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定新药的急性毒性实验(LD50)时,动物如出现竖毛,活动增加,激动兴奋,以致发展为强直一阵挛性抽搐,可初步考虑为拟交感药。进而可观察其动物(或猫)血压的反应,如兴奋α-受体,则对血压影响较大,并反射地使心率减慢,如兴奋β受体,可见血压下降和心率明显增快。 为了较确切地区分其对α、β受体的作用,还可采用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药心得安等作为工具。除血压实验外,尚可采用猫瞬膜,猫(或狗)在体肠活动等实验方法。利用一些体外实验可分析拟交感药的作用部位,其中最敏感的实验之一是大白鼠胃底条,此外有兔头肌、离体兔耳、豚鼠气管链、豚鼠回肠和鸡盲肠等制备。可用已知的α或β-受体兴奋剂作为标准,观察它们与α或β-受体阻断药的相互作用,而确定其作用部位。 乙酰胆硷具有毒蕈碱样及菸碱样作用,前者可被阿托品阻断,后者可被神经节阻滞药及横纹机松驰药阻断。凡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兴奋副交感效应点的药物可出现流泪、流涎、排尿和排便症候群。因此在小白鼠LD50实验中可获得初步印象,进而分别观察其对血压、唾液、瞳孔及胃肠道等反应。在猫血压实验、蛙心、蛙腹直肌、水蛭背肌等标本上可检定拟胆碱药和观察抗胆碱药的作用
器官或局部血管恒速灌流泵法:根据血管阻力(R)与灌流压(P)成正比,与流量(Q)成反比的原理,可以用各种流量计测定血流量,并且同步记录动脉血压(即灌注压),用上述原理即可推算出血管阻力,常选用体重12公斤以上的狗作实验,可采用内颈动脉灌流法、椎动脉灌流法、后肢血管灌流法、肾动脉灌流法等测定血管阻力。 还可选用体重250克以上的大白鼠,采用后肢及肾动脉灌流法来测定血管阻力。大白鼠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紧贴在一起,分离腹主动脉时,不要弄破下静脉造成出血;插入腹主动脉灌流用的塑料管位置要适当,以保持后肢灌流通畅,如有扭曲,血管阻力急剧升高,造成人为误差。塑料插近可拉成葫芦形,以便结扎固定于腹主动脉内;为使血压稳定,可输注适量6%小分子右旋糖酐。大白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且大白鼠消耗药量少,又节约人力,最适合于筛选新药和研究心血管药理。但大白鼠血压和阻力记录有时不及狗稳定,对某些药物反应的特异性及动物种属的差异还有待积累资料。 药物对血管的作用,除了在整体动物身上观察分析其作用外,还可在离体情况下进行。其原理都是使动物的器官与身体血液循环隔断联系,人工地用适当的溶液(如洛氏液)从动脉近心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涉及越来越多的如某一疾病状态组织中,多种基因或遗传变化,区别发展中的组织细胞群以及疾病状态组织细胞,将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因此,在下一代的分子分析方法将需要进入微观世界及自动化程度高。对某一特殊个体的切片进行遗传指纹图谱鉴定,将有助于诊断及指导治疗。 然而,即使是最经典、可靠的检测方法,也不可避免混杂多种状态细胞中DNA、RNA或蛋白质分子的干扰,因此,需要发展组织显微分离技术,以解决从混合细胞型组织中分离某单一群的细胞。最开始,研究者从冰冻的组织块中粗略地挖取富含某一类细胞类群的组织,或用激光破坏手工墨水标记的不需要部分,或手工工具针或刀机械地去除或刮取相应的组织。上述几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繁琐,不够精确,效率不能适应常规的临床分子诊断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与生物医学设备组合作研发激光俘获显微切割技术,发展为Acturus 的PixCell II系统。在操作这套系统时,首先在组织切片上覆盖一层透明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该组织切片,选择某一特殊细胞后,开启脉冲式红外激光束,使膜融化变得粘性很强(该膜的成份为 Ethylen
