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光合作用基础知识讲座系列五:碳同化

互联网

31726

植物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NADPH和ATP将CO2转化成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过程,称为CO2同化(CO2 assimilation)或碳同化。根据碳同化过程中最初产物所含碳原子的数目以及碳代谢的特点,将碳同化途径分为三类:C3途径(C3 pathway)、C4途径(C4 pathway)和CAM(景天科酸代谢,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途径。

一、C3途径

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这在100多年前就知道了,但其中的反应步骤和中间产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是难以测定的。因为植物体内原本就有很多种含碳化合物,无法辨认哪些是光合作用当时制造的,哪些是原来就有的。况且光合中间产物量很少,转化极快,难以捕捉。1946年,美国加州大学放射化学实验室的卡尔文(M.Calvin)和本森(A.Benson)等人采用了两项新技术:(1)14C同位素标记与测定技术(可排除原先存在于细胞里的物质干扰,凡被14C标记的物质都是处理后产生的);(2)双向纸层析技术(能把光合产物分开)。选用小球藻等单细胞的藻类作材料,藻类不仅在生化性质上与高等植物类似,且易于在均一条件下培养,还可在试验所要求的时间内快速地杀死。

经过10多年周密的研究,卡尔文等人终于探明了光合作用中从CO2到蔗糖的一系列反应步骤,推导出一个光合碳同化的循环途径,这条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或卡尔文本森循环。由于这条途径中CO2固定后形成的最初产物PGA为三碳化合物,所以也叫做C3途径或C3光合碳还原循环(C3 photosynthetic carbon reduction cycle, C3PCR循环),并把只具有C3途径的植物称为C3植物(C3 plant)。此项研究的主持人卡尔文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一)C3途径的反应过程

C3途径是光合碳代谢中最基本的循环,是所有放氧光合生物所共有的同化CO2的途径。

1.过程 由RuBP开始至RuBP再生结束,共有14步反应,均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全过程分为羧化、还原、再生3个阶段。

(1)羧化阶段(carboxylation phase) 指进入叶绿体的CO2与受体RuBP结合,并水解产生PGA的反应过程。以固定3分子CO2为例:

3RuBP+3CO2+3H2O PGA + 6H+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具有双重功能,既能使RuBP与CO2起羧化反应,推动C3碳循环,又能使RuBP与O2起加氧反应而引起C2氧化循环即光呼吸(见本节二。光呼吸)。羧化阶段分两步进行,即羧化和水解:

在Rubisco作用下RuBP的C-2位置上发生羧化反应形成2-羧基-3酮基阿拉伯糖醇-1,5-二磷酸(2-carboxy-3-ketoarabinitol-1,5-bisphosphate, 3-keto-2CABP),它是一种与酶结合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被水解后产生2分子PGA。

Rubisco有活化与钝化两种形态,钝化型酶可被CO2和Mg2+ 激活,这种激活依赖于与酶活性中心有关的赖氨酸(Lys)的ε-NH2基反应。首先钝化型酶的ε-NH2与CO2(起活化的CO22不是底物CO2)作用,形成氨基甲酰化合物(E-NH·COO-),它与Mg2+ 作用形成活化型的酶(E-NH·COO·Mg2+ ,也称三元复合体ECM),然后底物RuBP和CO2再依次结合到活化型酶上进行羧化反应:

Rubisco只有先与CO2、Mg2+作用才能成为活化型的ECM,如果先与RuBP(或RuBP类似物)结合,就会成为非活化型的E-RuBP。Rubisco活性还被叫做Rubisco活化酶(activase)的酶调节。关于此活化酶的作用:在暗中钝化型Rubisco与RuBP结合形成E-RuBP后不能发生反应;在光下,活化酶由ATP活化,让RuBP与Rubisco解离,使Rubisco发生氨甲酰化,然后与CO2和、Mg2+结合形成ECM,促进RuBP的羧化。

(2)还原阶段(reduction phase) 指利用同化力将3-磷酸甘油酸还原为甘油醛-3-磷酸的反应过程:

6PGA+6ATP+6NADPH+ 6H+→→6GAP+6ADP+6NADP+ + 6Pi (4-34)

