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这些动物都被吃灭绝了
生物学霸
2347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人问:都说有些动物因为人类的口腹之欲而灭绝了,但思来想去也想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动物,真的有动物是被人吃灭绝的吗?
看到这个题目,心里真堵。多少动物都被吃的满门抄斩,结果大家心里还没什么印象。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对我们给自然界带来的破坏没有清晰地认识,更无从谈悔改之心。这是教育的失败,是环保宣传工作的失败。现在也有野生救援还有 WWF 这些组织在各种媒体投放动物保护类的广告,比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犀牛角=你的指甲」之类的,希望它们能推动全社会环保意识的真正建立。
如果我是大熊猫,你对我关心会多一点?
回到题目本身,被人类吃灭绝的动物,少乎哉?不少也。
就拿近的来说吧,娃娃鱼(大鲵)差点被吃绝种的事儿才过去多少年。但其实大鲵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它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在法律和舆论上都得到了全面保护。然而还有许多更不幸的物种,正在快速滑向毁灭的边缘,就比如上图的金枪鱼,因为人类的食用需求,有的金枪鱼品种已经濒临灭绝,但由于它们不够萌、远离公众视野、且事关许多相关行业的切身利益,对它们的保护就远远不如对大熊猫、大鲵的保护那样深入。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史上,「一不小心」就造成一个物种灭绝的事件比比皆是。
俗话说引古证今,我就来说说近几百年来葬于人腹的几种动物,看看我们是怎么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铸成千古憾的。
1. 圆顶毛里求斯巨龟、圆顶罗德里格斯巨龟、鞍壳罗德里格斯巨龟
这是几种仅生活在印度洋小岛上的巨大陆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相继被欧洲殖民者发现,首先来到这里的荷兰和葡萄牙水手发现岛上到处都有这种大型的陆龟生活,它们行动缓慢又不怕人,非常好捕捉,而且体型巨大,肉质鲜美,还有厚厚的脂肪可以提炼油脂,这正好解决了水手们的食物补给问题。于是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三种陆龟被水手和殖民者们捕杀殆尽,其中圆顶罗德里格斯巨龟、鞍壳罗德里格斯巨龟在 1800 年前后彻底灭绝,圆顶毛里求斯巨龟在 1845 年仍有发现的记录,但此后再也不见踪迹。
今天,如果你去毛里求斯旅游,还能在岛上看到很多巨龟,但其实这已经不是本土的毛里求斯巨龟了,而是从塞舌尔引进的亚达伯拉象龟。
2. 加拉帕格斯象龟
上图就是最近灭绝的加拉帕格斯象龟平塔岛亚种中的最后一只,人称「孤独的乔治」,几十年来,人们想尽办法让乔治和其他亚种的加拉帕格斯象龟杂交,企图挽救这个物种,但是都失败了,2012 年 6 月 24 日,乔治被发现死在加拉帕格斯公园,标志着又一个物种陨灭。
其实不仅仅是加拉帕格斯象龟平塔岛亚种,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共生活着 15 个亚种的象龟,其中 5 个亚种灭绝,剩下的 10 亚种里,平松岛亚种野外灭绝,沃尔夫火山亚种、圣蒂亚戈岛亚种、内格拉火山亚种、圣克鲁斯岛亚种、西班牙岛亚种濒危甚至极度濒危,其他亚种也很危险。在达尔文踏上加拉帕格斯群岛的时候,整个群岛上应该还有 25 万只象龟,但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因为航海和捕鲸业的发展,许多捕鲸船和海盗船来到加拉帕格斯群岛捕猎象龟作为肉类补给,象龟的总量也迅速崩盘跌落到了 3000 只。
目前,厄瓜多尔政府(加拉帕格斯群岛属于厄瓜多尔)已经开始着手挽救象龟,首先是猎杀岛上的山羊,这些山羊被人类带来之后,破坏了象龟的栖息地;然后对一些极度濒危的亚种,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壮大种群规模,尽管如此,由于象龟生命周期长,生长速度慢,繁殖效率也不高,它们能否最终逃脱灭绝的命运,还不可知。
3. 渡渡鸟
这可能是最为著名的由人类导致灭绝的物种了。
又是在毛里求斯,这个悲情的小岛上有太多独特的生物,这些生物又遭受了太多的不幸
