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物 学特性 1.豚鼠为草食性动物,喜食纤维素多的饲料; 2.豚鼠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 听觉发达、易惊-----怕噪音; 短被毛紧贴皮肤----怕高温、高湿; 喜活动、爱群居----不宜单笼饲养。 3.身体短粗,尾巴只有残迹,胃壁簿,盲肠发达; 4.晚成动物,孕期比大、小鼠长,产仔少,所以品系少; 5.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 6.自动调节体温能力较差,饲养最适温度为18~22°C; 7.易引起变态反应,产生大量补体。染色体为32对. 主要品种、品系 豚鼠按毛的长短可分为短毛豚鼠,长毛和刚毛豚鼠3种。一般实验用豚鼠多为短毛豚鼠。 1.英国种,亦称荷兰种:其特点是毛短而光滑,此品种生长快,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 2.近交系2: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强; 3.近交系13:体型较大,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弱。 在 生物 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免疫学研究 豚鼠 血清 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是所有实验动物
过去科学家利用自然配种方法筛选产生具有特定性状的纯品系小鼠,并且发现部分基因的突变与缺失对 生物 体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例如白子小鼠是由于体内酪胺酸酵素发生突变,无法制造出黑色素,小鼠因而呈现纯白的毛色以及鲜红的眼睛。然而,能够藉由外表型态变化所找出来的功能基因毕竟有限,因此,成功地应用于小鼠的基因剔除技术便成为科学家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利工具。 基因剔除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单一基因进行破坏,使失去基因的 生物 体无法产生该基因的蛋白质,藉由实验与观察来预测基因可能具备的功能。剔除基因的实验原理,是把制作好的基因剔除载体以电破法方式,利用电流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载体进入胚胎干细胞内,然后藉由 DNA 同源重组机制破坏染色体上正常的基因结构,而这些胚胎干细胞要如何长成一只独立小鼠呢?方法就在于将胚胎干细胞送回正常囊胚期胚胎,并且移入代理孕母的子宫内发育成长。 小鼠胚胎干细胞乃是从受精后第 3.5 天的囊胚取得。胚胎干细胞的特色,在于具有分化成为小鼠各种器官组织的潜力,却不能分化产生胎盘等胚胎外组织,因此无法像受精卵般在子宫内单独发育成小鼠。因此,要让体外培养的干细
一、行为和习性 1. 采食行为 豚鼠是严格的草食动物,喜食纤维素较多的禾本科嫩草或干饲草。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日夜采食,两餐之间有较长的休息期。饥饿时听到饲养人员的声音特别是拿饲料的声音时会发出“吱吱”的叫声,常整群一齐尖叫。豚鼠愉快时能发出“啾啾”类似鸟鸣的声音。豚鼠属于饮食不洁的动物,如果使用的食具不得当,豚鼠常在食物上边吃边排便或把食物扒散、将饮水喷出。 2. 群居行为 一雄多雌的群体构成明显的群居稳定性。表现为成群活动、休息或集体采食、紧挨躺卧。幼鼠跟随成鼠追逐发情的雌鼠。群体中占支配地位的豚鼠会咬其它豚鼠的毛。在拥挤或应激情况下,也可发生群内1只或更多动物被其它个体咬毛,毛被咬断,呈斑状秃,而造成皮肤创伤和皮炎。如果放入新的雄鼠,雄鼠之间会发生激烈斗殴,导致严重咬伤。 3. 性情 豚鼠性情温顺,不会攀登,较少斗殴,很少咬伤工作人员,但脚趾锋利,可有抓伤。 豚鼠胆小,喜欢安静、干燥、清洁的环境。突然的声响、震动或环境变化,可引起四散奔逃、转圈跑或呆滞不动,甚至引起孕鼠流
生物 学特征 一般特性 1.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特别是维生素A和氨基酸供应不足时,可发生典型的缺乏症状。 2.大鼠不能呕吐。 3.对外部环境反映敏感。 喜静环境,夜间活动,噪音和不适光照对繁殖影响很大。 对饲养环境中的粉尘、氨气和硫化氢等极为敏感,如果饲养室内空气卫生条件较差,在长期慢性刺激下,可引起肺部大面积的炎症。 对饲养环境中湿度极为敏感,相对湿度低于40%时,易患环尾病,还会引起哺乳母鼠食仔现象发生,一般饲养室湿度应保持在50~65%之间。 解剖学特点 1.肝脏共分6叶,再生能力强,部分切除术后仍可再生。 2.无胆囊。 3.心脏的血液供给既来自冠状动脉,也来自冠状外动脉。 4.无扁桃体。 5.眼角膜无血管,有棕色脂肪组织。 生理学特点 成熟早、繁殖力强。适配鼠龄,雄性为90日龄,雌性为80日龄;一般大鼠生育期为90~300天,寿命为2—3年。
