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直接溶血毒素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构建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能引起食物中毒和旅游者腹泻的嗜盐性细菌。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本研究通过构建tdh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表达,以获得与天然抗原结构接近的重组抗原。 构建重组质粒tdh/Trc99A经酶切及PCR鉴定。转化大肠杆菌JM109后得到重组菌tdh/Trc99A/JM109(命名为NWⅡ)。取10ml NWⅡ过夜饱和生长菌加入1000ml LB-Amp+,37℃培养至菌液A600=0.6时,迅速将培养温度降至30℃,并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0.8mmol/L,继续培养6h。5000r/min低温离心10min,分别收集上清和沉淀,沉淀经超声波破碎,12000r/min低温离心10min,收上清。按35g硫酸铵/100ml上清进行沉淀,4℃透析过夜后做SDS-PAGE分析。取诱导前、后的NWⅡ、Trc99A/JM109、副
关键词: 鼠抗内毒素单链噬菌体抗体 制备 近几十年来,G-菌的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个主要难题。以前统计,美国每年有约40万的脓毒症患者,并发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于50%。内毒素(LPS)作为G-菌的毒性成分,在启动体内免疫系统反应、介导炎性介质因子的释放、导致脓毒症和中毒性休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旨在制备出一株对内毒素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单链抗体。首先用内毒素腹腔注射免疫雌性BALB/c小鼠共4周,从小鼠脾脏中提取总RNA,然后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小鼠抗体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VH,VL),PCR扩增条件为:94℃ 1?min,55℃ 2?min,72℃ 2?min。循环30次。用Linker将等摩尔量的VH,VL交联形成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ScFv)。经NotⅠ、SfiⅠ双酶切后,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与经同样双酶切的pCANTAB5E载体相连,转化入大肠杆菌TG1以构建鼠抗内毒素单链噬菌体抗体库。在援救噬菌体抗体库后,用内毒素淘筛特异性的ScFv,富集的噬菌体阳性克隆 重新感染TG1。然后在96孔板分别援救单个含特异性ScFv的TG1
关键词: TNF-受体同源物 自身免疫病 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成员是免疫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并且在淋巴结形成、炎症反应和淋巴细胞 的激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目前认为TNF的低表达或处于不正常水平,与其一些相关分子可以导致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zTNF4(即BAFF、BLyS、TALL-1和THANK)是最新的TNF家族成员,在最近的研究中,Gross等人描述了转基因小鼠淋巴样细胞 中zTNF4的过度表达,致使小鼠发展为一种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病,表现为血清IgG和IgM升高,活化B细胞 数量增多,以及淋巴结和脾肿大。zTNF4转基因小鼠还表现为脾B-1a细胞 增多而此种细胞 主要产生自身反应性IgM抗体。Gross等人同时发现在用于狼疮样疾病模型的NZBWF1小鼠和MRL-lpr/lpr小鼠中,循环的zTNF4含量丰富。 Gross等人现已确认了两种TNF-受体同源物,即TACI和BCMA,主要由B细胞 和活化T细胞 表达,并可与zTNF4结合。TACI胞外部分与IgG恒定区尾部的融合可产生zTNF4诱导的受体。用TACI-I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准种特性 研究进展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疾病,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变、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这些病变形成与其病原丙型肝炎病毒(HCV)某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有关〔1〕。与其他RNA病毒类似,HCV基因组的易变异性可产生不同的型或亚型,而且在HCV感染者体内可同时存在具有多种序列组成不同但却有很高同源性(同源性≥95%)的HCV变异株病毒群体,即称为HCV准种(Quasispecies),亦有相似株和类似株之称〔2,3〕。近年来研究表明,HCV准种株决定其某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大部分学者己惯用“准种”来监测和量化HC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及变异。现就有关研究作一概述。 1 HCV准种株特性 1971年Eigen等〔4〕在描述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时,启用了“准种株”这一概念。以后人们在分析噬菌体Qβ群中单个病毒克隆的RNA时发现“准种株”的确存在,并将其引入了病毒的研究,以求循一个新途径来解释和说明病毒的高度变异性问题〔5〕。