以蛋白质和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蛋白质,首先要得到高度纯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物质。 蛋白质的制备工作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知识,但基本原理不外乎两方面。 一、需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 二、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来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 在所有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必须注意保存生物大分子的完整性,防止酸、硷、高温,剧烈机械作用而导致所提物质生物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制备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选择材料和预处理; 2.细胞的破碎及细胞器的分离; 3.提取和纯化,浓细、干燥; 4.保存。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都可做为制备蛋白质的原材料,所选用的材料主要依据实验目的来确定。对于微生物,应注意它的生长期,在微生物的对数生长期,酶和核酸的含量较高,可以获得高产量。 以微生物为材料时有两种情况: (1)得用微生物菌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和胞外酶等; (2)利用菌体含有的生化物质,如
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在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这种病原体中定位蛋白复合物的新方法,称为“可视蛋白质组学”。文章发表在本期的《自然-方法学》上。 活细胞中的生化进程分为多个功能单元,它们在细胞内有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一般来说,这些单元是相互作用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定量质谱常常用于确定蛋白复合物的组成,但这种方法需要多个细胞的裂解液,但这样一来,空间信息就损失了,特定细胞的特有性质也就看不见了。 低温电子断层扫描术(cryoET)是一种三维观察细胞的成像技术。在目前可实现的分辨率下,它能鉴定并定位冰冻含水标本中的大蛋白复合物。这是通过模板匹配来实现的,将代表特定蛋白复合物的信号与cryoET收集的信号联系起来。多个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特点组合,就有可能描述出特定细胞的立体蛋白质组结构,这个过程就称为“可视蛋白质组学”.这种方法已经应用到无细胞系统中,它在完整细胞中的应用还只限于核糖体。主要局限在于难以将真正的模板匹配和假阳性区分开来,因为低温电子断层照片的信噪比相当低。 Ruedi Aebersold及他的同事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推进了细
1. 组培苗出瓶处理 在组培室中20-25 ℃ 散射光下半打开瓶盖放置24-48 小时左右,从培养瓶中取出幼苗后,将琼脂洗掉,以防止栽人基质后根部发生霉烂,并用800 倍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蘸根消毒防病菌,荫凉处放置2 小时,将水凉干,再植入基质中。 2. 培养基质的选配与种植 兰根的内部结构,为典型的单子叶植物类型,根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外层是根被组织,能保护皮层,吸收水分和养分,保护皮层内部水分减少;中层皮层组织细胞发达,能储存水分和养分;内层是中心柱,构成中心柱的有两种细胞,厚壁细胞主要是加强根的强度,薄壁细胞主要是加强根的强度,薄壁细胞主要是运输水分和养分,兰茎称为假鳞茎,假鳞茎外面是很厚的角质层,能防止水分的散失,角质层内为表皮,表皮内有许多薄壁细胞用以贮藏水分和养分,薄壁细胞内散布许多维管束,维管束内的筛管运输养分,导管运输水分。兰叶表面有表皮组织和厚的角质层,气孔多在叶片背面,气孔下陷,呈银白色。从兰花的这些生理特点看出,兰花的耐旱能力较强而耐湿能力较差,所以兰花的培养基质必须是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材料。我的做法是:选用透气性良好的浅素烧盆或塑料盆,将泡沫块破碎成1.0
1、如何计算提取率? 1) 回收前样品中,往往含有非目的DNA 片段、引物、dNTP 等,所以不能用测回收前后吸光度的的方法计算回收率; 2) 可将回收前后DNA 片段一起电泳,使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后,用配套的软件进行电泳条带灰度对比; 3) 注意,电泳条件及拍摄条件将对灰度对比结果造成很大影响,请仔细操作,以减小误差。 2、如何简易测算提取率? 取胶回收后的DNA溶液体积的1/5—1/10,与等体积的回收前的DNA溶液的5-10倍稀释液一起电泳,肉眼观察回收后的条带相对于回收前条带的亮度,粗略测算回收率(如亮度只有一半时,其回收率可粗略为50%)。 3、如何看待提取得率? 