(一)代谢紊乱 1.尿崩症大鼠(Diubetes Insipidus Rat):患尿崩症的Brettebor大鼠是通过Larg-Evems大鼠后代选择交配产生的。这种下丘脑型尿崩症是由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病变,使加压素和抗利尿素分泌减少引起的。病鼠的特征表现为烦渴和多尿。正常大鼠每天的尿量通常减少体重的10%,而尿崩症大鼠每24小时可排出大约占体重25~125%的尿液。下丘脑性尿崩症大鼠的垂体提取物中不含有加压素,下丘脑中没有或很少有加压素,这表明患这种类型尿崩症的大鼠都有遗传性合成加压素的缺陷。 2.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血压变化可见于前述。这里主要介绍高血压大鼠的几个系统的病变,在因饲喂过量的盐而发生高血压后的大鼠。观察到类纤维蛋白变性和有些肾小动脉中间层增厚。Okamoto等研究了心血管系统,报告结节性动脉外膜炎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使高血压发生率增加,高血压也变得更严重和持续时间加长,另外还可见到心脏肥大,心肌瘢痕形成和肥大以及小动脉和纤维素变性或坏死。此外红细胞增多也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常见
1.豚鼠属哺乳纲,啮齿目,豚鼠科。又名天竺鼠、海猪、荷兰猪。 2.喜群居,头大,颈短、耳圆、无尾,全身被毛,四肢较短,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有尖锐短瓜,有抓人,不喜于攀登和跳跃,故可放无盖小水泥池中进行饲养。习性温顺,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 3.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均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均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亦易流产。 4.豚鼠是草食性动物,嚼肌发达而胃壁非常薄,盲肠特别膨大,约占腹腔的1/3容积,粗纤维需要量较家兔还要多,但不象家兔哪样易患腹泻病。 5.豚鼠食量较大,对习惯了的食欲旺盛,但对变质的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或废食,甚至引起流产。对抗菌素也特别敏感,投药后容易引起死亡和肠炎,如使用青霉素,不论剂量多大,途径如何,均可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甚至使其发生死亡。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别小心。与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间少食少动。 6.豚鼠属
(一)神经系统 1.脑室、脑水肿 ⑴脑突出(脑疝,Brhin Hernia,bh):bh/bh小鼠出生时即可见大脑疝,有些发生脑水肿,3/4纯合子鼠表现严重的小眼或无眼,2~3周后均发生多囊肾。 ⑵大脑变性(大脑退化,Cerebral Degenereation,Cb):产生脑积水,通常出生时即表现出来。脑积水可能继发于大脑的广泛性破坏,与胚胎期病毒感染有关。 ⑶先天性脑积水(Congenital Hydrocephalus,Ch):妊娠的第11天即发生大脑半球的异常肿胀,颅底软骨的体积减少,并伴随蜘网膜下腔的发育迟缓,影响到脑脊髓液的重吸收而直接与脑积水的发生有关。 ⑷脑积水-3(Hydrocephalus-3,hy-3):与先天性脑积水相似,是脑软膜蛛网膜发育不全的结果。 ⑸阻塞性脑积水(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oh)病鼠很少能活到断奶,病变从一周龄开始出现,脑室系统扩张,持续发展到二周龄左右,增大的大脑半球压迫中脑使水管闭塞。大脏皮
1.大鼠性哺乳钢,啮齿目,鼠科,大鼠属动物。 2.繁殖快。大鼠2月龄时性成熟,性周期4天左右,妊娠期20(19~22),哺乳期21天,每天产仔平均8只,为全年、多发情性动物。 3.喜啃咬、夜间活动、肉食,白天喜欢挤在一起休息,晚上活动大,吃食多,因此白天除实验必须抓取外,一般不要抓弄它。食性广泛,喜吃各种煮熟的动物肉。对光照较敏感。 4.性情较凶猛、抗病力强。大鼠门齿较长,激恕、袭击抓捕时易咬手,尤其是哺乳期的母鼠更凶些,常会主动咬工作人员喂饲时伸入鼠笼的手。对外环境适应性强,成年鼠很少患病。一般情况下侵袭性不强,可在一笼内大批饲养,也不会咬人。 5.无胆囊:大鼠、鸽、鹿、马、驴、象等动物没有胆囊,它们的总胆肝管括约肌的阻力很少,肝分泌的胆汁通过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受十二指肠端括约肌的控制。 6.不能呕吐:因此药理实验时应予注意。 7.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功能发达,应激反应灵敏。行为表现多样,情绪敏感。 8.视觉、嗅觉较灵敏,做条件反射等实验反应良好,但对许多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9.大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但对强心甙的作用较猫敏感性低671倍
有关果蝇早期发育的一些信息来源于经典的胚胎研究。果蝇易于培养,生活周期短,基因组也比较小(1.4×10 8 bp/每个单倍体基因组),只有4对染色体,且存在多线染色体,有关果蝇的遗传学知识已积累了80多年,遗传背景十分清楚,这些都是其重要的优势,故人们选择果蝇作为研究发育的模式动物。果蝇的卵为幼虫提供了各种营养和信息,幼虫的分化和发育也是高度精确的。 一.卵子的发生 果蝇的孵巢是由很多输卵管组成的。输卵管中的一串卵母细胞按照顺序发育。滤泡细胞包被着卵母细胞和多个滋养细胞,是体细胞,滋养细胞和卵母细胞是生殖细胞一个单个的“细胞”经4次有丝分裂产生了16个互连细胞(interconnected cell),连接处称为胞质桥(cytoplasmic bridges)或称为环沟(ring canals)每个细胞有2,3或个胞质桥。具有4个胞质桥的2个细胞中的一个经减数分裂变成卵母细胞,另外15个细胞成为滋养细胞。滋养细胞胞质中的蛋白和RNA可以通过胞质桥输入卵母细胞。这种物质的积累占了卵的大部分体积,胞质连接一端接卵母细胞,这端就成了卵的前端。
