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壶用久后内壁会有水垢生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我们取用的水中含有不少无机盐类物质,如钙、镁盐等。这些盐在常温下的水中肉眼无法发现,一旦它们加温煮沸,便有不少钙、镁盐以碳酸盐形成沉淀出来,它们紧贴壶壁就形成水垢。我们通常把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用“硬度”这个指标来表示。硬度1度相当于每升水中含有10毫克氧化钙。低于8度的水称为软水,高于17度的称为硬水,介于8~17度之间的称为中度硬水。雨、雪水、江、河、湖水都是软水,泉水、深井水、海水都是硬水。 有些钙、镁离子含量很高的水却不见有水垢生成,这是因为这些钙、镁离子以氯化盐形式存在,它们是可溶的,所以在加热时并不能沉淀出来。 水的硬度对日常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如水的硬度大时洗衣服不起泡;旅居异地因饮水的硬度不适应可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壶内结水垢会使壶的导热性下降;工业锅炉的水垢可引起爆炸事故。所以,生活和工业用水均应适当控制水的硬度。
秦惠基 在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层或大气圈。大气层的高度,随地球纬度而有不同,在赤道上空,大气层高度约为4200公里,在两极则仅2800公里。大气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四层,即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敞层。地球表面因有太阳的照射,使空气加温而上升,与上层的冷空气上下对流,故名对流层。在对流层内,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散热.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故又称为变温层。在赤道上空15~17公里以上,两极上空8~1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称为平流层。平流层空气密度比对流层大大降低(从10一3降至10一5~10一6),这里的空气仅作水平流动,很少垂直对流。平流层上层的空气由于短波紫外线和宇宙线的辐射,使气体分子上带有电荷,故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空气更加稀薄,其密度仅有10-8~10-12。在电离层上方的空气层,称为逸散层,这是因为,地球引力对气体的影响已很少,故而易于逸散。由于有大气层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繁衍不息,所以大气层的卫生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只要生命一息尚存,我门
秦惠基 在对流层大气上空的平流层中,距地面20~25公里处,有一层臭氧比较密集的空气,称为臭氧层,为什么臭氧在这里特别密集呢?这是因为太阳紫外线的作用,空气中部分氧分子分裂为氧原子,氧原子与未分裂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由于臭氧对短波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能力,所以臭氧层的存在,使地面上的生物体免受短波紫外线的袭击,对生物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由此,人们生动地将它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1985年,英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报告,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变薄,北半球也有类似情况,这个臭氧层中某些局部臭氧减少形成“空洞”的消息,顿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是因为,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短波紫外线,所以到达地面的阳光辐射,大多是波长为350~300埃的长波紫外线,这种紫外线,只能杀死抵抗力较低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一般生物没有害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每降低1%,地面上波长315~200埃的短波紫外线将增加2%,短波紫外线可深入到生物体内,损伤组织,甚至引起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遗传信息”的差错、细胞生长异常
秦惠基 三九寒天,寒风刺骨,人们关闭门窗在室内燃煤或燃炭取暖,常常发生“煤气中毒”。其实,“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急性中毒。 煤、炭等可燃材料的主要成份是碳。当氧气供给充分时,碳燃烧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一般不引起中毒。可是,氧气有时供不应求,碳燃烧后就不能完全变为二氧化碳,而同时产生一部分一氧化碳:氧气供应愈不充分(例如,有时炉门开得大小),产生的一氧化碳愈多。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无味,尽管浓度已很高,却不易被人觉察,因而容易引起中毒。 那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怎样引起的呢? 原来,人们一时一刻不能停止呼吸,因为人们一时一刻不能缺少氧气。人们吸入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变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随着红细胞输送到全身,这时,因身体组织内氧分压较低,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就被解离释放到组织细胞,于是红细胞就完成了输送氧气的任务。当一氧化碳被吸入肺泡时,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之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则很慢,仅为氧合
