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山东农科院出台首个「破四唯」细则,吃了第一口螃蟹的味道如何?

723
近日,山东省农科院推出「破四唯」新政策。一时间,舆论鼎沸,各种褒贬意见喷薄而出。

那么,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发展阶段,这个新政策到底是开启「新时代」的里程碑,还是阻碍科研发展的「不良政策」之一呢?


破「四唯」的政策是个突破?

早在 2018 年,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以期改革国内的教育和科研等领域的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020 年 2 月,科技部又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可见国家对于科研领域评价体系改革的决心。

但正如古语所说「从则行,破则立」,旧的破除了,那么新的该怎么立呢?

普遍的观点认为,科研评价应该多元化,动态化,要以贡献论英雄,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评价,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监督制度。

山东省农科院的「新政」显然体现了这些方面。「新政」中提出了十点意见,在取消论文发表奖励的同时,将九类符合要求的科研人员纳入可晋升的范围。充分体现了上述我们提到的多元化、以贡献论英雄的要求。对于被纳入晋升机制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在这一点上,山东农科院的破「四唯」政策显然是一个重大突破。

图片来源:新华网


但这个「重大突破」并非适合于其他科研院所。正如山东农科院一位负责人指出,他们制定政策所考虑的就是,科研和学术论文发表并非山东农科院的职责所在,他们应该更注重产业和技术转化,科研就应该交给中科院、高校等单位。

事实上,这一政策制定的理念,其实要比政策本身更为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它明确了该机构,也就是山东农科院的职责所在,然后根据其职责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但这个政策,如果放到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单位,比如中科院的一些研究所,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是对「唯论文」的突破。


「唯论文」是不好,然而论文它不香吗?

现在的诸多问题,其矛头直指「论文」,然而「论文」有错吗?

论文当然是没有错的。论文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是经得起考验的。

英国人大约在 300 年前逐渐形成同行评议机制,使得「民科」论文和「科学」论文有了区分。这里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随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第三方,用以处理与科研论文相关的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以及评价论文所具有的价值属性。

二战之后,随着科研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研究资金的巨大需求,科学研究和论文发表逐渐从个人和机构,转变到以国家为主体的资助。

此时,论文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就是,能不能从政府那里获取足够的资金。而相应地,政府又希望避免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期望拿出去的钱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

在此博弈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完善了科技评估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逐渐产生注重科研计划监督的运行机制。

这个评价机制的核心类似于论文评价中的「同行评议」机制,也就是说政府会邀请和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评估重大科技项目。

这些第三方如美国的国家研究理事会、英国的独立科研评估以及德国的马普学会,直接接受国会、议会等政府机构的委托。而第三方则拥有庞大的专家库,包括领域专家、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等。在日本,虽然配置类似,但并不评估重大科技项目,相反,只评估重大科学发现导向。

而在以上所有这些国家中,论文的发表和科研人员自身的荣誉虽然关系密切,但论文发表所带来的仅仅只是荣誉,是一种精神激励,而非直接利益。

简而言之,就是论文很香,但不管饱。

但是,在国内,论文不仅香,而且管饱。因此,国内自然就有很多人以论文为饭了。


「唯论文」不好,但唯其他的也不好,科研评价要多样化

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博士在毕业之后,若是想从事科研道路,要历经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也就是所谓的 tenure track 之路。

博士后的工作机会很多,但从博后到助理教授难度非常大。职位不多是一方面,考核标准之严格是另外一方面。博后和助理教授虽同为学校的正式工作人员,但助教有编制。想成为助教,必须在所在领域展露头角。

而高水平的论文无疑会给应聘人员带来极大的声誉,这是加分项,但并非决定项。

学校组织由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聘任委员会,对应聘人员提出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所带来的潜在价值,以及与学校或学院的总体规划进行系统考核。假如,一个人学分子生物学发了几篇高水平文章,但学校只有畜牧专业的职位需求,显然这个人是不符合的。

助理教授如果在七年之内没有晋升为副教授,学校会自动解除合同。但是,晋升为副教授以后,就是终身制了。终身制,就是俗称的「铁饭碗」。

终身教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永久的就业保障以及稳定的教学和研究机会,如果没有触犯法律或有其他严重变故,学校无权对其进行解聘、处罚或干预其研究。

如此好的待遇,自然是建立在极为严苛的评价之上。论文是不可少的,其次是申请研究基金(专项、国家或企业等),然后是其所在领域的知名度、个人能力、同行评价和学科属性等。

但国内并没有成熟的体系。不少地方,为了吸引青年学者,只要是国外名校毕业、有一两篇高水平论文加身,以高工资巨额的配套科研启动资金为诱惑,吸引青年学者加入。

但后续政策常变,各种待遇承诺无法保证,网罗一批人才,各种钱投出去、设备买了,最后反而没什么效果。能发文章的人,也并非真正想继续科研,有些人不过是把它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罢了。

当然,有些人该疑问了,美国的终身制难道就没有一些游手好闲的人?也是有的。在美国这个体系中,大约有 2% 的人在难道终身教职之后就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但允许不完整的部分,不能影响大多数人的利益。

科研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巨大的工程,事关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在这个科学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保障科研人员的利益显然是保障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四唯」显然是国家为保障科研人员的利益而做出的巨大调整,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举措。

山东农科院作为一个敢吃螃蟹的机构,具体成效还需实践检验,但无疑为之后国家建立一个严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研评价体系开了个头。

最后,科研人员可以被评估,科学并不可以被评估,也无法被预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无疑才是破局的关键。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