HCV属于单股正连RNA病毒,其基因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肝炎病毒 检测 肝炎病毒和酒精为肝实质损伤的两大主要原因。为了解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ALD)重复肝炎病毒感染的状况及其临床特点,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巢式PCR法分别检测HBV DNA,HCV R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G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试剂均为卫生部批准的合格产品。各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判定依据分别为:抗-HAV IgM阳性;HBeAg和/或HBV DNA阳性;抗-HCV和/或HCV RNA阳性;HDAg和抗-HDV阳性:抗-HEV IgM阳性;抗-HGV阳性。血清标本取自解放军476医院1995年1月~1998年12月肝病门诊及住院的124名ALD患者,其中酒精性脂肪肝(AFL)64例,酒精性肝炎(AH)24例;酒精性肝硬化(AC)24例,嗜酒者肝癌(PHC)12例。均符合日本1993年修订的ALD诊断及分型标准。检测结果,ALD患者肝炎病毒检出率为36.29%(45/124),显著高于非ALD患者12%(12/100);主要病毒为H
关键词: 虎杖 金银花 抗Ⅱ型疱疹病毒 药效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2(HSV-2)是外阴疱疹及宫颈癌等多种疾病的病因之一。阿昔洛韦(acyclovir, ACV)治疗HSV-2感染易产生耐药毒株;cidofovir肾毒性很大;HSV疫苗效果不佳。因此,研制抗病毒新药是相当重要的任务。 据报道,10%虎杖水煎液对HSV-1、HSV-2、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株等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能延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CPE。为了获得虎杖金银花抗HSV制剂的最佳配方比,我们用空斑减数实验,以ACV为阳性对照,观察了虎杖金银花单用及联用抗HSV-2 333株的药效,并且用中效作用原理,对药效进行了分析。 抗病毒实验以3种方式进行:(1)病毒悬液与含药培养液37℃孵育1小时,感染细胞,这是药物对HSV-2的直接杀灭。(2)以含药培养液预先与细胞孵育2小时,再以HSV-2感染细胞,这是药物对HSV-2感染细胞的阻断。(3)先接种病毒,再以含药培养液孵育,这是对HSV-2增殖的抑制。实验设置阴性及阳性对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病原不明;肝炎病毒 【摘要】 目的 探讨TTV病毒在不明原因肝炎中的意义及其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TTV病毒DNA并对TTV病毒阳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病原不明肝炎中TTV病毒感染率为38.6%;均为散发病例,多见于青壮年,男女无差别;症状明显,黄疸常见,血清转氨酶中度升高;肝组织呈汇管区炎症;一般病例预后良好,但合并症易加重病情。结论 TTV病毒可以解释病原不明肝炎中的部分病因。 An inquire into the infection of a new virus(TTV) CHEN Yongpeng, ZHANG Lian, LU Qiaosheng, et al.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Nanfang Hospital, 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 预后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是一种临床经过凶险、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可以由多种嗜肝病毒致病。为了探讨不同型别的嗜肝病毒与所致的亚急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之关系,我们采集39例经肝穿病理确诊的亚急性重型肝炎进行分析。39例亚急性重型肝炎均为我院1992~1997年的住院病人(筛除了重叠感染者)。所有病例均经肝穿病理确诊,其中活体肝穿28例,死亡后立即肝穿11例。诊断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39例中,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16~65岁,平均36.33岁。所有病例均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微粒子方法,试剂由美国ABBOTT公司生产)、抗-HAV IgM(ELISA法,试剂由解放军302医院提供)、抗-HEV、抗-HDV、抗-HDV IgM(ELISA法 ,试剂由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提供)。对23例HBV感染者中的21例,检测了肝组织内的HBsAg和HBcAg(用LSAB法,试剂由瑞典DAKO公司生产)。结果显示:(1