秦惠基 空气中的阴离子,一般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在适量(200000~300000个/cm3)时,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它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其次,可以刺激造血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第三,它可以促进气管上皮纤毛活动,改善肺的换气功能,另外,它还可以使 高血压 患者血压下降,减缓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因此,空气中的阴离子,被称之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在空气清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流飞瀑的环境中,阴离子较多,它们是有利于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在休息疗养或居住地区,设置喷泉、绿化环境或按装空气净化器,借以增加阴离子来促进健康。
秦惠基 大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两个特性:①对太阳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等)的吸收能力很强,吸收后转化为热能。②散失热能的能力不强,因而在地球周围犹如形成一个玻璃温室,称为“温室效应”。其实,一氧化二氮、氟氯化碳和臭氧等,也具有很强的“温室”作用。 二氧化碳无色无臭无味,在大气中的浓度仅占0.03%。这样的浓度,对人体健康无害、但由于矿物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带森林大量砍伐又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其平均浓度已从19世纪中期时的280毫克/升上升至350毫克/升,即增加了25%,60年代初期,二氧化碳的年上升率仅0.7/1000000。在过去10年中,年上升率已增加至1.5/1000000。科学家们预测,由于它的“温室效应”,当其浓度增加至目前的2倍时,地球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将增加2%,地面空气温度将上升1.5~4.5℃。而气温上升,海平面也上升,地表气温每上升1.5℃,海平面将上升1~2米,许多沿海地区将因此而遭灭顶之灾。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不受到全世界
秦惠基 大气中的水蒸汽升腾到高空,遇冷凝结成雨露。雨露滋润禾苗壮,雨露、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条件。纯净的雨露是中性的。由于正常大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雨露的酸碱度(pH)处于6~7之间,这样的雨露,才能滋润禾苗、抚育生命! 严重污染的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浓度很高,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与空气中的水蒸汽作用,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降落下来的雨露呈强酸性。酸雨,就是指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某地形成的酸雨,往往可以飞至千里之外,造成很大危害。 目前,不少国家的酸雨的酸度日益增加,pH值可达 4.5~4.0(个别低于3.0),出现酸雨的频度也在增加,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近一二十年来,酸雨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是因为,酸雨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 首先,酸雨雨滴散发出来的硫酸雾对人的毒性比二氧化硫的毒性大10倍,易于深入到肺组织,引起强烈的刺激,甚至导致肺水肿的
秦惠基 在人体内的含量少于0.01%的化学元素,称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虽少,但作用极大。它们是维持人类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后代繁衍不可缺少的元素,故称为必需的微量元素。计有铁、锌、铜、铬、锰、钴、氟、碘、钼、硒、镍、钒、硅和锡14种。还有一些从外环境通过水、食物、空气等途径进入人体的有毒微量元素,如汞、镉、铅等。 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们在人体内少了、多了都不行,没有更不行。少了可引起缺乏症,严重缺乏则危及生命;多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一些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健壮、聪慧,认为微量元素多了有益无害,这是不对的。因为人体对必需微量元素的最适需要量的范围不大,过多的补充,虽然缺乏症纠正了,但可引起中毒,危害更甚,治疗更难。所以,凡有微量元素缺乏症者,或试图补充微量元素的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或向医生询问安全摄入量范围。
秦惠基 烟草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点燃烟草并吸烟原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后来,一般人都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吸烟风气逐渐扩大到北美洲的西南部。1492年,哥伦布的探险队到达圣萨尔瓦多岛时,发现土著人都衔着燃着火的“干草”叶,吸着它的烟雾。并且还发现印第安人作战前吸烟振作士气。将烟草种子带回西班牙种植、也逐渐在欧洲流传开来。 吸烟虽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纸烟的出现和大规模的生产。吸烟已成为全世界极普遍的流行现象,如美国1910年共消耗香烟40亿支,1920年增加到250亿支。到1948年则有60%以上的成年男性都吸烟。美国俄亥俄州28%的白人妇女和36%的黑人妇女均吸烟。以后随着人们对吸烟的危害有所认识,吸烟人数明显下降。成年男性1965年下降到42%,1980年则为32%。这种下降趋势如以每人年平均消耗纸烟计算,1972年为4112支,1982年为3731支,10年间下降近10%。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纸烟的消耗量却以每年增加5%的速度发展。1970~1980年1