东方果蝇英文名为Oriental fruit fly,属于昆虫纲(Insecta)或六脚纲(Hexopoda),双翅目(Diptera),果实蝇科 (Tephritidae或Trypetidae),体型和大小与家蝇相似,但果实蝇比较漂亮,身体为黑褐色,胸部有磷光的黄色斑纹,腹部有黑色T字型条纹,相较之下,家蝇全身灰黑色,胸背有四条黑带,全身长 毛,令人讨厌。果实蝇的雌雄性别从腹部末端即可分别,雄虫呈圆 形,而雌虫有突出的管状构造,此构造为其产卵管。亦有人称果实 蝇为果蝇,英文名也简称为"Fruit fly",因这些名称常易与腐烂果 上的小果蝇相混,虽然两种蝇都属双翅目昆虫,但小果蝇属果蝇科 ( Drosophilidae),个体细小,为果实蝇的四分之一或更小。小果蝇喜爱腐烂水果,而果实蝇则产卵于成熟的鲜果内。 果实蝇为白天活动的昆虫,喜欢在花丛树叶间来往飞行,吃花蜜 与露水,因此果实蝇对虫媒花的果树不失为益虫,帮助传播花粉, 使果树受粉,增加结果数目,但是果实蝇的雌虫却产卵在成熟的鲜 果果皮内,卵孵化后幼虫钻入果内蛀食果肉,鲜果腐烂落在地上而 失去应有的商品价
关键字 :果蝇 遗传学 实验材料 新进展 摘 要: 果蝇被科学家们称为上帝的礼物,它是遗传学上的重要的实验材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实验模型。果蝇与人类在身体发育、神经退化、肿瘤形成等的调控机制,都有非常多相通处,许多人类的基因在果蝇身上也有,甚至功能可以互通。因此,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对果蝇的研究揭开人类生命得奥秘,更好地生活! 正 文: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果蝇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和青睐,到了今天,人们很难说出哪个 生物 学领域不曾感受过果蝇影响。 生物 学家们在很多领域都在应用果蝇进行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果蝇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材料之一。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果蝇,生命科学特别是遗传学会是怎样一个现状又将怎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称果蝇是生命科学的功臣! 果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价值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果蝇本身作为被研究对象供人们研究;另一方面是果蝇作为一种实验材料被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遗传学研究上,白眼果蝇
雄性果蝇那复杂而精巧的求偶行为,似乎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这个fru基因决定着果蝇是情场高手还是不解风情的蠢汉,甚至决定着它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没有果蝇的 生物 学,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情景。将近一百年前,摩尔根开始在实验室里用香蕉喂养这些小东西,以射线、激光和化学物质等种种手段折腾它们,希望使它们发生变异。他那只著名的白眼果蝇,使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得以确立,遗传学因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果蝇作为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之一,对经典遗传学、发育 生物 学、分子生物学等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近年来还涉足神经科学领域。例如,对果蝇某个基因的研究,为理解基因-神经-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还为“性”这个永远的热门话题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以及谈资。 fru基因会在雄蝇脑部建立一个“求爱”的回路(绿色部分),它可以使雌果蝇对同性展开追求(小图) 生物学的伴侣 果蝇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跟其他的只有一对翅膀的昆虫如蚊子、虻等是亲戚。实验室里养的果蝇是其中称为黑腹果蝇的一种,拉丁名为Dro
