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领悟心理疗法 这一疗法是钟友彬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多年实践于七十年代末提出的,又称“中国式的心理分析法”。 作者承认这一疗法是从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派生的。它保留了有关潜意识和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承认幼年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体验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并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同意把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据都归之于幼年‘性’心理的症结”,而认为性变态是成年人用他本人所未意识到的。即“用幼年的性取乐方式解决他的性欲或解除他苦闷的表现”。因此治疗时要用符合病人“生活经验的解释使病人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特点”,这样可使病人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认知领悟疗法的适应症是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的性变态:如露阴癖、窥阴癖、挨擦癖和异装癖等。 具体的作法是: 1.采取直接会面的交谈方式,如病人同意,可有家属1人参加。每次会谈时间为60~90分钟,疗程和间隔时间皆不固定。由病人或由病人与医生协商决定。凡有书写能力的病人都要求他在每次会谈后写出对医
专门心理治疗方法介绍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为弗洛伊德所创立。应用此疗法使病人从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这一疗法所采用的技术有: 一、 自由联想 每次会谈让病人选择自己想谈的题目,如生活、家庭关系、工作、与人交往、受好或发病经过等。总之随着脑中
根据病人意识范围的大小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根据病人意识范围的大小可将心理治疗分为以下三种。 一、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或觉醒治疗) 病人的神志处在清醒状态,医生的谈话能完全、清楚地被意识到,使病人了解自己的处境、引起心理障碍(特别情绪障碍)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在觉醒状态下,根据医生表达的信息(不论是明确无误的话语,还是从其言谈中举止中流露的潜在或暗示性含义),病人能自觉地进行积极思考,有意识地调整其情绪,从而使治疗因病人的主动合作及参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心理治疗时病人最好处在完全的觉醒状态。 二、半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或半觉醒治疗) 在安静、温暖、光线柔和的房间内,让病人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集中注意倾听医生的谈话或指导,也可让病人集中回忆过去的精神创伤,使病人沉浸在激动的情绪中。这时病人的意识范围是相对狭窄的。医生认为处在这种半清醒状态下的病人,比较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特别是暗示性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参看专栏19-1)。在暗示性较高的病人中,特别是癔症和某些焦虑症、恐怖
根据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方式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按照这一分类方式可将心理治疗分为下列两种: 一、个别(个体)心理治疗(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治疗者与病人是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交谈,即只有两个人��医生与病人。除明显的精神异常外,凡存在心理障碍的各科病人,尤其是那些有明显心理创伤,但因种种原因不愿轻易吐露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痛苦的病人最适合于这种类型的心理治疗。谈知过程中常以医生为主,有时则以病人为主。针对疾病和与疾病有关的问题,进行从表面到深入的谈话。根据各家理论的不同,其谈话方式、环境布置及有无辅助性器械,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心理疗法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疗法都是采用个别心理治疗的形式。 二、集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 治疗者和病人是一对几或几对几的方式,即一个医生向两个以上的病人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有时医生、心理治疗家、护士、社会工作者与许多病人一起进行集体的言语交流。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向病人和与病人有关的一些人员如家人、亲属或同事同时进行谈话,这对病人来说是治疗
根据心理现象的实质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在第十七章第阐述心理治疗的机理时,已说明人的心理现象是借助语言来反映客观现实的。由于是有意识的反映,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调节自身内部的机能以保持心身平衡,可以调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与之保持和谐一致。当心理活动被扰乱而不能自我调节时,就需要用心理治疗来改变这一状况。虽然外界信息可以通过非语言信息反映到脑中,但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最佳的办法还是通过语言的手段。借助语言手段和非语言信息获得的认知,一个人可以改变他被扰乱了的心理状态,但如果要想保持重新获得的心理平衡,还需要通过他自己的活动实践,以恢复与外界环境和谐一致的关系,并将这一信息反馈到脑中,才能巩固治疗的效果。这样,以人的心理实质所认识的心理现象为依据,可将心理治疗区分为如下的三大类: 一、言语治疗或言语心理治疗(Verbal psychotherapy) 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言语直接感受到和意识到的。通过言语能使他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发生变化,能使他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忧愁变为喜悦,从消极悲观变为积极开朗,从垂头丧气变成有信心有勇气。很多病人有了