秦惠基 1、癌症与环境 科学家在探讨人类癌症发生的病因时,形成一个基本认识或基本估计,即绝大多数癌症病因存在于人类环境中。这是相对于遗传性肿瘤而言:极少数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遗传因素起着主要作用。这种肿瘤的发生是受细胞染色体中的癌基因或抗癌基因控制的。然而就人类癌症的大多数来说,科学家找不到遗传因素起作用的依据,但屡屡证明癌症的发生与某种外环境因素有关。按照现代肿瘤流行病学的观点,致癌环境因素是无所不在的。这种观点一是告诉人们密切注意环境致癌的普遍性,不可疏忽。二是告诉人们,肿瘤不是先天决定的,是可以预防的.人们大可不必患恐癌症。环境致癌因素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包括药物致癌,职业接触致癌、环境污染(空气、水、食物污染)致癌,天然致癌物质致癌,生活方式致癌等。按致癌症病因来分,遗传性癌症约占2%、病毒引起的癌症和放射线所致的癌症各占5%。除此,约90%的癌症与化学物质有关。化学物质包括天然化学物质与合成化学物质,其中不少物质被证实或怀疑是致癌因素。特别是合成
秦惠基 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到来。20世纪是人类向现代文明大步跨越的世纪,也是全球卫生状况显著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世纪。昨天是本世纪最后一个世界卫生日,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状况,展望了21世纪公共卫生发展趋势。 一、全球人口状况 1955年,全球人口为28亿,而现在已近60亿。每年增加人口约8000万,到达2025年,全球人口可达80忆。 1955年,全球68%人口生活在农村,32%生活在城市;到1995年,这一比例变成55%生活在农村,45%生活在城市;到2025年,预计划41%世界人口生活在农村,而59%生活在城市。 1997年每天大约有36.5万名婴儿诞生,死亡约14万人,净增22万人。今年的人口中,5岁以下的儿童约6.13亿;5-19岁的青少年约17亿;20一64岁的成年31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9亿。 需要社会支持生活的老龄人口,1955年为10.5%,1995年为12.3%,到2025年
秦惠基 物理医学与康复(即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物理医学与康复”和 “康复医学”二词为同义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用物理医学与康复,其他各国则多采用康复医学名称。物理医学与康复一词,表征着本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物理疗法到物理医学,再从物理医学到物理医学与康复,直至康复医学。它不仅在诊疗手段上不断扩展、充实,而且在理论体系、学科基础研究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符,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迅即得到世界各国社会、医疗卫生界和广大残疾者的重视。在美国,早在1947年就被正式确认为一门医学专科。但在此之前,康复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院校不系统地讲授康复医学,临床应用也只限于少数医院。为此,Rusk博士曾向美国陆军有关部门声明:康复不只是疾病与伤残恢复,而主要是让战士适应重返岗位。在美国医学协会赞助下曾进行过一项调查,以了解手术后早期活动对恢复健康的影响,证实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康复。其后,各医院才
秦惠基 医学已从单纯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因此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生物学单方位研究及治疗转变到心理、社会、生物学全方位的研究及治疗,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特别重视前二种因素的作用。精神(心理)卫生已成了21世纪卫生工作的重大课题。有60%~70%的人处于没有疾病却感觉不健康的“第三状态”(The third status)或称“ 亚健康 状态”(Subhealth status)。我国死亡人数中,有70%是死于心身疾病。一项调查表明,癌症患者发病前6个月受到巨大精神刺激者占52%,性格急躁者占60%,忧郁者占56%。15%内科门诊病人的躯体疾病是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病患者发病率已从80年代的22.21%上升到90年代的33.1%,其中有直接社会、心理因素的占72.29%。各年龄段都有其特有的社会、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学业竞争,以致有些无法对付而走向绝路;青年人的激烈竞争,日本就时有“过劳
秦惠基 从以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过渡到社会、心理等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慢性疾病。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人类卫生保健已经历了两次革命。 (一)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 1. 对象 急性传染病 寄生虫病 2. 武器 (1)预防接种: 1796年琴纳发现痘疫苗,1978年消灭天花,1988年第41届WHO大会提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要求: 美洲区-1990 非洲区-2000 欧洲区-2000 东南亚区-2000 用的是口服疫苗、乙肝的阻断也只有寄希望于疫苗。 (2)杀虫灭菌 1865年巴斯德发明灭菌术,使外科克服了三大障碍的一大障碍。每一天灾人祸的发生,必须采取杀虫灭菌措施,才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3)抗菌药物 1928年弗来明发明的青霉素,在二战时与原子弹齐名为两大发明。 1935年磺胺问世 1941年Volkman发现链霉素,使结核从此
秦惠基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伊始,就对健康下了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这是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重要标志。但是,人群能达到WHO的健康标准的只5%,因此,有些医学家认为可以把这标准放低一点,改为“心理和社会上能良好适应”。达到这一标准的也只有15%。不过,已确诊有病,明显属于不健康者仅占人群的15%。这样,在健康和不健康两者之间状态的人群, 实际上还是大多数,医疗保健界将此状态称为 亚健康 (Subhealth)或次健康,前苏联学者称它为第三状态,亦有谓之中间状态、游离状态、游移状态和灰色状态等。据估计,处于此种状态的人群占25%~28%,这是医疗 保健品 市场的潜在消费者。 亚健康 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轻度心身失调,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此时谓之潜临床阶段,约占人群的1/3。其特征是