一、实验原理 基因图距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可是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二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二次以上的交换,这时如简单地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要低估了,图距自然也随之缩小了。这时需要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确定一系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例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隐性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把雌性杂种与三隐性个体测交,由于基因间的交换,从而在下代中得到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这样经过数据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叫做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三、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 野生型果蝇(+++)长翅、直刚毛、红眼。 三隐性果蝇(msn
一、实验原理 同工酶是指那些催化功能相同,而分子构型不同的酶。酶蛋白分子的不同,反映了为它们编码基因的DNA的碱基顺序不同。利用凝胶区带电泳可以将不同的同工酶分离,并利用特异底物染色法使它们在凝胶上显示出迁移率不同的活性区带。这样基因的产物就直接反映出来了。比较亲代与子代的酶带,就可以对控制它们的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如同其他的形态标记,同工酶作为生化遗传标记已广泛应用于基因作图、发育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分类学等多个领域。同工酶电泳分析是一种重要而用途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二、实验目的 1.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同工酶的技术 2.了解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酯酶同工酶Est-6的遗传方式 3.学习重组值的估计方法 三、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的三个品系:野生型(wildtype)、残翅(vestigialwing)、黑檀体(ebonybodycolor)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直流稳压电泳仪(VIW-Ⅱ型),垂直平板电泳槽,磨口梨形真空抽气瓶,0.2毫升玻璃匀浆器,50微升微量注射器,离心机(3500转/分),吸管,培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实验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基因的分离是独立的,而在配子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因此在杂种二代会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3:3:1。这一实验是利用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长翅与残翅、黑檀体与灰体且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这一特征进行的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的双因子杂交实验,旨在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三、实验用品 材料: 野生型果蝇、残翅黑檀体突变型果蝇; 用具与药品: 大指管、麻醉瓶、磁板、毛笔、培养基、乙醚 仪器 :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突变型果蝇(残翅、黑檀体)×野生型果蝇(长翅、灰体) 方法:收集处女蝇、做正反交、倒亲本、倒F1、麻醉观察F2、统计F2。 (1)收集两种品系果蝇的处女蝇和雄性果蝇 (2)准备好培养基,把已麻醉的野生型雌蝇与残翅黑檀体雄蝇2-3对放入 培养瓶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学品的遗传毒性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OECD Guideline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No.477, April 1984) USEPA OPPTS Health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Series 870.5275, June 1996) 3 试验目的 检测化学品能否引起果蝇生殖细胞的点突变和小的缺失突变。 4 定义 4.1 致死突变(Lethal Mutation):是基因组的一种改变,当表达时引起携带者死亡。 4.2 隐性突变(Recessive Mutation):是在纯合子或半合子试验生物中的基因组的一种改变,但只有纯合子才表达相应的表现型。 4.3 伴性基因(Sex-linked genes):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本方法中指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