心理治疗的分类 文献中关于心理治疗的种类繁多,只从一个角度来分类,很难概括全面。现根据国内、外有关著作及教科书中的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至于各类中的具体治疗方法将在下一章中介绍。 第一节 依据学派的理论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这些理论主要有心理动力学派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人体主义理论。 一、建立在心理动力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 这类疗法是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所创立的。该理论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一被称为是“经典心理分析疗法”过分强调幼年时期性的创伤,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现,因而被其弟子们不断修正。如霍妮(K.Horney)认为应从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人类动机的根源,她和弗洛姆(E・Fromm)都重视文化、社会因素以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的作用,而贬低性力等先天本能的
心理治疗的程序 心理治疗者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条件,便能较好地贯彻心理治疗的三个原则而获得满意的疗效。作为第一层次的心理治疗虽然与以消除某种心理症状和疾病为目标的专门心理技术(即第二层次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但也不仅是强调医务人员要注意言行这样一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一般要按如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心理测验 病人来医院就诊,一般可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精神已经不正常;另一种是存在许多躯体症状(其中部分病人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有很多心理症结和矛盾紧张的情绪;另一部分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但却有因躯体症状所引起的焦虑不安心理困惑);第三种人是没有任何躯体症状,看上去象一个健康的人,但却存在性格上或行为上的问题,使他不能很好适应生活环境或在人际关系上发生的冲突。不论哪一种情况的病人,都要经过全面的检查、化验检查以及必要的心理测验。这不仅是为明确诊断、确定疾病的性质所必需,而且只有经过上述详细、严谨的医疗诊断程序,才能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和信任,心理治疗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并有针对性。 二、填写好病史 在
实施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 作为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务人员,除了要贯彻实行上述三条心理治疗的原则外,还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熟悉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专业知识 既然许多躯体疾病也常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这就必须要与那些原发为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相鉴别。为此,每一位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熟知所从事专业疾病的心理障碍特点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神经病学的精神病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方面对于器质性疾患不漏诊、不误诊,另一方面也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而不致于流于肤空洞的说教。对于那些非医学出身的心理工作者,迅速补充上述有关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由于心理治疗者要在诊治中发现病人心理上的问题,仅仅满足于认识病人的疾病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整个病人。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或社会环境,了解他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因为病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和四面八方,所以要对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风土人情等都有所了
心理治疗的原则 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心理,医务人员都必须遵守以下的原则: 第一,病人来求医,希望医生能帮助他,解除他的痛苦,所以,医生要注间把对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作为第一印象传达给病人。医生要全神贯注地倾听病人诉说病史,用同情、理解的目光和鼓励、启发式的提问,引导病人倾吐蕴藏在内心的郁闷、烦恼和痛苦,同时针对不同疾病,作必要的认真的身体检查。总之,通过一开始的接触就要让病人感到医生已掌握了他病情的必要资料,因而对疾病的治疗是有把握的,从而感到宽慰并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第二,在初步掌握了病人的病情之后,就要用有关这类疾病的科学知识向病人进行解释,以解除他因缺乏医学知识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医生在讲解疾病的起因、症状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水平,恰当地使用通俗的语言和专业术语,给以相应的对答,让病人感到医生是以朋友或亲人的身份来帮助他共同克服病痛的。 第三,一定告诉病人今后预防这一疾病的方法,要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进行锻炼,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上的不健康行为,而且还要学会怎样对待疾病的痛苦、怎样控制不良的情绪,及早地去除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交往过程中所进行的一般性心理治疗。病人来到医院寻求诊治,虽然接触到的主要是医生、护士,但是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只要身着白色工作服,就被确认为是医院中的一名成员,就有义务解答病人的疑问、要求、尽量给予帮助。这一切都会对病人的心理发生影响,也就间接地使其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生变化。所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言炎、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都无时不地在影响着病人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言行(例如耐心、和蔼可亲和富有同情的态度、暖人心田言语、权威性的解释和暗示等)对病人起治疗作用,其影响之大,有时超过药物。虽然医务人员的言行不是心理治疗的唯一形式,但它确实是构成心理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医务人员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言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在处方开出之前,那种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病情和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的态度就已经在起治疗作用了。换句话说,每当你一接触病人,心事治疗就随之开始。 心理治疗的第二个层次,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针对消除某种心理症状或行为障碍提供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见第二十章)