关键词: 淋巴细胞 转化实验 乙型肝炎 细胞 免疫 细胞 免疫对致病或清除HBV均有重要意义,其中以T淋巴细胞 对HBsAg的敏感性最为重要。我们利用高纯化的HBsAg和PHA(植物血凝素)为刺激因子,对我院住院的107例HBsAg阳性的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采用3H-TdR 病毒研究中心掺入法,进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淋巴细胞 转化实验,以探讨乙肝患者的细胞 免疫状态及其临床价值。 107例患者均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中,男84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74±12.61)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标准。 各组乙肝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对PHA均出现增殖反应。急、慢性乙肝患者低于正常人(P<0.05)。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特异性淋转正常人均为低增殖反应(SI为1.34±0.23),而各组乙肝患者均有部分出现阳性反应(SI>2)。说明乙肝患者存在淋巴细胞 活化异常,淋巴细胞 转化能力受到抑制。淋巴细胞 的细胞 毒作用减低,这可
关键词: 重型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检测 预后 影响重型肝炎病死率高的因素较多,为探讨肝炎病毒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7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及HCV RNA的存在状况。血清标本取自黑龙江省鸡西市传染病医院1996年1月~1998年5月住院患者。其中急重型肝炎1例、亚重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肝炎40例,全部病例 HBV IgM阳性,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北京病毒性肝炎防治会议制定的方案。检测结果,急重型肝炎、亚重型肝炎和慢重型肝炎HBV DNA的阳性数分别为1,17和27;HCV RNA的阳性数为0,2和12;病死率为100%,34.4%和50%。显示慢重型肝炎组HBV DNA及HCV RNA阳性率和病死率均高于亚重型肝炎组。单纯HBV DNA阳性病例的病死率为40%,重叠HCV RNA阳性组的病死率为64.3%,单纯HCV RNA阳性者的病死率为50%,表明HBV DNA阳性病例预后优于重叠感染HCV病例和单纯HCV感染的病例。预后差的原因推测,一是机体对HBV感染应
关键词: 乳鼠;肾综合征出血热;软腭粘膜;出血点;聚合酶链式反应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机理。方法 2~3天的近交系Balb/C乳鼠,脑内接种早期HFRS重症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悬液,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乳鼠脑、肺及肾组织中的HFRS病毒RNA。结果 接种乳鼠发病死亡,剖检显示,发病乳鼠各器官呈现明显微血管系统和实质组织病变,乳鼠脑、肺及肾组织中HFRS病毒RNA阳性。结论 早期HFRS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中含有HFRS病毒。 The pathogenicity of HFRS patient′s soft palate mucosa to suckling mice ZHANG Lin, ZHANG Lu, WANG Suqin. 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iore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 抗庚型肝炎病毒抗体 采用中国预防医科学院研制的HGV IgG ELISA试剂盒(抗原为HGV结构区和非结构区重组蛋白),检测1996-1997年北京地坛医院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GV抗体情况。各型肝炎抗-HG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甲肝3.4%(3/90),乙肝16.3%(13/80),丙肝27.7%(25/90),丁肝28.6%(6/21),戊肝2.0%(2/100),非甲非戊型为6%(6/100)。甲肝、戊肝抗HGV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乙肝、丙肝、丁肝患者;且前者ALT、TBiL明显高于后者;前者临床 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其ALT、TBiL分别为1257U/L,992U/L;5.69 mg/dl,4.72 mg/dl。后者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腹水,其ALT、TBiL分别为143U/L,76U/L,286U/L;2.5 mg/dl,1.9 mg/dl,1.7 mg/dl。从我们的结果可以看出,甲肝、戊肝合并HGV感染组与未感染HGV组之间其ALT、TBiL没有显著性差异。甲肝、戊肝合并HGV感染组更多地表现为甲肝、戊肝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医学病毒学会 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学病毒学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于1998年9月11日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赵铠,赵锦明,段树学,皮国华,王树蕙,杨佩英,宋燕燕,朱万孚,王佑春,杨晓峰。主任委员杨光林,委员貌盼勇因事请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阮力所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学术会务部钟京梅同志列席了会议并指导工作。会议由学会顾问赵铠院士主持,内容如下:①他首先肯定了第一届委员会任职期间,在促进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做为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开展学术活动,发展会员等方面作出的成绩。②如何作好上级学会交办的1999年北京继续医学教育市级认可项目。