鼷鼠,从17世纪开始用于解剖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经长期人工饲养选择培育,已育成多达千余个独立的远交群和近交系,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由于小鼠繁殖快,饲养管理费用低,所以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也是当今世界上研究最详尽的哺乳类实验动物。
第二节 小鼠的主要用途
小鼠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数量是首屈一指的。小鼠在生物学、医学、农业、化工、畜牧兽医等学科的科学研究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其应用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如生殖生理、肿瘤、毒理、药理、免疫和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制造和检定工作。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
一、遗传学和遗传性疾病的研究
由于小鼠生长繁殖周期短,已培育成许多近交系及突变系,对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
小鼠的毛色基因已研究得比较清楚, 因此毛色常作为小鼠遗传学分析中的遗传标记和品系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遗传性疾病的突变系为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自然的模型动物。如家族性肥胖、白化病、全身性红斑狼疮、侏儒症等都有相应的突变系小鼠可供研究使用。
转基因小鼠可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表达和调节,探索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和方法。
小鼠品系多,并存在遗传上相关的许多同源近交系,重组近交系等。重组近交系小鼠是将双亲品系的基因自由组合和重组产生一系列的子系,这些子系是小鼠遗传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研究基因定位及其连锁关系。同源近交系小鼠常用来研究多态性基因位点的多效性,基因的效应和功能以及发现新的等位基因。
二、肿瘤学研究
由于小鼠有许多近交系,部分近交系有其特定的自发性肿瘤,可利用其自发肿瘤与人体肿瘤的相似之处做为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同时,胸腺严重缺陷的裸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细胞的植入,成为活的癌瘤细胞“试管”,是研究人类肿瘤生长发育、转移和治疗的绝佳动物。目前,小鼠已成为肿瘤研究中的主要动物,用于原病毒基因组学说和癌基因假说的研究。AKR小鼠白血病被证明是遗传因素影响下,有病毒诱发的传染病。
三、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小鼠对多种微生物易感,如沙门氏菌、日本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和钩端螺旋体等,常用小鼠感染诱发出类似于人类的传染性疾病,而制造出相应的动物模型,从而对病原体的致病力,宿主抵抗的机理、病理和治疗进行研究。如,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皮肤、鼻和上呼吸道以及外周神经均有病变,神经受累常可造成手足残废和面部毁形。将麻风杆菌接种于免疫功能低下(去胸腺加全身X 光照射)小鼠的足垫或耳部,可造成此病的动物模型,用以研究麻风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评价抗麻风药物的药效等。
四、药物研究
小鼠常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效价测定及生物制品检定。小鼠特别适合于药物急性毒性实验,测定药物或化学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药物致癌性试验。小鼠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检定。还可用小鼠热板技术引起的后爪运动或机械压尾评价止痛药。
五、免疫学研究