心理治疗的机理和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前者说明心理与脑的关系,后者说明心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我们认为,必须对这两个基本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点,才能理解心理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对各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进行合理的评价。 心理是脑的机能,而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躯体各系统、器官。因此,大脑的心理活动(感知、记忆、思维、情感、信念、态度等)能影响躯体的生理机能,既可以使其从正常向病理的方向变化,也可以使其从病理向正常的方向变化,亦即心理活动不仅可以致病,而且也可以治病。心理治疗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对其体内生理、生化过程产生积极的、有利的影响,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外界环境中的一切刺激或信息都会经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进入大脑而引起各种心理现象。这种能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心理现象,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凡借助语言来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称为有意识的反映。有意识的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形反映,它使人们头脑中产生了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复制的客观世界形象。通过语言或词把自己
心理治疗简史 心理治疗自古以来就存在。早在氏族社会,部落中如有人生病,就被认为是大自然中的“神灵”降灾所致,为此采取祭祀、还愿或赎罪的方式以求免除灾祸。祭司或巫医在神秘庄重地宗教仪式中运用“神灵”的力量为病人驱邪除魔,病人及其家属则顶礼膜拜。这种气氛给病人带来希望和信心,稳定了病人因恐惧而到骚扰的情绪,部分病人由此而被治愈,这其实就包含有心事治疗的成分。在圣经里也记载了很多盲、聋、哑人和不能走路的跛子,来到耶苏基督跟前,接受他的扶摸,结果残祛病愈。推论这些病人当中难免有不少是患有癔症一类的病人。此外,各种宗教里都有关于上帝、神、佛或者圣人治病的记载,病人都是信仰,即“诚则灵”达到恢复健康的,这些都说明了心理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 当人类步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了职业上的分工,对人类疾病的治疗多由专门从事医疗职业的医生来承担,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如草药、单方、验方、针刺、按摩等形式的治疗手段。这些措施并不一定都有治疗作用,其中有一些甚至还会起到伤害性作用(如放血、峻泻、烧灯花等),但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常先进行一套仪式如沐浴、更衣、焚香等,然后才进
心理治疗概述 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 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精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过去,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教育的影响,除精神科医生外,一般临床各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只重视药物、手术和理疗等方式,并未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医务人员在接触和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其言语、行为都会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如果能因此改善他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他心中的痛苦,改变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会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与药物、手术和理疗一样具有治疗作用。每一位医务人员在与病人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施加心理影响,并对病人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有时甚至是主要的)治疗作用。 随着医学对病人所起作用的研究日趋深入和全面,认识到对于某些疾病虽然已有一定特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也只有当病人动员起自身的能量,积极参与到治疗活动中,才能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随着医学心理学发展,逐步建立了一套用
测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式 书写测验报告是测验工作的重要步骤,评估人员通过评估了解被评估者,再通过评估报告使申请评估的人也了解被评估者。一个好的报告应能起到这种沟通作用。如何写好报告,起到真正的沟通作用,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 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一般资料 ①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籍贯、民族、职业、住址。②检查人姓名、检查地点及日期。 2.申请理由 包括申请人和要申请解决的问题。 3.采用测验名称 包括现在的和以往的(注明结果)。 4.有关历史 特别是与评估内容有关的。 5.测验时的行为观察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仪表;②测验情境的适应;③合作程度;④努力程度;⑤注意力;⑥对测验或测验中某一特殊部分及主试的态度;⑦言语(包括声调高低、快慢、词语表达能力);⑧测验时的主动性;⑨社交能力;⑩焦虑的证据;⑾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活动的能力。 