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绿脓杆菌

网络 第三节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一、生物学性状 大小为1.5~3.0×0.5~0.8um,G-杆菌。菌体一端一般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米液型菌株有多糖荚膜或糖萼,具有抗吞噬作用。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专性需氧。菌落形态不一,多数直径2~3mm,边缘不剂齐,扁平湿润。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环。液体培养呈混浊生长,并有菌膜形成。绿脓杆菌能产生两种水溶性色素:一种是绿脓素,为蓝绿色的吩嗪类分合物,无荧光性,具有抗菌作用。另一种为荧光素,呈绿色。绿脓素只有绿脓杆菌产生,故有诊断意义。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 绿脓杆菌有菌体O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感杆菌

网络 第二节 流感杆菌   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腔腔分离出来,而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直至流感病毒分离成功后,才明确流感杆菌是流感流行时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的细菌。现已知流感杆菌是小儿及老人常见感染的病原体,可引起多种组织的化脓 性病 变,最常见的是婴幼儿脑膜炎及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一、生物学形状 (一)形态与染色 1.0~1.5×0.3~0.4um。短小球杆菌,长期培养后可呈球杆状、长杆状、丝状等多形态。属嗜血杆菌属。无芽胞、鞭毛,有毒株在新鲜培养上生长6~18小时后可见明显荚膜,陈旧培养物中则常消失。革兰氏染色阴性。 (二)培养特性 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7.6~7.8。生长需要血液中的V和X因子,在加热过的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好。培养18~24小时后呈现无色透明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48小时后转变为较大的灰白色菌落。当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厌氧菌的检验

网络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一、标本采集 许多无牙胞厌氧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在采集标本时尽量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应该采取没有正常菌群污染的标本。标本采取后应迅速送检,立即接种,放入厌氧环境中培养,尽量减少空气接触,以免厌氧菌死亡。 二、涂片镜检 脓液标本可直接涂片染色后观察细菌形态特征、染色性、菌数多少等供选择培养基和判定结果时参考。 三、接种培养 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不能生长。要培养厌氧菌,必须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通常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或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环境中的游离氧,以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硫基乙酸钠培养基,牛心脑浸液培养基等。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许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厌氧缸法接种好标本的平板或液体培养基试管,可放入厌氧缸内培养,厌氧缸是普通的干燥缸,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缸内造成厌氧环境,从而将厌氧菌培养出来。 2.厌氧袋(Bio-bag)即在塑料袋内造成厌氧环境来培养厌氧菌。塑料袋透明而不透气,内装气体发生管(有硼氢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鼠疫杆菌

网络 第三节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国主义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 一、生物学特性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园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可耐直射日光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但对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动物疫源菌-- 炭疽杆菌

网络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动物疫源菌是指感染人类的病菌来自宿主动物,可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也可经污染物(土壤、污水和食物等)而传播。动物疫源菌属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的病原菌。这些病原体的特点是:①宿主范围很广,②许多是职业病,③可为研究人类传染病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④人兽共患,既危害牲畜,又引起人类传染病,⑤常被霸权主义者用来作为生物战剂。这些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及钩端螺旋体等。本章主要介绍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和鼠疫杆菌。 第一节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发生,不就放松警惕。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其他引起人类感染的分枝杆菌

网络 第二节 其他引起人类感染的分枝杆菌 一、牛分枝杆菌 此种细菌在生长特性、化学组成及毒力的潜在性上与结核杆菌极少相似。本为牛的致病菌,引起牛的结核感染,人由于食入未经消毒或已污染了此菌的牛乳而被感染。牛分枝杆菌一般不引起肺部感染,而主要产生髋关节、膝关节及脊椎部骨髓中病变及淋巴结感染。但如由呼吸道吸入,亦可发生与结核杆菌完全相同的感染,难以区别。如能对已感染的牛(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予以控制,及对牛奶严格消毒和管理,此菌引起的感染不难控制。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特性与人型、牛型结核杆菌酷似,但其毒力较弱,生化反应各不相同,可资鉴别。其中有些菌种能引起临床结核样病变,小儿淋巴腺炎和皮肤病等。它们对常用抗痨药物常易产生耐药性。根据它们产生色素情况、生长速度和生化反应等特点,可分为四组,有16种细菌。(1)需光产色分枝杆菌在有光照情况下菌落呈黄色。如堪萨期分枝杆菌;(2)暗产色分枝杆菌在有光及无光环境中均产色素,如淋巴结核分枝杆菌;(3)不产色分枝杆菌在任何情况不均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空肠弯曲菌

网络 第二节 空肠弯曲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空肠弯曲菌(C.jejuni)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长1.5~5μm,宽0.2~0.8 μm。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有荚膜,不形成芽胞。 (二)培养特性 为微需氧菌,在含2.5~5%氧和10%CO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37~42℃。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难以生长,在凝固血清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6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毛玻璃样小菌落,单个菌落呈中心凸起,周边不规则,无溶血现象。 (三)生化反应 空肠弯曲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不分解尿素,靛基质阴性。可还原硝酸盐,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为阳性。能产生微量或不产生硫化氢,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枸椽酸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四)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剂所杀灭,56℃5分钟可被杀死。对红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近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弧菌和弯曲菌-- 霍乱弧菌