羧化反应产生的PGA是一种有机酸,要达到糖的能级,必须使用光反应中生成的同化力,ATP与NADPH能使PGA的羧基转变成GAP的醛基。当CO2被还原为GAP时,光合作用的贮能过程便基本完成。

(3)再生阶段(regeneration phase) 指由甘油醛-3-磷酸重新形成核酮糖-1,-5-二磷酸的过程。

5GAP+3ATP+2H2O→→→3RuBP+3ADP+2Pi+3H+

这里包括形成磷酸化的3,4,5,6和7碳糖的一系列反应。最后由核酮糖-5-磷酸激酶(Ru5PK)催化,消耗1分子ATP,再形成RuBP。

C3途径的总反应式可写成:

3CO2+5H2O+9ATP+6NADPH→GAP+9ADP+8Pi+6NADP+ +3H+ (4-36)

可见,每同化一个CO2需要消耗3个ATP和2个NADPH,还原3个CO2可输出1个磷酸丙糖(GAP或DHAP),固定6个CO2可形成1个磷酸己糖(G6P或F6P)。形成的磷酸丙糖可运出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蔗糖或参与其它反应;形成的磷酸己糖则留在叶绿体中转化成淀粉而被临时贮藏。

2.能量转化效率 以同化3个CO2形成1个磷酸丙糖为例。在标准状态下每形成1mol GAP贮能1460 kJ,每水解1mol ATP放能32 kJ,每氧化1mol NADPH放能220 kJ,则C3途径的能量转化效率为91% 〔1460/(32×9+220×6)〕,这是一个很高的值。然而在生理状态下 ,各种化合物的活度低于1.0,与上述的标准状态有差异,另外,要维持C3光合还原循环的正常运转,其本身也要消耗能量,因而一般认为,C3途径中能量的转化效率在80%左右。

(二)C3途径的调节

1.自(动)催化作用(autocatalysis) 植物同化CO2速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光合碳还原循环的运转状态,以及光合中间产物的数量。暗中的叶片移至光下,最初固定CO2速率很低,需经过一个“滞后期”后才能达到光合速率的“稳态”阶段。其原因之一,是暗中叶绿体基质中的光合中间产物,尤其是RuBP的含量低。在C3途径中存在一种自动调节RuBP浓度的机制,即在RuBP含量低时,最初同化CO2形成的磷酸丙糖不输出循环,而用于RuBP的增生,以加快CO2固定速率,待光合碳还原循环到达“稳态”时,形成的磷酸丙糖再输出。这种调节RuBP等光合中间产物含量,使同化CO2速率处于某一“稳态”的机制,就称为C3途径的自(动)催化作用。

2.光调节作用 光除了通过光反应对CO2同化提供同化力外,还调节着光合酶的活性。C3循环中的Rubisco、PGAK、GAPDH、FBPase,SBPase,Ru5PK都是光调节酶。光下这些酶活性提高,暗中活性降低或丧失。光对酶活性的调节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改变微环境调节,另一种是通过产生效应物调节。

(1)微环境调节 光驱动的电子传递使H+向类囊体腔转移,Mg2+ 则从类囊体腔转移至基质,引起叶绿体基质的pH从7上升到8,Mg2+浓度增加。较高的pH与Mg2+浓度使Rubisco光合酶活化。

(2)效应物调节 一种假说是光调节酶可通过Fd-Td(铁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系统调节。FBPase、GAPDH、Ru5PK等酶中含有二硫键(-S-S-),当被还原为2个巯基(-SH)时表现活性。光驱动的电子传递能使基质中Fd还原,进而使Td(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还原,被还原的Td又使FBPase和Ru5PK等酶的相邻半胱氨酸上的二硫键打开变成2个巯基,酶被活化。在暗中则相反,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酶失活。

