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被忽视的研究生心理问题:开学短短一个月,浙大、南大等多所高校接连传出博士自杀事件

449
2020 年 9 月 19 日,阳光正好,不曾想,正是在这样平平无奇的一天里,一位博士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据报道,19 日晚,一名南京大学在读女博士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19 栋宿舍坠楼身亡, 次日晚,许多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来到事发地点进行悼念活动。

图片来源:知乎


某平台的相关问题之下,许多同学都透露出了对这位女博士匆匆而逝的惋惜与悲伤,当然,还有对自己的顾影自怜。

同样在今年 9 月,网传浙大动科院女博士在寝室内烧炭自杀,令人扼腕叹息。

图片来源:知乎


近年来,高校学生压力过大,抑郁频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每年都能看到本、硕、博因课业、导师压迫或科研压力等原因而自杀的新闻。

但这类事件,在近期,发生地尤为频繁,知乎上已有数条类似问题。



图片来源:知乎


这一连串的问题,着实触目惊心,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系列事件仅限于网友的爆料和讨论,并未见诸报端,对应的高校也没有太多回应,所以还望各位读者理性辩证看待。

抛开是非对错,这些事件或多或少反映的正是当代学生不容乐观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那些硕士、博士生们。

确实,硕博的生活很不容易。


抑郁、焦虑成常态,有苦难言的求学路

读研、读博在许多人眼里,并没有多大的压力,每当发生研究生自杀事件时,都有这样一种论调,「读个博压力有那么大吗」,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些自杀的硕博们不吃苦、不抗压。

而事实上,读博真的不轻松,博士的抑郁情况严重得超乎想象。

  • 2017 年,Science 在线报道了针对位于比利时法兰德斯的大学的一个小规模(3659 个研究生)的精神健康调研的结果,发现 51% 的研究生存在轻度心理压力,32% 的研究生有罹患常见精神疾病的风险;

图片来源:Science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到,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中国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中,24.4% 的人有抑郁倾向,其中 4.2% 的人有抑郁高风险;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 年,Nature 的一项针对 26 国 2279 名研究生的调研发现,40% 的受试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郁;


  • 2019 年,Nature 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 6300 名研究生中,有 36% 的研究生曾因为压力导致的抑郁寻求过外界的帮助。进一步对近 700 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存在抑郁的比例甚至超过 4 成。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


与研究生人群抑郁比例高的现状相呼应的是,硕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远远高于常人,无外乎有网友认为,硕博都是「高危人群」。

一项研究表明,研究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情况是普通人的 6 倍以上,求学路上,个中压力,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Nature


究其原因,导师、论文、毕业,是压在每一位硕博身上的三座大山

对硕士博士来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复杂,但无法否认的是,导师很重要。但这年头,优秀的博士不少,好老板却凤毛麟角,每每有博士自杀,总能扯到其与导师关系不和谐,压迫、霸凌,也只道是寻常。

图片来源:Nature


至于论文、毕业则更不必说,就算碰到一个好导师,对于硕博而言,其他诸多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论文之上,但论文不是想发就发,发不了,便牵扯到毕业的问题,一来二去,压力自然大得吓人。

如果此时再来点意外,那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疫情之下,焦虑之上,是两倍的焦虑

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打了一众硕博一个措手不及。

疫情肆虐,无法返校,实验室停摆,实验材料死亡,毕业或成泡影,一桩桩,一件件,都像尖刀,扎在硕博的心上。

知乎上,诸如疫情是否影响科研,影响毕业的问题,比比皆是。


图片来源:知乎


当然,要问影响不影响,那肯定是影响的,只是,疫情影响的不只是硕博的科研进展,还有他们的情绪。

根据 Nature 的一篇在线报道,在一项针对美国 9 所研究型大学的逾 1.5 万名研究生和 3 万名本科生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研究生的抑郁症状似乎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翻了一倍。

图片来源:Nature


类似的结果也在英国的一项调查中存在,基于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英国今年报告抑郁症状的成年人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这样的结果并不难理解,疫情暴露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疫情之下,硕博很难去思考未来,甚至容易感到绝望,不仅如此,因为疫情,硕博们寻求精神健康帮助或许比平时更难,一腔愁绪只能留在心间

图片来源:Nature


但是,后疫情时代,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其影响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深远。

尽管当前国内高校基本都已开学,但由于长时间无法返校,面临更大毕业压力的硕博们,在返校后,或许有不少倾向于加班加点,以期还清疫情期间的「欠债」,高强度工作之下,本就心态失衡的硕博们,选择轻生的概率也就大了不少,近期噩耗频传或许就与此有一定的联系。


应对抑郁,并不只是学生的事

虽然硕博们是焦虑、抑郁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如何让硕博们更好地应对抑郁,却是学校、导师、学生都应直面的问题。

近期,国家卫健委公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在学生对抗焦虑、抑郁的过程中,学校或许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大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支持学生们度过这个艰难时期:

  • 认识到因为疫情,学生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
  • 防患于未然,大学可以考虑开设减压研讨班,推广心理辅导热线,提供有助于提前预防精神卫生问题的资源;
  • 堵不如疏,开学不过短短时间,便已发生众多悲剧,在面对这些惨痛的案例时,大学应该让它们的计划和行动变得完全透明,而不是封堵消息,让更多学生感到寒心。

但比起学校的相关措施,对于学生而言,更加重要或许是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2016 年,一项题为 Mental Health Concerns of Mainl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Literature Review 的研究探讨了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提到,耶鲁大学于 2013 年对中国大陆留学生的统计调查显示,45% 的参与调查的中国留学生都反映有抑郁症的症状,29% 反映有焦虑症状,但只有 4% 的参与者反映使用过校园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图片来源:counseling.org

尽管上述研究基于海外的留学生,但其也可以被看作生中国学生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更多中国硕博生的现实情况。

在座的诸位,努力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吧!


有时候,一个电话,唤起的是希望,改变的是自己的人生。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