网络 第十章 弧菌和弯曲菌 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为多,有100多种。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盐菌)。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弯曲菌属(Camphlobacter)形态似弧菌,因G+C含量与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属为弯曲菌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肠道弯曲菌。前者引起急性肠炎,较为常见;后者是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的机会致病菌,较少见。 本间介绍霍乱弧菌和空肠弯曲菌。 第一节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cholera)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 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尔托生物型(EL-Tor bio-type)。这两种型别除个别生物学性状稍有不同外,形态和免疫学性基本相同,在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征上没有本质的差别。自1817年以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克雷伯氏菌

网络 第四节 克雷伯氏菌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peneumoniae)、臭鼻克雷伯氏菌(K.ozaenae)和鼻硬结克雷伯氏菌(K.rhinoscleromatis)。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人致病性较强,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 一、生物学性状 为较短粗的杆菌,大小0.5~0.8×1~2um,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有菌毛。 营养要求不高,有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灰白色粘液菌落,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有助鉴别。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能发酵乳糖,呈现有色菌落。 具有O抗原与K抗原,后者用以分型。利用荚膜肿胀试验,本属K抗原可分为82型。肺炎克氏菌大多属3型和12型;臭鼻克氏菌主要属4型,少数为5型或6型;鼻硬结克氏菌一般属3型,但并非所有3型均为该菌。 本属细菌55℃30分钟被杀死。在培养基上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二、病症性 (一)肺炎克雷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炎球菌

网络 第三节 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Pneumococcus),现归入链球菌属,学名为肺炎链球菌(Streppneumoniae)。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仅少数有致病力,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本菌呈矛头状,成双排列,又名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在咳痰或脓汗中,有单个存在,成双或短链状排列,在液体培养基因常呈短链。在机体内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5℃,最适PH为7.4~7.8.初次培养需要CO2箱,因5~10%肺炎球菌菌株需要较高浓度的CO2。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细小,灰色,有光泽的扁平菌落,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该细菌可产生自溶酶,培养时间稍久,即出现溶菌现象。这种溶解过程可被表面活性剂大为加速,如加入胆汗或1%去氧胆酸钠或牛磺胆酸钠,可在室温或37.5℃5~10分钟内出现溶菌现象。胆汁溶解试验用于本菌与草绿色链球菌鉴别的。 肺炎球菌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特异性防治

网络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一、人工自动免疫 是采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或类毒素,使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一般在接种后2~4周才产生,经再次接种后则免疫应答迅速且产生的免疫力较强。人工自动免疫的维持时间可为半年至数年不等,常用于传染病的预防。 (一)菌苗 用细菌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菌苗,可分为活菌苗及死菌苗两类。 1.活菌苗:常用者有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鼠疫活菌苗等。制备活菌苗的关键在于获得减毒或无毒菌株,但该菌株应保持免疫原性。例如卡介苗系将结核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传230代(经13年)后获得。痢疾杆菌的依赖链霉素菌株则是通过选择后获得的突变株。活菌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类似经型或隐性感染。一般只需接种一次,且需量较小,但引起的免疫效果好,且能维持较长时间。如能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则更为适宜,因除引见全身免疫外,尚能引起局部免疫。其缺点为活菌苗需维持其活力,菌苗的保存需一定的冷藏条件,且有效期短。 2.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感染的发生

网络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或传染。传染过程的发展与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二)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有少数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人体内,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通过隐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网络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一样,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细菌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抗原性、毒力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翥是由细菌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这些性状在亲代与子代间表现为相同,为遗传性。然而也可出现亲代与子代间的变异。如果细菌的变异是由于细菌所处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引起细菌的基因表达调控变化而出现的差异,则称为表型变异。表型变异因为并未发生细菌基因型的改变,不能遗传,所以是是非遗传变异。遗传使细菌保持种属的相对稳定性,而基因型变异则使细菌产生变种与新种,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及进化。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在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观察到为数众多的变异现象。在形态变异方面,细菌的大小可发生变异;有时细菌可失去荚膜,芽胞或鞭毛;有的细菌出现了细胞壁缺陷的L型细菌。细菌的毒力变异可表现为毒力增强或减弱。卡介二氏(Calmette-Guerin)将有毒力的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汗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经13年230代获得了减毒但保持疫原性的菌株,目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细菌的营养

网络 第三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细菌具有独立的生命活动能力,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具有代谢(Metabolism)旺盛、繁殖(Multiplication)迅速的特点。细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多种对人类的生活及医字实践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 细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作为代谢活动所必需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称为营养物质。一种物质可否作为细菌的营养物质,决定于两个因素:①该物质能否经一定的方式进入细胞;②细菌是否具有相应的酶,使进入细胞的物质用于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营养物质有两方面作用:①用于组成细菌细胞的各种成分;②供给细菌新陈代谢中所需能量。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各类细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差别很大。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其主要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见表1。 表3-1 细菌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功能 营养元素 生理功能 氢 组成细胞水分及有机物 氧 参与细胞水分及有机物合成;细胞呼吸中的电子受体 碳 细胞有机物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网络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学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公元386~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22 下肢总结