在众多模式 生物 中,最好用且最常用的 生物 有以下八种。首先是肠道细菌中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我们身体的大肠内和肛门附近是很常见的细菌,也常常经由尿道逆行而上进行感染,最严重时,连肾脏都会受到伤害;它是细菌中被研究得较清楚的生物,也是分子生物学的必修细菌。其次是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它们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分别在制造面包和啤酒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小的土壤生物线虫,遗传学上贡献良多的果蝇,水族界中具有知名度的斑马鱼,及在植物界中不受欢迎的杂草阿拉伯芥,和每年约有二亿美元产值但不太起眼的小鼠等都是。 线虫──二○○二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奖由使用线虫进行发育与细胞雕亡遗传研究的三位科学家布瑞纳(Sydney Brenner)、霍维兹(H. Robert Horvitz)及苏斯顿(John E. Solstun)共同获得。线虫是目前发育生物学上重要的模式生物,它的构造简单,生长快速,可大量养殖,易于产生突变。此外它的细胞数目以及细胞命运图谱几乎固定,并且易于追踪。而将线虫提升到如此地位的正是英国科学家布瑞纳,他在
目的要求】 1、了解果蝇的生活史,学会饲养果蝇的方法。 2、掌握区别雌雄果蝇技能及处女蝇的选择方法。 3、掌握遗传学实验常用的果蝇品系特征及常见的突变类型 【实验材料】 野生型雌雄果蝇;常见的各种突变体。 【操作方法】 1、果蝇的饲养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史周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提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会使果蝇的生活史周期缩短或延长。如果超过30℃,会造成雌蝇的育性下降或不育,甚至可引起果蝇的死亡。相反把环境温度降低到10℃,果蝇的生活史周期可延长到50多天,这时果蝇的生活力会很低。果蝇的适宜环境温度是20℃—25℃。 10℃ 15℃ 20℃ 25℃ 卵幼 虫 幼虫 成虫 57天 18天
【目的要求】 1、学会以果蝇为材料进行两对基因遗传杂交实验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认识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原理 3、巩固和提高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实验原理】 双因子遗传是指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由于两对基因的分离是独立的,配子之间的结合又是自由组合的。所以F 2 代中会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值为9:3:3:1。 【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二个突变品系 纯合亲本为:长翅黑檀体和残翅灰身 (1)黑檀体突变型ebony(e) 基因位
一、实验目的 练习取出果蝇等幼虫唾腺的技术和制作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方法。同时,根据唾腺染色体上带纹的形态和排列识别不同的染色体,也是进一步研究和鉴别果蝇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有用方法之一。 二、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有关知识 1.发现 1881年,意大利的细胞学家巴尔比尼(Balbiani)在双翅目昆虫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染色体,由于存在于唾腺细胞中,所以又称为唾腺染色体。1933年,美国学者贝恩特(Painter)等又在果蝇核其它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巨大染色体。这种染色体宽约5μm,长400μm,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体。 2.原因 (1)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不高。 (2)果蝇幼虫的唾腺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核不分裂,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也不分开,形成了多线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相互靠拢在一起呈现一种联会状态,使其比一般的体细胞染色体粗大。 3.基本概念 核内有丝分裂:不伴随核分裂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