利用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进行免疫机制的研究。80年代培育出的Scid小鼠是一种先天性T和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突变系动物,可用于研究LAK细胞、巨噬细胞等自然防御细胞和免疫辅助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使用BALB/c、AKR、C57BL等小鼠免疫后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研究。单克隆抗体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六、内分泌疾病的研究
小鼠自发或诱发的内分泌腺结构的缺陷常引起类似人类的内分泌疾病,是内分泌研究领域的很好的动物模型。如胰岛发育不全造成的肥胖症;垂体性侏儒症以及生长激素缺乏造成的侏儒症。
七、老年学研究
由于小鼠寿命短,常用于研究衰老的起因和机理。如,用老年C57BL/6J 雄性小鼠研究表明,鼠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酪氨酸转化率下降,一些物质在下丘脑和纹状体中分解代谢减慢等。垂体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的侏儒小鼠,其寿命只有4.5个月,且表现为灰发,皮肤萎缩,双眼白内障,H3~胸腺嘧啶吸收率低,说明生长激素与老化有关。
八、其它
小鼠还用于其它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计划生育、物理损伤性疾病、营养学、悉生学等。
另外,烧伤、冻伤、放射病、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均可用小鼠复制。
第三节 常用品种及品系
一、远交群
1. 昆明小鼠(KM) 白色。1926年美国Rockfeller 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瑞士种小鼠(Swiss)。1946年我国从印度Haffkine 研究所将瑞士种小鼠引入云南昆明,1952年由昆明引入北京生物制品所,1954年推广到全国各地。该小鼠特点是高产,抗病力强,适应性强,常见的自发肿瘤为乳腺癌,发病率约25%。国内各地昆明小鼠遗传背景不很一致。目前由KM小鼠已培育成C~1(中国1号)、615、TA2、AMMS/1等近交系。KM小鼠广泛应用于教学,生殖生理、肿瘤、毒理、药理、免疫和微生物的科研工作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制造和鉴定工作。
2. NIH 白色。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培育而成,曾有一段时间的近交历史。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致伤。广泛用于药品的药理和毒理研究,以及生物制品检定。
3. LACA 白色。1935年英国Carworth公司由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引进,经20 代近交培育后,采用随机交配繁殖,命名为CFW。后又引入英国实验动物中心(LAC),改名为LACA。我国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进。
二、近交系:
1. A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乳腺癌发病中等,老年动物有肾病,可的松诱发先天性腭裂的发病率高,自发性肺肿瘤发病率高,对X-射线非常敏感。
2. AKR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率为68~ 91 %。AKR/J和AKR/Cum对对方的自发性淋巴瘤排斥。血液内过氧化氢酶活性高,肾上腺脂类浓度低,补体5缺损,干扰素产量高。
3. BALB/c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乳腺癌发病率低,与其它品系相比血压较高,对慢性肺炎敏感,对放射线特别敏感,繁殖期长。
4. C3H 野生色、赤褐色,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繁殖小鼠和幼年小鼠乳腺癌发病率高。对肝致癌物质感受性强,对炭疽杆菌有抵抗力。母性不强,繁殖困难。
5. C57BL 黑色,毛色基因为aBCD。特性:乳腺瘤发病率低,对化学致癌剂不敏感。全身照射后淋巴瘤发病率90~100%。干扰素产量高。常被认作“标准”的近交系,为许多突变基因提供遗传背景。
6. DBA 灰色,毛色基因为abCd。DBA/1特性:对许多DBA/2的肿瘤有抗性,75%一年以上的繁殖母鼠或有些18月龄以上的处女鼠产生乳腺瘤;红细胞压积高;对结核杆菌敏感,全部老雌鼠都有钙质沉着,对鼠伤寒C5敏感。DBA/2特性:肿瘤发病率在不同鼠群有差异。血压相对低。听源性癫痫发病率为35日龄100%,55日龄为5%。大约一半动物产生肝颗粒细胞瘤;红细胞压积高。对鼠伤寒C5有抵抗力,乳腺癌发病率繁殖雌鼠为66%,育成雌鼠为30%;白血病发病率雌鼠为6%,雄鼠为8%。