和圆顶毛里求斯巨龟一样,1598 年,荷兰的水手首先在毛里求斯发现了渡渡鸟,这是一种不会飞的大型鸟类,身高接近一米,体重十公斤。由于毛里求斯从未有过人类活动,渡渡鸟对人类完全没有提防心理,荷兰水手发现只要用木棍就可以很容易的捕猎到这种大鸟,而且它的肉还非常美味,蛋的味道也是相当不错。
于是渡渡鸟也成了一种便于取得的肉食来源,在短短不足 100 年的时间里,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就被猎杀殆尽,而随着人类一起来到岛上的猪和猴子给了渡渡鸟最后一击——它们会偷取鸟蛋,破坏鸟巢。到了 1662 年,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野生的渡渡鸟,之后这个物种就被从地球上抹掉了。
渡渡鸟灭绝的如此迅速,以至于生物学家都没来得及对它们开始研究,荷兰水手吃了如此多的渡渡鸟,却没留下哪怕是一具标本。有传言说至少有几只活体渡渡鸟被带回了欧洲,甚至还有一只被带去了日本,但它们都没有持续的繁育下来。
4. 北美旅鸽
如果说上边那几种动物是因为生活区域太狭小无处可躲而难逃人类捕杀殆尽的噩运,那么接下来这一种动物的灭绝故事,则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是有多么惊人,是如何把一种种群数量如此多的生物彻底灭绝掉的。
在北美西部山区,原来生活着一种小型鸽子,在每年的迁徙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向墨西哥方向越冬,又飞回落基山脉度夏,由于数量多,它们在迁徙途中形成了非常庞大的鸟群,简直可以遮天蔽日,针对它们来回奔波的特性,人们给它们起名为北美旅鸽。
在欧洲殖民者刚刚来到北美的时候,北美旅鸽的种群数量可能在 50 亿只左右,这个数目非常惊人,超过了绝大多数鸟类的种群规模,可以说,北美旅鸽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物种,它本来是不可能有灭绝的危险的。但是欧洲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这些西部的拓荒者为了得到肉食,就把目光投到了北美旅鸽身上。旅鸽虽小,但数量多,不管是用网,还是用霰弹枪,都可以捕获大量的旅鸽,旅鸽的肉也就成了北美第一批拓荒者难得的美味。
后来,随着美洲人口的发展,市场上对肉食的需求更旺盛了,对旅鸽的捕猎,也从探险者的自发行为,变成了一门生意。许多美国猎人涌入西部捕猎旅鸽,成吨的旅鸽肉被装上火车运往美国各地,旅鸽肉一跃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肉食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旅鸽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个庞大物种的命运走上了意想不到的方向。
捕猎旅鸽
1857 年前后,旅鸽的数量下降已经非常明显,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有人向州政府申请立法保护旅鸽,却被驳回,理由是:旅鸽数量太多了,没有必要保护。
随后而来的美国内战,更是加速了旅鸽灭亡的速度,无论是战争补给需求,还是普通人为了抵御饥荒,都需要更多的旅鸽肉,正是这一段时间,旅鸽的数量开始了急剧下降,19 世纪 70 年代,各地已经很难发现成群的旅鸽,19 世纪 90 年代,只能零星的发现几只野生旅鸽。1900 年 3 月 22 日,一个男孩在俄亥俄州的派克县用自己的气枪猎杀了最后一只野生旅鸽。
而在旅鸽种群快速下降的过程中,也有人试图通过人工养育的方式繁殖旅鸽,但效果不大,到了 1910 年,人工养殖的旅鸽只剩下了一只——「玛莎」,而在 1914 年 9 月 1 日中午,「玛莎」也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曾拥有 50 亿只的庞大族群的物种,在 1766 年被发现之后,仅用了不到一个半世纪就彻底灭绝了。
5. 恐鸟
除了旅鸽这种小鸟,大型鸟类也难逃被吃绝种的命运。
我们现在常说,最大的鸟是鸵鸟,其实啊,鸵鸟这个「最大」的桂冠才戴了不久,在几百年之前,新西兰的恐鸟、马达加斯加的象鸟都比鸵鸟大的多,尤其是恐鸟,有 3 米多高,而象鸟呢有半吨多沉,无论是体型还是体重,它们才是当之无愧的鸟中之王,但它们已经相继灭绝了,象鸟灭绝有栖息地被破坏的原因,而恐鸟的灭绝,则主要是因为人的口腹之欲。
大约在公元 1200 年前后,波利尼西亚人在征服了汤加、萨摩亚、社会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夏威夷和复活节岛之后,又南下发现并占领了新西兰,继而完成了持续近 4000 年的波利尼西亚大迁徙。来到新西兰的这一批波利尼西亚人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毛利人。