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很多,如DNA片段大小、点样量、凝胶种类、电泳缓冲液的缓冲能力、切胶操作、紫外灯照射强度和时间、溶胶是否彻底等等,所以不能单凭1-2次的实验来判断其质量好坏,最好是多做几次实验或用几种不同品牌的产品做平行对照实验,结果相对真实。 4、回收率为什么与点样量和片段大小有关? DNA片断越大,和固相基质的结合力越强,就越难洗脱,回收率就低;DNA的量越少,相对损失越大,回收率越低。 5、用胶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材料取自当年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采自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宿根花卉园。 (2)培养基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的激素配比。启动、增殖培养基加蔗糖30 g/L ,生根培养基加蔗糖15 g/L 。各培养基均加琼脂6.0g / L , pH 5.8 -6.0 , 121℃ 条件下灭菌20 min 。 2. 方法 (1)初代培养取宿根福禄考当年生幼嫩的枝条,剪去叶片,先用软毛刷蘸洗衣粉水轻刷干净,然后用流水冲洗。将枝条剪成一芽一段,用70%的酒精消毒30s后,用0.1%的升汞溶液消毒8-10 min ,用无菌水冲洗5 -8 次。接种到启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容器用100 mL 三角瓶,每瓶装30 -40 mL 培养基,每天观察并统计各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继代与增殖将在新长出的宿根福禄考切成单个带芽茎段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可多次反复切割进行继代培养,采用相同培养基上的材料进行增殖,30d 后统计增殖倍数。 (3)生根培养在继代过程中选择2 ~ 3cm 高的健壮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中。比较MS 和1 / 2 MS 两种培养基试管苗生根的情况,从而筛选
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为光自养微繁殖技术(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改变碳源的种类,以CO2代替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通过输入CO2气体作为碳源,并控制影响试管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试管苗由兼养型转变为自养型,进而生产优质种苗的一种新的植物微繁殖技术。这一技术概念是在1980年提出的,其技术发明人是日本千叶大学的古在丰树教授。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技术成为植物微繁殖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糖组织培养技术也在各国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来,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多,这一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植物微繁殖工厂化生产。本文从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的特点、优势、限制因素、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对这一技术进行了综述。 1.植物无糖组培快繁的技术特点 (1)CO2代替了糖作为植物体的碳源 在一般的有糖培养微繁殖中,小植物是以糖(如蔗糖、白砂糖、果糖等)作为主要碳源进行异养或兼养生长,糖被看作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添加
一、控制面板 1.电源开关:“POWER”,打开开关,使之处于“I”位置。 2.温度:“SET TEMPERATURE”,数字显示和UP/DOWN标志用来设定温度和校正温度。 3.超温保护:“SET OVERTEMPERATURE”,刻度为“0”到“10”可调,独立超温保护为设定的温度提供双重保护。 4.加热灯:“HEATING ACTIVATED”,灯亮表示正在加热。 5.超温保护灯:“OVERTEMPERATURE ACTIVATED”,灯亮表示超温保护正在起作用,即超温保护装置限制了温度的上升。 6.日间/夜间程序控制器:24小时刻度被分为2个12小时,分别表示日间和夜间。在日间和夜间间转换。 7.光照控制器:24小时刻度持续控制光照或黑暗模式。 8.保险:位于底部电源线入口附近,为电压波动时提供保护,是自动高温限制的补充。如保险丝被烧,仪器将停止运转,需更换保险。 二、操作 1.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将超温保护选钮用硬币顺时针旋到最大。 2.将一支精确的温度计放在培养箱中央供校正用,注意不要碰到搁板或者内壁。 3.为使温度均匀性达到最好,培养箱周围必须空气流通。