3.光合产物输出速率的调节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产物浓度的增加会减慢化学反应的速度。磷酸丙糖是能运出叶绿体的光合产物,而蔗糖是光合产物运出细胞的运输形式。磷酸丙糖通过叶绿体膜上的Pi运转器运出叶绿体,同时将细胞质中等量的Pi运入叶绿体。磷酸丙糖在细胞质中被用于合成蔗糖,同时释放Pi。如果蔗糖的外运受阻,或利用减慢,则其合成速度降低,随之Pi的释放减少,而使磷酸丙糖外运受阻。这样,磷酸丙糖在叶绿体中积累,从而影响C3光合碳还原环的正常运转。另外,叶绿体的Pi浓度的降低也会抑制光合磷酸化,使ATP不能正常合成,这又会抑制Rubisco活化酶活性和需要利用ATP的反应。


二、光呼吸

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有吸收氧气,释放CO2的反应,由于这种反应仅在光下发生,需叶绿体参与,并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故称作为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

(一)光呼吸的发现

1920年瓦伯格在用小球藻做实验时发现,O2对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这实际上是氧促进光呼吸的缘故。

1955年德克尔(J.P.Decher)用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测定烟草光合速率时,观察到对正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突然停止光照,断光后叶片有一个CO2快速释放(猝发)过程。CO2猝发(CO2 outburst)现象实际上是光呼吸的“余辉”,即在光照下所形成的光呼吸底物尚未立即用完,在断光后光呼吸底物的继续氧化。现在通常把1955年作为发现光呼吸的年代。1971年托尔伯特(Tolbert)阐明了光呼吸的代谢途径。

(二)光呼吸的生化途径

现在认为光呼吸的生化途径是乙醇酸(glycolate)的代谢,主要证据:(1)14CO2能掺入到乙醇酸中去,而且光下能检测到光呼吸释放的14CO2来自14C乙醇酸;(2) 18O2能掺入到乙醇酸以及甘氨酸与丝氨酸的羧基上;(3)增进光呼吸的因素,如高O2、高温等也能刺激乙醇酸的合成与氧化。乙醇酸的生成反应是从Rubisco加氧催化的反应开始的。

图4-21 光呼吸途径及其在细胞内的定位

通常认为,乙醇酸的代谢要经过三种细胞器:叶绿体、过氧化体和线粒体。整个生化过程如图4-21所示。乙醇酸从叶绿体转入过氧化体,由乙醇酸氧化酶催化氧化成乙醛酸,这个过程中生成的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分解成H2O和O2。乙醛酸经转氨作用转变为甘氨酸,甘氨酸在进入线粒体后发生氧化脱羧和羟甲基转移反应转变为丝氨酸,丝氨酸再转回过氧化体,并发生转氨作用,转变为羟基丙酮酸,后者还原为甘油酸,转入叶绿体后,在甘油酸激酶催化下生成的3-磷酸甘油酸又进入C3途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循环。其中耗氧反应部位有两处,一是叶绿体中的Rubisco加氧反应,二是过氧化体中的乙醇酸氧化反应。脱羧反应则在线粒体中进行,2个甘氨酸形成1个丝氨酸时脱下1分子CO2。从RuBP到PGA的整个反应总方程式为:

RuBP+15O2+11H2O+34ATP+15NADPH+10FdRED 5CO2+34ADP+36Pi+15NADP++10FdOX+9H+

因为光呼吸底物乙醇酸和其氧化产物乙醛酸,以及后者经转氨作用形成的甘氨酸皆为C2化合物,因此光呼吸途径又称为C2光呼吸碳氧化循环(C2photorespiration carbon oxidation cycle, PCO循环),简称C2循环。

(三)光呼吸与“暗呼吸”的区别

光呼吸需在光下进行,而一般的呼吸作用,光下与暗中都能进行,所以相对光呼吸而言,一般的呼吸作用被称作“暗呼吸”(dark respiration)。两者主要区别见表4-3。另外光呼吸速率也要比“暗呼吸”速率高3~5倍。