7. TA1 白化,毛色基因为abc。1955 年天津医学院由市售杂种白化小鼠和昆明小鼠近交培育而成。 特性:繁殖母鼠乳腺癌发病率为1%,处女鼠和公鼠为0。 卵巢癌发病率为9.5%;肺癌发病率为2.4%;淋巴性白血病发病率为1%。对慢性肺炎敏感。平均寿命:雄性555天,雌性673天。平均体重(43天):雄性21克,雌性20克。
9. 615 灰色,毛色基因为abC。1961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病学研究所将普通白化小鼠与C57BL/血研小鼠杂交,而后采用近亲交配繁育而成。 特性:平均产仔数6~7只,平均断奶数6.3只。繁殖鼠乳腺瘤发病率为14.3%,18 月龄肺腺瘤和白血病发病率分别是36.7%和5.8%。
三、突变系
小鼠的几种常见的突变基因如下:
1. nu nude(裸体)。六十年代后期发现,是八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所致。
当nu基因纯合时,小鼠表皮无毛,胸腺先天性缺陷,发育不全,T 淋巴细胞缺损,缺乏免疫应答性,致使免疫机能低下,易受外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而发生疾病,因此需在无菌或无特定病原体的条件下饲养。纯合的新生仔鼠无鼻毛或有少量卷曲鼻毛,其寿命与环境控制密切相关,普通环境下存活14~30天,SPF及无菌条件下寿命达1年以上,最长2年。
许多不同类型的组织可在裸鼠身上移植成功,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适于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病毒和细菌免疫学、胸腺功能研究,为实验免疫学和实验肿瘤学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可用于建立人癌移植瘤模型,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治疗研究。同时裸鼠也是寄生虫感染机制研究、疫苗、菌苗安全性和免疫源性生物制品检定的最好实验材料和动物模型。裸鼠还能感染麻风杆菌并在体内繁殖,这对研究麻风的发病机理和制造麻风疫苗提供了原料。
2. dw 是侏儒(dwarf)的缩写。这种小鼠由于缺乏脑下垂体前叶的生长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发生障碍,小鼠出生7天后,可看到小鼠体形相对小。两性均不育。这种动物可以作为研究内分泌的动物模型。
3. hr hairless(无毛)。出生后14天左右上眼睑、下腭部、 四脚趾背部开始脱毛,随后是尾背部及全身,只留下一些散在的毛,但触须还保留,几乎成裸体,雌性母性差或不育。
4. ob obese(肥胖症)。是六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纯合所致。obob小鼠出生后4~6周即显示肥胖症,9~10周出现高血糖, 不育, 可作为人类肥胖症( obesity 或diabetes)的疾病模型。
第四节 饲养管理
来源清楚的种子动物、良好的环境控制、标准化的饲料和科学化的管理是培育生产出高品质、标准化实验小鼠以及获得准确实验研究结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化管理。
一、饲养环境
小鼠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自体调节能力和疾病抗御能力较其他实验动物差,而小鼠的品种和品系繁多,各个品种和品系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同等级的小鼠应生活在相应的设施中。
小鼠临界温度为低温10℃,高温37℃,温度中性范围30~33℃。饲养环境控制应达到如下要求:温度18~29℃;相对湿度40~70%;最好控制在18~22℃,湿度50~60%。一般小鼠饲养盒内温度比环境高1~2℃,湿度高5~10%。
要保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日温差不超过3℃,否则会直接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甚至导致小鼠发生疾病,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对于建筑条件较差的地方可用空气调节器、加湿器、在北方用暖气进行调节。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氨浓度不超过20ppm,换气次数应达到10~20次/小时。