一、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 可见或紫外分光光度法都可用于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测定标准溶液(浓度已知的溶液)和未知液(浓度待测定的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由于所用吸收池的厚度是一样的。也可以先测出不同浓度的标准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应该是一条直线,然后测定出未知液的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到其相对应的浓度。 含量测定时所用波长通常要选择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⑴灵敏度大,物质在含量上的稍许变化将引起较大的吸光度差异; ⑵可以避免其它物质的干扰。 二、用紫外光谱鉴定化合物 使用分光光度计可以绘制吸收光谱曲线。方法是用各种波长不同的单色光分别通过某一浓度的溶液,测定此溶液对每一种单色光的吸光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座标,以吸光度为纵座标绘制吸光度──波长曲线,此曲线即吸收光谱曲线。各种物质有它自己一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因此用吸收光谱曲线图可以进行物质种类的鉴定。当一种未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和某一已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开关一样时,则很可能它们是同一物质。一定物质在不同浓度时,其吸收光谱曲线中,峰值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即吸收高峰和低峰的波长是一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卫生状况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因此老年病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用于老年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以哺乳类动物为主体,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猪、猴等,其中大鼠使用最多,并广泛用于各种项目的研究,其中以细胞生化学、消化器、激素、酶等的研究为主。小鼠的使用率虽比大鼠低,但用途广泛,以放射线、消化器、免疫、酶的研究为主。鱼类、两栖类、爬虫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等,绝大多数被用以比较生物学的研究。对各研究项目每年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DNA、染色体、放射性、细胞生物学、培养细胞、脑神经、循环器、呼吸器、肾脏、消化器、内分秘、运动器、皮肤、感觉器、结缔组织、RNA等众多项目中, 大鼠、小鼠的使用量最高;在糖质、脂质、胶原和免疫项目中,小鼠的使用率比大鼠高;在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中,所有的动物使用量差不多。 非哺乳动物在老年医学研究中也被选用,如果蝇、沙蚤、蚯蚓、轮虫、水螅、原虫等。天津医学院老年实验室推荐以果蝇做为老年学实验动物模型较为适宜,果蝇的生存期短、繁殖快、高度纯种、饲养管理简便。
一、仪器设备: 1.塑料管柱(Bio-Rad Econo-Pac column 732-1010, 1.5×12 cm) 2.部分收集器(fraction collector, 另需准备干净试管约60 支) 3.浓缩用离心机(低速5,000 rpm)及浓缩离心管Centriplus 二、药品试剂: 1.DEAE Sephacel (胶体体积约15 mL,预先以缓冲液Buffer A-0 平衡好) 2.Buffer A-0 3.Buffer A-300 溶离液:Buffer A-0 加有0.3 M NaCl 4.Buffer A-500 溶离液:Buffer A-0 加有0.5 M NaCl 三、方法步骤: 1.将Econo-Pac 管柱架好,并将三向阀及软管等组合完成。 2.震荡DEAE Sephacel 胶体使其悬浮,小心倒入管柱中,让胶体慢慢沉降,在沉降过程中随时加入buffer A-0,勿使胶体干掉。 3.待胶体沉降完全后,高度应在15 cm 左右。胶柱以buffer A-0 一直流洗,流速快慢可以不考虑;连接好收集器,每试管收2.5 mL。离子交换法的胶体平衡极为重要,可测流出