(四)光呼吸的意义

从碳素角度看,光呼吸往往将光合作用固定的20%~40%的碳变为CO2放出(C3植物);从能量角度看,每释放1分子CO2需消耗6.8个ATP,3个NADPH和2个高能电子[据式(4-39)算],显然,光呼吸是一种浪费。那么,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光呼吸为什么未被消除掉?这可能与Rubisco的性质有关。Rubisco自身不能区别CO2和O2,它既可催化羧化反应,又可以催化加氧反应,即CO2和O2竞争Rubisco同一个活性部位,并互为加氧与羧化反应的抑制剂。Rubisco是进行羧化还是加氧,取决于外界CO2浓度与O2浓度的比值。在人为提供相同浓度CO2和O2的条件下,Rubisco的羧化活性是加氧活性的80倍。在产生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阶段,大气中CO2/O2的比值很高,加氧酶活性被抑制,但随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大气中CO2/O2比值逐渐降低,加氧酶活性就表现出来。在25℃下,与空气平衡的水溶液中CO2/O2的比值为0.0416,这时羧化作用与加氧作用的比值约为3∶1。既然在空气中绿色植物的光呼吸是不可避免的,那它在生理上有什么意义呢?推测如下:

1.回收碳素 通过C2碳氧化环可回收乙醇酸中3/4的碳(2个乙醇酸转化1个PGA,释放1个CO2)。

2.维持C3光合碳还原循环的运转 在叶片气孔关闭或外界CO2浓度低时,光呼吸释放的CO2能被C3途径再利用,以维持光合碳还原循环的运转。

3.防止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 在强光下,光反应中形成的同化力会超过CO2同化的需要,从而使叶绿体中NADPH/NADP、ATP/ADP的比值增高。同时由光激发的高能电子会传递给O2,形成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会对光合膜、光合器有伤害作用,而光呼吸却可消耗同化力与高能电子,降低O-·2的形成,从而保护叶绿体,免除或减少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

4.消除乙醇酸 乙醇酸对细胞有毒害,光呼吸则能消除乙醇酸,使细胞免遭毒害。另外,光呼吸代谢中涉及多种氨基酸的转变,这可能对绿色细胞的氮代谢有利。C3植物中有光呼吸缺陷的突变体在正常空气中是不能存活的,只有在高CO2浓度下(抑制光呼吸)才能存活,这也说明在正常空气中光呼吸是一个必需的生理过程。

三、C4途径

(一)C4途径的发现

自20世纪50年代卡尔文等人阐明C3途径以来,曾认为光合碳代谢途径已经搞清楚了,不管是藻类还是高等植物,其CO2固定与还原都是按C3途径进行的。即使在1954年,哈奇(M.D.Hatch)等人用甘蔗叶实验,发现甘蔗叶片中有与C3途径不同的光合最初产物,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65年,美国夏威夷甘蔗栽培研究所的科思谢克(H.P.Kortschak)等人报道,甘蔗叶中14C标记物首先出现于C4二羧酸,以后才出现在PGA和其他C3途径中间产物上,而且玉米、甘蔗有很高的光合速率,这时才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澳大利亚的哈奇和斯莱克(C.R.Slack)(1966-1970)重复上述实验,进一步地追踪14C去向,探明了14C固定产物的分配以及参与反应的各种酶类,于70年代初提出了C4-双羧酸途径(C4-dicarboxylic acid pathway),简称C4途径,也称C4光合碳同化循环(C4 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ycle,PCA循环),或叫Hatch-Slack途径。至今已知道,被子植物中有20多个科约近2000种植物按C4途径固定CO2,这些植物被称为C4植物(C4 plant)。

(二) C4植物叶片结构特点

与C3植物相比,C4植物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叶片两侧颜色差异小。C3植物的光合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mesophyll cell ,MC),而C4植物的光合细胞有两类: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bundle sheath cell,BSC)。C4植物维管束分布密集,间距小(通常每个MC与BSC邻接或仅间隔1个细胞),每条维管束都被发育良好的大型BSC包围,外面又密接1-2层叶肉细胞,这种呈同心圆排列的BSC与周围的叶肉细胞层被称为“花环”(Kranz德语)结构,(图4-22)。C4植物的BSC中含有大而多的叶绿体,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也较丰富。BSC与相邻叶肉细胞间的壁较厚,壁中纹孔多,胞间连丝丰富。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MC与BSC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光合产物向维管束的就近转运。

此外,C4植物的两类光合细胞中含有不同的酶类,叶肉细胞中含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以及与C4二羧酸生成有关的酶;而BSC中含有Rubisco等参与C3途径的酶、乙醇酸氧化酶以及脱羧酶。在这两类细胞中进行不同的生化反应。