③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识得到更新与补充提高业务水平,为会员作好服务工作。 经讨论与协商,与会委员取得了以下共识: 1.学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学术团体组织,在落实继续医学教育市级认可项目中应与抗灾防病密切结合起来。委员们认为,病毒性肝炎是常见多发肠道传染病,鉴于在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肝炎疫苗在接种中存在的盲目性,不合理性,故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肽抗体 1990年,日本学者曾从实验感染HCV的黑猩猩血清中分离克隆子一cDNA基因(GOR47-1),该基因与HCV基因无同源性,可编码一个具有15个氨基酸序列的抗原表位短肽,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肽(GOR),感染动物的血清中与其对应的抗体为抗-GOR。研究发现,GOR与感染的肝细胞核膜蛋白4~20氨基酸残基部分序列有同源性(47%),抗-GOR可广泛存在于有HCV感染背景的患者体内,与HCV感染密 切相关。我们用人工合成GOR肽(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兔血清白蛋白交联物为捕获抗原,建立了检测GOR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法不受HBsAg、抗HCV-IgG(上海科华)与抗CMV-IgG(深圳精美)、抗轮状病毒(RV)-IgG、RF、抗核抗体(本室常规)等阳性血清干扰,批内及批间平均变异系数为5.9%和9.1%。对412例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在48例无症状HCV感染者、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GOR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2.1%(25/48)例)、60%(36/60)例;在39例血液
关键词: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病毒学检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一种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是以淋巴细胞浸润胰岛的β细胞为特征的显性糖尿病。临床上新近发病的IDDM患者感染CBV有许多报道。病毒的作用,尤其是肠道病毒在ID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直是关注热点之一。为观察IDDM病毒感染的情况,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4例新发IDDM患者进行了病毒检测。 IDDM患者共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6~38岁,平均20.8±8.57岁。病程3天至12个月,平均3.6±3.7月,6月以内发病者27例,7~12月发病7例,病例分别来自山东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内科及儿科。诊断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2例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史,均发生酮症酸中毒。采集空腹血清,检测病毒及胰岛细胞抗体。正常对照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0~36岁。CMV、CBV、EBV及风疹病毒PCR检测试剂盒由上海中亚生物基因研究所提供,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检测。胰岛细胞抗体(ICA)检测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取胰岛组织切片,3%H2O2处理,5%BSA阻断非特异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外组织内病毒抗原 迄今为止,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肝外组织情况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丙型肝炎肝外组织内3种病毒抗原,旨在探讨HCV感染泛嗜性的存在及其意义。9例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HCV抗原均阳性)尸解肾、心、胰腺和肠(仅5例)等共32份标本为石蜡切片。病理诊断计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肝炎。均混合慢性HBV感染。主要死亡原因为肝性脑病(4例),消化道大出血(4例),肝肾综合征(1例)。 主要试剂有抗-HCV CP10单克隆 抗体(McAb)(本实验室提供),抗-HCV NS3和抗-HCV NS5 McAbs(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提供),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实验中用已知HCV抗原阳性肝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用狂犬病尸解肝外组织1%小牛血清白蛋白替代第一抗体、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替代试剂等作阴性对照。结果,9例共32份肝外组织中6例共21份检出HCV抗原。肾、心、胰腺和肠等组织的检出率分别为66.7%(6/9)、55.6%(5/9)、66.7%(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感染 患者,男,35岁,病案号209869,因乏力纳差腹胀3个月余进行性加重伴双下肢浮肿腹痛尿少10余天,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1997年5月12日转至我院。