波利尼西亚大三角,新西兰是波利尼西亚人征服的最后、也是最大的岛屿
新西兰由于与世隔绝,生物链有自己的独特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大型哺乳动物,而鸟类适时的补充了这个空缺,当时,新西兰岛上最大的食草动物和最主要的捕食者都是鸟类,也就是 3.5 米高的恐鸟,以及翼展 3 米的哈斯特鹰这对冤家。应该指出的是,恐鸟其实并不是一个物种,目前根据骨骼和 DNA 发现,恐鸟至少有 4 个种,最高的有 3.5 米,最矮的有 1.3 米。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恐鸟在新西兰岛上扮演者旗舰物种的角色,在毛利人来到新西兰的时候,他们没有理由不注意到这些巨大的鸟类。然而在毛利人登陆新西兰之后 200 年,也就是 1400 年前后,恐鸟突然就消失了,这让许多科学家感到费解——毛利人在恐鸟的灭绝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开始有学者提出,恐鸟作为和猛犸象、大角鹿同时代的冰河时期巨型动物,本身就已经在冰河时代结束后逐渐走向灭亡。这种说法曾经很流行,因为它符合人们逃避罪恶感的需求。但真相是无情的,这一理论目前已经无法立足了。首先是科学家通过 DNA 分析可以证明,恐鸟的族群不仅在冰河时期结束后没有走向灭亡,种群数量反而还在不断地增长。而另一方面,在早期的毛利人定居点里,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留有明显的烹饪痕迹的恐鸟骨骼!毫无疑问的,毛利人就是导致恐鸟灭绝的唯一真凶。
令人心疼的是,自然界的灭绝,从来不是独立发生的,生物链的破坏,永远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恐鸟的灭绝,以它为食的、目前所知的最大的鹰——哈斯特鹰,也随之灭绝了。
6. 原牛
有小伙伴提到,上边这些动物距离我们也太远了,有没有我们身边的动物被吃灭绝的呢?那我就举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动物——牛。
我们知道,现在的家牛是从许多种不同的野牛进化而来的,比如原牛、爪哇牛、印度野牛、亚洲水牛和野牦牛。其中最为常见的牛,比如山东黄牛,以及奶牛,都是来自同一个祖先,就是原牛。
原牛曾经广泛的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非地区,但是随着冰河时期结束,一些地区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中东和北非的原牛亚种就灭亡了。不过欧亚大陆的原牛还很繁盛,也是原始人类喜欢的捕猎对象。在大约 8000-10000 年前,一些原牛被人类活捉并尝试驯化,最终成功驯化而成的就是我们的家牛。但在这个过程中,野生的原牛也被捕杀殆尽,族群规模直线下滑。到了中世纪,欧洲已经很少能找到原牛了,1627 年,最后一头原牛在波兰被猎杀,原牛宣告灭绝。
7 大海雀
以前有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南极有企鹅,北极没有呢?其实在北半球也曾经有一种擅长游泳却不会飞的水鸟,而且和企鹅长得很像,它们就是大海雀。
大海雀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北大西洋各处的岛屿和岸线上,它们在岩石上筑巢,以捕鱼为生。尤其在寒冷的冰岛和格陵兰,大海雀数量非常多。格陵兰岛的原住民会捕捉它们吃肉,用它们的蛋做汤,用大海雀的皮毛做衣服御寒。好在这点捕猎对大海雀的种群繁衍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大海雀曾广泛的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各岛屿
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大海雀悲惨命运的序幕。
首先是一些船队试图从北极打通西北航线找到通往亚洲最近的航路,水手们在路过北大西洋时,顺路就会捕捉一些大海雀作为食物。随后是纽芬兰渔场的开发,海量的渔船蜂拥前往渔场,渔民们也会以大海雀为食。要知道,大海雀不会飞,一旦离开水面,在陆地上那简直是手到擒来。
祸不单行,除了好吃之外,人们还看上了大海雀的羽绒,许多大海雀被捉到之后,直接活活扔到热锅里烫死,拔下毛运回欧洲做枕头或者女士的毛帽子,肉和蛋就会被当做美味吃掉。到了 19 世纪初期,大海雀已经所剩无几了。1844 年 7 月 3 日,最后一对儿大海雀在孵蛋期间被杀害。讽刺的是,这对大海雀被杀害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许多博物馆出高价求购大海雀标本,用来向公众宣传保护大海雀的意义……