(三)C4途径的反应过程

C4途径中的反应虽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上可分为羧化、还原或转氨、脱羧和底物再生四个阶段。

图4-22 叶片的横切面图,表明了C3和C4植物形态解剖的差异。

上左C4单子叶植物(甘蔗);中左C3单子叶(一种草);上右C4双子叶植物(Asteracea)。中右C4植物叶片的三维模式图

根据植物所形成的C4二羧酸的种类以及脱羧反应参与的酶类,又可把C4途径分为三种亚类型:①依赖NADP的苹果酸酶(NADP malic enzyme)的苹果酸型(NADP-ME型);②依赖NAD的苹果酸酶(NAD malic enzyme)的天冬氨酸型(NAD-ME型);③具有PEP羧激酶(PEP carboxykinase)的天冬氨酸型(PCK型)。NADP-ME型初期产物为Mal,而NAD-ME型与PCK型初期产物为Asp(图4-23)。这三种亚类型植物叶绿体的结构及其在BSC中的排列有所不同。就禾本科植物而言,NADME型植物,叶绿体在BSC中向心排列,而NADP-ME与PCK型,叶绿体在BSC中离心排列;另外NADP-ME型BSC中叶绿体的基粒不发达,PSⅡ活性低。

图4-23 C4途径的三种类型

1.羧化阶段 由PEPC催化叶肉细胞中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 plyruvate,PEP)与HCO3-羧化,形成OAA。

空气中的CO2进入叶肉细胞后先由碳酸酐酶 (carbonic anhydrase,CA)转化为HCO-3, CO2 +H2O → HCO-3 + H+。HCO-3被PEP固定在OAA的C4羧基上,PEPC的反应机理如下:(1)PEPC先与Mg2+结合;(2)再与底物PEP结合,形成一个三元复合物;(3)这个三元复合物与HCO-3作用产生羧基磷酸与PEPC·Mg2+ 和烯醇式丙酮酸复合物,前者释放出CO2与Pi;(4)CO2与PEPC·Mg2+·烯醇作用产生OAA与PEPC·Mg2+ ,OAA为羧化反应的产物,PEPC·Mg2+ 则再次进行反应。PEPC是胞质酶,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分子量400 000,由四个相同亚基组成。PEPC无加氧酶活性,因而羧化反应不被氧抑制。

2.还原或转氨阶段 OAA被还原成苹果酸或经转氨作用形成天冬氨酸。

(1)还原反应 由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alate dehydrogenase)催化,将OAA还原为Mal,该反应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苹果酸脱氢酶为光调节酶,可通过Fd-Td系统调节其活性。

(2)转氨作用 由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催化,OAA接受谷氨酸的NH2基,形成天冬氨酸,该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

3.脱羧阶段 生成的苹果酸或天冬氨酸从叶肉细胞经胞间连丝移动到BSC,在那里脱羧。

三种亚类型(图4-23)的脱羧反应如下:

(1)NADP ME型 在BSC的叶绿体内苹果酸脱羧生成丙酮酸(pyruvate,Pyr),反应由NADP苹果酸酶催化,生成的NADPH可用于C3途径中CO2的还原。

(2)NAD-ME型 天冬氨酸经天冬氨酸转氨酶作用下转氨基形成OAA,再经NAD-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苹果酸,然后在NAD-苹果酸酶催化下脱羧生成丙酮酸并释放CO2,这些过程都在BSC的线粒体中进行,生成的丙酮酸在细胞质中由丙酮酸转氨酶催化形成丙氨酸,然后进入叶肉细胞。

(3)PCK型 天冬氨酸经天冬氨酸转氨酶作用变成草酰乙酸,然后再在PEP羧激酶的催化下变为PEP并释放CO2。

生成的PEP可能直接进入叶肉细胞,也可能先转变成丙酮酸,再形成丙氨酸进入叶肉细胞。上述三类反应脱羧释放的CO2都进入BSC的叶绿体中,由C3途径同化。

C4二羧酸脱羧释放CO2,使BSC内CO2浓度可比空气中高出20倍左右,所以C4途径中的脱羧起“CO22泵”作用。C4植物这种浓缩CO2的效应,能抑制光呼吸,使CO2同化速率提高。