1.仪器用具: (1)恒温震荡培养箱37℃; (2)高速冷冻离心机及离心管(使用20,000 rpm离心陀); (3)液态氮及冰筒; (4)37℃水浴锅 使用高速离心机要注意: 离心机及离心陀的温度要预冷完全,相对位置的两只离心管要平衡好,离心陀转速绝对不能超过最高速限; 2.药品试剂: (1)转型菌株pQG11/M15 [pREP] 单一菌落; (2)LB/amp/kan 及IPTG (1 M stock); (3)Lysis buffer (50 mM Na3PO4·12H2O, pH 7.0; 0.1 M NaCl; 0.1 mM EDTA; 0.2%Triton X-100)。使用前添加成:10 mM β-mercaptoethanol, 25 μg/mL PMSF, 40 μg/mL lysozyme; (4)Buffer A(50 mM Na3PO4, pH 7.0) 使用前每1 L 添加70 μL β-mercaptoethanol 成为10 mM 最终浓度; (5)Buffer B: Buffer A 再加入0.15 M NaCl; (6)硫酸铵 (要烘干并以研砵磨碎)
1、洁净工作服的清洗 洁净工作服是适用于电子、光学仪器、制药、微生物工程、精密仪器等行业的具有无尘和抗静电性能的特种工作服,其衣料一般是嵌织导电丝的合成纤维织物。 洁净工作服的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清洗,尽管纤维本身是很难弄脏的洁净纤维,但如何保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清洗的方法。如果采用普通洗涤法当然相反地还会被弄脏。所以必须用特殊的方法。洁净工作服,从管理方面考虑,在清洗的时候也必须在洁净室中进行清洗椄稍饰包装。 通常情况下洁净工作服至少每周洗涤一次,有些要求高的工种甚至每天洗涤一次。 在普通的房间中清洗时,会附着灰尘和细菌,以及受洗净剂的污染。另外,在捆包和搬运过程中,也会有附着灰尘及微生物的危险。 洁净工作服的清洗一般是由专业清洗公司进行清洗,在洁净室清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新缝制的洁净工作服可直接进行洗涤,而回收穿过的洁净工作服发现油污,应仔细去除油污再进行洗涤程序。 (2)洗涤前要对擦破、损坏及搭扣等附属品进行检查,对有缺陷的要修理、更换或报废。 (3)必须在比使用工作服的洁净室的洁净度高的洁净室中进行清洗、烘干、捆包。 (4)湿式、干式清洗用的水要过滤,
皮肤防护器材是用于保护皮肤,使之免受化学毒剂、放射性物质和生物战剂沾染和损伤的一种个人防护器材。皮肤防护器材可分为透气式防毒衣和隔绝式皮肤防护器材两类。 1. 透气式防毒衣:是在专门制作的布服装上填加化学防护剂,或者用特殊的化学材料制成服装,用于吸附和中和毒剂蒸气。制作透气式防毒衣的方法和材料有多种,如在布料眼装上浸渍化学防护剂,或粘合上活性炭粉等吸附材料,或用含炭纤维布料作成防毒衣等。这种透气式防毒衣对毒剂蒸气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但对液态毒剂防护效果不佳。其最大优点是对机体不良影响甚小。在夏季穿戴对人体散热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可长时间穿着而不易中暑。 2. 隔绝式皮肤防护器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全身皮肤防护器材和局部防护器材。 全身防护器材主要有连身式防毒衣和两截式防毒衣,还有防毒斗篷。连身式防毒衣专门供进入染毒区的灭火人员、侦毒人员、抢救人员以及洗消人员使用,有连身上衣、裤和靴套、三指或五指手套和防毒衣袋;两截式防毒衣专供进入染毒区执行任务的人员使用,包括上衣、连靴裤子、三指手套和防毒衣袋;防毒斗篷和连靴套供部队通过染毒区时使用;局部防护器材主要有防毒围裙等,防毒围裙供对人员和武器装备