8. 白鲟
前阵子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让许多朋友了解了鲟和鳇,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鲟里最为珍稀的一种——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一种超级大的鱼,民间传说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五吨的白鲟应该是有些夸张了,但是确实有过七米多长、一吨多重的个体被捕捞到。
作为一种珍贵的经济鱼类,白鲟的肉自古就被视为上品,并和鲥、枪(白鲟)、鮠和甲并称四大名鱼。但是白鲟生长周期很长,常年的过度捕捞对白鲟资源破坏极大,许多白鲟还未成年就被捕捞。而且随着长江水质恶化、各种水利设施修建阻挠洄游水道等原因,长江白鲟已经极为罕见,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已经灭绝了。2003 年,在宜宾捕捞到一只 3 米长的个体,水产专家在对其进行抢救之后将其放生,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见过野生长江白鲟……
9. 蓝鳍金枪鱼
终于说到金枪鱼了。
随着这几年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精致化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许多异域美食走上普通人的餐桌,其实风头最劲的就是日式料理了,最能代表日式料理的就是寿司,而伴随着寿司一起走入国人视野的,还有金枪鱼。
金枪鱼有着紧致的红色肌肉,是生鱼片和寿司的上等之选,正是由于日本料理对金枪鱼的狂热追捧,金枪鱼捕捞行业成了全球渔业最有利可图的一项业务。而在现存的 8 种金枪鱼当中,最受挑剔食客偏爱的、售价最高的、同时也是渔民最愿意捕捞的,是蓝鳍金枪鱼。
成年蓝鳍金枪鱼可以长到 150 公斤,甚至还有 400 多公斤的个体。而能长到这么大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种顶级捕食动物,蓝鳍金枪鱼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捕食大量的小型鱼类,金字塔顶的定位就决定了它的种群规模恢复能力是很有限的,而渔业对金枪鱼的大肆捕捞,给这个物种带来了非常大的破坏。根据统计,自 1970 年至今,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种群已经萎缩了 90%,而市场的需求却翻了好几番。虽然目前已经有水产专家开始着手进行蓝鳍金枪鱼的养殖工作,但仍需要从野外捕捉鱼苗,还是会破坏野生资源。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金枪鱼所面临的危机,曾经发生在旅鸽、大海雀身上的悲剧,就很有可能在金枪鱼身上重现。
日本筑地鱼市待售的金枪鱼
其实上边罗列的还是很不全面,许多物种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还有许多物种挣扎在生死线上,比如穿山甲、大鲵、禾花雀……
有时我在想,我们保护动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去年年初,我忽然感到牙疼,前前后后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把一口坏牙给挨个搞定了。费钱不说还受罪,现在我是乖乖的刷牙,定期用牙线,对牙爱护的不得了。
其实,保护动物和爱护牙是一样的。在你牙齿健康的时候,刷牙看起来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而且确实有些人一辈子也不刷牙,牙还特别健康,就像有的动物就是被人搞灭绝了,也没发生什么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人的生活好像也没啥影响。但总有一天,因为你不坚持刷牙,或者你吃了太多对牙齿有害的东西,你的牙会疼起来,你在拔牙、补牙的痛苦中悔恨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保护动物,保护牙齿,说白了,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文章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经其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