4.底物再生阶段 C4二羧酸脱羧后形成的Pyr运回叶肉细胞,由叶绿体中的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yruvate phosphate dikinase,PPDK)催化,重新形成CO2受体PEP。NAD-ME型和PCK型形成的丙氨酸在叶肉细胞中先转为丙酮酸,然后再生成PEP。

此步反应要消耗2个ATP(因AMP变成ADP再要消耗1个ATP)。PPDK在体内存在钝化与活化两种状态,它易被光活化,光下该酶的活性比暗中高20倍。

由于PEP底物再生要消耗2个ATP,这使得C4植物同化1个CO2需消耗5个ATP与2个NADPH。

(四)C4途径的意义

C4植物起源于热带,在强光、高温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C4植物的光合速率要远大于C3植物。气候干燥时,叶片气孔的开度变小,进入叶肉的CO2也随之减少,这就限制了Rubisco的羧化活性;气温高时,CO2和O2在水中的溶解度虽均降低,但CO2溶解度降低得更迅速,这样细胞液中CO2/O2的比值也降低,从而使得Rubisco的加氧活性升高,而羧化活性下降。在这些情况下,C3植物的光呼吸增强。但C4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的PEPC对底物HCO-3的亲和力极高,细胞中的HCO3-浓度一般不成为PEPC固定CO2的限制因素;C4植物由于有“CO22泵”浓缩CO2的机制,使得BSC中有高浓度的CO2,从而促进Rubisco的羧化反应,降低了光呼吸,且光呼吸释放的CO2又易被再固定;加之高光强又可推动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产生更多的同化力,以满足C4植物PCA循环对ATP的额外需求;另外,鞘细胞中的光合产物可就近运入维管束,从而避免了光合产物累积对光合作用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这些都使C4植物可以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但是C4植物同化CO2消耗的能量比C3植物多,也可以说这个“CO22泵”是要由ATP来开动的,故在光强及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其光合效率还低于C3植物。只是在高温、强光、干旱和低CO2条件下,C4植物才显示出高的光合效率来。可见C44途径是植物光合碳同化对热带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

(五) C4途径的调节

C4途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化过程,其运行跨越不同的细胞及细胞器,参与反应的酶类多,因此各环节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仅介绍较明确的一些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C44途径中的PEPC、NADP苹果酸脱氢酶和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都在光下活化,暗中钝化。NADP-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通过Fd-Td系统调节(见图4-20),而PEPC和PPDK的活性通过酶蛋白的磷酸化脱磷酸反应来调节。

磷酸化反应是由一类ATP-磷酸转移酶所催化的反应,这类酶通称为蛋白激酶;脱磷酸反应则是由一类磷酸酯酶所催化的反应。蛋白的磷酸化或脱磷酸反应是在组成其多肽链的丝氨酸(Ser)、组氨酸(His)、苏氨酸(Thr)等氨基酸残基上进行的。当PEPC上某一Ser被磷酸化时,PEPC就活化,对底物PEP的亲和力就增加,脱磷酸时PEPC就钝化。玉米、高粱等C4植物中的PEPC虽然在光暗下都能发生磷酸化,但光下磷酸化程度要大于暗中,因而C4植物的PEPC光下活性高。

PPDK活性被磷酸化的调节机理与PEPC不同。PPDK在被磷酸化时钝化,不能催化由Pyr再生PEP的反应,而在脱磷酸时活化。催化PPDK磷酸化和脱磷酸的酶是同一分子的蛋白因子,叫丙酮酸二激酶调节蛋白(PDRP),至于光是如何诱导PDRP调节PPDK活性的,至今还不清楚。

PEPC与PPDK的活性还受代谢物的调节。通常是底物促进酶的活性,产物抑制酶的活性,如 PEPC的活性被PEP以及产生PEP的底物G6P、F6P、FBP所激活,而被OAA、Mal、Asp等产物反馈抑制;PPDK的活性在底物ATP、Pi和Pyr相对浓度高时提高,然而该酶不受底物PEP相对浓度所影响。