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6年。入院时:T 36.8℃,R 26次/分,P 87次/分,Bp16/10kPa,慢性重病容,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志尚清,皮肤多处可见出血点和紫癜,可见肝掌和蜘蛛痣,皮肤和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正常,腹部膨隆,满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腹壁张力高,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大量腹水,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3.5×109/L,N 0.85,L 0.15,Plt 65×109/L,ALT 41U/L,AST 114U/L,ALB23g/L,TB 194 μmol/L,Db131 μmol/L,CHO 1.29mmol/L,BuN13.7mmol/L,PTA34%;腹水常规:黄色,混浊,吕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总数8.9×109/L,WBC4.8×109/L,N 0.88,L 0.12,HBsAg(+),心电图正常。入院诊断:①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晚期);
关键词: 血清抗GBV-B 检测 用GB病毒B型(GBV-B)NS5区合成肽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及其高危人群的血清抗GBV-B。共检测血清标本1286份,其中379名健康献血员,58例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186例静脉吸毒者及66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患者包括急性肝炎174例、慢性肝炎362例、重型肝炎77例及肝炎肝硬化50例。检测结果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献血员、血液透析者及静脉吸毒者的抗GBV-B检出率分别为10.6%、2.9%、8.6%和13.4%。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该抗体的检出率在急性肝炎最低(4.0%,7/174),显著低于慢性肝炎(9.4%,34/362)、重型肝炎(22.1%,17/77)及肝炎肝硬化患者(24.0%,12/50)。70例抗GBV-B阳性肝炎患者67例(95.7%)同时合并单项或多项其他肝炎病毒标志阳性,其中以单纯合并HBV感染最多,占64.2%(43/67);111例抗GBV-B阳性者(包括肝炎高危人群),抗HCV和抗HGV的检出率分别为27.0%(30/11
关键词: 病毒衣壳装配 核酸包装 机制 病毒是目前所知最简单的生命单位,只有核酸和蛋白 质组成。病毒衣壳装配和核酸包装机制的研究对病毒复制、病毒病防治和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病毒衣壳装配和核酸包装机制的研究,近几年有关病毒装配和核酸的包装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病毒衣壳的装配途径、装配原理、核酸包装机制和包装信号序列等综述如下。 1 病毒衣壳装配途径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 质组成,核心为病毒基因组,为病毒增殖和遗传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衣壳可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破坏,并可介导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内部,衣壳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份,是研制病毒蛋白 疫苗的主要靶位。病毒衣壳是由病毒结构蛋白 装配形成的,病毒主要衣壳蛋白 具有自身装配成病毒样颗粒的特性(virus-like particle, VLP),即无有核酸的病毒空衣壳。有些病毒可能还需病毒编码的骨架蛋白 (scaffolding protein)辅助,这些病毒衣壳被称为原头(prohead)、原壳(pro
关键词: DNA 电镜技术 应用 电子显微镜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核酸研究中已发挥很大作用并日益受到重视。1859年人们首先发现核酸为活体组织细胞核的主要组成成分,90年后又在电镜下观察到单个核酸分子,而Avery等于1944年发现核酸是遗传的分子基础后,更激起人们了解核酸物理结构的兴趣。1959年Aleinschmedt及Zahn建立了一种新的电镜技术,即细胞色素C展层技术(又称碱性蛋白 膜技术及Kleinschmice-Zahn技术),并成功地在电镜下观察到双链DNA (dsDNA )分子,开始了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DNA 结构和功能的新时代[1]。以后经过方法学上的不断改进,又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广泛应用于DNA 结构与功能以及蛋白 质-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参阅了近三十多年的有关文献并结合本实验室从事核酸电镜技术研究的体会,就DNA 电镜的常用技术及其基本应用加以介绍。 1 DNA 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1.1 细胞色素C展层技术(碱性蛋白 膜技术)[2,3] 溶液中的DNA 分子呈三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