现在我国普遍采用无毒塑料鼠盒,不锈钢丝笼盖,金属笼架。笼架一般可移动,并可经受多种方法消毒灭菌。用清洁层流架小环境控制饲养二、三级小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笼盒既要保证小鼠有活动的空间,又要阻止其啃咬磨牙咬破鼠盒逃逸,便于清洗消毒。带滤帽的笼具可减少微生物生物污染,但笼内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较高,有时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饮水器可使用玻璃瓶、塑料瓶,瓶塞上装有金属或玻璃饮水管,容量一般为250ml或500ml。
垫料是小鼠生活环境中直接接触的铺垫物,起吸湿(尿)、保暖、做窝的作用。因此垫料应有强吸湿性、无毒、无刺激气味、无粉尘、不可食,并使动物感到舒适。垫料必需经消毒灭菌处理,除去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一般垫料以阔叶林木的刨花或锯末为宜,也可用玉米芯加工粉碎除尘后使用。
国外有专门的垫料生产企业,进行垫料的生产,而我国的垫料产业尚需开发。目前我国实验动物部门大部分采用木材加工副产品如锯末、刨花等,其来源、树木种类很难控制,给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二、饲料和饮水
1. 饲料(feed)
小鼠应饲喂全价营养颗粒饲料,饲料中应含一定比例的粗纤维,使成型饲料具一定的硬度,以便小鼠磨牙。同时应维持营养成分相对稳定,任何饲料配方或剂型的改变都要作为重大问题记入档案。
不同种类的小鼠有不同的营养标准,如纯系小鼠和种鼠的饲料所含蛋白质成分高于一般小鼠,DBA小鼠需要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饲料。
2. 饮水(drinking water)
小鼠的水代谢相当快,应保证足够的饮水。一级动物饮水标准应不低于城市生活饮水的卫生标准。二级动物的饮水须经灭菌处理。也可用盐酸将水酸化(PH2.5~3.0),使小鼠饮用酸化水,酸化水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并杀死它们,其灭菌效果可达到要求。三、四级动物饮水用高压高温方法灭菌。
三、一般饲养管理
小鼠的饲养管理非常繁琐,要求饲养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随时检查小鼠状况,出现问题立即加以纠正。为了使饲养工作有条不紊,必须将各项操作统筹安排,建立固定的操作程序,使饲养人员不会遗漏某项操作,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检查。
1. 饲喂
小鼠胃容量小,随时采食,是多餐习性的动物。成年鼠采食量一般为3~7克/天,幼鼠一般为1~3克/天。应每周添料3~4次,在鼠笼的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量的新鲜干燥饲料,在小鼠大群饲养中,每周应固定两天添加饲料,其它时间可根据情况随时注意添加。
根据小鼠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有不同的给饲标准。由于种鼠群和生产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生产种母鼠的负担重,能量消耗大,因此除供给足够的块料外,还要定时饲喂少量葵花籽、麦芽和拌有鸡蛋的软料。葵花籽供应量为0.5~1克/天/只成年鼠。而麦牙和软料由于微生物条件较难控制,目前趋于淘汰不用,而致力于颗粒料的全价营养,即用维生素合剂代替。
2. 给水
3. 清洁卫生和消毒
要保持饲养室内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
坚持每月小消毒和每季度大消毒一次的制度。即每月用0.1 %新洁尔灭喷雾空气消毒一次,室外用3%来苏尔消毒,每季度用过氧乙酸(0.2%)喷雾消毒鼠舍一次。笼具、食具至少每月彻底消毒一次,鼠舍内其它用具也应随用随消毒。可高压消毒或用0.2 %过氧乙酸浸泡。
应有周转用房,在饲养室使用一年时,将小鼠全部移入,原饲养室彻底整修消毒。
4. 动物健康的外观检查
这是检查动物健康状况的一项常规工作。外观判断小鼠健康的标准是:
①食欲旺盛;
②眼睛有神,反应敏捷;
③体毛光滑,肌肉丰满,活动有力;
④身无伤痕,尾不弯曲,天然孔腔无分泌物,无畸形;
⑤粪便黑色呈麦粒状。
5. 性别鉴别
成年鼠性别很易区分,雄鼠的阴囊明显;雌鼠可见阴道开口和五对乳头。
幼鼠或仔鼠则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另外,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再者,雌鼠有比雄鼠明显很多的乳头。
6. 疾病预防