2.光对酶量的调节 光提高光合酶活性的原因之一是光能促进光合酶的合成。前已提到Rubisco的合成受光控制,PEPC的合成也受光照诱导,如玉米、高粱黄化叶片经连续照光后,PEPC的活性提高,同时〔3H〕-亮氨酸掺入到酶蛋白的数量增加,应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和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DCMU所得资料表明,光引起PEPC活性的增高与光合电子传递无关(不被DCMU抑制),而与酶蛋白的合成有关(被放线菌素D抑制)。光对NADP苹果酸酶的形成也有类似影响。

3.代谢物运输 C4途径的生化反应涉及两类光合细胞和多种细胞器,维持有关代谢物在细胞间、细胞器间快速运输,保持鞘细胞中高的CO2浓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被膜上有一些特别的运转器,如带有PEP载体的磷运转器,它能保证丙酮酸、Pi与PEP、PGA与DHAP间的对等交换;专一性的OAA运转器能使叶绿体内外的OAA与Mal快速交换,以维持C4代谢物运输的需要。

前已提到,C4植物鞘细胞与相邻叶肉细胞的壁较厚,且内含不透气的脂层;壁中纹孔多,其中富含胞间连丝。由于共质体运输阻力小,使得光合代谢物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间的运输速率增高。由于两细胞间的壁不透气,使得脱羧反应释放的CO2不易扩散到鞘细胞外去。据测定,C4植物叶肉细胞-单鞘细胞间壁对光合代谢物的透性是C3植物的10倍,而CO2的扩散系数仅为C3光合细胞的1/100。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的高CO2浓度有利于C3途径的运行,同时也会反馈调节C4途径中的脱羧反应。因此,C3途径同化CO2的速率以及光合产物经维管束向叶外输送的速率都会影响到整个途径的运行。 


四、景天科酸代谢途径

(一)CAM在植物界的分布与特征

景天科等植物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这样的与有机酸合成日变化有关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称为CAM途径。CAM最早是在景天科植物中发现的,目前已知在近30个科,1万多个种的植物中有CAM途径,主要分布在景天科、仙人掌科、兰科、凤梨科、大戟科、番杏科、百合科、石蒜科等植物中。其中凤梨科植物达1千种以上,兰科植物达数千种,此外还有一些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CAM植物起源于热带,往往分布于干旱的环境中,多为肉质植物(succulent plant),具有庞大的贮水组织,肉质植物不一定都是常见的CAM植物有菠萝、剑麻、兰花、百合、仙人掌等。

图4-24 CAM植物

(二)CAM代谢的反应过程

典型CAM植物代谢过程如图4-25所示。

图4-25 CAM植物夜昼代谢模式图

CAM途径主要反应是两类羧化反应。即在黑暗中进行PEPC的羧化反应和在光下进行Rubisco的羧化反应,与此相伴随的是由PEP羧化生成草酰乙酸并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的酸化作用(acidification)和由苹果酸释放CO2的脱羧作(decarboxylation)。

CAM植物与C4植物固定与还原CO2的途径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别在于:C4植物是在同一时间(白天)和不同的空间(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完成CO2固定(C4途径)和还原(C3途径)两个过程;而CAM植物则是在不同时间(黑夜和白天)和同一空间(叶肉细胞)完成上述两个过程的。

CAM植物由于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脱羧、细胞间的CO2/O2比例高、以及CO2再固定率高,因而表观光呼吸速率较低。

五、C3、C4、CAM植物的特性比较及鉴别

(一)C3、C4、CAM植物的特性比较及鉴别

1.特性比较 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理生态特性有较大的差异。见表4-4。

2.鉴别方法 除根据表4-4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加以鉴别外,在此再介绍几种判断的方法:

(1)从碳同位素比上划分 是一种常用于植物碳代谢分类的测定方法。所谓碳同位素比是指样品与标样(美洲拟箭石,一种古生物化石,其13C/12C为1.16‰)之间碳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差异,以δ13C(‰)表示:

δ13C(‰)=〔 (试样的) 13C/12C (标样的)13C/12C -1〕×1000 (4-41)

碳同位素比可作为碳代谢分类的方法,是基于各类植物对12C与13C的亲和力不同。C3植物的Rubisco是以CO2为底物,固定12C比13C要容易些,C4植物的PEPC则是以HCO3-为底物,固定12C和13C的速率基本相等。