秦惠基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个衡量指标,谓之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重。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武汉1997年为49.8%,1998年1~4月降至45.2%。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卫生需求也不断增长、拓展。 1. 温饱时期:生存与发展,以生存为主,卫生需求只停留在有病能医,有药的水平,保健要求层次低。 2. 小康时期:生存与发展,以发展为主,卫生需求除了有医有药外,还有一定的保健需求,以强健身体,参与“竞争”。 3. 中富时期:发展与享受,以发展为主,卫生需求不但是有医有药,还要有经常性的保健要求,而且也有这种经常性保健的条件。此时更应重视的是生活行为方式的保健。 4. 富裕时期:享受与发展,以享受为主,卫生需求特别高,要求有私人的医生,特殊的医护条件,特别重视长寿。必须十分注意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 针对卫生需求的变化,新世纪医疗改革应朝以下方向发
秦惠基 主要反映在两大方面:人口数量与年龄老化。 1. 人口数量:人口过快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困难,是由于资源的相对匮乏,所以,计划生育是我国长远的基本国策,始终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将会减慢。1996年联合国经济社会信息和政策分析部人口处报告:1990~1995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1.45%,明显低于1975~1990 年1.72%。其中发达国家只有0.4%,发展中国家为1.8%。国际上这几年对人口问题是由计划生育(Family Reproduction, FR)转向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 RH)。 生殖健康的概念,在国际上酝酿了五六年,最先由WHO提出,1994年9月在开罗召开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初步达成了共识。其基本内容应是以计划生育为中心,可以概括为:生育节育,母亲健康,婴儿健康, 性健康 四个方面。 展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
秦惠基 据统计,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472万人因此丧命。环境恶化,不仅破坏我们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一切生命的发展,就是繁殖、变异和突变。引起突变的化学物质叫突变原,突变原作用于组织细胞,会造成性状上的病变,进而造成遗传上的变异。这种变异也许几代后才能看出来。 被动物学家认为是继人类和黑猩猩之后最狡猾的哺乳动物老鼠,面对滥施农药和剧毒鼠药,一次次卷土重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仅仅使老鼠的天敌消灭殆尽,老鼠本身也获得超乎寻常的抗药性和变异。1995年安微一地区几百斤的大肥猪被老鼠咬得遍体鳞伤,湖南邵阳一个村130头猪被老鼠咬伤。 都市的老鼠变得什么都能啃咬,像卡通片说的成精了,凶得像怪物一样可怕。而最近美国和俄罗斯发现有变异的巨鼠,身长90~100厘米,体重达22公斤。遗传学家研究发现, 这些巨鼠是在特殊环境下产生变异的老鼠。在莫斯科,警方搜捕一伙恐怖分子时,在他们住所发现有实验室繁殖这种巨鼠。如果动物变得怪模怪样,那么人下世纪会变成怎样呢?值得深思。
秦惠基 197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破天荒地授予既不是医学家,又不是生物学家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美国的物理学家科马克(Cormack), 另一位是英国的电气工程师杭斯菲尔德(Hounsfield)。他们发明了用电子计算机把X线穿透人体而造成的重叠在一起的影像展开技术,无创伤地取得了人体横断面的图像。虽然这次授奖的发布时间破例地比往年延长1小时,但毕竟工程技术对医学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次得到 诺贝尔奖 金委员会这样权威机构的公开承认。 现代医学正不断地吸收数、理、化、天、地、生的科技成就,作为发展自己的原动力。现代学科的交叉渗透,已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边缘学科:两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例如,物理与化学,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学与化学综合为“生物化学”。 第二代,综合学科:利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某一学科。例如:环境医学、药物流行病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药理学等等。 第三代,横断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成的综合学科,例如:医学信息
秦惠基 许多全球性或地区性卫生与健康问题,诸如全球流行的艾滋病等传染病,全人类共同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 性病 ,危害全人类健康及安全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以及其他灾害,许多国家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只有靠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因此,国际分工、协作和交流日益加强,从人类 基因组 计划这类微观研究到地球生物圈这类宏观研究都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甚至是所有国家协作进行的。 《Circulation 》杂志最近发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华裔学者刘宗正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心血管系统多数活化基因被发现。参与合作单位今后分路进行:多伦多大学寻找心衰的基因,香港中文大学寻找冠脉粥样硬化疾病基因,中国大陆研究造成 高血压 和 中风 的疾病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是美国科学家 Renato Dulbecco于1986年在《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