[器材和试剂] ● PCR试剂和设备 ● Geneclean试剂盒(Qbiogene) ● VHFOR随机引物(见下文),10pmol/ul ● LMB3引物 ● VHBACK引物; 5,-TTT GAC TAC TGG GGCCAG GG-3', 10pmol/u1 ● FdSEQ 引物: 5'-GAA TTT TCT GTATGAGG-3',10pmol/ul ● 含起始scFv基因的质粒DNA [方法] 1.设计并合成含有CDR3随机化序列的VHFOR引物。当然必须以拟进行亲和力成熟的抗体VH基因作为设计的基础。本例中,VHCDR3的7个氨基酸被随机化。在每个随机化位点中,保留了大约50%野生型氨基酸。引物设计结果如下: VHFOR随机引物: 5'-CC CTG GCC CCA GTAGTC AAA 532 511 532 544 524 534 514 TTT CGC ACA GTA ATA AAC GGC-3, 随机化了7个连续的CDR残基。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有当溶剂可接近残基突变时,序列空间才能被更有效地利用。采用分
[器材和试剂] ● 链霉亲和素磁珠(DynabeadsM280,Dynal) ● 磁性1.5ml试管架(Dynal) ● 磷酸盐缓冲液(PBS) ● 2%脱脂奶粉PBS(2%MPBS) ● 生物素化试剂盒 ● 含0.1为Tween-20的PBS(PBS/Tween) ● 100mmol/L HCI ● lmol/L Tris.pH 7.4 ● 对数期生长的大肠杆菌TGI细胞 ● 用于自文库甘油储存料中制备噬菌体抗体的设备和试剂 ● 由定位突变或链改组制备的scFv突变衍生物文库 [方法] 1. 多样化的噬菌体抗体丈库中制备噬菌体抗体。 2. 根据厂家说明,对抗原进行生物素化。 3. 选择前,在1个1.5ml微量离心管中。用2%MPBS 1m1封闭150ul链霉亲和素磁珠,室温1小时。用磁性试管架将碰珠吸向一侧。弃去缓冲液。 4. 用2%MPBS封闭3个1.5ml微量离心管,室温1小时;而后,弃去封闭缓冲液。以3个不同浓度将士物素化抗原(总共3管)与溶于2%MPDS(终浓度)的1m1噬茼体样品(大约1012c{u/m1)进行孵育,室温振荡l小时。对于第一轮选择,抗原
(一)基本原理 Sano等(1992)率先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表达了A蛋白与链霉亲和素的嵌合体分子获得成功,建立了免疫PCR技术。这是一种新的抗原检测系统,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巧妙地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同PCR的敏感性相结合,通过构建单克隆抗体与重组核酸的嵌合体分子,使得利用PCR技术检测蛋白成为可能。随后在免疫PCR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细胞或组织原位检测抗原的原位免疫PCR(in situ immuno-PCR)。 原位免疫PCR是一种检测系统,需要一种中介分子同时具有与DNA和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其一端连接DNA,另一端连接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一个抗原-抗体-DNA连接物。作为标记的DNA分子用PCR扩增,检测特异的PCR产物,即可间接证明抗原的存在。该技术与原位PCR不同,就是在PCR与原位杂交之间加了抗体的因素。原位PCR是先对切片或涂片进行PCR,以对组织细胞内的DNA或RNA进行扩增,使其拷贝数大大增加,然后再进行原位分子杂交。而该技术是先用特异性抗体(单抗)与相应或目的抗原反应。这个抗体在对抗原反应之前加上了人体不存在的或无关的DNA序列。抗体与抗原特异性反
彩色免疫金银染色方法(coloured IGSS,CIGSS)是由Frite和Hoenes等(1986)建立的一种新方法,刘彦仿等(1988)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也报道了改进后的CIGSS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IGSS法的基础上,根据洗彩色照片的显影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即IGSS后,在抗原位点处生成的银颗粒经铁氰化钾与溴化钾的氧化反应,将银颗粒氧化成溴化银,后者与彩色显影剂起还原反应,生成金属银,而彩色显影剂本身则被氧化,其氧化产物使彩色成色剂由五色变成有色的染料,并沉积在银颗粒的部位,金属银变成了银离子。由于染料只能通过彩色显影剂沉积在有银的部位,不会发生非特异性背景染色。 一、操作步骤 (1)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0.1%胰蛋白酶37℃消化20min,或抗原修复20min(98℃),自然冷却至室温。 (3)0.05mol/L(pH7,4)TBS洗3×3min. (4)1%EA(卵蛋白)15min,不洗。 (5)适当稀释的特异抗体室温4h或4℃孵育20h,或37℃孵育1h. (6)0.05mol/L(pH7.4)TBS洗3×5min. (7)0.02mol/L(pH7.4)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