将植物体燃烧释放出来的CO2分别按12CO2和13CO2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的结果,C3植物的δ13C为-35‰~-24‰,C4植物为-17‰~-11‰,CAM植物为-34‰~-13‰。无论是用干燥的植物或是植物体化石,只需取极少量的样品就能测定δ13C(‰)

(2)从植物进化上区分 C3植物较原始,C4植物较进化。蕨类和裸子植物中就没有C4植物,只有被子植物中才有C4植物。同样,木本植物中还未发现C4植物,只有草本植物  (3)从分类学上区分 C4植物多集中在单子叶植物的禾本科中,约占C4植物总数的75%,其次为莎草科。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18种农田杂草有14种是C4植物,它们生长得快,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例如稗草、香附子、狗牙根、狗尾草、马唐、蟋蟀草等都是C4植物。双子叶植物中C4植物多分布于藜科、大戟科、苋科和菊科等十几个科中。而豆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茄科和葫芦科中都未出现过C4植物。

(4)从地理分布上区分 由于C3植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较低,而C4植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较高,因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C4植物相对较多,而在温带和寒带地区C3植物相对较多。在北方早春开始生长的植物几乎全是C3植物,直至夏初才出现C4的植物。CAM植物主要分布在干旱、炎热的沙漠沙滩地区。

(5)从植物外形上区分 由于C3植物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叶片背腹面颜色就不一致,而C4植物分化不明显,叶背腹面颜色就较一致,多为深绿色。C3植物BSC不含叶绿体,外观上叶脉是淡色的,而C4植物BSC含有叶绿体,叶脉就显现绿色。另外,C3植物叶片上小叶脉间的距离较大,而C4植物小叶脉间的距离较小。若从外观上断定是C3植物,毫无疑问它的内部结构也属于C3植物。若从外观上断定是C4植物,不妨再作一下叶片的镜检,是否具有花环结构,测一下CO2补偿点或光下向无CO2气体中的CO2释放量(光呼吸速率)。通常C4植物的这两个测定值都较低。

一般CAM植物是多肉型的,往往具有角质层厚、气孔下陷等旱生特征。景天科植物中的景天、落地生根、费草、瓦松、石莲花等的叶子较厚,可贮藏水分,叶面上有蜡质层,且多半能由一段茎或一片叶子长成一个植物体。另外,CAM植物的生长量大多很低。

(二)C3、C4、CAM植物的相互关系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C4植物和CAM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在陆生植物出现的初期,大气中CO2浓度较高,O2较少,光呼吸受到抑制,故C3途径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随着植物群体的增加,O2浓度逐渐增高,CO2浓度逐渐降低,一些长期生长在高温、干燥气候下的植物受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出现了花环结构,叶肉细胞中的PEPC和磷酸丙酮酸二激酶含量逐步增多,形成了有浓缩CO2机制的C4-二羧酸循环,形成了C3-C4中间型植物乃至C4植物,或者形成了白天气孔关闭,抑制蒸腾作用,晚上气孔开启,吸收CO2的CAM植物。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光合碳同化类型的植物,都具有C3途径,这是光合碳代谢的基本途径。C4途径、CAM途径以及光呼吸途径只是对C3途径的补充。也由于长期受环境的影响,使得在同一科属内甚至在同一植物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光合碳同化途径。例如禾本科黍属的56个种内有C4植物种47个,C3植物种8个,C4中间类型1个;在大戟属和碱蓬属内,则同时包括C3、C4和CAM植物。禾本科的毛颖草在低温多雨地区为C3植物,而在高温少雨地区为C4植物。C3植物感病时往往会出现C4植物的特征,如C3植物烟草感染花叶病毒后,PEPC代替了被抑制了的Rubisco,在幼叶中出现了C4途径。玉米幼苗叶片具有C3特征,至第五叶才具有完全的C4特性。C4植物衰老时,会出现C3植物的特征。也有一些肉质植物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由C4途径转变为CAM途径。CAM植物则有专性和兼性之分。

总之,不同碳代谢类型之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这也反映了植物光合碳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在进化过程中植物表现出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