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生子成为现实,那大龄单身狗有救啦?
丁香园
作为一个小龄已婚男中年,我时常闲得蛋疼地为身边的年轻同事发愁。挺好的姑娘小伙儿,咋就没对象捏!
△ 来源:soogif
特别是大龄未婚男青年,身处当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形势中,想解决搞对象的问题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往大处说,男女比例失调对咱们的社会安定,正常运行,公序良俗,道德体系等等都会造成强烈的冲击。
很多例子现在已经能看出来了,恶劣的比如性行为犯罪,情节稍差点的比如 PUA 学在中国的变质。这些冲击反过来又让男女比例失调的后果更加恶化。
都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什么「人之道则未必然」呢?那些优秀的单身青年,该怎么传宗接代,把自己优良的基因遗传下去呢?
△ 来源:全景网
・・・
实现同性生殖
也不是没办法。动物中存在着普遍的同性生殖现象,很多蜥蜴、青蛙和鱼类都可孤雌生殖:也就是不经过与雄性的交配,雌性个体可自己产下后代。
从进化的角度说,孤雌生殖现象是为了保证生物在缺乏雄性的极端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个体繁衍和维持种群更新。
不过孤雄生殖就很少了,脊椎动物里,目前只在一种斑马鱼中发现过。而对于高等的哺乳动物,同性生殖,无论孤雌生殖还是孤雄生殖,自然条件下都不存在。
△ 来源:《Cell StemCell》官网
但就在 10 月 11 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宝洋研究员与周琪院士、李伟研究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小鼠的同性生殖。
通过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ESC)进行印记基因修饰并利用该细胞进行复杂胚胎操作的方式,他们不仅首次获得了在发育、行为、代谢和生育能力上完全正常的孤雌小鼠,还首次获得了具有两个父系基因组的孤雄小鼠。相关工作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
有性生殖是为了保证基因多样性而进化出来的生殖方式。哺乳动物在漫长的岁月里进化出可以区分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组(genomic imprinting)。
在受精过程中,只有这些印记共同作用,才能生出健康的后代,同性的生殖细胞也因此而无法融合。所以,实现同性生殖的关键就是把这些基因组印记清除掉,在生殖细胞的基因层面使其「变性」。
自然生殖、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
△ 来源:研究团队论文
・・・
同性生殖的历史
其实,早在 2007 年,东京农业大学的 Kono 教授团队就通过在未成熟卵母细胞中敲除 H19-Igf2 和 Dlk1-Dio3 两个印记基因簇的调控区域并与成熟卵母细胞融合后成功获得了能够存活的孤雌小鼠,实现了孤雌生殖,可惜这些可怜的孤雌小鼠都有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因而长寿),而且都很焦虑。
原来,在孤雌小鼠中还有其他干坏事的印记基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联合团队在重复了 Kono 组的结果后,发现所获得的孤雌小鼠其他所有印记基因都与正常小鼠无异,但印记基因 Rasgrf1 表达显著异常。
孤雌小鼠的获取方法
△ 来源:研究团队论文
于是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在孤雌单倍体干细胞中同时删除了上述三个基因印记区的片段后,终于首次获得了在发育、行为、代谢和生育力上均与正常小鼠无异的孤雌小鼠。
这 29 只孤雌小鼠,也按照结婚生子的俗套走完了自己的「鼠生」。
孤雌小鼠及其后代
△ 来源:研究团队论文
相对于孤雌小鼠而言,孤雄小鼠的问世可就复杂多了。人类能获得作为基因编辑对象的孤雄单倍体干细胞(haESCs)也不过是最近七八年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联合团队的研究人员筛选并删除了 6 个重要的基因印记控制区段(Nespas,Grb10,Igf2r,Snrpn,Kcnq1,Peg36)。改造过的染色体与另外一枚精子同时注射到小鼠去核卵中,再经过四倍体胚囊补偿等几轮改造后,两枚精子来源的胚胎也成功在代孕母鼠体内发育成孤雄胚胎后代。
但这些孤雄小鼠的健康很成问题,胆囊外露,眼睛睁着,还有长舌头,不能活下来。
有缺陷的孤雄胚胎
△ 来源:研究团队论文
为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团队将第 7 个重要印记基因(Gnas)精确修饰,终于得到了外观正常,能够自主呼吸的孤雄后代。
可惜,这 12 只孤雄小鼠中,只有 2 只可以看到第三天的太阳。尽管如此,也足以证明哺乳动物孤雄生殖的基因藩篱,是完全可以被技术打破的。
孤雄小鼠的获取方法
△ 来源:研究团队论文
说到底,所谓同性生殖,还是为了验证人类对小鼠基因组印记的理解。虽然非常抓人眼球,但距离应用到人体还很远。
每个物种的基因组印记不同,外加人类胚胎研究的伦理限制,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基本不可能在人体实现。
所以,大龄青年们不要心存幻想了,快快想办法寻觅自己的另一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