作为实验动物,实验前应健康无病,所以应积极进行疾病预防工作,而一旦发病则失去了作为实验动物的意义。饲养繁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疑似传染病的小鼠应将整盒全部淘汰,然后检测是否确有疾病,再采取相应措施。
(2)为了保持动物的健康,必须建立封闭防疫制度以减少鼠群被感染的机会。 即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新引进的动物必须在隔离室进行检疫,观察无病时才能与原鼠群一起饲养。
②饲养人员出入饲养区必须遵守饲养管理守则,按不同的饲养区要求进行淋浴、更衣、洗手以及必要的局部消毒。
③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区。
④严防野生动物(野鼠、蟑螂)进入饲养区。
第五节 繁殖生产
不同品系、不同种群有不同的繁殖方法,适宜的繁殖方法是保证小鼠质量的前提。
一、种鼠
进入生产的种鼠要经过挑选,即选种。选种在小鼠离乳时进行初选,种鼠应符合该品系的遗传学特征,无变异。双亲体质健康无疾病,活力强。初选时按健康标准一般选留2~5胎的仔鼠,适当延长哺乳期到23天,然后雌雄分开。同时做好记录。在育成期中出现异常者应立即淘汰,同时应适当控制营养,以防种鼠过度肥胖,影响配种。配种前按健康标准和生殖器情况进行定选。小鼠初配的适龄期为60~90天。应选择体质强壮、活泼、被毛紧披而有光泽、尾肥嫩粉红血管明显、眼鼻无异物、无外伤肿胀溃烂、外生殖器发育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作为种鼠。
二、繁殖方法
将种鼠按事先定的配种方案置于繁殖盒中,建立繁殖卡。配种方案因小鼠的种类品系不同而不同。
广义的繁殖如大群生产,有两种方法:
1. 长期同居法:又称频密繁殖法,此法在管理上较简单, 可减少疾病传染机会。采用将1只雄鼠与1只雌鼠同居。在雌鼠分娩后几小时内可再行交配受孕。一般情况下每只雌鼠每月可产1胎。这样可充分利用小鼠的繁殖能力(特别是利用雌鼠产后发情)。由于雌鼠边怀孕边哺乳负担过重,应注意加强营养。
2. 定期同居法:又称非频密繁殖法。将1只雄鼠与6只雌鼠编为一繁殖单元。 每周向雄鼠笼放入1只雌鼠,即依周次使雄鼠与1只雌鼠同居,同时将受孕雌鼠提出,置单笼分娩、哺乳、离乳,以此类推。每只雌鼠生产周期为42天,比长期同居法要长。但便于有计划供应和生产,而哺乳仔鼠又得到充分的营养,仔鼠发育好,离乳时平均体重较前法重1~2g。这时,要经常检查种鼠的生殖能力,及时淘汰受孕能力低的种鼠并增补新种。
三、不同类型鼠群的繁殖
1. 近交系的维持和生产
繁殖用原种小鼠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的谱系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引种小鼠应来自近交系的基础群, 以2~5对同窝个体为宜。
小鼠近交系一旦育成,应按保种的有关规定,维持其特定的生物学特征的稳定,保持其基因性同一和基因纯合性。近交系小鼠的维持和生产包括4个群。生产过程一般是从基础群移出种子,经扩大群扩增后,建立生产群,由生产群繁殖仔鼠进入供应群。
(1)基础群:严格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用基础平行线系统保持品系的种源,为扩大群提供种鼠。在繁殖过程中一般保持2~4个平行谱系分支,在4~7代时进行一次修饰。每个谱系分支上,保留7~12个繁殖对,留种的同胞兄妹保持相应的数量及与原品系相同的特性。应保证小鼠不超过5~7代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
(2)血缘扩大群:种鼠来源于基础群,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繁殖。用来扩大群体个体数量,为生产群提供种鼠。血缘扩大群应设个体繁殖记录卡,本群小鼠不应超过5~7代而能追溯到其在基础群的一对共同祖先。
(3)生产群:随机交配,用于生产供实验用的小鼠,经4 个世代繁殖后即可淘汰。生产群种小鼠来自基础群或血缘扩大群。为了便于控制随机交配不超过4个世代,可采用挂指示牌的方法:从扩大群来的种鼠F0代挂白牌,F1代挂蓝牌,F2代挂黄牌,F3代挂红牌。红牌表示已繁殖到第三世代,需更换种鼠,从扩大群取来种鼠,继续生产。
(4)供应群:来源于上述生产群中每个世代繁殖的仔鼠,育成后供实验用。
为保证上述4个种群连续性,应做好配种计划。
注意在生产中从基础群到生产群必须控制在15代以内,即生产群的小鼠上溯15代可在基础群找到共同祖先。各群之间不能有小鼠逆向流动。当小鼠出现断代时,可从血缘扩大群中选谱系记录清楚的小鼠重新建立基础群。
同时应注意某一品系小鼠混入其它小鼠时应立即淘汰,逃出鼠盒的小鼠应立即淘汰。经过某些技术处理如人工代乳、卵巢移植等的小鼠可能形成亚系或亚群,而不应与原种群混杂。
2. 封闭群小鼠的维持和生产
(1)维持
根据封闭群遗传学要求,封闭群中不应产生小群体,也不应改变封闭群特有的杂合性,应保持其遗传基因的稳定及其异质性和多态性,小鼠保种时应尽可能多的保留繁殖个体。因此其维持和生产可采用以下几种避免近交的交配制度进行,以使近交系数的上升率不超过1%。