佚名 在解剖操作结束后,对所获得的知识从下列内方面进行综合归纳,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运动下肢各主要关节的肌肉 1.运动髋关节的肌肉 髋关节是多轴性的杵臼关节,可作一方向的运动。 (一)屈:从髋关节水平冠状轴前方跨过的肌肉具有屈髋关节的作用,重要的屈肌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和阔筋膜张肌,在屈膝时,髋关节最大屈度可使大腿与腹前壁相接触,而伸膝时,股后群肌则限制了该关节的屈度。 (二)伸:从髋关节水平冠状轴后方跨过的肌肉都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伸髋关节肌有臀大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二头肌长头。 当下肢与躯干位于一个垂直线时髋关节即处于伸位,再向后伸的度数很小,而当髋关节处于屈位或躯干前屈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28 上肢:臂后部、前臂后部及手背

佚名 一、皮肤和浅筋膜 臂和前臂后部的皮肤较厚,但移动性很大,而手背皮肤和皮下组织较薄,有毛、内含皮脂腺,富有弹性。皮肤有张力线,无罗纹。伸指肌腱在皮下清晰可见。浅筋膜内含下列结构: 1.浅静脉 (一)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 在前臂后面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它们行向前臂前面内、外侧,分别汇入贵要静脉和头静脉。 (二)手背静脉网dorsal venous rete of hand 由掌背静脉在手背中部互相吻合而成,多呈网状,亦有人为弓状,位于皮神经的浅面,它接受指背静脉和手深部静脉,其桡侧端与拇指的指背静脉汇合成头静脉,尺侧端与小指的的指背静脉合成贵要静脉。 2.浅淋巴管 臂和前臂后面的浅淋收管的输出管伴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上行,手背的浅淋巴管亦与浅静脉伴行。手背的淋巴管除收纳手背的淋巴回流外,也收纳手掌远侧的浅淋巴管网的汇入,因此,当手指或手掌感染时,手背肿胀明显,这时不能错误地在手背切开引流。 3.皮神经 臂后面有臂后皮神经和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30 颈部概述

佚名 颈部介于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颈部后方以颈椎为界,与项部分隔。颈部由前方的舌骨上、下肌群,外侧的胸锁乳突肌,后方(即颈椎的前方)的椎前肌和斜角肌群围成。 颈腔内容纳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颈段及其两侧的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颈根部还有胸膜顶及肺尖等自胸廓上口突入。这些结构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并于肌肉、器官与血管、神经周围形成筋膜和筋膜间隙。 一、境界 上界为头部的下界,即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 下界为胸部和上肢的上界,即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 两侧以斜方肌前缘和脊柱颈段前方与项部分界。 二、体表标志(图30-1) 图30-1 颈部的体表标志 1.胸骨上窝 为位于颈静脉切迹上方的凹陷,常利用此窝触诊气管,以判断气管的位置是否居于正中。 2.锁骨上大窝 位于锁骨中1/3上方。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及第一肋骨。 3.胸锁乳突肌 是颈部分区的重要标志,其前、后缘明显,起始端的二头之间为锁骨上小窝。 4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颈部:颈前区(颈前三角)

佚名 一、颏下三角 颏下三角为两侧二腹肌前腹所复盖的区域,其深面为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下颌舌骨肌深面为颏舌骨肌。三角内有数个小淋巴结,叫颏下淋巴结submental lymph nodes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浅面,收纳颏部、下唇内侧部、舌尖、下切牙及口腔底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图32-1)。 二、下颌下三角 为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所围成,底由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上缩肌等构成。此区颈深筋膜的浅层,下方附着于舌骨,向上分为浅、深两层,包绕下颌下腺,形成下颌下腺鞘(图32-1)。 1.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是口腔三大唾液腺之一。腺体与鞘之间连有疏松结缔组织,易于分离。腺体的浅面,上部与下颌骨体内侧面的下颌下腺窝及翼内肌下部邻接;下部越过下颌骨体下缘,为下颌下腺鞘所包被。腺体深面与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等相邻。下颌下腺可分为浅、深两部,浅部较大,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深部位于下颌舌骨肌的深面,浅、深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颈部: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佚名 胸锁乳突肌所被覆的区域叫胸锁乳突肌区,该区上部的结构,主要为颈丛及其分支;下部为颈根部,主要结构为锁骨下动、静脉。颈静脉角及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膜顶和肺尖。颈外侧区的重要结构为锁骨下动、静脉。斜角肌群和臂丛及其发出的几条短神经,以及副神经。为了叙述方便,将此二区的结构按系统予以描述。 一、颈外侧区的筋膜及肌肉 颈深筋膜浅层覆盖颈外侧区所有结构,颈深筋膜深层(椎前筋膜)覆盖椎前肌和斜角肌。斜角肌scalenus每侧三块,按位置排列命名为前、中、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纤维斜向外下,分别止于上两条肋骨。详见表1。 表1 斜角肌起止点 、作用和神经支配 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