6.测验结果的综合和解释如以韦氏智力量表为例,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列出简要结果,IQ的可信范围。结果的可靠性(指许多材料如:行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为使各项临床评估资料有意义,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解释、并将其结果出报告。 测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现以目前国内应用的较多的测验为例,讨论在分析和解释心理测验结果时应遵循的共同原则。 一、分析和解释技术的基础 要分析和解释好测验结果,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一)对测量对象的知识 评估者应具备对测量对象,如智力、记忆、人格和神经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对测验工具的知识 采用一种工具应充分掌握它的性能、特点和有关文献资料。 为此,必须使用它的手册,了解它的编制总结。手册不仅提供了实施方法和各种用表,在解释结果时更要利用手册中标准化样本、常模和效度中提供的信息。此外,还要积累自己的经验。 1.标准化样本和常模 常模是根据样本制定的,我们的测验结果要与常模比较才有意义。结果解释有效与否,取决于受试者的背景情况与常模的可比性。可比性按是否贴切(relevance)、有无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及是否新近(rec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一、概述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psyuchiatric rating scale ,PRS)与ABS并无严格区别。因为评定量表非常多,为了叙述方便起见,加以人为分类。正同心理测验一样,按任何标准分类都不能概括无余,有一些量表可以分属于一个以上的类别。精神科常用评定量表主要是测量其行为和症状的,其中的行为评定,主要是指与病理有关的。PRS主要偏重于精神科;ABS中包括有关智力行为评定。 临床家们应用评定量表的原因如下: 1.客观性 评定量表的目的很清楚,术语严格,划分界级清楚,不同主试对同一受试的评分结果一致,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对象。 2.数量化 对行为,心理状态以及病理 症状均数量化,便于比较。 3.全面 一个量表为观察某一心理品质,设计时各有关内容都内容都包括在内,比较全面。 临床许多评定量表,按其应用目的进行分类,临床上常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晤谈指导 因为量表内容全面,可保证完全和系统的精神病学晤谈或检查,不使有意义的内容有遗漏。 2.沟通
评定量表 评定量表(rating scale)是从心理计量学中衍生出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用于人事甄别工作以后,几十年来已从心理学扩展到精神病学和社会科学,应用之广,已超过了心理测验。它具有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但在形式上有些区别。有些测验和评定量表并无明显不同,所以不必强调它们的区别。在人格的客观研究方法一节中所介绍的自陈量表均属于评定量表。评定量表的形式很多,本书只介绍两种评定量表,即“适用行为评定量表”和“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一般来说,评定量表的操作不象有些心理测验那样复杂,内容也不禁止公开,但如果不掌握好评定技术,结果也不可靠。它表现在不同的评定者,或同一评定者在不同时间的评定结果不一致。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原因分两个方面:①量表本身方面:所观察的心理特质或和行为界定不好,捉摸不定;项目用词或选择回答用词含糊不清;项目太多,在回答后来的项目中出现“居中”(无极端)回答。 ②评定者的原因:两个人或至少一个人对量表理解不深,缺乏正确训练,或一个人的偏好效应(halo effect)很明显。为了保证评定结果的可靠性,每用一个评定量表时都必
神经心理测验 一、概述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脑和行为的关系的学科。神经心理测验是测量病人在脑病损时所引起心理变化的特点。了解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病损以及不同病程时的心理变化以及仍保留的心理功能的情况。这些信息可为临床神经病学家在临床诊断、制定于预计划和康复计划方面提供有益依据。 神经心理测验从现代心理测验开始后就已经出现。有一些心理测验当时并非为此目的而编,但后来发现它们可作神经心理测验用。近二、三十年来经心理测验发展较快,已成为心理测验中的一分支。神经心理测验大致可分为单个的测验和乱套的测验两类。所谓单个测验是指测验形式单一,测量目标也比较局限;而成套的测验则是由许多单个测验所组成,不局限于研究哪一种性质的心理变化,而是作综合研究,它们对临床诊断特别有帮助。研究中多用单个神经心理测验,如Kohs的积木图案测验,Seguin的形板测验,Benton的视觉保持测验(BVRT),Graham的图案记忆测验(MFD),Stott等的运动损害测验(TMI)等。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常用的有Halstead-Reitan成套测验(HRB)、Luria-Nebr
临床心理测验 投射技术 一、概述 投射技术(projective technique)或投射测验是心理测验的另一门类。这一类的测验数量远不如能力测验或人格测验的多。有名的如墨迹技术(inkblot technique)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填句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自由联想测验(free association test),画人测验(draw-a-person test)等。这里只介绍墨迹测验和TAT,而以介绍洛夏(Rorshach)测验为主。 投射测验的定义:“要受试者去猜想主试者在想什么的称客观测验;当主试图猜想受试者在想什么的称投射测验”(Geovge Kelly)。 “投射反唇相讥是一种手段。它对行为的隐蔽和潜意识方面很敏感,它允许和鼓励受试者回答有很大差异,它是多维度的,并且它在受试者不大了解测验目的的情况下引出很丰富的或大量的回答。再者,投射测验的刺激材料是模棱两可的,解释有赖整体分析,测验唤起幻想回答。无所谓正确和错误
人格的客观评估 人格或称个性(personality),定义很多,但多数都联系到人们在心理上的差异性,特别是性格、兴趣、气质方面的差异性。研究它的方法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研究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另一类是描述性的研究。人格的评定便是属第二类。这类研究着重人格结构。有人称之为人格维度(dimension)也有人称之为人格特质(traits),或人格类型。评定方法大致分如下几种:①晤谈法,即与被评定者直接谈话,在谈话的同时进行观察。这种方法常用,虽然方便,但不全面,不深入,加上观察者的主观性,所以不客观。②评定量表法,由评定者按一定规格的评定项目通过观察作出判断,与晤谈法结合使用,可提高评定的客观性。③客观评定法,采用调查表(inventory)、问卷(questionnaire),校核表(checklist)等,由受评者自我报告(或称自我陈述)。所以这类方法又称自陈(或自评)法。这不是由主评者评定,而是受评定者自评。所以称为客观评定,是指未加入评定者的主观成分。相反,晤谈、观察的评定量表(不包括自陈表)都称主观评定法。④测验法,采用测验的方法来进行。用于人格的测验通常是