①随机配对交配:配种前将雌雄个体或组分别编号,同一父母的留种鼠或同一生产单元的留种鼠编为同一号,随机与不同号的留种鼠配对。此法适用于中等或大群体维持生产。
②分组交叉交配:将同一批种鼠,雌雄分别分组编号,配种时按组别交叉配种,可避免同窝雌雄近亲交配。如按饲养室或笼架,可将生产群分为1到n的n个组,每组留种鼠按组别编为相应的号,配种时用1号雄鼠配2号雌鼠,2号雄鼠配1号雌鼠,依此类推。此法用于大群体生产。
③循环交配:将留种同窝雌雄个体分别编号,如雌雄鼠都编为1号, 在配种时雄性编号不变,与相邻编号的雌鼠如2号交配,2号雄鼠与3号雌鼠交配,依此类推,n号雄鼠与1号雌鼠交配,如此形成一个环状循环。此法用于小群体生产。
(2)生产:
常用的方法有一雄多雌同居交配法和雌雄1:1同居交配法。前法优点是孕鼠另居分娩,泌乳好,仔鼠健康。缺点是生产周期长,也可因打架而咬伤。后法优点是繁殖周期短,每月一胎。缺点是母鼠体质消耗很大,如营养跟不上,会影响动物质量。
在封闭群小鼠的生产中,不应与外来个体交配繁殖,而导致遗传污染。也不应使群体内的小鼠长期与大群隔离,而出现遗传分化。应尽力避免有意识地留种或选择小鼠进行繁殖包括对小鼠繁殖能力的选择,否则可导致小鼠固有遗传特征的改变。
四、不同鼠群的管理
1. 生产鼠群的管理
繁殖种鼠负担重消耗大,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应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饲料中加入鸡蛋或奶粉,定时补充葵花籽。
要及时进行怀孕检查,通过观察阴道栓可知其准确怀孕日期。同时小鼠怀孕10天左右时,腹部隆起。当倒提小鼠时这种隆起可非常容易的观察到。
对于封闭群小鼠,种鼠置同一笼中配种后20天或仔鼠离乳后20天仍未受孕,可调换公鼠,20天后仍未受孕可将其淘汰。
及时淘汰体质差,与原品系特征不同的种鼠,繁殖种鼠月龄超过9~11 月也要及时淘汰。
雌鼠分娩时其周围环境尽量不要变动,否则可使雌鼠受惊,导致食仔。
2. 核心种群的管理
核心种群是为生产鼠群提供种鼠的种群,对于近交系则核心鼠群就是基础鼠群,其饲养管理比生产鼠群更细致。要根据育种计划进行配种留种,选2~5胎的仔鼠留种,新生仔鼠按1:1的比例选留,哺乳期可延长至23天。
3. 育种鼠群的管理
核心种群来的育种幼鼠要雌雄分开饲养,同窝雄鼠可置于同一笼中,注意不同窝离乳的雄鼠不应同笼饲养,否则可引起打斗而致伤。注意营养适中防止过肥,而影响配种。其它饲养管理同生产种鼠一样,要保证充足的饲料饮水,及时更换垫料。如有可疑病鼠立即全盒小鼠淘汰。
对于生长发育异常,仔鼠有卷尾、脑水肿、眼睛异常、腹泻、发育不良、鼻端脱毛、被毛脱落、断尾、被毛变质、咬伤和其它不正常的小鼠应及时淘汰。
4. 待发鼠群的管理
繁殖鼠润群中离乳的幼鼠可转入待发鼠群饲养,雌雄严格分开,放入群养盒,并根据小鼠的体重及时将过分拥挤的小鼠再次分开。此时不同鼠笼的待发鼠不可混养,以防咬伤。及时做好转入、供应记录,使帐目相符。其它方面的管理与生产种鼠相同。
五、计划生产和记录
1. 计划生产
(1)计划配种日期=使用日期-需要天数
(2)需要天数=性周期+妊娠期+达到要求体重所需日龄
如:某实验人员需于八月一日使用体重18~20g的昆明小鼠,则
需要天数=5+21+28=64天
其中28天是小鼠从出生到生长至体重为19g 左右所需时间(查昆明小鼠日龄与体重的相关关系表)。
计划配种日龄=五月二十九日
2. 记录
科学管理必须有各种完好的记录。小鼠生产繁殖中的记录工作非常重要,应随时记录生产情况,并及时总结,以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工作记录包括:
(1)种群记录和生产记录:包括谱系记录、品系记录、个体记录、繁殖记录和工作记录。
对于近交系小鼠应包括:
①繁殖盒上的繁殖卡,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世代数、双亲号码、个体编号、出生日期、断奶日期、兄妹分窝日期、配种日期、产仔数、仔鼠雌雄数、体重、淘汰日期等。繁殖卡应永久性保存。
②谱系记录本,主要用于小鼠个体的编号,可依出生日期顺序填写,包括鼠号、代数、胎次、父号、母号、生日、交配繁殖号等。谱系记录本应与繁殖卡相对应,并永久保存。
③谱系图。根据繁殖卡和谱系记录本可画出小鼠繁殖的直观的亲缘关系图,便于生产的总体安排。
④生产记录,用于汇总某饲养区的生产情况,记录小鼠的离乳、淘汰、留种、意外死亡、供应等情况。
⑤工作日志,记录工作人员的每日操作情况。
⑥供应记录,用于记录小鼠的日龄、品系、体重等情况,以便迅速及时地供给实验者。
对于封闭群小鼠应包括:
①繁殖卡,包括品种、编号、父母鼠号、出生日期、同窝个数,配种比例及繁殖情况等。繁殖卡应永久保存。
②留种卡,包括品种、编号、父母鼠号、出生日期、同窝个数等。
③生产记录和工作日志同近交系小鼠。
(2)环境记录:温湿度记录、天气情况记录、消毒灭菌记录。
(3)动物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